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素养养育的核心可归结为“问题——环境——目标”实践活动。本文围绕此核心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计算机 学生 信息素养 问题 环境 目标
计算机课程承载着信息科学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它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信息时代人类文化视野中的一个新概念,它是由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面向信息领域长期发挥作用的、内隐的身心特性与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认识到准确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判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基于计算机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践,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效使用所需信息。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在于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创新等诸多能力和品性的综合养育。计算机课程受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和教育信息化进度加速的影响,内容更新快,课程的可改革性大,与其它课程相比,更加显示出教师与学生是计算机课程的主体、是计算机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计算机课程改革和开发的主人。计算机课程既适合有作为的教师施展才能,也适合学生造就顺应时代要求的新素养。
在计算机课程中,教师致力于课程活动的设计、协调和学习促进,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赢得计算机课程中的亲历性、过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够拥有适合自己学习活动的自由和责任,体验信息工具的运用,产生愉悦的生理反应,以自己的生命意识通融信息活动的内容及环境,积极调动主体精神及其潜能去参悟、体会、实践,不断激活新旧知识经验,有效发挥个体的情感、认知、猜想、反省等心理功能,在全面发展自身素质的进程中,围绕信息素养的养育形成特色。
信息素养养育的核心可归结为“问题——环境——目标”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侧重发现和确定问题、根据环境条件达到问题解决的目标。问题来自于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内容“会”与“不会”之间的矛盾,环境主要是计算机及其网络构成的学习环境,目标由计算机教学目标结合信息素养培养要求提炼而成。其形式可隐可显,可以教师讲解,与学生共同约定,或者以书面形式确定,让学生学会在计算机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达标。
活动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信息素养为目的,将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与要求化为相应的问题情境和实践任务,引导学生针对具体信息源和应用窗口搜寻信息、处理问题与环境方面的信息,包括人机界面的状态信息、提示信息、启发性信息和帮助系统中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目标信息,明智地组织所需信息,再生策略信息,并在给定环境条件下正确地运用策略信息,成功地解决问题,以达到预定目标或完成任务。
开展“问题——环境——目标”教学活动,教师事先要呈现给学生一系列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任务和目标,接下来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里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这时他们除了要想着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还要考虑相关问题的发现,系统环境的进一步了解,工具的多种应用,途径与方法的丰富和优选,目标的提升和系列优化等。
其间,教师要关心和赏识学生的课前计划与准备、课中活动的创新、课后的反思与评价;赞许学生自己管理操作活动、自主安排学习进度、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解决问题;适时垂范、暗示、点拨、激将、欣赏、促进学生的灵活尝试和合作学习;注意保护和协调学生兴趣的多样性、探索活动的多样性、自我教育和建构过程中的丰富变化、有意识与无意识思维互动的潜力和成功的信心。
促使学生不断体验掌握知识、扩展技能、增强智力和创造新方法的兴奋感,从感官直觉的悦耳悦目,达到领悟信息活动意味与价值的悦心悦意;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自觉做好“学习领袖”的角色,唤起学生自律、自组织和“内省”的意识,催发有形知识与无形知识的相互转化和深化,提高处理各种不同“问题——环境——目标”变式信息的适应性。
上述活动的关键在于对信息的理解。要理解信息的形式因素(语法信息)、含义因素(语义信息)和效用因素(语用信息)。根据对象的语用信息来确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语用信息表明它有利于实现目标,就予以保持;由主体认知事物的语法信息,结合语用信息,导出语义信息,包括可迁移的陈述性信息、策略性信息和程序性信息。通过“问题——环境——目标”多种因素信息的实践活动,养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人脑并非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的,兴趣、经验、对事件的预测等都主动改变着脑的信息过程。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各人无意识中的语法信息、感受到的语用信息、产生的语义信息都与主观因素相伴随。
教师在掌握学生基本共性、活动中多交流和理解、师生相互沟通和影响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的主体精神、心智模式、学习状况与相关潜能,应用推理、演化算法等新手段,将增强教师把握不确定性与变化的智慧,更好地服务于计算机课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促进每个学生积极开发自己的“脑矿”,利用信息实践活动改善人的自身特性与组织结构,锻炼和发展人脑的自组织功能,提高人的认知、选择、反应、创新与创造能力。使学生通过训练和努力,拓展大脑信息活动的部位,在神经系统形成条件的链索,增加相应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从而养育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河北省东光县职教中心)
关键词:计算机 学生 信息素养 问题 环境 目标
计算机课程承载着信息科学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它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信息时代人类文化视野中的一个新概念,它是由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面向信息领域长期发挥作用的、内隐的身心特性与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认识到准确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判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基于计算机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践,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效使用所需信息。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在于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创新等诸多能力和品性的综合养育。计算机课程受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和教育信息化进度加速的影响,内容更新快,课程的可改革性大,与其它课程相比,更加显示出教师与学生是计算机课程的主体、是计算机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计算机课程改革和开发的主人。计算机课程既适合有作为的教师施展才能,也适合学生造就顺应时代要求的新素养。
在计算机课程中,教师致力于课程活动的设计、协调和学习促进,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赢得计算机课程中的亲历性、过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够拥有适合自己学习活动的自由和责任,体验信息工具的运用,产生愉悦的生理反应,以自己的生命意识通融信息活动的内容及环境,积极调动主体精神及其潜能去参悟、体会、实践,不断激活新旧知识经验,有效发挥个体的情感、认知、猜想、反省等心理功能,在全面发展自身素质的进程中,围绕信息素养的养育形成特色。
信息素养养育的核心可归结为“问题——环境——目标”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侧重发现和确定问题、根据环境条件达到问题解决的目标。问题来自于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内容“会”与“不会”之间的矛盾,环境主要是计算机及其网络构成的学习环境,目标由计算机教学目标结合信息素养培养要求提炼而成。其形式可隐可显,可以教师讲解,与学生共同约定,或者以书面形式确定,让学生学会在计算机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达标。
活动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信息素养为目的,将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与要求化为相应的问题情境和实践任务,引导学生针对具体信息源和应用窗口搜寻信息、处理问题与环境方面的信息,包括人机界面的状态信息、提示信息、启发性信息和帮助系统中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目标信息,明智地组织所需信息,再生策略信息,并在给定环境条件下正确地运用策略信息,成功地解决问题,以达到预定目标或完成任务。
开展“问题——环境——目标”教学活动,教师事先要呈现给学生一系列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任务和目标,接下来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里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这时他们除了要想着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还要考虑相关问题的发现,系统环境的进一步了解,工具的多种应用,途径与方法的丰富和优选,目标的提升和系列优化等。
其间,教师要关心和赏识学生的课前计划与准备、课中活动的创新、课后的反思与评价;赞许学生自己管理操作活动、自主安排学习进度、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解决问题;适时垂范、暗示、点拨、激将、欣赏、促进学生的灵活尝试和合作学习;注意保护和协调学生兴趣的多样性、探索活动的多样性、自我教育和建构过程中的丰富变化、有意识与无意识思维互动的潜力和成功的信心。
促使学生不断体验掌握知识、扩展技能、增强智力和创造新方法的兴奋感,从感官直觉的悦耳悦目,达到领悟信息活动意味与价值的悦心悦意;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自觉做好“学习领袖”的角色,唤起学生自律、自组织和“内省”的意识,催发有形知识与无形知识的相互转化和深化,提高处理各种不同“问题——环境——目标”变式信息的适应性。
上述活动的关键在于对信息的理解。要理解信息的形式因素(语法信息)、含义因素(语义信息)和效用因素(语用信息)。根据对象的语用信息来确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语用信息表明它有利于实现目标,就予以保持;由主体认知事物的语法信息,结合语用信息,导出语义信息,包括可迁移的陈述性信息、策略性信息和程序性信息。通过“问题——环境——目标”多种因素信息的实践活动,养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人脑并非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的,兴趣、经验、对事件的预测等都主动改变着脑的信息过程。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各人无意识中的语法信息、感受到的语用信息、产生的语义信息都与主观因素相伴随。
教师在掌握学生基本共性、活动中多交流和理解、师生相互沟通和影响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的主体精神、心智模式、学习状况与相关潜能,应用推理、演化算法等新手段,将增强教师把握不确定性与变化的智慧,更好地服务于计算机课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促进每个学生积极开发自己的“脑矿”,利用信息实践活动改善人的自身特性与组织结构,锻炼和发展人脑的自组织功能,提高人的认知、选择、反应、创新与创造能力。使学生通过训练和努力,拓展大脑信息活动的部位,在神经系统形成条件的链索,增加相应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从而养育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河北省东光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