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视阈下的当代高校美育建设研究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q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紧扣教师、学生、课程体系及校园艺术气息四个要素,重点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积极探索以融合思维重构高校美育体系的新思路,打造美育资源共享新格局,进而为建设健康且有活力的校园美育生态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教育;美育;融合
  一、引言
  从希腊先哲围绕“美与心灵”所进行的论战,到席勒首次明确阐述美育理论;从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思想,点亮近代中国“审美”之光,再到教育学者们对于美育的深入探索与实践。追古溯今,从人类无功利的审美诉求到国家的政策引导,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求索,历经千年流变,美育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美育育人,如同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高校全方位构建美育建设蓝图,对于机构建设、师资配置、课程规划、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诸多环节的探索缺一不可。然而,将以上各个环节逐一完善,就可以实现全面美育吗?答案是否定的。
  二、融合思想下的高校美育建设
  艾布拉姆斯提出:“对于美学问题的探讨不应只关注艺术与创作者的关系,而忽略艺术与外界自然、欣赏者、作品内在要求的关系。每一件艺术品都应包含创作者、外界自然、欣赏者、作品四个要点,并且应该把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此理论对文艺理论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如将美育当作一个美学概念,将校园整体艺术氛围理解为外界自然,将教学活动理解为艺术作品,创作者与欣赏者分别对应着教师与学生。对于全面美育工作的探讨,一定要将学校当作一个整体,从宏观的角度加以把握;紧扣教师、学生、课程体系及校园艺术气息四个要素,并且应该重点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力求形成体系,协同发展。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应是孤立存在的。基于此,校园美育融合思想应运而生。所谓融合,应是各要素之间消解自身边缘界限,超越表面的连接,相互渗透,并最终形成新的统一体的趋势。这种渗透不仅体现在形态层面,还体现在功能、内容、策略等方面,均要消除壁垒。最终,达到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在高校美育教育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审美与立美的融合
  美育教育不仅要增进学生对于“美”的认识,还要将学生培育成“美”的主体,这才是完整的美育教育。扩充审美知识、培养审美素质、塑造审美观念,探索艺术之美、发现生活之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内涵。在此基础之上,学生通过已经具备的审美素养,使自身的形象、语言、行为大方得体,成为一个“美”的人,用自身的“美”装点世界的“美”,这是立美教育的目标,也是整个美育教育的终极追求。
  全面美育需要从学生作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两个维度认识和把握。美育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同时要兼顾对学生自身心灵之美、形象之美、语言之美和行为之美的塑造。
  2. 教学与实践的融合
  “美育不是知性的教育,而是感性的诱发,对于灌输的疏远和对于感悟的亲近是美育的基本精神。”我们应当摒弃“教学在课堂,实践在剧场”的传统二元模式。艺术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是一种内化的活动,是外部客观事实向主观内部意识的转化,实践则是一种外化的活动,是主观内部意识向外部客观事实的转化。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主要表现在艺术的体验性与技艺性中。作为校园重要艺术实践阵地的艺术团,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应平衡艺术体验与技能增长之间的关系;学校应鼓励艺术团专任教师走出排练厅,面向全校开设艺术实践类公选课。艺术实践是拓展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空间,学生参加文艺演出、艺术活动、艺术比赛、专题讲座等都是锻炼自身素质的良机。
  3. 专业与兴趣的融合
  美育是一种完整的生命体验教育,对于综合类大学而言,学生去校艺术团参加艺术训练,初衷是在艺术世界里得到身体的放松与“美”的熏陶。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认识、了解艺术,参与艺术创作。今后,高校应以审美教育作为美育教学的核心,这与美育回归生活美学的思路是一致的。综合类大学的艺术课程应当降低门槛、接地气,以“培养兴趣与普及知识”为出发点,让美育教育真正覆盖每一个学生。
  4. 线下与线上的融合
  “互联网+”催生出一系列艺术新形态、审美新观点,形成了美育新局面。新媒体的互动、参与特性,使得人类审美嬗变进程进一步加快了。从传播学的意义上说,美育活动由传统的单向性转向了自由、整体的交互性,微审美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微审美是依托当代高新技术传播平台所形成的全新的审美形式,具有即时性、杂合性、碎片化等基本特征。微审美极大补充了当代美学接受理论,为当下美育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信息接收终端多样化的今天,碎片化的知识获取方式已经十分普及。在此背景下,高校要突破传统的课堂单向教学模式,将高校美育建设与发达的互联网媒介平台相结合,以“MOOC”的形式打造美育网络课程平台、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平台扩大艺术信息传播的范围,以此弥补传统教学的短板,实现线下与线上的交流与互动。
  三、构建校园美育生态体系
  在融合的基础上,高校逐步构建校园美育生态体系。在生态学概念中,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物理环境之间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各组成要素之间借助物种之间的流动实现能量循环、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且具备自我调节功能的自维持系统。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或大或小,然而必须具备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个基本元素。笔者尝试将校园美育环境类比为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在良性运转的过程中,学校艺术团应扮演“太阳”的角色,是美育“能量”的主要来源,协同艺术社团、学生会等组织为学生提供美育环境与场所,共同构成系统中的“非生物环境”;与美育相关的课程、活动、比赛等构成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将“无机”的环境与场所转变为“有机”的艺术资源与作品;而学生是系统中的“消费者”,享有美育资源,并且可以实现内部“能量”的传导;学校科研部门与政策制定部门共同构成了系统中的“分解者”,科研工作者要以本校现状为原材料,科研成果一定要反哺本校美育建设,这是整个系统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艺术团的辐射力度、艺术资源与作品的丰富程度、学生之间的参与广度、科研机构的研究深度等方面共同决定了校園美育生态的健康程度。
  在此模型框架的支撑下,首先,校园美育建设思路有章可循;其次,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晰,各环节之间的交流顺畅;最后,此模型有助于建构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使相关人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结语
  如今,我们正处于文化大繁荣的黄金时代,丰富的精神文化为美育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融合思维与共享理念的提出为当代高校美育工作描绘了新的蓝图。在此框架下,还有诸多空白等待教育理论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去填补。立足当下,憧憬未来,高校唯有营造一个和谐的美育大环境,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周庆元,胡绪阳.走向美育的完整[J].教育研究,2006(3):39-43.
  基金项目: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培育项目(项目批准号:CUC17A69)。
其他文献
彭德怀平时不大喜欢照相。抗美援朝时,记者向陈赓诉苦:我们跟了他三天,他就是躲着不让照。陈赓对记者说:没问题,我保证让你照上。记者们又说:见彭总笑真是件十分难的事,所以最好能让他笑。吃过饭后,陈赓拉上几位志愿军领导,围住彭德怀,说:我们照张合影,做个纪念。  彭德怀看看老战友,只好答应,可就是不肯笑。摄影记者有点着急,直看陈赓。陈赓不慌不忙地说:有一年,我在上海照相,照完一看模模糊糊。就问老板:怎么
期刊
摘 要:语文学科作为文化基础课程,本身就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体现传统文化思想的内容,深入讲解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并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渊源,理清文化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过去几年相比,高中教育教学有着长足进步,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综观目前整个高中的化学教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贯彻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素质。本文阐述了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有效策略,希望能促进高中
期刊
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学生透过文字能领悟其深处的喜怒哀乐。阅读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儿童因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与成人大不相同,因此阅读的思维角度与感悟就不同。  一、踏“文本路”  1. 会预习  语文学科的学习,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预习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学生对文本的學习基于对文本的熟悉,在他们反复诵读、对文本形成
期刊
摘 要:临床学作为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医学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学生而言,学好临床学,是将来成为一名合格医学工作者的前提条件。但由于临床学内容比较难,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存在一定障碍,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将结合高校附属医院临床专业临床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改善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学;教学;问题;
期刊
摘 要:青少年创造力问题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对青少年创造力有关研究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创造力的概念、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对高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途径与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强调高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高中生;创造力;研究综述  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的意志、民族的共识,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事关我国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布局。高中生正处于从
期刊
摘 要:在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中,要采用适合学情的有效教学法,让学生知道学习本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与今后护理岗位的关联性,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促进对本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有效教学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学习本课程,能为学习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程的學习打下
期刊
祖冲之(429年-500年),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等方面,备受后人尊敬。   社会安定富足往往意味着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推动了科学的前进一些很有成就的科学家也在这个时期涌现祖冲之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成就几乎家喻户晓最为世人所知的科学贡献就是求圆周率如何正
期刊
摘 要:一节课,四十分钟,如何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值得深思。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堂导入;课堂提问;课堂互动  小学是学习语文的起始阶段,更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时期。受年龄特点影响,小学生的自觉性不高,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寓教于樂,
期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是美的永久发源地。”艺术教育,正是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原点,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做人的品位,更能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气质。固然,只有极少数人能最终成为艺术家,但在小学时期获得艺术体验和熏陶对学生未来成为情趣高雅的人,作用不可低估,因为艺术能够改变生活。笔者在学校分管艺术教育工作多年,对于构建艺术校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全校上下齐心合力,全方位打造艺术校园,使学校艺术校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