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能力训练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例如小朋友说话喜欢有一些简单的情节,就让他们给插图上的任务取个名字,想一点简单的情节来说明图意,如:小红拿着两个汽球,她一放手,两个汽球都飞跑了,小红手上一个汽球都没有了。还有,小朋友喜欢说“悄悄话”,我就常常让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说,或者四人小组议论。这样的形式,既让学生感到有趣,是让每个学生都有练习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有时,也要让他们大声说,向大家说的机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勇气,还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把话说得更完整、更清楚、更准确,促使儿童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话可说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结合,用活动生动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为此在教学中,我经常用教具进行演示,演示后,让学生说说演示的过程,用语言表达数量的关系。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23页的加法,上课前,我预先吩咐两位学生做好准备,一个学生手里拿3个汽球,另一个学生手里拿1个汽球。上课时,我让两个学生分别站在课室前面的一左一右拿着汽球,两人最后把两束汽球合起来。老师问:“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你刚才看到的说一说?”学生们都踊跃发言。左边有3个汽球,右边有1个汽球,一共有多少个汽球?先找说得比较好的学生说,让他们做个好榜样,然后鼓励其他学生都来学着说,在说的过程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的常用语,理解数量关系。
二、激发自信,让学生有信心地说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各有所长,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发挥每个学生的所长,真正做到素质教育。一年级上册第58页的图画应用题有4幅图,我指导学生看图,先让学生用3句话分别说出每幅图的内容:原来有( )只小鹿,走了( )只小鹿,还剩( )只小鹿?这样逐图叙述,数量关系简单,易于表达,先让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再给予一定的指导。然后请几个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三幅图中的数量关系连贯、完整地说出来:原来有9只小鹿,走了3只,还剩6只。有的学生表达能力较弱,可以由老师领说,学生跟着说。
我班有个口吃的学生,平时胆子小,不敢举手发言,在讲除法的含义的教学中,我鼓励他大胆地把书上看到的熊猫图意说给同学们听。老师和同学们都专心致志地听他讲,老师和同学的信任给他增添了信心,他终于鼓起勇气慢慢地说了,尽管他说得不够连贯、完整,但是我还是表扬他说得很好,鼓励他以后要积极举手发言。全班同学都替他感到高兴,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后来这个学生逐步克服了对回答问题的畏难情绪,渐渐喜欢举手发言了,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
三、具体引导,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说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如何用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题意。如在大小、长短、高矮的概念教学中,起初,学生只能笼统地说“排球大,乒乓球小”。这时候,我又拿出一个皮球放在后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排球比皮球大,皮球比乒乓球大。排球最大,乒乓球最小,皮球比排球小,比乒乓球大。”这样一来,既让学生明确了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都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让学生说得连贯、完整。
又如,对于二年级下册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刚开始学的时候,学生感到吃力,一节课下来只完成了几道题,学习任务未能如期完成。课后,我认真的反思,到底问题出在哪呢?通过反复思考,我认为关键是让学生弄清楚解决问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就要鼓励学生多开口说。教学中,要教学生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如在教学第58页的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根据图意说出条件和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呢?”要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我们都知道吗?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地知道要求“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呢?”必须知道:“一共有多少人和每辆碰碰车坐几人。”已经知道每辆碰碰车坐3人,不知道一共有多少人,所以要先算一共有多少人,要用两步计算。通过用语言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对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的题目结构更加清晰了。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话可说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结合,用活动生动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为此在教学中,我经常用教具进行演示,演示后,让学生说说演示的过程,用语言表达数量的关系。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23页的加法,上课前,我预先吩咐两位学生做好准备,一个学生手里拿3个汽球,另一个学生手里拿1个汽球。上课时,我让两个学生分别站在课室前面的一左一右拿着汽球,两人最后把两束汽球合起来。老师问:“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你刚才看到的说一说?”学生们都踊跃发言。左边有3个汽球,右边有1个汽球,一共有多少个汽球?先找说得比较好的学生说,让他们做个好榜样,然后鼓励其他学生都来学着说,在说的过程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的常用语,理解数量关系。
二、激发自信,让学生有信心地说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各有所长,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发挥每个学生的所长,真正做到素质教育。一年级上册第58页的图画应用题有4幅图,我指导学生看图,先让学生用3句话分别说出每幅图的内容:原来有( )只小鹿,走了( )只小鹿,还剩( )只小鹿?这样逐图叙述,数量关系简单,易于表达,先让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再给予一定的指导。然后请几个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三幅图中的数量关系连贯、完整地说出来:原来有9只小鹿,走了3只,还剩6只。有的学生表达能力较弱,可以由老师领说,学生跟着说。
我班有个口吃的学生,平时胆子小,不敢举手发言,在讲除法的含义的教学中,我鼓励他大胆地把书上看到的熊猫图意说给同学们听。老师和同学们都专心致志地听他讲,老师和同学的信任给他增添了信心,他终于鼓起勇气慢慢地说了,尽管他说得不够连贯、完整,但是我还是表扬他说得很好,鼓励他以后要积极举手发言。全班同学都替他感到高兴,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后来这个学生逐步克服了对回答问题的畏难情绪,渐渐喜欢举手发言了,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
三、具体引导,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说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如何用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题意。如在大小、长短、高矮的概念教学中,起初,学生只能笼统地说“排球大,乒乓球小”。这时候,我又拿出一个皮球放在后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排球比皮球大,皮球比乒乓球大。排球最大,乒乓球最小,皮球比排球小,比乒乓球大。”这样一来,既让学生明确了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都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让学生说得连贯、完整。
又如,对于二年级下册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刚开始学的时候,学生感到吃力,一节课下来只完成了几道题,学习任务未能如期完成。课后,我认真的反思,到底问题出在哪呢?通过反复思考,我认为关键是让学生弄清楚解决问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就要鼓励学生多开口说。教学中,要教学生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如在教学第58页的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根据图意说出条件和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呢?”要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我们都知道吗?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地知道要求“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呢?”必须知道:“一共有多少人和每辆碰碰车坐几人。”已经知道每辆碰碰车坐3人,不知道一共有多少人,所以要先算一共有多少人,要用两步计算。通过用语言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对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的题目结构更加清晰了。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