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性质和特点的简要描述,提出了在教学中应该着眼于教书育人,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个人成长结合起来,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与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着力培养爱自己、爱社会、爱祖国的具有全面素质的身体健康、心智健全的有用之人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三结合”;个人成长;社会需要;祖国命运
一位曾在“二战”期间的德国纳粹集中营中遭受过非人折磨的幸存者,战后辗转到美国,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新教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新教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到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决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和所有学科一样,历史教育不仅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最重要的还有启迪心智、思维养成、教化人性、以资借鉴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科载体,充分进行教化引导,将知识的传授与青少年个人的成长、社会的需要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具有辨证思维的有用之才。
一、与个人成长相结合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期,可塑性很强。我们要利用这个有利时机,结合历史课的特点开展教育。一是培养辨证思维。“读史使人明智。”[1]培根的宏论说明了读史的重要性。因为历史都是对曾经发生过事情的记述,是一种客观事实,胜与败,荣与辱,沉与浮,都活生生呈现,给人无尽的启示。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虽为刘邦立下卓越功勋,但由于生性私欲太重、狂妄自大、优柔寡断等致命弱点被吕后设计害死宫中,灭门三族。在讲这一段历史时,我就告诫同学们今后不管做出多大的成绩,立下多大的功劳,都必须有一个优良的品德,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高调做事,低调处世,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辩证法。二是树立民族意识。这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价值问题。现代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本国史之价值,本来一大部分在启发民族意识……历史课程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本是不待讨论的。”[2]为此,我积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讲中华民族的形成、融合和发展史,讲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讲中华民族与外族的冲突与斗争,讲外敌入侵对中华民族造成的灾难,讲民族英雄的历史功绩,讲新中国建设成就和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巨变,由此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三是形成世界视野。学生进入世界历史的学习以后,就进入了一个更大的空间,面临的是更大、更宏伟的场景,世界历史的起转承合无疑为学生们提供了波澜壮阔的巨幅历史画卷。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广大的空间和绵长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世界各国的历史起源、政权演变、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从而向学生展现更为宏阔的知识空间,使他们在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同时培养世界视野,形成综合性、开放性、全局性的思维习惯,为他们的人生打下基础。
二、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的有用之才。历史教育更是如此,这体现了历史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体现的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为此,我们要在三个方面予以体现。一是增强学生的社会关注度。通过历史的学习,与现实之间的对比,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意识,会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得出正確的结论。如我在讲述抗美援朝那段历史时,会将其与北约军队入侵南斯拉夫放在一起做比较,因为这两次战争的幕后真凶是美国,前者是美国操纵联合国军,后者是美国操纵北约军队。通过对比,让学生看清美帝国主义的霸权嘴脸。
二是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学生终究还是要走上社会的,所学知识也只有为社会所用才能体现价值。为此,我有意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让他们有步骤、有计划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从事社区服务。在学习每一个朝代的文化成就时,我通过鲜活的事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自己要努力成为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中坚力量。三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谓“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祖国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一种自觉态度。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将“责任”作为校训的内容之一。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也曾经多次强调:要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具备高度责任感的人才会对家庭负责、才会对社会负责,才会努力工作、报效祖国。为此,我尽量让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活动,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知道自己今天的刻苦学习,学有所成,就是为了明天回报社会,奉献社会。我通过历史上几个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代表如杜甫、辛弃疾、顾炎武等人的生平事迹和重要言论,循循善诱,教导他们只有学会做人,才能做好事。
三、与祖国命运相结合
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都不是单个存在,而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每一个国家的兴亡史都与个人的命运相扭结,相纠缠,撕也撕不脱,剥也剥不离。个人的奋斗史才组成了国家与民族的盛衰史。历史的演进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向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我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是认识祖国。要让他们知道祖国国土总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海岸线18000公里,位于东南亚,人口13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目前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资源种类繁多,分布不均,总量很大,但人均占有量少。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增长很快,连续多年GDP增长率在8%~9%。不论是高尖端科技还是其他方面,中国与西方和美国还有一定距离,还面临多方面的技术封锁,我们国家要想成为科技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当然,我也提醒他们万万不可忘记也决不能忘记近代以来血与火的洗礼。正当中国的大清皇帝们还沉浸在“天朝”、世界“中央之国”的历史陶醉之中,以儒学文明所特有的温文轻蔑之态俯瞰世界,傲视欧洲为“夷人夷国”之时,西欧迟来的资本主义萌芽却产生了使生产力得以大突破的工业革命,向着近代文明的曙光迅跑。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终于用船坚利炮把“天朝”的尊严、“中央之国”的傲慢击得粉碎。腐朽羸弱的清朝末年,广大的国土被蚕食、瓜分,民族惨遭殖民与蹂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二是热爱祖国。我用建国初期火箭专家钱学森辗转回到祖国的例子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当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最后,他冲破美帝国主义的重重封锁,毅然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知识和热血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三是报效祖国。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强调,光有爱国之心还不行,最重要的是,要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为祖国贡献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在讲述1337年-145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时,法国的女英雄、军事家圣女贞德带领法国平民组成的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被称为“奥尔良姑娘”,成为法国人民爱国斗争的旗帜,最后由于封建主出卖,被擒并被处决。贞德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法国,贞德永远是带领人们前进的圣女,是自由女神的化身;还有被称为现代土耳其之父的凯末尔、菲律宾国父黎萨、古巴的民族英雄格瓦拉等等,都是国家的奠基人,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肩负双重责任,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教化引导,不仅培养有满腹经纶的人才,又要造就有爱国心、有责任感的国之栋梁。历史教师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培根:《论读书》;
[2] 傅斯年:《闲谈历史教科书》。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三结合”;个人成长;社会需要;祖国命运
一位曾在“二战”期间的德国纳粹集中营中遭受过非人折磨的幸存者,战后辗转到美国,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新教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新教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到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决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和所有学科一样,历史教育不仅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最重要的还有启迪心智、思维养成、教化人性、以资借鉴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科载体,充分进行教化引导,将知识的传授与青少年个人的成长、社会的需要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具有辨证思维的有用之才。
一、与个人成长相结合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期,可塑性很强。我们要利用这个有利时机,结合历史课的特点开展教育。一是培养辨证思维。“读史使人明智。”[1]培根的宏论说明了读史的重要性。因为历史都是对曾经发生过事情的记述,是一种客观事实,胜与败,荣与辱,沉与浮,都活生生呈现,给人无尽的启示。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虽为刘邦立下卓越功勋,但由于生性私欲太重、狂妄自大、优柔寡断等致命弱点被吕后设计害死宫中,灭门三族。在讲这一段历史时,我就告诫同学们今后不管做出多大的成绩,立下多大的功劳,都必须有一个优良的品德,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高调做事,低调处世,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辩证法。二是树立民族意识。这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价值问题。现代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本国史之价值,本来一大部分在启发民族意识……历史课程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本是不待讨论的。”[2]为此,我积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讲中华民族的形成、融合和发展史,讲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讲中华民族与外族的冲突与斗争,讲外敌入侵对中华民族造成的灾难,讲民族英雄的历史功绩,讲新中国建设成就和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巨变,由此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三是形成世界视野。学生进入世界历史的学习以后,就进入了一个更大的空间,面临的是更大、更宏伟的场景,世界历史的起转承合无疑为学生们提供了波澜壮阔的巨幅历史画卷。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广大的空间和绵长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世界各国的历史起源、政权演变、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从而向学生展现更为宏阔的知识空间,使他们在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同时培养世界视野,形成综合性、开放性、全局性的思维习惯,为他们的人生打下基础。
二、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的有用之才。历史教育更是如此,这体现了历史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体现的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为此,我们要在三个方面予以体现。一是增强学生的社会关注度。通过历史的学习,与现实之间的对比,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社会意识,会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得出正確的结论。如我在讲述抗美援朝那段历史时,会将其与北约军队入侵南斯拉夫放在一起做比较,因为这两次战争的幕后真凶是美国,前者是美国操纵联合国军,后者是美国操纵北约军队。通过对比,让学生看清美帝国主义的霸权嘴脸。
二是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学生终究还是要走上社会的,所学知识也只有为社会所用才能体现价值。为此,我有意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让他们有步骤、有计划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从事社区服务。在学习每一个朝代的文化成就时,我通过鲜活的事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自己要努力成为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中坚力量。三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谓“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祖国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一种自觉态度。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将“责任”作为校训的内容之一。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也曾经多次强调:要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具备高度责任感的人才会对家庭负责、才会对社会负责,才会努力工作、报效祖国。为此,我尽量让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活动,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知道自己今天的刻苦学习,学有所成,就是为了明天回报社会,奉献社会。我通过历史上几个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代表如杜甫、辛弃疾、顾炎武等人的生平事迹和重要言论,循循善诱,教导他们只有学会做人,才能做好事。
三、与祖国命运相结合
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都不是单个存在,而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每一个国家的兴亡史都与个人的命运相扭结,相纠缠,撕也撕不脱,剥也剥不离。个人的奋斗史才组成了国家与民族的盛衰史。历史的演进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向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我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是认识祖国。要让他们知道祖国国土总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海岸线18000公里,位于东南亚,人口13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目前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资源种类繁多,分布不均,总量很大,但人均占有量少。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增长很快,连续多年GDP增长率在8%~9%。不论是高尖端科技还是其他方面,中国与西方和美国还有一定距离,还面临多方面的技术封锁,我们国家要想成为科技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当然,我也提醒他们万万不可忘记也决不能忘记近代以来血与火的洗礼。正当中国的大清皇帝们还沉浸在“天朝”、世界“中央之国”的历史陶醉之中,以儒学文明所特有的温文轻蔑之态俯瞰世界,傲视欧洲为“夷人夷国”之时,西欧迟来的资本主义萌芽却产生了使生产力得以大突破的工业革命,向着近代文明的曙光迅跑。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终于用船坚利炮把“天朝”的尊严、“中央之国”的傲慢击得粉碎。腐朽羸弱的清朝末年,广大的国土被蚕食、瓜分,民族惨遭殖民与蹂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二是热爱祖国。我用建国初期火箭专家钱学森辗转回到祖国的例子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当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最后,他冲破美帝国主义的重重封锁,毅然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知识和热血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三是报效祖国。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强调,光有爱国之心还不行,最重要的是,要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为祖国贡献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在讲述1337年-145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时,法国的女英雄、军事家圣女贞德带领法国平民组成的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被称为“奥尔良姑娘”,成为法国人民爱国斗争的旗帜,最后由于封建主出卖,被擒并被处决。贞德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法国,贞德永远是带领人们前进的圣女,是自由女神的化身;还有被称为现代土耳其之父的凯末尔、菲律宾国父黎萨、古巴的民族英雄格瓦拉等等,都是国家的奠基人,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肩负双重责任,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教化引导,不仅培养有满腹经纶的人才,又要造就有爱国心、有责任感的国之栋梁。历史教师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培根:《论读书》;
[2] 傅斯年:《闲谈历史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