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师者,我们一定要用心研究阅读教学,把握学生的阅读习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吹皱语文阅读教学这池春水,让学生读得用心,读得顺心,读有所获,读有所乐,陶醉在语文这半亩“方塘”之中。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精彩语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人一生发展中不能缺少的一种活动,因为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阅读,通过阅读我们才能了解自身和他物之间的关系,逐渐认识这个世界,掌握顺应和改造世界的本领,明白人类社会行为规范和应遵循的道德准则。所以说,阅读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活动,当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点之一。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一泓清泉,带来一阵清风呢?为此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吹皱语文阅读教学这池春水。
一、要让学生的心走进课堂,走进课文
综观高中语文教材,不管是新课标下的教材,还是旧版的教材,选的都是文质兼美、充满趣味和哲理的千古美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样的文章也是再现人心灵律动的心语。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这些美文,培养他们的解析、感悟文章的能力,并用这些美文浇灌学生的心田,使之成为学生做事为人的“心灵导师”。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可以采用先让学生简单看一下题目,然后让他们积极发言、畅谈文章内容和主题的方法,使之在最短的时间内走进文章。这也是所谓“欲动人心者,必先动己心”,只有自己先走进创设的意境,才能在走进文章的时候“于我心有戚戚焉”。以史铁生的《合欢树》为例,一看到“合欢树”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先进行分析和挖掘:合欢树是一种植物,它枝叶婆娑,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花为粉红色的花朵,这些花不是分散的,而是簇拥在一起。史铁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以“合欢树”为题定有一番匠心:合欢树是母亲的物化,是无私母爱的象征;合欢树也是他个人命运的写照,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所以挖掘“合欢树”的象征意义就找到了破解本文的“密码”,就可以窥出文章的堂奥。
此外,还可以采用创设特定环境法。如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师可以先做一段解说,其间配以哀伤的音乐,之后出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当学生表情凝重,沉浸其间的时候,教师再适时地引入新课。笔者认为此种做法不仅发挥了语文的教育功能,而且还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
二、让学生精读、品味精美语段
精美语段是文章的精华、眼睛,它是整个文章的支撑,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其中很多语句是龙睛一点、颊上三毫。我们学过的很多文章,同学们可能已忘了它们的主要内容甚至题目、作者,但对一些优美的语段、文句却可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的“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等等。这些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佳句,是我国文苑中的奇葩,争妍比美;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画卷,浓墨重彩。我们在阅读这些光彩夺目的句子或文段的时候,一定要平心静气,认真对待,从其形式美、内容美、思想美或从画面美、音乐美、意境美等方面进行分析鉴赏,含英咀华,进而探骊得珠。如2007年高考题《总想为你唱支歌》第五段写胡杨林的文段,就是一个脍炙人口、需要精心品味的部分。此段用富含感情色彩的文字,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树死而不屈的精神,真情灌注,气势如虹,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考生在阅读的时候,如果能把此段作为阅读的重点,细心咀嚼,研读,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端倪和奥妙。我们如果再往后面看一下,发现试卷就在这里设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所以说引导学生精读精美语段,就抓住了文章的要害,就可以为下面的拓展阅读开辟了“主战场”。
三、给学生自主权,让学生说、议、写,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从2008年开始,河南省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与原先的课程标准相比,新课程显得特别的“活”和“多样”,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探索余地,可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当然,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让学生不受约束,信口胡诌,这其实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的“宏观调控”。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之前,教师应先让学生明白,碰到一篇文章之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怎样有效地破解文章的“密码”——主题、技巧、语言风格、深层哲理等。然后,开始引导学生走进文章。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我们就应注意先提醒学生,给祥林嫂写三段人物简介:一段是青春尚在,刚到鲁镇时;一段是寡居,又到鲁镇时;第三段是年衰体弱,流浪街头时。如果有绘画技能,也可以给祥林嫂画三幅肖像画。这些工作完成之后,让学生思索:祥林嫂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教师在此处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思索和发言的空间。之后,开始探究主题,剖解难点。再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其中有一个重点是体会“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妙处。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就可以利用绘画、音乐、诵读、品味等多种方法赏析。具体做法是,请同学们先理解其意,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场景:在一个清风徐徐,略带些凉意的早晨,在栽满婀娜的杨柳的河岸边,一个人躺在船上,满脸倦意,唇边还留有酒的气息和滋味,这时只看见天上一弯残月挂于其上,其他则是一片朦胧;此情此景,让他感慨万千,心绪更加不宁,不由得两行热泪滔滔而下,此真是“一弯残月往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然后请同学们画一画“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色,画时要注意画面体现词的意境。与此同时,教师播放一些背景音乐,让学生闭着眼睛感受词句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最后,请同学们拿起笔分条总结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妙处。我想通过这些方法和声、光、电等多种手段的运用,学生对该词的解析和感悟能力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因为培养了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在阅读时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梳理出文章的脉络,摸清作者的用意,明白弦外之音;“听”、“说”、“写”这三种基本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精彩语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人一生发展中不能缺少的一种活动,因为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阅读,通过阅读我们才能了解自身和他物之间的关系,逐渐认识这个世界,掌握顺应和改造世界的本领,明白人类社会行为规范和应遵循的道德准则。所以说,阅读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活动,当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点之一。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一泓清泉,带来一阵清风呢?为此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吹皱语文阅读教学这池春水。
一、要让学生的心走进课堂,走进课文
综观高中语文教材,不管是新课标下的教材,还是旧版的教材,选的都是文质兼美、充满趣味和哲理的千古美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样的文章也是再现人心灵律动的心语。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这些美文,培养他们的解析、感悟文章的能力,并用这些美文浇灌学生的心田,使之成为学生做事为人的“心灵导师”。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可以采用先让学生简单看一下题目,然后让他们积极发言、畅谈文章内容和主题的方法,使之在最短的时间内走进文章。这也是所谓“欲动人心者,必先动己心”,只有自己先走进创设的意境,才能在走进文章的时候“于我心有戚戚焉”。以史铁生的《合欢树》为例,一看到“合欢树”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先进行分析和挖掘:合欢树是一种植物,它枝叶婆娑,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花为粉红色的花朵,这些花不是分散的,而是簇拥在一起。史铁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以“合欢树”为题定有一番匠心:合欢树是母亲的物化,是无私母爱的象征;合欢树也是他个人命运的写照,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所以挖掘“合欢树”的象征意义就找到了破解本文的“密码”,就可以窥出文章的堂奥。
此外,还可以采用创设特定环境法。如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师可以先做一段解说,其间配以哀伤的音乐,之后出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当学生表情凝重,沉浸其间的时候,教师再适时地引入新课。笔者认为此种做法不仅发挥了语文的教育功能,而且还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
二、让学生精读、品味精美语段
精美语段是文章的精华、眼睛,它是整个文章的支撑,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其中很多语句是龙睛一点、颊上三毫。我们学过的很多文章,同学们可能已忘了它们的主要内容甚至题目、作者,但对一些优美的语段、文句却可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的“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等等。这些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佳句,是我国文苑中的奇葩,争妍比美;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画卷,浓墨重彩。我们在阅读这些光彩夺目的句子或文段的时候,一定要平心静气,认真对待,从其形式美、内容美、思想美或从画面美、音乐美、意境美等方面进行分析鉴赏,含英咀华,进而探骊得珠。如2007年高考题《总想为你唱支歌》第五段写胡杨林的文段,就是一个脍炙人口、需要精心品味的部分。此段用富含感情色彩的文字,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树死而不屈的精神,真情灌注,气势如虹,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考生在阅读的时候,如果能把此段作为阅读的重点,细心咀嚼,研读,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端倪和奥妙。我们如果再往后面看一下,发现试卷就在这里设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所以说引导学生精读精美语段,就抓住了文章的要害,就可以为下面的拓展阅读开辟了“主战场”。
三、给学生自主权,让学生说、议、写,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从2008年开始,河南省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与原先的课程标准相比,新课程显得特别的“活”和“多样”,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探索余地,可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当然,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让学生不受约束,信口胡诌,这其实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的“宏观调控”。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之前,教师应先让学生明白,碰到一篇文章之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怎样有效地破解文章的“密码”——主题、技巧、语言风格、深层哲理等。然后,开始引导学生走进文章。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我们就应注意先提醒学生,给祥林嫂写三段人物简介:一段是青春尚在,刚到鲁镇时;一段是寡居,又到鲁镇时;第三段是年衰体弱,流浪街头时。如果有绘画技能,也可以给祥林嫂画三幅肖像画。这些工作完成之后,让学生思索:祥林嫂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教师在此处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思索和发言的空间。之后,开始探究主题,剖解难点。再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其中有一个重点是体会“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妙处。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就可以利用绘画、音乐、诵读、品味等多种方法赏析。具体做法是,请同学们先理解其意,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场景:在一个清风徐徐,略带些凉意的早晨,在栽满婀娜的杨柳的河岸边,一个人躺在船上,满脸倦意,唇边还留有酒的气息和滋味,这时只看见天上一弯残月挂于其上,其他则是一片朦胧;此情此景,让他感慨万千,心绪更加不宁,不由得两行热泪滔滔而下,此真是“一弯残月往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然后请同学们画一画“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色,画时要注意画面体现词的意境。与此同时,教师播放一些背景音乐,让学生闭着眼睛感受词句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最后,请同学们拿起笔分条总结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妙处。我想通过这些方法和声、光、电等多种手段的运用,学生对该词的解析和感悟能力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因为培养了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在阅读时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梳理出文章的脉络,摸清作者的用意,明白弦外之音;“听”、“说”、“写”这三种基本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