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是语文“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之一,随着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深入,阅读的地位更显重要。怎样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就成为了我们探究的课题。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培养和指导,才能提高阅读效果,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重视阅读 个性化阅读 情感阅读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认为“理解与写作为学习国文的两大目标,一般人日常生活上阅读的时间多于写作的时间,故理解可以说比写作更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同时新《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可见,在新时期,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更为重视,不仅明确了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而且提出了方法和建议。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创造性能力,以及阅读之后的思维收获,对作品以及整个社会的观察、认识和反思。但我想,最成功的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之外,除了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刻思想和行文用笔之外,走进作者的心灵,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才是学生最大的收获。
1 要重视学生的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东林书院的上联,揭示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然而几十年来,由于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与基础性,重教师冷静分析、剖解,轻学生热情体悟、感受;让最能濡染学生性情,最能培养学生语感的“读”,慢慢淡出了语文教学过程。本来应该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听不见了读书声,本来应该声情并茂的师生阅读,已经淡出了语文课堂,无论是哪一级的语文观摩课,名师与学生生动的互动之后,寥寥几句话后,便进入了对阅读问题的探究,已经找不到读文本的踪迹,听不到学生的琅琅读书声了。我想,连读都不存在了,个性化从何而来。从语文课的开始,老师就把学生带入了自己设置的问题中去,学生来不及读,来不及悟。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将读的权利和时空交给孩子,一切先从读开始。
也就是说,我们讨论个性化的阅读,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首先要让孩子们去读文本,爱上阅读,愿意去读,才会有学生个体的参与与思考,才会有个性化阅读。
2 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作为读者的学生,应该自主阅读,个性阅读,只有切身走进作品的洞天,才能倾听花开的声音,欣赏生命的舞蹈,体验冰融化成春天的过程。而所有这一切都得益于一个“读”字。任何一部作品社会价值的完成,都有两个过程,即作者的创作过程和读者的再创作过程。老师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此作为学生“读”的参考;学生读,则在结合老师的理解和感受的同时,又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师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是涵盖,而是相加,是把作者、老师、学生的世界融会成一个更辽阔、更美丽的世界。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也并不是说学生愿意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对学生偏执的理解,老师要及时给予引导。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理解:“老师,我不喜欢文中的父亲,因为他违反交通规则,翻越月台。”必须承认,这位学生是有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了《背影》中父亲平凡而真实的爱,我们不仅要肯定孩子的细心,更要让孩子学会联系生活去读文本。
3 注重情感阅读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因为情感是推动审美创造活动的动力,阅读教学应以情感去激发学生情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安塞腰鼓》一文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随着擂鼓那股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于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不言而明。
此外,朗读也是激发情感的重要途径,如分角色读、集体读、自由读、范读、熏陶朗读、体验朗读等等,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地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愿与诸位同仁共同探索,广泛交流。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重视阅读 个性化阅读 情感阅读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认为“理解与写作为学习国文的两大目标,一般人日常生活上阅读的时间多于写作的时间,故理解可以说比写作更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同时新《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可见,在新时期,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更为重视,不仅明确了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而且提出了方法和建议。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创造性能力,以及阅读之后的思维收获,对作品以及整个社会的观察、认识和反思。但我想,最成功的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之外,除了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刻思想和行文用笔之外,走进作者的心灵,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才是学生最大的收获。
1 要重视学生的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东林书院的上联,揭示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然而几十年来,由于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与基础性,重教师冷静分析、剖解,轻学生热情体悟、感受;让最能濡染学生性情,最能培养学生语感的“读”,慢慢淡出了语文教学过程。本来应该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听不见了读书声,本来应该声情并茂的师生阅读,已经淡出了语文课堂,无论是哪一级的语文观摩课,名师与学生生动的互动之后,寥寥几句话后,便进入了对阅读问题的探究,已经找不到读文本的踪迹,听不到学生的琅琅读书声了。我想,连读都不存在了,个性化从何而来。从语文课的开始,老师就把学生带入了自己设置的问题中去,学生来不及读,来不及悟。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将读的权利和时空交给孩子,一切先从读开始。
也就是说,我们讨论个性化的阅读,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首先要让孩子们去读文本,爱上阅读,愿意去读,才会有学生个体的参与与思考,才会有个性化阅读。
2 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作为读者的学生,应该自主阅读,个性阅读,只有切身走进作品的洞天,才能倾听花开的声音,欣赏生命的舞蹈,体验冰融化成春天的过程。而所有这一切都得益于一个“读”字。任何一部作品社会价值的完成,都有两个过程,即作者的创作过程和读者的再创作过程。老师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此作为学生“读”的参考;学生读,则在结合老师的理解和感受的同时,又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师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是涵盖,而是相加,是把作者、老师、学生的世界融会成一个更辽阔、更美丽的世界。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也并不是说学生愿意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对学生偏执的理解,老师要及时给予引导。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理解:“老师,我不喜欢文中的父亲,因为他违反交通规则,翻越月台。”必须承认,这位学生是有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了《背影》中父亲平凡而真实的爱,我们不仅要肯定孩子的细心,更要让孩子学会联系生活去读文本。
3 注重情感阅读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因为情感是推动审美创造活动的动力,阅读教学应以情感去激发学生情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安塞腰鼓》一文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随着擂鼓那股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于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不言而明。
此外,朗读也是激发情感的重要途径,如分角色读、集体读、自由读、范读、熏陶朗读、体验朗读等等,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地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愿与诸位同仁共同探索,广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