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casdvg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实施已很长时间了,但在语文教学中,填鸭子式、满堂灌的教学现象仍然存在,学生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或者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 ,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 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 ,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 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 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 、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 “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机械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 、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
  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 、思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 足求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
  (邢台开发区北园中学)
其他文献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在我国教育改革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发展不平衡,学生个体之间为什么会存在差异,现在学生的学习心理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调查了部分学生,了解到学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除了感到数学难学外,还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来自外面世界的诱惑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现在的中学生对一切充满好奇,对新鲜事物总想了解它,可是由于年龄因素,他们在接受新事物
期刊
语文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中学语文教师历来重视作文,并视之为重点,呕心呖血去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中学生却最怕作文,不少学生在作文课中冥思苦索,却提不起精神,许多人 往往抱着应付老师的态度去写作。  从学生的写作心理过程分析,一般说学生看到题目,相关的材料呈现于脑际,然后将材料归类疏理,根据 题意分清主次,从中立意后决定取舍,形成提纲,才动笔写作。平时善于广撷博采,重视积累
期刊
摘要:语文是一门社会科学,要将语文知识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介绍了三种方法:移觉换味法、辅助生趣法和由浅入深法。  关键词:语文知识 兴趣 激发 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处于亢奋状态下,意识活动最强烈。这一规律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语文知识,说得具体点,应该是指汉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当然,语文中也有外国作品
期刊
误区一:不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的教师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只一味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作用,把学生识字看作是老师教字,即今天学的字怎样记,怎样用,明天学的字又怎样记,怎样用……  却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不顾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的训练、品德修
期刊
探究性学习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呢?听了同行们的一些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些不成熟的思考。下面谈谈自己对探究性学习的一些理解,与同行们商榷。    一、让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    1.创设民主环境。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
期刊
伟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浓厚的兴趣爱好对于求知者来讲,有着非凡的意义。  古今中外许多实例告诉我们:兴趣使个人的潜在智商得以大大开发与展现,牛顿、张衡、爱因斯坦、陈景润正是从小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兴趣是推动人类寻找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罗兰有句名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想:对于我们的学生,不是
期刊
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理论设定,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我就着手进行数学知识与游戏运动相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在教育问题谈话中关于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  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重在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不是看重成果的有无。因为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学生具备了创新精神,就具备了今后创新的根基。  儿童绘画是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及其主观意识形象化的表现,是儿童陈述事物与自我表现的一种游戏方式,对于儿童绘画我们不能一味的要求真实、规
期刊
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意识的形成阶段,数学教育中激发他们竞争意识的,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小学生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竞争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前提。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竞争意
期刊
M克莱因说过:“在最广泛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数学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应是一种文化的传播、精神的培养。数学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重视和加强德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就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让德育内容有效地渗入,就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由理想变为现实。    一、认识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富国强国的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