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建立亚太区域逗营息部诺写全球战略

来源 :中国汽车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ywby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尘封的历史一旦拂去它表面厚重的尘土便会因为和现实的对比而使人惊讶。
  20年前,当斯太尔卡车公司签署技术许可协议进入中国时,几乎没有人会预见到今天的结果:在中国生产的载重15吨以上的卡车中,每10辆中有8辆采用了斯太尔卡车技术!现在,约有20万辆斯太尔卡车在中国大地上运行,而斯太尔卡车在中国也成了重型卡车的代名词。尼奥普兰1988年进入中国,其经历与斯太尔卡车如出一辙。目前,尼奥普兰在中国豪华旅游客车市场上的占有率位列第一。众所周知,斯太尔和尼奥普兰是曼商用车集团非常重要的两个品牌。
  曼商用车集团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是中重型及超重型卡车、特种车制造商的领头羊;除此之外,长途及豪华客车、顶部凹槽式发动机及高品质车用零部件也是曼商用车集团的主要产品。1997年起,曼商用车集团在中国设立其合法代表处——德国曼商用车辆股份公司,曼斯太尔股份公司北京及上海办事处。
  多年来,曼集团在中国的业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市场以至亚太地区市场的重要程度正在与日俱增。在此形势下,曼集团瞄准了全球的成长型市场加快了海外扩张的步伐。近期动作包括在波兰建立新的商用车辆装配厂,以及与ForceMotor公司在印度成立合资公司。但最重要的步骤还是亚太区域运营总部的建立。
  亚太区域运营总部的揭幕典礼于2007年11月30在曼谷举行。曼商用车集团执行副总裁P Erichreineke、曼谷副市长chaiyaphat charoenporn、曼商用车集团管理董事会负责销售和市场营销的Peter Erichreineke、来自德国和世界各地的其他董事会成员以及来自亚洲各地区的180名嘉宾共同出席了成立仪式。
  与全球化扩张不同,曼在2007年初决定以曼商用车辆亚太股份有限公司的名义在曼谷建立亚太区域运营总部(ROH),李光耀破任命为负责人。负责亚太市场的运营和开发。亚太区域运营总部将设立不同的区域业务总部,包括商用车辆业务开发与销售、售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以及管理部门。另外还会建立一支专业人员队伍,为整个区域提供技术、备件,保养专业知识方面的支持。完全建成后,该办事处将聘用对本区域有更多了解和工作经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
  亚太区域运营总部的负责范围包括56个国家,从东亚的中国(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韩国,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直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其他太平洋地区国家。
  亚太区域运营总部负责人李光耀表示:“新的区域运营总部将让我们更接近这些国家和市场。我们能够更快速、有效地响应和支持我们在本区域的下属机构和进口商。曼决定在亚洲设立办事处表明了曼希望在世界领域内成为商用车辆行业—流企业的决心以及我们对亚太地区的全部承诺。”
  管理董事会负责销售和市场营销的Peter ErichreIneke表示:“来自曼公司的信息再清楚不过,我们的目标就是在这里扎根!”
  活动期间,亚洲总部管理团队和中国地区的管理团队接受了中国记者的采访,Erichreineke和李光耀还分别接受了中国记者团的单独采访。
  以下摘录一些国内用户和读者比较感兴趣的采访问答。
  李党耀:首先我想介绍一下上个月菲舍尔刚刚招募了三位新^加强我们的销售团队。—位销售总监、经销商发展总监和经销商发展助理。因为中国的市场竞争相当激烈,而我们在中国的销售目标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我们需要加强地区销售力量。目前我们在高端卡车(特别是欧洲进口重卡)的市场份额是13%左右,我们目标希望能达到20%。而目前市场上最大销量的产品是中等级别的产品。目前曼商用车集团正在积极准备生产适合海外市场的产品,包括对中国地区。我们相信能找到合适的产品在地区市场上与本土的产品竞争,这也同时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目前需要做的是增加投入,比如对于人员的投入,对战略合作伙伴的投入。你们可能已经听菲舍尔先生介绍了我们除了已有的北京中心外,将会在明年的10月份在广州开设一个新3S(Sales,Service,Sparepads)的中心,同时我们还计划在乌鲁木齐和四川建设同样的中心。同时依托这4个中心建立更多的服务站(以500到800公里为标准),目前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利用这个网络我们可以销售高品质的产品,这也包括将来要在亚洲生产的卡车产品,我相信这个产品一定可以获得很大的销售成绩。
  记者:可否请您介绍一下去年亚太地区的销售业绩,特别是在中国的销售增长如何?
  Peter Erichreineke:我们在中国的销量去年增长到13%左右,这是指从欧洲进口卡车的市场,不是全部的中国卡车市场,这个市场的容量一年在3000辆左右。
  方乐(中国区总裁):在欧洲进口卡车这个领域里,去年我们的占有率为10%,今年将达到13%,在未来的两三年里我们希望达到20%。这是相对其他欧洲竞争品牌。我们的产品在消防领域、工程建设、特种车辆等方面有着非常强的竞争力。此外,从明年开始我们将加大对泵车和搅拌车的投入,与国内外的上装厂加强合作。
  Peter Erichreineke:另外。我们正在积极寻找一款可以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发和生产中端产品。
  记者:是指和潍柴一起合作生产吗?
  Peter Eriehreineke:我们正在协商当中。
  记者:目前中国的重卡主流产品都是基于斯太尔平台,斯太尔技术在中国重卡市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曼商用车集团在印度建设的台资工厂生产的产品,技术是否领先于斯太尔平台?是否也考虑要将印度的产品销售到中国来?
  Peter Erichreineke:我们不会把印度的产品销售到中国来,这是不可能的。同样,中国生产的产品卖到印度也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两个非常有意思的市场。中国一年的产量将近50万辆,基本上占全球的25%,而印度是1 6万辆。而且两个市场的差距也非常大,我们认为不可能将中国生产的产品输入到印度。而我们在印度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应印度本地、越南、伊朗、伊拉克和一些非洲国家。而在中国,我们需要面对的是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和欧洲品牌,美国的厂商基本还没有进入这个市场,但日本和韩国的产品已经在中国很多年了,这也是我们将来需要认真面对的。
  还有一点不同的是,中国现在已经非常重视环保问题,对车辆排放要求进一步提高,而印度目前的要求还不是特别高。中国会在很短的时间实施欧Ⅳ排放标准,而印度才开始实施比较低的标准。目前两国的标准还不一样,所以不可能把印度的产品投放到中国来。
  记者:中国对于曼商用车集团来说是 亚洲市场的重要一块,印度也同样是,如何看待印度和中国的地位?
  章光耀:如果你要问我中国在亚洲市场的地位,毫无疑问是第一阶层,但不是惟一。我还可以给各位透露一件事,在上周刚结束的总部全球战略会议上确定了两个战略市场:中国和印度。
  曼商用车集团包括我个人将会花更多的时间在中国,这里有更多的机会,而且变化迅速,同时还有更多的客户。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这个市场以确定正确的战略。
  记者:刚才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2010年曼商用车计划生产10万辆卡车,其中35%是供应给海外市场,请问这其中有多少是亚洲市场的预期,在这35%中比例是多少?在未来的3~5年。你们在中国市场的目标是什么?
  李光耀:我需要澄清几个数字,Erichreineke上午提到的是12万辆的产销量目标,我认为这个目标很快就能实现了。据我所知,目前我们已经接近10万辆的目标,今年我们的卡车将达到9.3万辆,客车将到7500辆。在未来的两三年里。我们将会达到12万的产销量目标,甚至是13万辆。到2015年,我们计划达到20万辆的目标。这20万辆中包括18.5万辆的卡车和1.5万辆的客车。这18.5万卡车中12万将由欧洲来完成销量,剩下的来自海外市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销量,6~6.5万辆。对于亚洲,我们在2010和2011年的近期目标是1万辆。到2015年,亚太地区要达到4万辆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远期目标。
  菲含尔(中国区副总裁):在中国,目前我们在进口高端卡车市场中拥有13%的市场份额,我们希望在未来达到20%,销量达到800~1000辆,另外再加上我们计划在本土生产的产品。目前我们正致力于完善我们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以实现我们的目标。
  李光耀:刚才说到2015年,亚太地区要完成4万辆的目标,其中在中国要实现2.5万辆的销量。这是我们的长远目标。
  记者:泰国有什么样的优势吸引你们在这里建立亚太区域运营总部7亚太区域运营总部如何支持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李光耀:我们现在15个人在泰国的办公室。他们都像我一样,有60~70%的时间飞到那些需要我们支持的其他地区。我本人在过去的几个月已经去中国5次了,目前中国市场发展非常迅速。我的同事也和我一样紧密支持着中国市场。现在世界已经变小了,把中心建立在哪里根本不重要,我们只需要飞行几个小时。只有1个小时的时差。我们中心定位于服务像中国一样的其他亚太国家。重要的是我们设立一个亚太区域运营总部,这正是我们过去没有的,却真正需要的。
  你们可能注意到了,作为德国总部已经意识到亚太地区的重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他们需要找一个这个地区的人作为领导者。我是一个新加坡人,我也可以讲中文,这也意味我将来更多的时间会在中国。我相信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
  亚太区域运营总部的成立,标志着曼商用车集团开始在亚太地区加速扩张。这正如开幕式上亚太区域运营总部负责人李光耀在发言中表示的。“目前德国曼已经成为欧洲市场上高档中重商用车的主要生产者。要在海外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对曼商用车集团来说意味着必须更为有效的渗透到潜在目标市场。”此次亚太区域运营总部的成立,标志着曼商用车集团扎根亚太、全力发展的决心,在亚太地区的各项业务即将开始新一轮的跃进。
其他文献
经历了2007年的巨额亏损之后,2008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的日子仍不好过,销量持续下滑给底特律“三大”造成了沉重的财务负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现金流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人们近日关注的焦点。    外界担忧资金短缺  “资金不足是底特律汽车商们面临的最大难题。”Arbor汽车研究中心主席大卫·科尔(Dave Cole)说,“如果不及时吸纳更多的资金,底特律三巨头将很难维持正常运转。”  由
期刊
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詹昊:  从长期来看,《反垄断法》对汽车市场的结构优化会起到积极作用。但短期内,我认为不会有很大的作为,执法机构、普通消费者、经销商对《反垄断法》的实施都没有那么高的认识。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汽车营销专家刘同福:  《反垄断法》对厂商关系会有很大影响。原来厂家对经销商控制权非常强,但以后就不会很强势了。厂家和经销商的地位会逐渐平等,他们在市场中都是法人地位
期刊
今年以来,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据2008年上半年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经济指标快报显示,各主要经济指标虽呈较快增长,但增幅同比有所回落,总体上仍属于平稳较快发展。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处于较高水平,同比有所降低  上半年,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经济运行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61.56,同比降低9.13点。从上半年经济效益综合
期刊
克莱斯勒、东风雪铁龙近日将其部分或全部核心部门悉数迁往上海。而在此之前,福特中国曾于2005年挥师南下,将其中国总部由北京迁往上海。此外,东风悦达·起亚的销售公司和通用中国的总部也设立在上海。不少跨国公司在别处开厂造车,但是却不约而同地把总部或者部分核心机构设在上海。不同的企业为何做出了相同的选择,是什么左右着众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布局?    克莱斯勒落户上海  7月13日,在国内某大型招聘网
期刊
7月10日,丰田汽车公司宣布,由于油价高企,公司将大规模调整在北美地区的汽车生产体系,生产重点将转向低燃耗的混合动力车、小型车。丰田第一步的计划,是在美国生产混合动力车普锐斯,同时将苔原皮卡、红衫SUV等高耗油车型停产三个月。丰田的生产转变说明了什么?人们如何看待丰田的转变?这种转变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华尔街日报》凯特·莱恩博  转变是对需求突变的反应  丰田汽车也开始出现一些正在困扰底特
期刊
7月25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在河南郑州举行。经过严格的选拔与审核,河南省会郑州站选出了208名奥运火炬手,这些火炬手基本上涵盖了各行各业中成绩出色的典型代表。其中,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通)有3名奥运火炬手参加郑州站的传递活动,业界称其为“一门三杰”。而王文兵作为其中的“一杰”,有着和奥运不同寻常的故事。   王文兵平时喜欢运动,打乒乓球和游泳都是他的长项,这是他缓解工作
期刊
2008年7、8两月均为汽车市场的销售淡季,为此,多数企业适度调低了生产计划。受此影响,7月汽车产销量环比呈现明显下降,其中商用车降幅更为显著。1-7月,汽车产销同比均超过16%,增幅较上半年略有回落。  7月份,汽车生产73.20万辆,环比下降12.57%,同比增长11.13%;销售66.58万辆,环比下降20.43%,同比增长3.88%。在汽车主要品种中,乘用车产销54.23万辆和48.82万
期刊
也许没有哪个企业愿意看到,在媒体上自己的名字和“破产”两个字连在一起,可是正为促进汽车销售而忙得焦头烂额的底特律车企,近期却频频遭遇这种情况。不久前克莱斯勒刚刚澄清破产传闻,现在通用又遇到了麻烦。  近日,美林证券发布报告称,如果美国汽车市场继续低迷,通用汽车有破产的可能。尽管美林证券只是委婉地称通用的破产“不是不可能”,其负面影响还是如期而至,消息一出,通用汽车股价应声下跌1.77美元,收于9.
期刊
国内最早进入汽车业的家电企业春兰集团日前爆出新闻,在进入汽车行业11年后,黯然退出汽车制造业,而接盘的徐工科技重组春兰汽车之后,能否在当前的重卡市场分得一杯羹不得而知,一切还有待观察。    7月10日,徐工科技(000425,SZ)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7月7日与南京春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春兰汽车)的股东江苏春兰自动车有限公司(江苏春兰)签署《股权转让意向书》,购买江苏春兰持有的春兰汽车60%股权
期刊
2008年6月,随着“国Ⅲ”大限的到来,各商用车企业,尤其是卡车企业开始了“最后一搏”。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商用车市场88家企业销量完成总计24.85万辆。其中货车销量14.5万辆,累计增长19.28%;底盘销量4.96万辆,累计增长26.08%;公路牵引车当月销量2.08万辆,累计增长47.58%。  1-6月份,重卡对整个商用车市场的贡献率再度增加,销售贡献率达到24.16%,较2007年整体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