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时代的雪要.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教康第一的新概念,把握体育教学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教师面对新课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启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提高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一、前言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式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得到最优化。
二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3、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理论学习法。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他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2、激励表扬法。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交流法。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沟通,进行疏导。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情况,做到心中无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4、诱导法。心理研究表明,當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5、感染法。对于某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技术示范,可是有的同学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些技术动作。这时候,教师除了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去带头练习,当他们成功的完成这些技术动作时,能很快的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技术的自信心。教师还要正确看待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使运动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最佳效果。
6、自我暗示法。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在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的有效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能力,而激发学生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只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效的利用上述手段来调整学生的心理,学生就有可能学的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2007〕7号文: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通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 杨学究;;体育教学中应注重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科技信息;2010年31期
[4] 吕晓标,程正良;论体育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杨凡;;浅谈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一、前言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式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得到最优化。
二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3、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理论学习法。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他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2、激励表扬法。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交流法。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沟通,进行疏导。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情况,做到心中无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4、诱导法。心理研究表明,當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5、感染法。对于某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技术示范,可是有的同学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些技术动作。这时候,教师除了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去带头练习,当他们成功的完成这些技术动作时,能很快的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技术的自信心。教师还要正确看待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使运动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最佳效果。
6、自我暗示法。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在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的有效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能力,而激发学生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只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效的利用上述手段来调整学生的心理,学生就有可能学的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2007〕7号文: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通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 杨学究;;体育教学中应注重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科技信息;2010年31期
[4] 吕晓标,程正良;论体育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杨凡;;浅谈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