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充满“引力”的数学区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w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陷入困境的区域活动
  ——精心准备却无人问津
  进入大班后,幼儿自主操作材料的能力大大增强,探究新材料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此,教师特地在开学初精心制作了许多数学区新的玩具。然而让教师颇感意外的是,孩子们进入区域后,新玩具数量最丰富的数学区只有寥寥数人。难道是因为刚开学,幼儿不熟悉材料?随后,教师加大了对数学区材料的展示力度,在个体指导时还会建议幼儿进入数学区游戏。起初,有的幼儿会接受教师的建议,去数学区选择一些游戏来做。然而这个办法很快失效了,“赵老师,算了吧,我还是去我喜欢的吧。”孩子们毫不留情地拒绝了老师,坚持自己的选择。
  既然增加展示力度和教师引导都不能让幼儿关注数学区、选择数学区,看来是数学区的材料本身对幼儿的吸引力不够。为什么教师精心准备的材料和环境幼儿却不喜欢?什么样的区域环境才是既被幼儿喜欢,又能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呢?教师带着以上困惑,开始对班级材料背后隐含的规律进行分析与探究。
  数学区应该投放什么?
  ——发现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幼儿园为每位教师都提供了一份《儿童数学发展指引》,里面提到幼儿数学学习包括“数与运算”“规律与关系”“量与计量”“几何与空间”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五个方面。根据《儿童数学发展指引》,我们对班级数学区玩具进行了分类自查,发现数学区材料投放存在比重不均的问题。
  比如,统计时发现区域中没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类的材料,但是结合日常活动,我们发现幼儿日常的温度记录、更换日期、点数人数等活动其实就是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如,“数与运算”作为大班幼儿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材料和玩具的资源十分丰富,区域中该类材料占了一半以上,因此造成了其他类别的材料不足、材料同质性高等现象……在接下来调整区域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从多方面出发考虑材料的投放问题,使每个维度的材料趋于平衡。
  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材料?
  ——探究吸引幼儿的“原动力”
  在对班级玩具材料进行测查时,教师同时还针对玩具的呈现形式、操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尝试以儿童的视角出发,结合教师平时对幼儿选择材料情况的观察,筛选出幼儿可能喜欢或不喜欢的玩具,并分析原因。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那些内容重复、投放时间过长、操作形式过于简单的材料对幼儿没有吸引力。幼儿喜爱的数学材料则具有如下特征。
  1.材料具有情境性
  无论什么年龄段的幼儿,都非常喜欢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游戏和学习。“情境”赋予幼儿操作材料的意义。具有情境性的游戏材料能够自然而然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材料所隐含的教育目标。例如,借助“超级侦探”的角色情境,将家长的电话号码变成一道道简单的加法题,幼儿则在乐此不疲的“破译电话号码”的过程中练习了简单的加法运算。
  2.材料具有明确的操作步骤
  比起通过简单拼摆就完成的活动,大班幼儿更喜欢相对复杂的操作材料或比较完善的游戏规则引领下的活动。例如,“制作时钟小书”游戏,需要孩子们完成“印时钟印章——画下整点时间——装订成书”这一系列复杂的活动过程。但教师展示过后,幼儿却非常喜欢。究其原因,是因为每个步骤对于完成活动都是必要的,幼儿每完成一步,离成功就更近一步。操作性强的活动,可以让孩子在较长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来做,从而逐步养成专注的学习品质。
  3.材料具有游戏性
  孩子们都喜欢尝试不同的游戏形式。图形九宫格是颇受幼儿喜爱的游戏,教师将经常出现的数字九宫格图形化呈现。这样的游戏不但形式新颖,而且具象的图形更适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孩子们在拼摆过程中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排列情况,趣味性大大提升。
  4.能带来成就感的材料
  根据观察发现,幼儿非常喜欢做完之后成果可以保留的游戏,他们需要在操作游戏材料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的情绪体验,因此配有纸张作业的游戏或者做完以后可以带走的材料更受幼儿青睐。
  有了对区域材料的上述思考和分析,班级的区域材料调整活动也拉开了序幕。
  材料调整
  ——有的放矢
  针对班级区域材料投放比重不均衡以及幼儿对部分材料失去兴趣的问题,班级开始逐步调整数学区材料。
  1.调整区域材料结构比例,使不同学习领域的材料趋于平衡
  考虑到大班幼儿已经进入“数与运算”学习的重要阶段,该类知识学习又相对抽象,需要借助教育材料在区域中完成。因此,我们没有刻意减少“数与运算”类材料的投放数量,而是考虑增加其他学习领域的材料来寻求材料投放的相对平衡。
  针对“量与计量”类材料在区域中较少的情况,我们开始寻找适宜投放在区域中的该类材料。经过反复筛选,除了保留“认识钟表”和“制作时钟小书”外,还增加了“油漏计时游戏”“糖果称重记录”“铅笔拓印”活动,帮助幼儿学习感受时间、认识重量、认识货币方面的内容。另外,教师每天还请值日生小朋友测量鱼缸里的水温、记录室内与室外温度,作为区域学习的补充。
  在前期统计中,“规律与关系”类的游戏材料所占比重也相对较少。为此,我们增加了“自定义规律排序”和“多角度分类”两类材料,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同时尽可能地增加区域材料投放的外延,让幼儿積累更多的感性经验。
  2.调整材料的玩法,增加趣味性
  孩子们都喜欢有趣的游戏或活动。因此,我们对原有的材料进行了分析、思考及调整,尽可能让幼儿受到材料玩法的吸引,感受与材料互动的乐趣,进行自主自发的探究。
  在“数与运算”类的游戏中,掷骰子是一个非常经典又传统的教具:分别扔两个骰子,将得到的数字相加得出结果。孩子们对这个游戏规则已经非常熟悉,逐渐对其失去了兴趣。于是,教师找来一个精美的瓷制牙签筒,骰子置于其中,摇一摇、听一听再揭开骰子的过程大大增加了材料的趣味性。孩子们既喜欢晃动牙签筒的动作,又乐意倾听骰子碰撞出的叮当声,更喜欢揭开的一瞬间带来的惊喜感觉。可见,同样的游戏材料,适当地调整一下玩法,就会重新受到幼儿的喜欢。   3.调整区域结构,增强幼儿成就感
  孩子们在操作材料或完成作品时经常会问:“老师,我可以把它带回家吗?”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家,不但满足了孩子们对于归属感的需求,还会因为回家以后受到家长的积极反馈而极大地增加成就感。考虑到这个细节,我们在投放每个“量与计量”类的游戏材料时都为孩子们配备相应的纸张作业,让幼儿在认识完计量工具后可以把自己的记录单带回家。
  同样,“规律与关系”类材料投放中,我们也设计了一些可以做成成品并带走的游戏。例如,在自定义规律排序的游戏中,投放压花器和底纸。幼儿按照自己的规律用压花器压取图形,粘贴在底纸上后可以做成手链带回家。由于在“多角度分类”游戏中,孩子分类结束后必需再还原成原始状态,导致很多孩子都不喜欢玩这个游戏。针对这个问题,教师提供了一个照相机,幼儿按照自己的逻辑完成分类后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拍照保存或展示给其他幼儿观看。新设备的提供和操作成果的保存使这个游戏又恢复了生命力,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游戏材料。
  孩子爱玩吗?
  ——材料是否适宜的风向标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班级数学区的区域材料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在擦拭玩具柜的时候会突然说:“啊!又看到新的材料了。今天我要计划做这个。”教师每次展示新投放或调整过玩法的玩具时,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呈现出浓厚的进入数学区学习的兴趣。
  材料调整后,进入数学区活动的小朋友变多了。看到认真专注游戏的幼儿,老师都会感慨:孩子们跟以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原来不是以前孩子们的学习品质不高,而是我们没有给孩子提供充满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有教育价值的区域,不但可以让孩子静下心来专注地游戏,同时,孩子的表现也为老师提供了进一步调整区域材料的灵感。
  画面一
  一一在做油漏计时游戏的时候,她一边拼插材料一边看油漏,油漏漏完,她记录下自己在该时间内拼插玩具的数量。当她完成这个游戏的时候,她对我说:“赵老师,这个游戏真好玩,我都急得满头大汗了,太刺激了!我觉得要是能有更短时间的油漏就更好啦!”
  一一的话给了老师启示:不同的孩子动作的节奏不同,而且有不同时间单位的对比,孩子们会更真实地感受到时间的长度。于是,老师计划下一个阶段投放多种不同时段的沙漏或油漏,让幼儿自主选择想要挑战的时间长度。
  画面二
  婷婷在数学区选择了建构平面图形的游戏。这个游戏的内容是用彩色皮筋在插桩上任意造型。幼儿做完的游戏可以当天留存,展示在教室里给小朋友们看。婷婷在完成了她的造型后,她说自己的作品是一个迷宫,介绍过出口和入口后,她用手指在“迷宫中”玩了起来。
  老师发现了婷婷的新玩法后,在这个游戏中又投放了一颗珠子作为走迷宫的材料。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玩婷婷做的迷宫,婷婷充满了成就感,孩子们也聚精会神地帮助珠子寻找“出路”。还有幼儿表示:“下次我也要设计一个不一样的迷宫!”
  无形之中,班级形成了“投放材料——观察幼儿反馈——调整材料”的良性循环。
  孩子的想法天馬行空,创意无边,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到他们在区域中使用材料时发生的情况,活动区就会追随着孩子们的兴趣,不断为孩子能力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材料和工具。
  围绕数学区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与调整,不但真正地帮助教师学会投放有价值的区域活动材料,更直观地推动了孩子们的成长和学习。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实践还在继续,教师和孩子们共同的探究也将继续上演。
其他文献
新年上班的第一天,我早早来到班上,准备好桌面玩具,等待孩子们的到来。  很快,穿着一身洁白羽绒服的旋旋,手拿彩色信封,神神秘秘地走到我身边。只见她歪着头,笑咪咪地对我说:“沙老师,这是给你的礼物!”她递给我一个蓝色的信封,说道: “沙老师是男孩子,我要选蓝色的贺卡送给你。因为,蓝色是大海的颜色,代表了深远、活力、青春!”说完,她又转身给旁边的陈老师送去了一个绿色信封,给负责保育的仇老师送去了一个橙
课程领导(curriculum leadership)一词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与管理领域对所谓科学管理的反思,以及西方国家课程改革运动失利、校本课程开发兴起不无关系。但真正引起关注和重视,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的事。它提倡从行政权威转向专业权威,是因为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挤压了课程创新空间与教师的课程智慧,希望赋予学校和教师更多专业自主权,发挥校长的专业权威。  课程领导一词的产生,与课程研究
家庭和幼儿园本就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需要同向同行。与家长形成价值认同、达成教育共识,是我们面对突发状况的首要工作。  研判形势,及时调整  特殊時期,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也有特定的要求,园所或教师需时刻关注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工作策略。随着时间或事件的不断发展,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工作方式等也需要随之调整和改变,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以这次疫情为例,我园将对家庭的教育指导工作大致分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教学是人为的发展,最好的教学应能超越人的自然发展;教学可以创造最近发展区,因为教学不应是消极地适应儿童已有的智力发展水平,教师、成人和有能力的伙伴应提供有效的帮助,成为儿童攀登新的发展高度的支架,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本案例中,教师围绕一个玩具操作,不断设置活动环节,为幼儿的发展创设不同目标,并在观察中适时介入,有效提供帮助,使
2018年9月,我从一名年级组长升任为保教主任,开始主抓全园的保教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家长工作,更是让我头疼不已。如何才能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园长鼓励我说:“家长亦凡人,只要我们有爱,一切工作从孩子出发,在心底里把家长当成朋友,就不怕家长不认可!”园长的话点醒了我,从前只要爱孩子就可以了,现在我也得“爱”上家长。  我的故事发生在9月中旬正处在与新生和家长的磨合期。  一天早
近些年来,我们幼儿园开展了户外自主游戏的相关实践,却发现户外自主游戏经常轰轰烈烈地开展,然后悄无声息地结束。因为每次游戏后基本就到了午餐环节,教师没有时间组织分享;而且户外游戏的场地开阔、活动材料比较大、搭建作品不宜保留,所以也不适合室内区域活动的集中分享形式。另外,由于组织实施该环节的常常只有一名教师,只能面向一小部分、甚至极个别的幼儿交流;加之,教师大多站在成人立场,更多围绕教育目标,抱着促进
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毕业生,我希望自己能走上一条将个人学习成长与职业规划发展紧密结合的职业道路。2015年夏天,我带着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对工作的期待正式走进“朝花”。时隔5年,回想起這段人生际遇,我由衷地认为这是我“人生最美丽的邂逅”。   一线历练学习   重塑专业自我  按照集团要求,每一位进入朝花的教职工都要接受岗位胜任力培训。由于我是教育学专业应届毕业生,虽然教育学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缺少学前
今年春天我将蚕卵放在科学区里,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很多孩子围过来问:“老师,这是什么呀?”“您快告诉我们呀!”“我们真想知道!” 基于孩子们对蚕卵的兴趣,同时也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大班科学领域的目标要求:观察发现事物前后的变化及动物生长变化的生命周期,我们开展了“蚕的秘密”主题探究活动。  面对密密麻麻的蚕卵,孩子们有的用眼睛观察,有的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说:“是石子。”
随着幼儿对“计划环节”的熟悉,他们在“做计划”时呈现出了不同状态。针对不同情况的幼儿,教师应该如何支持他们提高做计划的能力呢?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对“不会做计划”的幼儿的支持策略  计划前做好准备。初入园的小班幼儿,不用着急做计划,教师要带领幼儿熟悉环境、区域名称、标志、材料,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及一日生活常规,这些是幼儿“做计划”的基础。同时,教师需利用有趣的游戏,把抽象的计划变得具体、生动
编者按:安吉游戏整整历时了18年改革,声名远播。如今,本刊有幸邀请到浙江省安吉县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园内专业媒体上首次为安吉游戏正式发声,不再仅仅是接受采访、接待观摩,而是自己写下自己的故事,告诉全中国、全世界:安吉游戏到底是什么、究竟为什么、现在怎么样、未来如何走!我们将陆续展现安吉游戏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真实发展轨迹,来自安吉地区的最新的幼儿园游戏案例,并且揭示你所不知道的安吉游戏背后的故事。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