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听说五里铺、十里铺、三十里铺,给人长亭短亭的感觉。《说文解字》里,“铺”有好几种释义,这里指旧时的驿站。日本现在照旧用“驿”代替“站”,日本人抄袭了不少中国的老东西,看来老东西老得有底蕴。三十里铺是个村,《三十里铺》是首脍炙人口的陕北爱情民歌。木瓜铺也是个村,地处九华山东北,木瓜铺有木瓜山,《望木瓜山》是李白留下的诗歌。
古时木瓜铺里的木瓜树密集成林。木瓜蜜饯、木瓜泡酒,一个健胃消食,一个舒筋活血。这是木瓜镇的历史,现在统统成为过去,只能在线装书里找点回忆。成熟的木瓜悠悠地散发淡淡的香气,案上摆几个,满屋子清香,在木瓜香中读书有红袖添香之惬意。木瓜长得像葫芦。铁拐李随身携带葫芦,装酒,小时候我喜欢把木瓜揣在荷包里,不装酒也不卖药,那是一个少年的秘密。
木瓜铺也有秘密,最清楚的恐怕要算村里那口爬满苔藓的老井。谁也说不清这口老井的生辰八字,井圈的勒痕记录着光阴的故事。记得有位詩人写过,井是水的博物馆。那水呢?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说“智者乐水”,荀子说“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韩非子说“远水不救近火”。面对一口老井,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是老天爷安插在人间的眼睛。老井把一切看在眼里,见证地域的历史发展,像位不卑不亢的史官,虽沉默,但从不曲笔。车前子好像对井圈颇有研究,在一篇文章中透露:“宋朝的井圈静穆,仿佛吃素的老居士。明朝的井圈简洁。清朝的井圈只图实用功能。”据此来判断,木瓜铺的老井大概是清朝的。以前我这样把它写在诗里:
一位老奶奶/晃晃悠悠地垂在阳光下/一双眼睛是村子里的那口老井/对我说的故事/都停留在上个朝代的时光
即便孩子们上学去了,在井边,不止有晒太阳的老人家,还有热闹的青壮年妇人。离井不远处有个小池塘,池塘沿边排列着十几条长长的石跳板,十几位妇人在池塘边洗衣的棒槌声此起彼伏。衣物撩起的圈圈涟漪丰满,木瓜山的倒影丰满,木瓜树的倒影丰满。人影树影山影摇曳在池塘里,大白鹅浮在魅影上,曲项向天歌,仿佛丰满的唐朝复活起来。
村里已经找不到一栋老房子,但行走于此,总觉得木瓜铺的民居布阵与其他村落是不一样的。除了老井,木瓜铺的秘密还藏在那些不知是哪个朝代的石头里。它们见到过李白、杜牧、范仲淹、滕子京、王阳明,我们见到了它们。尽管在房前屋后,我们只是零星地找到些渗透历史包浆的无名石条、石块、旗杆石,但前前后后一串,老街道渐渐明朗起来——繁华隐去,然而从前的古朴与庄重,时光却无法把它悄悄地带走。
一条古道,连接着古今,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论历史,木瓜铺是不折不扣的古村落,谈发展,木瓜铺已被纳入美丽乡村建设。20世纪八十年代,我第一次来木瓜铺,在塘边学李白望木瓜山,总觉得缺点什么。后来听说那里原先的确有个古亭子,不知什么时候拆了。这回看到美丽乡村建设复建了古亭,真好,有了亭子就更有了诗意,即便谈笑无鸿儒也没关系。还看到了一个牌坊,虽然单薄了些,但古意弥漫。其实,生活本身就是最大的鸿儒,与很多空巢村及衰败的古村落相比,木瓜铺的热闹至少说明村民的理想照进了现实。
可怜李白的理想没有照进现实。木瓜铺的热闹是有基因的,史书记载,旧时这是一处极热闹的驿站,商品琳琅满目。话说李白当年被流放夜郎路过此地,虽极度郁闷,也忍不住停下来小住一宿。诗人的心情,从那首《望木瓜山》便可品出一二:
早起见日出,
暮见栖鸟还。
客心自酸楚,
况对木瓜山。
李白是何等的旷世高怀,用笔洒脱飘逸,境界清逸邈远。可这首诗,起句用对诗(至少是意对),在李白一生所写的诗中是很少见的。重复的两个“见”字,说明了李白当时的百无聊赖。好比八大山人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马戴的《灞上秋居》写道“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写的正是闭门寥落之感,风雨过而雁行不断,无聊之极,心烦意乱。一个“暮见栖鸟”,一个“晚见雁行”,异曲同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人与画家不过分别通过文字和线条向世人传达了各自所见所思所感。
寂寥客居异乡,政治失意的李白此刻多想有位老友陪在身边说说话啊,面对我行我素的大自然(慷慨的日,自由的鸟,沉默的山),千言万语只好汇成一首满怀酸楚的诗。此诗语言虽平淡无奇,与著名的《静夜思》倒颇有相似之处。这两首诗,李白都使用了白描的手法,所表达的情感却浓烈地扑面而来,无论妇孺老幼,一听就懂。禅一样的木瓜山啊,与月光一样,让诗人心有灵犀。
木瓜山不高,但行车不易,上去只有一个字——爬。盛夏,人皆汗流浃背。到了木瓜庙,离山顶就不远了。一阵风过,宛若拽了块白云洗了个澡,神清气爽。木瓜庙缺了僧人,蛛网遍布。别看这庙如今冷落,当年香火旺得很。由杜牧《祭木瓜山神》一文可见一斑:“今易卑庳,变为华敞,正位南面,庙貌严整。”
这祭文是当年杜牧带领官员到木瓜山求神祭天祈雨所撰。据说皇天不负有心人,果真显灵下雨了。地是此岸,天是彼岸,小杜成了摆渡的船。历代君王皆自称真龙天子,天子自然不敢与天斗、与地斗,何况杜牧是一介文官。且不论时代与科学的局限性,为官一方,心系苍生总是好的。
木瓜铺往北一里多路,有一条七星河,直通长江。一千多年前,杜牧在文中并没有提到,是不是那时候还没形成这条河流呢?
责任编辑 洪 蕊
古时木瓜铺里的木瓜树密集成林。木瓜蜜饯、木瓜泡酒,一个健胃消食,一个舒筋活血。这是木瓜镇的历史,现在统统成为过去,只能在线装书里找点回忆。成熟的木瓜悠悠地散发淡淡的香气,案上摆几个,满屋子清香,在木瓜香中读书有红袖添香之惬意。木瓜长得像葫芦。铁拐李随身携带葫芦,装酒,小时候我喜欢把木瓜揣在荷包里,不装酒也不卖药,那是一个少年的秘密。
木瓜铺也有秘密,最清楚的恐怕要算村里那口爬满苔藓的老井。谁也说不清这口老井的生辰八字,井圈的勒痕记录着光阴的故事。记得有位詩人写过,井是水的博物馆。那水呢?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说“智者乐水”,荀子说“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韩非子说“远水不救近火”。面对一口老井,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是老天爷安插在人间的眼睛。老井把一切看在眼里,见证地域的历史发展,像位不卑不亢的史官,虽沉默,但从不曲笔。车前子好像对井圈颇有研究,在一篇文章中透露:“宋朝的井圈静穆,仿佛吃素的老居士。明朝的井圈简洁。清朝的井圈只图实用功能。”据此来判断,木瓜铺的老井大概是清朝的。以前我这样把它写在诗里:
一位老奶奶/晃晃悠悠地垂在阳光下/一双眼睛是村子里的那口老井/对我说的故事/都停留在上个朝代的时光
即便孩子们上学去了,在井边,不止有晒太阳的老人家,还有热闹的青壮年妇人。离井不远处有个小池塘,池塘沿边排列着十几条长长的石跳板,十几位妇人在池塘边洗衣的棒槌声此起彼伏。衣物撩起的圈圈涟漪丰满,木瓜山的倒影丰满,木瓜树的倒影丰满。人影树影山影摇曳在池塘里,大白鹅浮在魅影上,曲项向天歌,仿佛丰满的唐朝复活起来。
村里已经找不到一栋老房子,但行走于此,总觉得木瓜铺的民居布阵与其他村落是不一样的。除了老井,木瓜铺的秘密还藏在那些不知是哪个朝代的石头里。它们见到过李白、杜牧、范仲淹、滕子京、王阳明,我们见到了它们。尽管在房前屋后,我们只是零星地找到些渗透历史包浆的无名石条、石块、旗杆石,但前前后后一串,老街道渐渐明朗起来——繁华隐去,然而从前的古朴与庄重,时光却无法把它悄悄地带走。
一条古道,连接着古今,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论历史,木瓜铺是不折不扣的古村落,谈发展,木瓜铺已被纳入美丽乡村建设。20世纪八十年代,我第一次来木瓜铺,在塘边学李白望木瓜山,总觉得缺点什么。后来听说那里原先的确有个古亭子,不知什么时候拆了。这回看到美丽乡村建设复建了古亭,真好,有了亭子就更有了诗意,即便谈笑无鸿儒也没关系。还看到了一个牌坊,虽然单薄了些,但古意弥漫。其实,生活本身就是最大的鸿儒,与很多空巢村及衰败的古村落相比,木瓜铺的热闹至少说明村民的理想照进了现实。
可怜李白的理想没有照进现实。木瓜铺的热闹是有基因的,史书记载,旧时这是一处极热闹的驿站,商品琳琅满目。话说李白当年被流放夜郎路过此地,虽极度郁闷,也忍不住停下来小住一宿。诗人的心情,从那首《望木瓜山》便可品出一二:
早起见日出,
暮见栖鸟还。
客心自酸楚,
况对木瓜山。
李白是何等的旷世高怀,用笔洒脱飘逸,境界清逸邈远。可这首诗,起句用对诗(至少是意对),在李白一生所写的诗中是很少见的。重复的两个“见”字,说明了李白当时的百无聊赖。好比八大山人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马戴的《灞上秋居》写道“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写的正是闭门寥落之感,风雨过而雁行不断,无聊之极,心烦意乱。一个“暮见栖鸟”,一个“晚见雁行”,异曲同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人与画家不过分别通过文字和线条向世人传达了各自所见所思所感。
寂寥客居异乡,政治失意的李白此刻多想有位老友陪在身边说说话啊,面对我行我素的大自然(慷慨的日,自由的鸟,沉默的山),千言万语只好汇成一首满怀酸楚的诗。此诗语言虽平淡无奇,与著名的《静夜思》倒颇有相似之处。这两首诗,李白都使用了白描的手法,所表达的情感却浓烈地扑面而来,无论妇孺老幼,一听就懂。禅一样的木瓜山啊,与月光一样,让诗人心有灵犀。
木瓜山不高,但行车不易,上去只有一个字——爬。盛夏,人皆汗流浃背。到了木瓜庙,离山顶就不远了。一阵风过,宛若拽了块白云洗了个澡,神清气爽。木瓜庙缺了僧人,蛛网遍布。别看这庙如今冷落,当年香火旺得很。由杜牧《祭木瓜山神》一文可见一斑:“今易卑庳,变为华敞,正位南面,庙貌严整。”
这祭文是当年杜牧带领官员到木瓜山求神祭天祈雨所撰。据说皇天不负有心人,果真显灵下雨了。地是此岸,天是彼岸,小杜成了摆渡的船。历代君王皆自称真龙天子,天子自然不敢与天斗、与地斗,何况杜牧是一介文官。且不论时代与科学的局限性,为官一方,心系苍生总是好的。
木瓜铺往北一里多路,有一条七星河,直通长江。一千多年前,杜牧在文中并没有提到,是不是那时候还没形成这条河流呢?
责任编辑 洪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