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实新方案,聚焦新课标,解读新教材,探索新课堂,在课程发展与教学实践中是环环相扣的,也构成了学科素养落地的一套运作系统。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比如学科素养与传统教学之间不能有效对接,落实学科素养缺少学习方式变革等。
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北京市第十一中学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设计正是撬动课堂转型的重要抓手,它能够在课堂教学与学科素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教师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促使教师从课程育人的角度思考教学实践,从而引导学生开展充分的探究活动,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活动的对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概念,习得知识和技能,进而发展学科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探索
专家引领,理论学习
近三年来,学校组织了多批次、多层次、多视角、基于单元教学设计的培训与研讨。2018~2019学年,我们邀请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教研员李卫东,引领教师们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思想以及单元设计的逻辑。2019~2020学年,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春密讲授《如何以知识迁移为本进行单元设计》,启发教师们思考学科本质。2019年北京市东城区“东兴杯”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之前,我们邀请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常务副主任季茹,为参赛教师进行了单元设计的专题培训。此外,学校还购买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等书籍,并编印文献汇编,供教师们深入学习使用。
典型引路,分析模仿
在把握单元设计的要素构成及特征的基础上,教师们按照单元设计的框架对已有教学设计进行改写。分析对比不同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深刻理解各要素的内涵和意义,讨论筛选适合学生的真实情境。为更好地推进单元教学工作,2020年,学校邀请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师从文理科不同角度做了案例分享,提供可借鉴参考的范例。
通过专家引领和典型引路,教师们逐渐转变了教学设计的思维方式,主动深入思考学科单元教学的内在逻辑,自觉实践由课时教学向单元教学的转变。
同伴互助,实践前行
在理论学习、分析、模仿的基础上,各学科组、各学段全面推进单元教学。其中既有中、高考科目,也有艺术和信息技术等非中、高考科目,既有非毕业年级,也有初、高三等毕业年级。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初、高中所有学科均上了校内线上研究课,共计19节。课后市、区教研员现场点评,指出亮点,点出不足,给出改进的路径。并结合课例点评,指导本学科大单元的确定方法以及如何介入真实情境与任务。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学科组内不断进行高质量的交流研讨,研读课标、研究学情。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对概念和素养进行进阶研究,建立宏观素养和具体目标之间的联系,确定不同学段的大单元,筛选核心任务,设计学习活动。
实践
探索单元整体教学推进策略
在推进大单元整体教学之前,学校曾依托市级课题《新时期改革背景下中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研究》,聚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反思这些教学改革工作,我们发现,彼此之间所追求的价值和结果是一致的,都是要鼓励并支持教师探讨教育教学规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规律,都是要支持并帮助教师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是对接且融合以往教学研究并发展人才培养方式的一个系统性项目,它与学校已有的教师培训、校本研修、课程改革是密切联系的,是学校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将项目的推进与学校各个领域结合起来,确定了“典型引路,学科先行,整体推进”的实践研究策略,从理念到行动,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展开,通过项目的推进使学校成为一个整体。
教学理念发生根本改变
任何教学改进项目,都难免会面对一些阻力,如何处理改革过程中的阻力至关重要。在单元设计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允许教师因为习惯和能力的局限一时跟不上,甚至一度怀疑教学改革的效果;但同时,我们以勇于积极探索的学科组成“种子团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典型、总结经验,通过先行者示范给更多教师以信心。伴随着能力的不断提升,“种子团队”成为单元设计的引领者、培训者,激发了项目推进的集体责任感。我们还将项目的推进和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等有机结合,不造成教师过重的负担并提高了原有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教师认同改革、参与改革。如今,教师们教学设计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教学设计的视角从教材内容转移到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初步形成良好教研生态
推进单元整体教学项目之初,我们通过报告和讲座,明確学校的主张和目标,介绍单元设计的框架和要素,分析项目与学校整体工作的关系。但成年人的学习更多是经验性的,随着项目的推进,我们发现并总结体现学校教育价值主张的课例、人物、学科组,并分享他们的教学体验,引导全体教师进行实践。实践过程中,我们给予教师时间支持和经费支持,保障教师持续深入地开展研究。同时,给予资源支持和专业支持,引导教师和专家同台交流,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视角。我们还减少了教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刚性要求,逐步形成学校的教研文化。
建立基于主题的学科课程
项目的推进过程,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在课程建设的初始阶段,教师们从活动设计入手,逐步形成“基于主题的资源包”。每一个资源包,都包含了学习目标、真实情景下的核心任务以及提供给学生的达成任务的“脚手架”。随着项目的推进,课程建设逐步由资源包走向课例。截至目前,我校已形成涵盖所有学科的80多节课例。除学科课程外,还设计了如“野鸭湖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从唐山看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跨学科、跨学段课程。课程建设过程也是教师的自我超越过程。综合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的学习激情,增强了教师的成就感。综合课程的实施,帮助教师从课程的视角看课堂教学,引导教师向学科专家发展。
升华
建设基于主题的跨学科课程
从“教”走向“学”,是单元设计的出发点,课程建设是单元设计的归宿,发展学科素养是它的价值追求。未来,我们将不断完善基于主题的学科课程,并使课程架构走向整体发展,丰富跨学科、跨学段课程,设计更接近实际生活的复杂任务,把学生的“学”同丰富多彩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综合性课程体验中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深刻。
构建全要素样本资源库
我们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建立全学段、全学科的单元教学设计样本资源库,这个资源库包含各学科大单元的系统梳理、教学设计案例、视频资源、拓展素材、评价设计、学案设计等。同时,依托我们的市级规划课题《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在学校层面推进的实践研究》,做好资源库的建设工作。
系统思考,整体推进
学校是一个整体,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厘清单元设计与校本研修、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的内在联系,将单元设计的理念与学校的整体发展融为一体,将软件与硬件结合,内涵和外延同步,把项目的推进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框架,不断调整,系统变革。
单元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面向未来,我们会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撬动课堂转型,发展学生素养,助力教师成长,促进学校走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系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李香玉
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北京市第十一中学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设计正是撬动课堂转型的重要抓手,它能够在课堂教学与学科素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教师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促使教师从课程育人的角度思考教学实践,从而引导学生开展充分的探究活动,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活动的对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概念,习得知识和技能,进而发展学科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探索
专家引领,理论学习
近三年来,学校组织了多批次、多层次、多视角、基于单元教学设计的培训与研讨。2018~2019学年,我们邀请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教研员李卫东,引领教师们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思想以及单元设计的逻辑。2019~2020学年,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春密讲授《如何以知识迁移为本进行单元设计》,启发教师们思考学科本质。2019年北京市东城区“东兴杯”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之前,我们邀请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常务副主任季茹,为参赛教师进行了单元设计的专题培训。此外,学校还购买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等书籍,并编印文献汇编,供教师们深入学习使用。
典型引路,分析模仿
在把握单元设计的要素构成及特征的基础上,教师们按照单元设计的框架对已有教学设计进行改写。分析对比不同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深刻理解各要素的内涵和意义,讨论筛选适合学生的真实情境。为更好地推进单元教学工作,2020年,学校邀请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师从文理科不同角度做了案例分享,提供可借鉴参考的范例。
通过专家引领和典型引路,教师们逐渐转变了教学设计的思维方式,主动深入思考学科单元教学的内在逻辑,自觉实践由课时教学向单元教学的转变。
同伴互助,实践前行
在理论学习、分析、模仿的基础上,各学科组、各学段全面推进单元教学。其中既有中、高考科目,也有艺术和信息技术等非中、高考科目,既有非毕业年级,也有初、高三等毕业年级。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初、高中所有学科均上了校内线上研究课,共计19节。课后市、区教研员现场点评,指出亮点,点出不足,给出改进的路径。并结合课例点评,指导本学科大单元的确定方法以及如何介入真实情境与任务。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学科组内不断进行高质量的交流研讨,研读课标、研究学情。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对概念和素养进行进阶研究,建立宏观素养和具体目标之间的联系,确定不同学段的大单元,筛选核心任务,设计学习活动。
实践
探索单元整体教学推进策略
在推进大单元整体教学之前,学校曾依托市级课题《新时期改革背景下中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研究》,聚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反思这些教学改革工作,我们发现,彼此之间所追求的价值和结果是一致的,都是要鼓励并支持教师探讨教育教学规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规律,都是要支持并帮助教师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是对接且融合以往教学研究并发展人才培养方式的一个系统性项目,它与学校已有的教师培训、校本研修、课程改革是密切联系的,是学校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将项目的推进与学校各个领域结合起来,确定了“典型引路,学科先行,整体推进”的实践研究策略,从理念到行动,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展开,通过项目的推进使学校成为一个整体。
教学理念发生根本改变
任何教学改进项目,都难免会面对一些阻力,如何处理改革过程中的阻力至关重要。在单元设计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允许教师因为习惯和能力的局限一时跟不上,甚至一度怀疑教学改革的效果;但同时,我们以勇于积极探索的学科组成“种子团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典型、总结经验,通过先行者示范给更多教师以信心。伴随着能力的不断提升,“种子团队”成为单元设计的引领者、培训者,激发了项目推进的集体责任感。我们还将项目的推进和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等有机结合,不造成教师过重的负担并提高了原有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教师认同改革、参与改革。如今,教师们教学设计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教学设计的视角从教材内容转移到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初步形成良好教研生态
推进单元整体教学项目之初,我们通过报告和讲座,明確学校的主张和目标,介绍单元设计的框架和要素,分析项目与学校整体工作的关系。但成年人的学习更多是经验性的,随着项目的推进,我们发现并总结体现学校教育价值主张的课例、人物、学科组,并分享他们的教学体验,引导全体教师进行实践。实践过程中,我们给予教师时间支持和经费支持,保障教师持续深入地开展研究。同时,给予资源支持和专业支持,引导教师和专家同台交流,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视角。我们还减少了教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刚性要求,逐步形成学校的教研文化。
建立基于主题的学科课程
项目的推进过程,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在课程建设的初始阶段,教师们从活动设计入手,逐步形成“基于主题的资源包”。每一个资源包,都包含了学习目标、真实情景下的核心任务以及提供给学生的达成任务的“脚手架”。随着项目的推进,课程建设逐步由资源包走向课例。截至目前,我校已形成涵盖所有学科的80多节课例。除学科课程外,还设计了如“野鸭湖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从唐山看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跨学科、跨学段课程。课程建设过程也是教师的自我超越过程。综合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的学习激情,增强了教师的成就感。综合课程的实施,帮助教师从课程的视角看课堂教学,引导教师向学科专家发展。
升华
建设基于主题的跨学科课程
从“教”走向“学”,是单元设计的出发点,课程建设是单元设计的归宿,发展学科素养是它的价值追求。未来,我们将不断完善基于主题的学科课程,并使课程架构走向整体发展,丰富跨学科、跨学段课程,设计更接近实际生活的复杂任务,把学生的“学”同丰富多彩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综合性课程体验中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深刻。
构建全要素样本资源库
我们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建立全学段、全学科的单元教学设计样本资源库,这个资源库包含各学科大单元的系统梳理、教学设计案例、视频资源、拓展素材、评价设计、学案设计等。同时,依托我们的市级规划课题《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在学校层面推进的实践研究》,做好资源库的建设工作。
系统思考,整体推进
学校是一个整体,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厘清单元设计与校本研修、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的内在联系,将单元设计的理念与学校的整体发展融为一体,将软件与硬件结合,内涵和外延同步,把项目的推进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框架,不断调整,系统变革。
单元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面向未来,我们会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撬动课堂转型,发展学生素养,助力教师成长,促进学校走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系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