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倾听孩子的哭声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wenfen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哭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直观的方式。从婴儿呱呱坠地时的第一声啼哭,到幼儿对食物、水等需要时发出的哭闹声,再到我们成长过程中受到委屈时的哭诉,哭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是我们对周围事物最原始的情绪表达。
  对于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由于对陌生环境的紧张、和父母的分离等因素的影响,常常表现出哭闹现象,便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分离焦虑。每个幼儿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个体,由于每个幼儿家庭背景、教育环境、气质类型等的不同,也许同样的哭声背后的原因会各不相同。作为小班教师,应该更有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哭声,设法理解哭闹的原因,究其根源,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每一名幼儿健康顺利地成长。
  我今年带的小班,幼儿在入园的前两周,也表现出各种哭闹情绪。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哭声有什么不一样。
  【“黏人”的霖熙】
  霖熙是个超级黏人的小家伙,每天早晨来幼儿园的时候,都是最难跟妈妈说再见的。最初来幼儿园的那几天,总是拽着保育员老师的衣服,保育员老师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吃饭的时候,霖熙会跟老师说:“老师喂喂我,喂我吃。”小便的时候,总是让老师帮他脱裤子。就连玩具掉在地上,也是请老师帮忙捡起来。霖熙的哭闹能够从早晨持续到晚上妈妈来接,嘴里总是喊着:“妈妈,妈妈!”不管老师怎样跟霖熙沟通,都不起作用。
  经过跟霖熙妈妈沟通后,我们得知,霖熙在家里什么事情都是妈妈帮他做,爸爸工作非常繁忙。平时只有妈妈一个人带他,所以他對妈妈有非常深的依恋。
  霖熙哭闹的原因是对妈妈深深的依恋。作为老师,我们会跟孩子进行沟通,并引导他感受在集体生活中的快乐,带他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中,逐渐让他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同时,我们也向妈妈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妈妈多带霖熙参加一些亲子活动,让霖熙逐渐适应社会大环境。
  【想引起关注的悠悠】
  悠悠是第一个走进小一班的孩子。面对悠悠,老师首先跟她打了招呼:“悠悠,你好!”悠悠推开了小一班的门,看了看老师,就要往外走,去找妈妈。妈妈见悠悠似乎有不想进去的意思,对悠悠说:“快进去,老师等你呢!”边说边把悠悠往门里推。“来啊,悠悠。”老师热情地向她招呼着。可悠悠说什么也不进来,大声叫着:“妈妈,妈妈!我要妈妈!”情急之下,只能由老师把她抱进班里。经过老师的安慰,悠悠平复了自己的心情,开始玩起了玩具,但悠悠向老师提出了条件,老师必须坐在她身边陪她一起玩。
  这时,班里的其他小朋友也哭了起来。老师起身要去哄其他小朋友,悠悠着急了,说:“老师陪我,老师陪我!”老师回答悠悠:“悠悠,等一下老师可以吗?老师先去照顾一下其他小朋友。”于是老师走到了其他小朋友身边。这时悠悠开始大哭起来,坚持要老师回来陪她。老师见此情景,便邀请悠悠搬着小椅子,坐在了其他两个正在哭的小朋友身边。老师给了悠悠玩具,让她自己玩。悠悠坐在老师身边便停止了哭泣。老师和别的小朋友交谈时,悠悠发现自己不是老师关注的中心了,便又开始了哭闹。
  悠悠的哭闹,是想引起老师的关注。老师知道悠悠哭闹的原因后,便和悠悠进行了沟通,并试图多让她参加值日生、照顾自然角等活动,让她试着为其他小朋友服务,学着照顾别人。并且,老师和悠悠的家长进行了沟通。通过家园共育,希望悠悠在家里也能够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习关心照顾其他人。
  【寻求帮助的允昊】
  允昊是个性格相对腼腆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静静地玩自己手里的玩具,偶尔会掉几滴眼泪。有时他会用细细小小的声音问老师:“妈妈呢?”当老师说吃完晚饭就来接他时,他便不再追问了。但老师发现,每次洗手的时候,他都会呆呆地站在水池旁默默地掉眼泪。
  “允昊,快去洗手啊!”老师见允昊在流眼泪,故意提高了嗓门说。允昊听到了老师的话,却没有任何反应。老师很不解,问道:“允昊,你怎么了?”允昊用小眼睛看了看老师,又看了看水池,一边哭一边摇头。“难道是他撸不上去袖子,着急地哭了?”老师猜想。于是老师帮允昊挽好了袖子,允昊看了看其他正在洗手的小朋友,可还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允昊,拿小香皂搓一搓小手。”老师引导道。允昊摸了摸小香皂,还是没有拿起来,不停地摇头。老师似乎明白了什么,将小香皂放在了他的手里,问道:“允昊,在家里是谁给你洗手呀?”允昊眨了眨小眼睛说:“妈妈!”原来,允昊在家都是妈妈给他洗手,没有自己洗过。
  有时孩子的哭声是无助的时候发出的求救信号,允昊哭泣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尝试过自己洗手,不会用香皂。于是,老师耐心地教允昊洗手,并在晚上放学的时候,和允昊妈妈进行了沟通。妈妈也答应,在家尽量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情的习惯。
  【易受影响的铭泽】
  铭泽是个十分白净的孩子,每天来幼儿园总是在妈妈怀里带着哭腔和老师问好。在铭泽的小脑袋瓜里,对自己上幼儿园这件事情十分清楚,知道就算自己再怎么哭闹,妈妈也会把自己送来。到了放学的时间,妈妈一定会来接自己。但是,陌生的环境还是会对铭泽的情绪有一些影响。每天铭泽都是刚入园的时候哭一会儿就不哭了。但只要有别的小朋友哭,他立刻就回到了来园时的情绪里,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一边哭,一边追着问老师:“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
  铭泽的哭闹是受周围环境影响所导致的。对于这种幼儿,老师应对他加强心理疏导,并且开展有意思的活动,吸引他的注意力,让他忘记想妈妈、想回家这件事,这样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情绪过渡。
  【拒绝吃饭的可心】
  可心是个非常聪明的小女孩,不管是教育活动还是集体游戏都积极参与。上课的时候,她积极思考,爱问问题;下课的时候和小朋友玩得也很开心,但只要一到吃饭时间就皱起了眉头。看着香喷喷的饭菜,小朋友都开心地大口吃起来,可心却坐在小凳子上哇哇大哭起来。
  “可心,怎么啦?”老师一边给可心擦眼泪一边问道。“我不想吃饭,我不想吃饭!”可心哭闹着说。“你看看饭菜多香啊,别的小朋友都吃两碗了,你尝尝!”老师试图引导可心。“我不吃,不吃!”可心大哭着。“要是不吃饭,一会儿就饿了,就没力气和小朋友玩啦,先尝一口好不好?”老师说。“不要,我有力气。”可心说。老师的几番劝说,对可心似乎都不起作用。于是,老师采用了奖励的办法,鼓励地说道:“你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了好多漂亮的小贴画,哪个小朋友吃完了碗里的饭菜,就能得到一个。”可心看到老师手里的小贴画,眼睛里发出了喜悦的光芒,立刻抹了抹眼泪,抱着碗大口吃起来。
  可心的大哭是因为不想吃饭,因为想表达对饭菜拒绝的态度才哭闹起来。老师找到原因后,采取鼓励的策略激励幼儿,帮助幼儿解决了遇到的问题。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来说,哭也许是他们想表达时最先用到的方法。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用心地倾听孩子的哭声,读懂每个孩子哭声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
其他文献
课程领导(curriculum leadership)一词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与管理领域对所谓科学管理的反思,以及西方国家课程改革运动失利、校本课程开发兴起不无关系。但真正引起关注和重视,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的事。它提倡从行政权威转向专业权威,是因为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挤压了课程创新空间与教师的课程智慧,希望赋予学校和教师更多专业自主权,发挥校长的专业权威。  课程领导一词的产生,与课程研究
家庭和幼儿园本就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需要同向同行。与家长形成价值认同、达成教育共识,是我们面对突发状况的首要工作。  研判形势,及时调整  特殊時期,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也有特定的要求,园所或教师需时刻关注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工作策略。随着时间或事件的不断发展,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工作方式等也需要随之调整和改变,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以这次疫情为例,我园将对家庭的教育指导工作大致分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教学是人为的发展,最好的教学应能超越人的自然发展;教学可以创造最近发展区,因为教学不应是消极地适应儿童已有的智力发展水平,教师、成人和有能力的伙伴应提供有效的帮助,成为儿童攀登新的发展高度的支架,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本案例中,教师围绕一个玩具操作,不断设置活动环节,为幼儿的发展创设不同目标,并在观察中适时介入,有效提供帮助,使
2018年9月,我从一名年级组长升任为保教主任,开始主抓全园的保教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家长工作,更是让我头疼不已。如何才能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园长鼓励我说:“家长亦凡人,只要我们有爱,一切工作从孩子出发,在心底里把家长当成朋友,就不怕家长不认可!”园长的话点醒了我,从前只要爱孩子就可以了,现在我也得“爱”上家长。  我的故事发生在9月中旬正处在与新生和家长的磨合期。  一天早
近些年来,我们幼儿园开展了户外自主游戏的相关实践,却发现户外自主游戏经常轰轰烈烈地开展,然后悄无声息地结束。因为每次游戏后基本就到了午餐环节,教师没有时间组织分享;而且户外游戏的场地开阔、活动材料比较大、搭建作品不宜保留,所以也不适合室内区域活动的集中分享形式。另外,由于组织实施该环节的常常只有一名教师,只能面向一小部分、甚至极个别的幼儿交流;加之,教师大多站在成人立场,更多围绕教育目标,抱着促进
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毕业生,我希望自己能走上一条将个人学习成长与职业规划发展紧密结合的职业道路。2015年夏天,我带着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对工作的期待正式走进“朝花”。时隔5年,回想起這段人生际遇,我由衷地认为这是我“人生最美丽的邂逅”。   一线历练学习   重塑专业自我  按照集团要求,每一位进入朝花的教职工都要接受岗位胜任力培训。由于我是教育学专业应届毕业生,虽然教育学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缺少学前
今年春天我将蚕卵放在科学区里,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很多孩子围过来问:“老师,这是什么呀?”“您快告诉我们呀!”“我们真想知道!” 基于孩子们对蚕卵的兴趣,同时也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大班科学领域的目标要求:观察发现事物前后的变化及动物生长变化的生命周期,我们开展了“蚕的秘密”主题探究活动。  面对密密麻麻的蚕卵,孩子们有的用眼睛观察,有的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说:“是石子。”
随着幼儿对“计划环节”的熟悉,他们在“做计划”时呈现出了不同状态。针对不同情况的幼儿,教师应该如何支持他们提高做计划的能力呢?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对“不会做计划”的幼儿的支持策略  计划前做好准备。初入园的小班幼儿,不用着急做计划,教师要带领幼儿熟悉环境、区域名称、标志、材料,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及一日生活常规,这些是幼儿“做计划”的基础。同时,教师需利用有趣的游戏,把抽象的计划变得具体、生动
编者按:安吉游戏整整历时了18年改革,声名远播。如今,本刊有幸邀请到浙江省安吉县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园内专业媒体上首次为安吉游戏正式发声,不再仅仅是接受采访、接待观摩,而是自己写下自己的故事,告诉全中国、全世界:安吉游戏到底是什么、究竟为什么、现在怎么样、未来如何走!我们将陆续展现安吉游戏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真实发展轨迹,来自安吉地区的最新的幼儿园游戏案例,并且揭示你所不知道的安吉游戏背后的故事。后期
陷入困境的区域活动  ——精心准备却无人问津  进入大班后,幼儿自主操作材料的能力大大增强,探究新材料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此,教师特地在开学初精心制作了许多数学区新的玩具。然而让教师颇感意外的是,孩子们进入区域后,新玩具数量最丰富的数学区只有寥寥数人。难道是因为刚开学,幼儿不熟悉材料?随后,教师加大了对数学区材料的展示力度,在个体指导时还会建议幼儿进入数学区游戏。起初,有的幼儿会接受教师的建议,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