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不少是角度新颖、有思维深度的、有研究价值的。如何将学生的学习问题转化为课程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将学生的学习问题转化为课程资源的目的
掌握学生学习问题的所在,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学生要解决的不是老师的问题,而是自己在学习中真正遇到的问题。“问题总是与一定的认知、思维活动联结在一起,而教师和学生在认知结构、知识背景、思考角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当这种差异过大时就会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一些历史公开课中,教学活动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上完课后,教师仍感到课堂气氛,学生的发言和活动等未达到预设的效果,总是比自己预想的差了一些。所以,教师只有认真研究学生的历史学习问题,并将其转化课程资源,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学习的需求,减少差异,使学生把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从被动转为自觉,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学习能力。从学生问题到教学资源的转化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化的过程,而是师生进一步学习、反思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充分将学生的问题转化为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将问题反馈给学生,有意识地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升学习能力。
二、将学生的历史学习问题转化为课程资源
1. 设立记录本记下学生的学习问题
学生问问题不仅仅在课堂上,也许会在课间,教师可以在每个班设立一本学生学习问题记录本,由科代表保管,记录下学生的学习问题。教师对于问题记录本上的问题可采用书面方式或面谈方式解答,对于特别重要的问题也可以留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记录本这种方式也是获取学生问题的一条途径,它可以充分解决教师不在场情况下学生问题的记录、反馈和解决。
2. 多种途径搜集学生问题
搜集学生的学习问题,教师并不是守株待兔,被动地等着学生提问。而且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尽管有疑问,也可能不敢问老师。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前或者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课下访谈、网络调查、小组讨论记录等多种途径,主动地搜集更多的学习问题,而且这样搜集到的学习问题更加全面,更具代表性。此外,还可以通过检查批阅学生作业直接发现问题,并记录下来,这种方法也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之一。
三、利用学生学习问题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1. 妙用学生的历史学习问题用来创设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种,是不断升华的思维探索过程。我在上八年级下册第2课《最可爱的人》时,按照原来设计的方法,边展示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照片,边播放歌曲《英雄赞歌》来创设情境。然后提问图中的人物是谁?你能简要地说出他们的事迹吗?课题“最可爱的人”是指谁?学生很顺利就答出了我预想的答案。接着一个学生问道:“老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什么区别呢?”不等我回答,马上其他学生就说:“志愿军就是自己愿意参军的,解放军就是为了解放中国的。”有的学生反驳:“那解放军也有自愿参军的。而且新中国成立了,部队怎么还叫解放军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的争辩,马上引起了全体学生的兴趣。
2. 活用学生的历史学习问题来开展探究学习
当学生感到对某些学习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有兴趣继续钻研时,教师还可以活用学生的历史学习问题来开展探究学习,把讲台让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走向讲台,让学生互帮互学,教师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只起到牵引和点拨学生的作用。例如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生也提出了许多问题,“郑和为什么要七次下西洋?”“下西洋的大船是怎样制造的?用什么做动力?”“规模那么大的船队如何保证供给?”等等。对这一课的种种问题,我都一一作了记录,并且确定以“我随郑和下西洋”为题,组织一次探究学习。让学生选择自己相关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学习,并撰写小组的调查报告。这下子学生可高兴了,他们自主选题、分工、做报告,我则一边鼓励他们,一边引导他们完成探究课题。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反过去学生总是被动地等待教师提问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因为学习问题使学生自发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形成了主动探索的心理驱动力,变得积极而主动。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将学生的学习问题转化为课程资源的目的
掌握学生学习问题的所在,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学生要解决的不是老师的问题,而是自己在学习中真正遇到的问题。“问题总是与一定的认知、思维活动联结在一起,而教师和学生在认知结构、知识背景、思考角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当这种差异过大时就会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一些历史公开课中,教学活动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上完课后,教师仍感到课堂气氛,学生的发言和活动等未达到预设的效果,总是比自己预想的差了一些。所以,教师只有认真研究学生的历史学习问题,并将其转化课程资源,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学习的需求,减少差异,使学生把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从被动转为自觉,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学习能力。从学生问题到教学资源的转化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化的过程,而是师生进一步学习、反思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充分将学生的问题转化为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将问题反馈给学生,有意识地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升学习能力。
二、将学生的历史学习问题转化为课程资源
1. 设立记录本记下学生的学习问题
学生问问题不仅仅在课堂上,也许会在课间,教师可以在每个班设立一本学生学习问题记录本,由科代表保管,记录下学生的学习问题。教师对于问题记录本上的问题可采用书面方式或面谈方式解答,对于特别重要的问题也可以留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记录本这种方式也是获取学生问题的一条途径,它可以充分解决教师不在场情况下学生问题的记录、反馈和解决。
2. 多种途径搜集学生问题
搜集学生的学习问题,教师并不是守株待兔,被动地等着学生提问。而且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尽管有疑问,也可能不敢问老师。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前或者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课下访谈、网络调查、小组讨论记录等多种途径,主动地搜集更多的学习问题,而且这样搜集到的学习问题更加全面,更具代表性。此外,还可以通过检查批阅学生作业直接发现问题,并记录下来,这种方法也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之一。
三、利用学生学习问题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1. 妙用学生的历史学习问题用来创设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种,是不断升华的思维探索过程。我在上八年级下册第2课《最可爱的人》时,按照原来设计的方法,边展示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照片,边播放歌曲《英雄赞歌》来创设情境。然后提问图中的人物是谁?你能简要地说出他们的事迹吗?课题“最可爱的人”是指谁?学生很顺利就答出了我预想的答案。接着一个学生问道:“老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什么区别呢?”不等我回答,马上其他学生就说:“志愿军就是自己愿意参军的,解放军就是为了解放中国的。”有的学生反驳:“那解放军也有自愿参军的。而且新中国成立了,部队怎么还叫解放军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的争辩,马上引起了全体学生的兴趣。
2. 活用学生的历史学习问题来开展探究学习
当学生感到对某些学习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有兴趣继续钻研时,教师还可以活用学生的历史学习问题来开展探究学习,把讲台让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走向讲台,让学生互帮互学,教师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只起到牵引和点拨学生的作用。例如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生也提出了许多问题,“郑和为什么要七次下西洋?”“下西洋的大船是怎样制造的?用什么做动力?”“规模那么大的船队如何保证供给?”等等。对这一课的种种问题,我都一一作了记录,并且确定以“我随郑和下西洋”为题,组织一次探究学习。让学生选择自己相关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学习,并撰写小组的调查报告。这下子学生可高兴了,他们自主选题、分工、做报告,我则一边鼓励他们,一边引导他们完成探究课题。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反过去学生总是被动地等待教师提问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因为学习问题使学生自发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形成了主动探索的心理驱动力,变得积极而主动。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