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应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注意加强与儿童生活的联系。通过识字激发他们对汉字学习、对生活的兴趣,扩大他们的视野,引导他们探究事物、概念与符号之间的联系,发展他们的思维。一般来说,探究性学习似乎不能与识字并列,但探究性学习它是生活化课程,它开放了语文课程,使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上走出来,走向了生活和家庭,走向了自然和社会,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一年级的实验教材,识字量增多了,如何构建探究型识字模式?
一、自主——识字快乐的基础
玩,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最有影响力的学习方式之一。有益的玩就是学习。儿童生活在一个不断开放的社会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吸收着社会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创意、设计,使汉字与之融为一体,生动形象,富有刺激性。教师可以动员孩子们自己动手,收集报刊头、食品包装纸、广告纸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剪贴分类,订成了自己的认字本。平时,教师布置学生把一些记不住的汉字,写下来,回家找找看,这些字你都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再动手收集一些带有这些字的物品包装,剪一剪、贴一贴,订成自己的认字本。教师鼓励学生把认字本带到学校来,课间的时候,有空就看,有不认识的字,就随时请教。孩子们动手又动脑,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社交能力。孩子们的识字量增加了,大家不再感到“汉字难认了”。 这种方法,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识字,而且也培养了他们认识生活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关心身边事,关心国家事,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联想——识字不竭的动力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班级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学习、思考、讨论,发挥聪明才智。”在教学实践中,为了突出“主体性”原则,我精心设计了教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一找、二读、三交流。”所谓“一找”是教师出示生字后,改变传统的教法(老师教、学生学),而是先让学生找一找,生字中哪些字是未教之前已经认识的;“二读”是指学生把找出来的会读的字读给其他学生听,教师及时纠正字音;“三交流”是指让学生说、编、变、想。“说”即说一说你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请你当小老师教教大家。“编”即你能不能用这些生字编个字谜?“变”即变字魔术,指把一个生字添上或去掉几笔,变出其它的字来。“想”即当你读到一个生字时,你会想到一个成语、一首古诗、一首儿歌、一句名言吗?每节识字课,我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孩子们的主动参与性很高,常常有学生因为没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哭鼻子呢。班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特别高。这一切变化都有源于课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联想”,一切从儿童主体的实际出发,学生乐此不疲。
三、探究——识字永恒的话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倡“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变传统识字教学为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汉字。“探究识字活动”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每个活动都力求做到从儿童生活需要和兴趣出发,有一个主题,有利于探究、互动、合作、交流。课前引导儿童围绕这个主题,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有关的资料,做好准备。到了活动课上,大家把各自准备的资料,带到课上来交流,教师则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活动,并随机引导。如“逛超市”儿童就可以把自己收集到的各种生活日用品、食品、饮料的包装、商标等,到活动课上交流,认一认、读一读、说一说,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积极性非常高。这种“探究型识字模式”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大力倡导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益探索和生动体现。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充分地认识汉字的优点、优势,冲破传统的观念,把一个个的汉字,当作一把把“金钥匙”,用它去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我们的学生必将越学越喜欢汉字,越学越喜欢识字,越学效率越高,越学大脑越聪明。
一、自主——识字快乐的基础
玩,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最有影响力的学习方式之一。有益的玩就是学习。儿童生活在一个不断开放的社会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吸收着社会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创意、设计,使汉字与之融为一体,生动形象,富有刺激性。教师可以动员孩子们自己动手,收集报刊头、食品包装纸、广告纸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剪贴分类,订成了自己的认字本。平时,教师布置学生把一些记不住的汉字,写下来,回家找找看,这些字你都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再动手收集一些带有这些字的物品包装,剪一剪、贴一贴,订成自己的认字本。教师鼓励学生把认字本带到学校来,课间的时候,有空就看,有不认识的字,就随时请教。孩子们动手又动脑,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社交能力。孩子们的识字量增加了,大家不再感到“汉字难认了”。 这种方法,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识字,而且也培养了他们认识生活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关心身边事,关心国家事,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联想——识字不竭的动力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班级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学习、思考、讨论,发挥聪明才智。”在教学实践中,为了突出“主体性”原则,我精心设计了教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一找、二读、三交流。”所谓“一找”是教师出示生字后,改变传统的教法(老师教、学生学),而是先让学生找一找,生字中哪些字是未教之前已经认识的;“二读”是指学生把找出来的会读的字读给其他学生听,教师及时纠正字音;“三交流”是指让学生说、编、变、想。“说”即说一说你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请你当小老师教教大家。“编”即你能不能用这些生字编个字谜?“变”即变字魔术,指把一个生字添上或去掉几笔,变出其它的字来。“想”即当你读到一个生字时,你会想到一个成语、一首古诗、一首儿歌、一句名言吗?每节识字课,我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孩子们的主动参与性很高,常常有学生因为没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哭鼻子呢。班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特别高。这一切变化都有源于课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联想”,一切从儿童主体的实际出发,学生乐此不疲。
三、探究——识字永恒的话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倡“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变传统识字教学为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汉字。“探究识字活动”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每个活动都力求做到从儿童生活需要和兴趣出发,有一个主题,有利于探究、互动、合作、交流。课前引导儿童围绕这个主题,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有关的资料,做好准备。到了活动课上,大家把各自准备的资料,带到课上来交流,教师则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活动,并随机引导。如“逛超市”儿童就可以把自己收集到的各种生活日用品、食品、饮料的包装、商标等,到活动课上交流,认一认、读一读、说一说,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积极性非常高。这种“探究型识字模式”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大力倡导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益探索和生动体现。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充分地认识汉字的优点、优势,冲破传统的观念,把一个个的汉字,当作一把把“金钥匙”,用它去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我们的学生必将越学越喜欢汉字,越学越喜欢识字,越学效率越高,越学大脑越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