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应确立的几个教学理念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zc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知识能力并重,避免两者最佳发展阶段的倒置
  在新授课上,一些文科老师常常只注意对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在新授课上培养学生的能力,需要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施教能力,二者缺一,则难以济事。个别教师做不到,又不努力去做,因此使得学生在能力发展上,出现欠缺。
  还有一种现象,必须引起注意,那就是在一些学校,出现了知识和能力最佳发展阶段严重的倒置现象。就是说,本来应该以传授知识为重点的基础年级,却弱化知识,轻视教科书,把学生投入到了泛泛的题海当中。到了初三,发现学生存在的严重的知识上的缺陷,再回过头来弥补,结果时间不足,只好不了了之,最后导致升学成绩不理想甚至失败。
  二、回答问题,学生不能指望依赖老师
  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时不时地将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应即回答,如问详林嫂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名字?恰切的答案应该是过去的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她们的人格是由其丈夫代表的。学生只说个头,开头几个字声音响亮,有板有眼,逐渐声音越来越低,表达也越来越含糊。教师却是一字一句,声音朗亮,一直把意思表达完整。学生为什么只说个头,往下不说了,全是由于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所使然:反正老师说了,我去费那个脑子干么?所以,说开个头,就开始等待,思维完全处于抑制状态。自己不用脑子,只等老师说,学习如此被动,根本没有效率可言。因此养成习惯,一遇到问题就会立即处于僵化状态。所以,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说完整的话,对于教师不存任何指望、依赖。
  三、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在对国民党军队作战中,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思想就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朱熹说:“读书须如一捧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单位时间内学生学的东西不一定很多,无论让学生学什么,不学则已,学则学扎实,理解透,记牢固。
  美国一名学者在所著的《透视课堂》一书中说:“教师在做观察学生作业的情况下,一般是在监视学生是在做作业还是在做别的事情,而不是关注学生对所做的作业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这种现象也存在于我国的中小学教学中。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控制作业数量,以便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习题要精选,要有典型性。将教师的注意力,由拼时间,转向提高效率。
  四、在赏识的同时,不要忘了指出不足
  冯梦龙的短片小说《警世通言》中的《一窟鬼癞道人除怪》中描写李乐娘的美丽:“水剪双眸,花生丹脸;云鬓轻梳蝉翼,娥眉淡扫春山;朱唇缀一颗夭桃,皓齿排两行碎玉,意态自然,迥出伦辈,有如织女下瑶台,混似嫦娥离月殿。”古代的雅士骚客,写淑女的诗词极多,洒落神来之笔比比皆是,可对于女子自身来说,意义有多大,能为她们增加多少颜色,韩国人善于整容术,在女人的脸上挖挖补补,将环肥燕瘦一调整,便使个个出落得妩媚如鲜花,娇袅如春柳。
  由此我想到学生作文的评语,随便拿起几本初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翻了翻,发现教师给学生作文的评语大同小异,全是溢美之词,优点若干条,缺点几乎一条都没有。白居易说:“……又诗之豪者,时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串古今,尽工尽善,又过于李,最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古代文豪尚且如此,何况涉世未深,才力不逮的初中生?把他们的文章说得完美无缺,白璧无瑕,与实际相符吗?
  既然评语把学生的作文说得好上加好,那么就欣赏一下吧。不可否认,学生的作文写得的确好,语言瑰丽,词采飞扬,鲜活生动,富有韵律感。我上初中的时候,绝对写不出这样好的文章来。可是,事物的好坏优劣,都是相对的,就我所读的几篇初中生作文,缺陷是显而易见的。结构萎缩,内容单薄,说事论理均缺乏深度、力度;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时候,便叠加华丽的词藻凑篇幅。
其他文献
教师劳动的崇高已为世人所共赏,列宁更将其意义推向了极至。他反复强调,学校“真正”的性质和方向,“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既然如此,教师自身的素质与人格魅力便成为实现教师劳动价值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前提。那么教师怎样为教育塑身呢?  首先,这一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树立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的信心和决心。  教育是爱的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能否坚守教师的道德情操,达到“从心所欲,不
期刊
一、问题辩论式  班会上不能绝对化,因为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仅强调其好的一面或仅强调其坏的一面都是片面的。今天的学生并不是没有分析能力,你的话越片面,他们认可的程度反而越低。而且只从一个角度去看问题,也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设计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有一次班会课上,我在黑板写了这样一道题:花的时间越多,学习效果越好。学生奇怪,班会课做判断题?个个兴趣盎然,踊跃回答。有的同学认为正确,有的同
期刊
一、“兴趣”是孩子的动力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推算出的圆周率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然而9岁时,其父亲希望他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逼着他背《论语》,他两个月只能背十多行,被其父亲骂为“蠢牛”。可年少的祖冲之细心观察天体,发现每月的十五月亮就会圆,于是困惑地问爷爷,爷爷引导给他解释:“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从而调动了祖冲之的兴趣,他开始研究天文历法,成为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  每
期刊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场景,用文字来诠释意境。例如,在努力把握课文内容的精髓基础上,可以选择最能为内容服务的背景音乐,放入最恰当的地方,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如用古朴凝重的古筝独奏曲引出《论语》中的有关课文,优美的音乐主导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教学
期刊
一、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设计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第二,教学重、难点的设计: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深入钻研教材,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感悟。  第三,教法的设计:要在“导”字上下工夫——注重调动学生学习
期刊
一、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1.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
期刊
一、亦师亦母,不厌其烦  曾几何时,“问题学生”几乎是老师的弃儿,有时是自己的“破罐子破摔”或某种“逆反”的心理在作祟。所以,有的时候“问题学生”的问题会因为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原因而变得更多。那么,怎样做才能让他们“回心转意”呢?  不要仅做学生的老师,更要学生的第二个母亲。有道是“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不妨一试。  他们最不愿做的恐怕是写作业,这就需要我们不厌其烦每天不断督促他们,而不是一味地批评
期刊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我们的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想这里的“乐之者”“激励、唤醒、鼓舞”,都可以归结为“人积极地、主动地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而这正是心理学“兴趣”的含义。近几年的“愉快教学研究”“素质教学探讨”,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在教
期刊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语文课堂提问的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由于初中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认识水平低,教师在备课时需根据心理学原理和教育学“可接受性”原则,对课文中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做一些巧妙处理,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巧在时机。文章才看一遍就让学生分析艺术特色为时过早,教完议论文全文再叫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
期刊
还记得当上教师的第一堂公开课,上的是朱自清先生的美文《荷塘月色》,上课之前我听取了前辈们的意见,公开课就是要“精彩”要“热闹”,绝对不能冷场,所以我事先跟学生一起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且还给了学生设计好的问题和答案。课堂情况可想而知,课程内容进行地非常顺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对我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对答如流且都是非常好的“标准答案”。整堂课我都自我感觉良好,看到听课的领导和同事们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