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面对日益变迁的社会环境,青少年更容易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加速社会和谐心理的构建。因此,本文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现状进行了探析。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弊端,从心理健康服务观念、心理健康服务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监督管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以及心理健康服务途径五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剧烈的竞争、负面的网络信息和青春期带来的极大变化等成为笼罩着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一层阴霾。提高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对青少年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学校是青少年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首要场所(Burns et al,1995)。而目前学校所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有较大差距,因此,本文通过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薄弱环节的探索,多方面探讨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对策,旨在提高青少年心理品质,也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
1开展青少年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将青少年界定为10-19岁的个体。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剧变的阶段,第二性征出现,心理也逐渐从幼稚向成熟状态过渡。在此阶段,青少年情绪的两极性、心理发展的矛盾性和不平衡性容易使他们处于焦虑、紧张、不适等不良状态,从而引发心理问题。
另外,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提出了切实的建议。《纲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学校努力开发青少年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品质(教育部,2012)。2016年12月30日,国家卫计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到2030年,服务质量和青少年心理素养进一步提高(部宣,2016)。
因此,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与之需求相适合的心理健康服务,是促使其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学校践行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教育理念义不容辞的责任。
2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状况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以专业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为指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评估、心理辅导等活动,促进全体师生心理健康的专业性活动(何妍,俞国良,2021)。它以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服务体系为载体,发挥其服务功能(俞国良,侯瑞鹤,2015)。学校提供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服务,以及学校如何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的支持政策,学校也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尚未形成一种健全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服务效果也因地区和学校而异。
2.1心理健康服务理念
心理健康服務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以青少年成长需求为导向,为其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服务。而实际工作地开展却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往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青少年对自我和他人的探索更多地处于被动地位,较少主动发挥其能动性;而教师在该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呈现出学科化的倾向。
其次,学校管理者是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一个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学校领导仍重视应试学科,认为这类学科才应该大力发展。这种观念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相悖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未理解到心理健康与学科发展的携手共进关系。
2.2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配备
心理教师是心理健康服务的执行者,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中坚力量。目前,学校心理教师由专职和兼职教师构成。专职教师通常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但人员配备情况不容乐观,能按照国家比例安排,而乡镇学校则出现人员配备缺席;而兼职教师通常由班主任或德育教师组成,在量上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在培训学习方面,重视心理健康的学校会组织教师参与各类心理培训和讲座,提升心理教师的技能和素养;其他学校的心理教师则处于自己探索,抑或是靠经验组织心理活动和教学。总体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在质和量上都不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这对于青少年心里素养的提升和自我潜能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2.3心理健康服务开展情况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开展是多方面的。首先,就课程设置而言。学校通常将心理课设置为一周一节或两周一节,且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其次,针对教材的使用。学校尚未形成统一的心理健康教材,教师按照青少年的需求或热门主题等授课。虽将实际情况考虑其中,但在考核和教学总目标的制定上,学校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学科的长远发展也存在弊端。再次,青少年心理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也不太规范。
2.4心理健康服务监督和管理
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管理上,通常由德育处或学校领导直接管理。有部分学校长期有分管心理健康工作的责任人,对工作的开展也持支持态度。然而,多数学校仅有间断性分管领导,甚至部分学校完全没有分管该工作的领导。对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监督,学校通过对来访者的追踪和反馈来了解情况,形式较为单一,且主观性较强。
2.5心理健康服务途径
心理健康服务的途径丰富,形式多变,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途径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专题心理讲座和班团队活动等是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最受欢迎的的形式,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获取简单便捷,难以满足青少年不断变化的对知识获取途径的需求。其次,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室几乎覆盖了每一个学校,但学校对其使用率却很低,心理辅导室的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再次,较少有学校与校外心理服务机构进行合作,资源未能很好的利用。最后,学校与家庭的联动培养方面。学校为家庭提供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指导较少,且多以家长座谈会和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形式较为单一;实践也较多的流于形式,效果不能深入,未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3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的对策
3.1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首先,教育部门要组织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管理者和人员,深入学习国家的心理健康政策文件,引导他们关注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多角度地理解心理健康服务,紧跟时代的步伐。其次,心理发展具有动态性,学校要定期组织心理测评,及时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状况。再次,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心理委员要给予青少年密切的关注,有问题时及时反馈。由此,以青少年成长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为导向,逐步转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的服务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2保证心理服务人员数量,提升心理服务人员质量
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的建设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从国家层面,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统一心理健康服务国家职业标准,明确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资质。教育部门严格执行出台的政策文件内容,加强服务工作的管理;逐步改善评价和考核方式,帮助心理服务人员全面地发展;给予学校足够的资金支持,保证学校心理健康设备的采购和服务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解决心理服务人员编制问题,制定合理的职称考核标准和晋升机制,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服务的有序发展。针对学校,按照国家1000:1的标准,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使每一个青少年都能获得心理健康服务。其次,学校要将该学科和其他学科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组织服务人员参加长期的系统性培训,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3.3完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面对个别心理有困扰的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开足每个年级的心理课,保证正常行课。上课时也要防止心理课学科化。心理服务人员要发挥青少年的主体作用,通过实践类、体验类等各类丰富的活动,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引发青少年内心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技能,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发展自我意识。在教材使用方面,教育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培养目标,修订统一的心理健康教材,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同时,鼓励心理服务人员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自编心理健康教材。让教学有据可循,有据可依,保证教学的共性和个性有机结合。对于心理档案的建立,在青少年做完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和辅导等后,通过网络软件,为每一个青少年独立建档。值得注意的是,建档时要注重档案的全面性和动态性。档案建立完成后,遵守保密性原则,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和反馈,预防心理危机,有针对性的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3.4加强监督,优化管理模式
合理的监督和管理能促使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处于“适度紧张”的状态,从而,保障服务工作的健康运行。教育部门应通过组织培训等方式,强化心理健康工作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意识。学校要依据政策文件和实际情况,组织相关人员,集思广益,制定符合心理健康服务长远发展的近期和远期计划。根据远期计划的指引,逐步实现短期计划。其次,设立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管理部门或责任领导,将服务工作具体落实,避免 “三不管”现象的形成。同时,教育部门也要加强监督工作,定期委派督导评估和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帮助学校心理服务人员提高心理健康服务技能。最后,针对评估的管理。学校要改变仅从教学效果或对来访者的反馈来评估心理教师的服务,而要结合自评与他评,结合教学、心理咨询与辅导,多方面、全方位的进行评估。
3.5丰富心理健康服务途径
丰富心理健康服务途径,可以多渠道地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学校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发挥辅导室功能,利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同时,学校要组织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制定家校心理共育方案,通过亲子活動、开放日等,多形式地进行互动共育。另外,学校也要利用网络便捷性,通过创建公众号或社交软件,整合优质信息,定期发布一些心理科普类文章或小视频,以弥补专题讲座或亲子活动等在时空上限制的缺陷,为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正确的心理指引。在心理服务领域,资源和信息大都处于独立的状态,这对青少年的转介和心理教师工作的进行造成了一些不便。在不违反保密原则的前提下,积极与校外心理服务机构合作,如开展心理专家一对多的对心理教师进行结对指导、心理医生进校园等活动,优化资源,从而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部宣.(2017).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国社会工作(04),4.
[2]何妍&俞国良.(2021).积极推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体系建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04),4-6.
[3]教育部.(2013).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01),4-6.
[4]俞国良 & 侯瑞鹤.(2015).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 教育研究(08),125-132.
[5]Burns B J,,Costello E J,,Angold A,...& Erkanli A.(1995).Children's mental health service use across service sectors..Health affairs(Project Hope)(3),.
作者简介
杨洋(1994—),女,汉,四川内江,硕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剧烈的竞争、负面的网络信息和青春期带来的极大变化等成为笼罩着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一层阴霾。提高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对青少年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学校是青少年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首要场所(Burns et al,1995)。而目前学校所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有较大差距,因此,本文通过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薄弱环节的探索,多方面探讨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对策,旨在提高青少年心理品质,也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
1开展青少年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将青少年界定为10-19岁的个体。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剧变的阶段,第二性征出现,心理也逐渐从幼稚向成熟状态过渡。在此阶段,青少年情绪的两极性、心理发展的矛盾性和不平衡性容易使他们处于焦虑、紧张、不适等不良状态,从而引发心理问题。
另外,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提出了切实的建议。《纲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学校努力开发青少年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品质(教育部,2012)。2016年12月30日,国家卫计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到2030年,服务质量和青少年心理素养进一步提高(部宣,2016)。
因此,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与之需求相适合的心理健康服务,是促使其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学校践行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教育理念义不容辞的责任。
2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状况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以专业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为指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评估、心理辅导等活动,促进全体师生心理健康的专业性活动(何妍,俞国良,2021)。它以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服务体系为载体,发挥其服务功能(俞国良,侯瑞鹤,2015)。学校提供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服务,以及学校如何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的支持政策,学校也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尚未形成一种健全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服务效果也因地区和学校而异。
2.1心理健康服务理念
心理健康服務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以青少年成长需求为导向,为其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服务。而实际工作地开展却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往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青少年对自我和他人的探索更多地处于被动地位,较少主动发挥其能动性;而教师在该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呈现出学科化的倾向。
其次,学校管理者是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一个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学校领导仍重视应试学科,认为这类学科才应该大力发展。这种观念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相悖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未理解到心理健康与学科发展的携手共进关系。
2.2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配备
心理教师是心理健康服务的执行者,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中坚力量。目前,学校心理教师由专职和兼职教师构成。专职教师通常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但人员配备情况不容乐观,能按照国家比例安排,而乡镇学校则出现人员配备缺席;而兼职教师通常由班主任或德育教师组成,在量上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在培训学习方面,重视心理健康的学校会组织教师参与各类心理培训和讲座,提升心理教师的技能和素养;其他学校的心理教师则处于自己探索,抑或是靠经验组织心理活动和教学。总体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在质和量上都不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这对于青少年心里素养的提升和自我潜能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2.3心理健康服务开展情况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开展是多方面的。首先,就课程设置而言。学校通常将心理课设置为一周一节或两周一节,且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其次,针对教材的使用。学校尚未形成统一的心理健康教材,教师按照青少年的需求或热门主题等授课。虽将实际情况考虑其中,但在考核和教学总目标的制定上,学校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学科的长远发展也存在弊端。再次,青少年心理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也不太规范。
2.4心理健康服务监督和管理
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管理上,通常由德育处或学校领导直接管理。有部分学校长期有分管心理健康工作的责任人,对工作的开展也持支持态度。然而,多数学校仅有间断性分管领导,甚至部分学校完全没有分管该工作的领导。对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监督,学校通过对来访者的追踪和反馈来了解情况,形式较为单一,且主观性较强。
2.5心理健康服务途径
心理健康服务的途径丰富,形式多变,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途径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专题心理讲座和班团队活动等是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最受欢迎的的形式,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获取简单便捷,难以满足青少年不断变化的对知识获取途径的需求。其次,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室几乎覆盖了每一个学校,但学校对其使用率却很低,心理辅导室的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再次,较少有学校与校外心理服务机构进行合作,资源未能很好的利用。最后,学校与家庭的联动培养方面。学校为家庭提供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指导较少,且多以家长座谈会和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形式较为单一;实践也较多的流于形式,效果不能深入,未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3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的对策
3.1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首先,教育部门要组织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管理者和人员,深入学习国家的心理健康政策文件,引导他们关注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多角度地理解心理健康服务,紧跟时代的步伐。其次,心理发展具有动态性,学校要定期组织心理测评,及时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状况。再次,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心理委员要给予青少年密切的关注,有问题时及时反馈。由此,以青少年成长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为导向,逐步转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的服务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2保证心理服务人员数量,提升心理服务人员质量
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的建设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从国家层面,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统一心理健康服务国家职业标准,明确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资质。教育部门严格执行出台的政策文件内容,加强服务工作的管理;逐步改善评价和考核方式,帮助心理服务人员全面地发展;给予学校足够的资金支持,保证学校心理健康设备的采购和服务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解决心理服务人员编制问题,制定合理的职称考核标准和晋升机制,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服务的有序发展。针对学校,按照国家1000:1的标准,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使每一个青少年都能获得心理健康服务。其次,学校要将该学科和其他学科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组织服务人员参加长期的系统性培训,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3.3完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面对个别心理有困扰的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开足每个年级的心理课,保证正常行课。上课时也要防止心理课学科化。心理服务人员要发挥青少年的主体作用,通过实践类、体验类等各类丰富的活动,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引发青少年内心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技能,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发展自我意识。在教材使用方面,教育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培养目标,修订统一的心理健康教材,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同时,鼓励心理服务人员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自编心理健康教材。让教学有据可循,有据可依,保证教学的共性和个性有机结合。对于心理档案的建立,在青少年做完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和辅导等后,通过网络软件,为每一个青少年独立建档。值得注意的是,建档时要注重档案的全面性和动态性。档案建立完成后,遵守保密性原则,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和反馈,预防心理危机,有针对性的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3.4加强监督,优化管理模式
合理的监督和管理能促使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处于“适度紧张”的状态,从而,保障服务工作的健康运行。教育部门应通过组织培训等方式,强化心理健康工作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意识。学校要依据政策文件和实际情况,组织相关人员,集思广益,制定符合心理健康服务长远发展的近期和远期计划。根据远期计划的指引,逐步实现短期计划。其次,设立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管理部门或责任领导,将服务工作具体落实,避免 “三不管”现象的形成。同时,教育部门也要加强监督工作,定期委派督导评估和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帮助学校心理服务人员提高心理健康服务技能。最后,针对评估的管理。学校要改变仅从教学效果或对来访者的反馈来评估心理教师的服务,而要结合自评与他评,结合教学、心理咨询与辅导,多方面、全方位的进行评估。
3.5丰富心理健康服务途径
丰富心理健康服务途径,可以多渠道地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学校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发挥辅导室功能,利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同时,学校要组织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制定家校心理共育方案,通过亲子活動、开放日等,多形式地进行互动共育。另外,学校也要利用网络便捷性,通过创建公众号或社交软件,整合优质信息,定期发布一些心理科普类文章或小视频,以弥补专题讲座或亲子活动等在时空上限制的缺陷,为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正确的心理指引。在心理服务领域,资源和信息大都处于独立的状态,这对青少年的转介和心理教师工作的进行造成了一些不便。在不违反保密原则的前提下,积极与校外心理服务机构合作,如开展心理专家一对多的对心理教师进行结对指导、心理医生进校园等活动,优化资源,从而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部宣.(2017).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国社会工作(04),4.
[2]何妍&俞国良.(2021).积极推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体系建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04),4-6.
[3]教育部.(2013).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01),4-6.
[4]俞国良 & 侯瑞鹤.(2015).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 教育研究(08),125-132.
[5]Burns B J,,Costello E J,,Angold A,...& Erkanli A.(1995).Children's mental health service use across service sectors..Health affairs(Project Hope)(3),.
作者简介
杨洋(1994—),女,汉,四川内江,硕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