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相关,不能臆说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牙签儿不是牙签
  
  纪连海先生主讲“百家讲坛”说:纪晓岚编纂完《四库全书》,写了一首诗:“检校牙签十万余,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他戏称自己看的书为牙签,觉得自己跟天天玩弄牙签似的。
  “牙签”(原作“牙籤)是象牙制的图书标签。《旧唐书·经籍志》:“其集贤院御书:经库皆钿白牙轴,黄缥带,红牙签;史书库钿青牙轴,缥带,绿牙签;子库皆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绿牙轴,朱带,白牙签,以分别之。”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绝胜锁向朱门里,整整牙签饱蠹鱼。”孔尚任《桃花扇·逮社》:“堂名二酉,万卷牙签求售。”纪晓岚仿效前人修辞之法借“牙签”代指书籍。
  象牙制的筹码也可叫牙签,杨基《斗草》诗:“珠玉赌牙签,争奇手自拈。”剔牙之具俗称牙签,《国语词典》有“牙签儿”。不过都与纪昀检阅校订《四库全书》无关。
  纪主讲可能忽略了借代修辞手法,含糊地说观看牙签,使受众误解是观看牙签儿或牙筹。
  
  二、“枣梨”指书非果品
  
  纪老师在引用乾隆帝谕旨“择其中罕见之书,有益于世道人心者,寿之梨枣,以广流传。余则选派誉录,汇缮成编,陈之册府”这段话后,解释道:“就是说向天下征集书,重要的书,朝廷会给书的主人一点钱,不多,也就买点梨枣的钱。不重要的书就不给钱了”。
  纪老师这回真是大错特错了。我们不妨提供一些资料以便受众订正。
  清人曹溶《流通古书约》云:“当念古人竭一生心力,辛苦成书,知蓄之珍之,谓当绣梓通行。”主张藏书家“出未经刊本,寿之枣梨,始小本,讫巨编,渐次恢扩。”
  《词源》解释梨枣:“旧时多用梨木、枣木刻版印书,故以‘梨枣’为书版的代称。”顾炎武《答曾庭闻书》:“《音学五书》四十卷,今方付之剞劂,其枣梨之工,悉出于先人之所遗,故国之遗泽,未尝取诸人也。”
  枣梨:犹梨枣,指木刻书板。王士禛(祯)《与程崑崙书》:“(林茂之)诗自万历甲辰末付枣梨。”
  “寿之梨枣”也就是将书稿付诸印刷,使其(延年益寿)长久流传。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说:“至于交通声气,号召生徒,祸枣灾梨,递相神圣。”(也作“灾梨祸枣”。)滥刻无用的书籍,浪费枣梨木板,不正是让梨树枣树遭受灾祸吗?
  
  三、范仲淹贬谪湖南吗?
  
  纪连海先生在《百家讲坛》清帝十二疑案其中一节讲道:《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在岳阳写就。纪先生又在《历史上的多尔衮》第71页上写道:“提起宋朝的名相范仲淹,相信我们大家都不陌生……在庆历新政后,他曾经被流放到湖南,在那里他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
  《百家讲坛》允许发表不同见解,但不是随便乱说。《岳阳楼记》真的写于湖南吗?纪先生有何依据?
  史载确凿:《岳阳楼记》写于河南邓州(今邓州市)百花洲书院。宋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因主持的改革夭折,自请外放;庆历五年(1045年)十一月,以病为由求解边任,请知邓州。是年,其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庆历六年(1046年)六月十五日,滕子京给范仲淹写了一封信,信中介绍了岳阳楼重修的情况,并附《洞庭秋晚图》一本,恳请范仲淹为重修后的岳阳楼作记。范仲淹遂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在邓州百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写成《岳阳楼记》。上述资料见于明嘉靖,清乾隆、嘉庆《巴陵县志》中的《滕子京与范经略求记书》。
  三十多年前,笔者备《岳阳楼记》一课,曾查阅母校四川师范学院编印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有“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范仲淹受到排挤,出任邓州(治在今河南邓县)等地的地方官”句。总之,几个材料都证明:范仲淹并没有流放到湖南(《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范仲淹列传》亦可为证),《岳阳楼记》自然不是他在湖南写的。
其他文献
自然界中的美是无穷的,色彩丰富动人。尤其是大自然界的夏季,植物的绿叶红花展现出一片生机。红代表了人血液的颜色,给人以旺盛生命力之感。红色在全世界的语言中都是最古老的颜色命名。它是动物生命的象征色,与植物生命的颜色绿色相对应。红色成为代表所有正面的生命情感的主导颜色。绿色也是生命的象征色,其象征意义则来自于植物生长的经验。  大自然的色彩无论在人的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习惯于几乎像呼吸那样不易令人察觉地
期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供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这首《清明》诗具有诱人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人们以不同的手法与方式来表达对这首诗所特有的关注、喜爱与接受情怀:或删缩、或变体、或仿拟、或集句、或制谜、或对联、或用典、或故事、或演唱、或争名,等等,不一而足,影响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道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又颇为壮观的文学风景线。    一、删缩  有人以为《清明》诗
期刊
文史研究馆的馆员大多是博学多才的文史耆宿,而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刘孟伉更是出类拔萃,名闻遐迩。刘先生既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诗人、文史学家、书法篆刻家,同时又是一位早在1927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者。  刘孟伉(1894—1969),名贞健,字孟伉,号呓叟,50岁后写作寐交。他是四川省云阳县(今重庆市云阳县)清水乡人,4岁时母冉氏病故,5岁即随父入私塾开蒙。他天资聪颖,性格倔强;11岁开始从塾
期刊
林思进(1873-1953),字山腴,晚年号清寂翁,四川华阳(今属成都)人。林思进幼时从父林毓麟学,还师从当时的许多著名学者如乔树楠、严岳莲、王增祺、廖平等。龙藏寺诗僧雪堂编著的《绿天兰若集》收有他少时的诗作。  大兴名进士胡薇元官华阳时,林思进应县试第二,成都府应试时为第三名。他在二十多岁时考入四川尊经书院,乃以“杏花春雨江南”一诗应考。1903年(清光绪癸卯),林思进乡试中举,其时著名书法家余
期刊
一、人性一面    张献忠原是讲情义的人,颇有人情味。吴伟业《绥寇纪略》说,他青年时在总兵王威手下当兵,有一次犯了军纪,与同辈共18人被绑起来,就要开刀问斩。这时副总兵陈洪范正好过来,献忠仰面求恕。洪范见献忠身材魁梧,便出面保他;其他17人都杀了头,只有张献忠鞭打100下了事。后来起义,他一直念叨“陈总兵活我”(一说刻檀木为像),但陈洪范本人并不知道。  1638年张献忠接受招安后,曾住在谷城方岳
期刊
1993年6月7日下午,家住上海的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赵清阁得到中国文联电话: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的阳翰笙撒手辞世!这位已届八旬的老人顿时泣不成声,悲痛欲绝!  赵清阁老泪纵横地望着一天前阳翰老派秘书黄铭华送来的参茶和精美的花篮,那红缎条上清晰写着:“祝清阁八秩寿诞,翰笙贺。”须知这送礼的主人已是不能进食,靠输氧、输液维持最后生命的91岁老人。他自己病危,还清醒记得老友的生日,特派人专程祝贺。此情此景
期刊
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清初散文研究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这当然有其客观原因:从中国散文发展历史来看,散文到明清呈下滑的趋势;从明清文坛大势看,明清戏剧小说等通俗文学盛极一时,散文的光彩相对暗淡。但作为中国散文乃至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清初散文仍自有其重要地位。  能够代表清初散文成就的,目前公认有两类文章:一类是学者之文,以大学者、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代表;一类是文人之文,以“清初
期刊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国时东吴大将,年轻时跟随孙策,二十四岁拜中郎将,人称“周郎”。江东乔(桥)公有二女,皆美貌超群;孙策自娶大乔,周瑜娶了小乔。周瑜后辅佐孙权,任前部大都督,风流倜傥,骁勇善战,兼之长得硕壮俊美,是当时有名的“少帅”。在孙吴政权建立之初,他屡建战功,最著名的战例,是作为统师,指挥孙刘联军以火攻大败曹操水军的“赤壁之战”。对斯人斯役,后人诗词颇多吟咏。比如北宋大文豪苏东坡
期刊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论语》中记载了不少孔门师生间的对话。这些对话言简意赅,从不同层面昭示了孔门中人治国理政的思想、立身处世的原则和修身养性的要义。有的对话还颇能反映出特定语境下,对话双方复杂的思想情感和鲜明的性格特征,“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
期刊
一般认为,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由妇女参与办报的是江南无锡的裘毓芳。她与其叔父裘廷梁合作,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5月11日在无锡创办了《锡金官音白话报》(又称《无锡白话报》)。这是中国最早的白话文报纸之一。而裘毓芳女士也被戈公振先生称为:“我国报界之有女子,当以裘(毓芳)女士为第一人矣。”[1]  裘毓芳(1871—1904),字梅侣,江苏无锡人,近代中国早期最著名的女报人之一。她自幼好读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