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教学一课为例,基于微课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式教学,通过微课帮助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初步尝试古诗鉴赏,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古诗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合作探究中学习古诗,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关键词】微课;鉴赏;翻转课堂;情境引导;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2课古诗两首—《观書有感》。
二、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古诗,了解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利用微课情境引导,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学会利用微课,进行自主探究,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古诗蕴含的哲理,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翻转导入,初步尝试
学生在多媒体课堂,利用微课教学,学习鉴赏一首简单古诗的流程,教师边巡视,边引导。(出示:微课视频)
【设计意图】由于教授的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具备初步鉴赏简单古诗词的能力,但方法不明确,通过课前微课呈现古诗词鉴赏步骤,让他们了解鉴赏学习的过程,为下面教授新诗奠定基础。教师巡视,及时答疑解惑,并能及时知晓学生的困惑之处,做到心中有数。为下面的教学铺好路基。
(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通过微课学习了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谁来说说鉴赏一首古诗的步骤?学完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总结:像这样表面讲的是一件事、一处风景,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这样的诗通常叫哲理诗(板书:哲理诗)。今天我们继续鉴赏一首哲理诗。(板书:观书有感)
(三)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释题,交流资料。读题,释题。什么叫“观书”?题目的意思?交流作者朱熹的资料(出示:朱熹简介)。
2.理解,读出画面。朱熹读书之后生发什么什么感想?自由朗读,小组合作,弄懂诗意(出示自读提示:部分字词的注释)。(指名朗读)(出示:诗文)。理解前两句诗。小组汇报诗意(出示:第一句)。“鉴”意思是—镜子。这句用了什么修辞?为什么作者要用一面打开的镜子作比?他在哪?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呢?(出示:第二句。)指名另一小组说说诗意。“徘徊”如何理解?—来回晃动。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请读读、背背这两句。理解后两句诗。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看着这清如明镜的池塘,朱熹不禁要问:小小的池塘,你为什么如此清澈明净啊?(过渡)(出示:第三、四句)小组汇报这两句的意思。什么样的水流进来?(活水)诗人看到美景已是愉悦,想到清澈明净的原因,更是满心欢喜。
3.范读,激发想象。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听一听。(出示:配乐朗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配乐读)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他们的影儿在池塘里不停地晃动!—小池塘为什么会这么清啊?你们明白吗?—是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诗意,小组成员在讨论中巩固古诗鉴赏的步骤,让微课中学到的方法,及时运用到新诗学习当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及时指导者,把学生未完全消化的知识加以磨化,达到知识的完全吸收。配乐诵读,让知识在情感中得以升华,也为下面鉴赏意境埋下伏笔。
4.质疑,明白诗理。(1)质疑。同学们,诗句你们都理解了吗?可是我有不理解的,同学们一起来看一段小视频。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微课视频)(2)悟理。写方塘与读书有关吗?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朱熹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方塘,使方塘变得——(出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方塘______。)(板书:方塘清)他想到了什么?(出示: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_______,不断_______,不断_______,才能使人变得_____。)齐读(板书:心智明)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富有哲理。(板书:观一景,想一理)
(四)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这首诗中富有哲理的这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被人们传诵、被人们应用。课件出示片段(课件出示:汪雪文章写得好,小记者采访她,请她谈谈诀窍。她笑了笑,指了指身后的书柜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汪雪的意思?(学生交流)教师小结:现在,有很多人写文章喜欢引用这句话,在不同的文章里可能意思有所不一样,但也都有一个基本的意思,那就是—要多学习,多积累。
(五)有效翻转,温故知新
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填一填(出示:连线题)其实生活中还有不少这样的哲理诗,谁来说一说?(学生交流)老师这里还有一首诗,一起来看看。出示:《观书有感(其二)》微课视频。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指名学生谈谈)自由畅谈这首哲理诗蕴含的哲理。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
(六)总结全诗,情感升华
同学们,古诗,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不计其数的诗人都以一支细腻的笔,在文坛尽领风骚几百年。爱国诗豪情满怀,思乡诗愁绪万千,山水诗静谧悠闲、送别诗依依不舍……在这繁花似锦的诗海中,哲理诗以它的平淡、冷静成为那独秀的一枝,就让我们学习它、运用它、热爱它。
【关键词】微课;鉴赏;翻转课堂;情境引导;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2课古诗两首—《观書有感》。
二、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古诗,了解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利用微课情境引导,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学会利用微课,进行自主探究,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古诗蕴含的哲理,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翻转导入,初步尝试
学生在多媒体课堂,利用微课教学,学习鉴赏一首简单古诗的流程,教师边巡视,边引导。(出示:微课视频)
【设计意图】由于教授的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具备初步鉴赏简单古诗词的能力,但方法不明确,通过课前微课呈现古诗词鉴赏步骤,让他们了解鉴赏学习的过程,为下面教授新诗奠定基础。教师巡视,及时答疑解惑,并能及时知晓学生的困惑之处,做到心中有数。为下面的教学铺好路基。
(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通过微课学习了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谁来说说鉴赏一首古诗的步骤?学完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总结:像这样表面讲的是一件事、一处风景,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这样的诗通常叫哲理诗(板书:哲理诗)。今天我们继续鉴赏一首哲理诗。(板书:观书有感)
(三)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释题,交流资料。读题,释题。什么叫“观书”?题目的意思?交流作者朱熹的资料(出示:朱熹简介)。
2.理解,读出画面。朱熹读书之后生发什么什么感想?自由朗读,小组合作,弄懂诗意(出示自读提示:部分字词的注释)。(指名朗读)(出示:诗文)。理解前两句诗。小组汇报诗意(出示:第一句)。“鉴”意思是—镜子。这句用了什么修辞?为什么作者要用一面打开的镜子作比?他在哪?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呢?(出示:第二句。)指名另一小组说说诗意。“徘徊”如何理解?—来回晃动。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请读读、背背这两句。理解后两句诗。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看着这清如明镜的池塘,朱熹不禁要问:小小的池塘,你为什么如此清澈明净啊?(过渡)(出示:第三、四句)小组汇报这两句的意思。什么样的水流进来?(活水)诗人看到美景已是愉悦,想到清澈明净的原因,更是满心欢喜。
3.范读,激发想象。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听一听。(出示:配乐朗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配乐读)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他们的影儿在池塘里不停地晃动!—小池塘为什么会这么清啊?你们明白吗?—是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诗意,小组成员在讨论中巩固古诗鉴赏的步骤,让微课中学到的方法,及时运用到新诗学习当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及时指导者,把学生未完全消化的知识加以磨化,达到知识的完全吸收。配乐诵读,让知识在情感中得以升华,也为下面鉴赏意境埋下伏笔。
4.质疑,明白诗理。(1)质疑。同学们,诗句你们都理解了吗?可是我有不理解的,同学们一起来看一段小视频。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微课视频)(2)悟理。写方塘与读书有关吗?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朱熹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方塘,使方塘变得——(出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方塘______。)(板书:方塘清)他想到了什么?(出示: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_______,不断_______,不断_______,才能使人变得_____。)齐读(板书:心智明)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富有哲理。(板书:观一景,想一理)
(四)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这首诗中富有哲理的这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被人们传诵、被人们应用。课件出示片段(课件出示:汪雪文章写得好,小记者采访她,请她谈谈诀窍。她笑了笑,指了指身后的书柜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汪雪的意思?(学生交流)教师小结:现在,有很多人写文章喜欢引用这句话,在不同的文章里可能意思有所不一样,但也都有一个基本的意思,那就是—要多学习,多积累。
(五)有效翻转,温故知新
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填一填(出示:连线题)其实生活中还有不少这样的哲理诗,谁来说一说?(学生交流)老师这里还有一首诗,一起来看看。出示:《观书有感(其二)》微课视频。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指名学生谈谈)自由畅谈这首哲理诗蕴含的哲理。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
(六)总结全诗,情感升华
同学们,古诗,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不计其数的诗人都以一支细腻的笔,在文坛尽领风骚几百年。爱国诗豪情满怀,思乡诗愁绪万千,山水诗静谧悠闲、送别诗依依不舍……在这繁花似锦的诗海中,哲理诗以它的平淡、冷静成为那独秀的一枝,就让我们学习它、运用它、热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