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村飞鸿

来源 :辽宁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e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冬的大连,已是寒意阵阵。海风吹来,非但不再温柔滋润,反倒平添了刺骨和凛冽。羽绒服、围巾、手套,全副武装好自己,一路向南,向东,向海,来到位于大连湾附近的旅顺口区三涧堡乡石灰窑小学。
  自听说要见的是已经工作了30年、今年49岁的村小女教师阎鸿雁,呼斯楞唱的“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就一直挥之不去,萦绕在我的脑海。记忆中古诗里有关鸿雁的诗句也“排成行”,纷至沓来——辛弃疾的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李清照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苏轼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或许,阎老师真的人如其名,与曾被诗人们赋予丰富意象的鸿雁有某种关联?
  一
  赶在上课之前,我到了学校。孩子们已经进了教室,校园里安静、开阔,站在校门口,这所村小的美,尽收眼底。
  说好的村小,迎面见到的,却并非印象中凹凸不平、尘土飞扬的校园,不再是低矮阴暗、靠煤炉才有温暖的平房教室,取而代之的是规划有序、开阔宽敞、色彩对比强烈的校园——操场上有红色的塑胶跑道、绿色的人造草坪、红绿相间平坦光滑用最好的建材铺就的篮球场;环绕操场的台阶橙黄到耀眼,四层高的教学楼米白与蓝灰混搭到朴素……
  这一天,强劲的北风刚好吹净了雾霾,蓝到清澈通透的天空、白到没有杂质的云朵,就那么配合地映衬着校园,映衬着教学楼前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清晨的太阳,亮度刚刚好,让这里天地上的所有颜色都达到了饱和,呈现了它们最美的样子。靠近围墙齐刷刷一排粗壮的树,虽然没了绿叶,却有着一致的造型,给人以枝繁叶茂的想象,以至我随便举起手机,拍下的都是一幅幅色彩鲜明、搭配和谐的画。
  置身这里,有点梦幻,仿佛误入了一个童话世界。如果不是周边环绕着的农田提醒,很难相信这里是乡村,也很难相信这是在学校。
  二
  不过,进了教学楼,大厅里的布置提醒我,这是真实的村小。迎面墙上一行红色的大字“把握住今天胜过每一个明天”显示出学校务实的办学态度;左边展板上学校的标志——带着可爱的小葫芦的logo和校训“明理、日新、健康”,形象地呈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右边墙上的“教师风采”里有10位老师的照片,而我要见的阎老师,已经在展板上冲着我笑了。
  照片上人到中年的阎老师微胖的身材,戴着眼镜,穿着一件普通的红色外衣,自然地倚在一块石头上。她没有摆pose,没有拿任何道具,就那么憨憨地、心无城府地笑着。如果不是脸上的眼镜透露了教师的特质,朴实的她,就真的如同村里的邻家大姐,实在、亲切、随和,让人由不得视她为亲人而信任她。
  正看着,笑声传来,阎老师就出现了。她跑过来,热情地拉着我的手,欢迎我的到来。眼前的她跟照片上的她带着一样的笑,只是开朗中还有几分羞涩,亲近中又难免些许生疏。我们彼此如同久未见面的姐妹重逢,都等着说憋了好久的知心话。
  三
  离上课还有一会儿,一见如故、同样快人快语的我们抓紧时间聊。
  阎老师告诉我,19岁她就开始当老师了,今年刚好工作了30年。这期间,有20年是在村小度过的。不同于那些初中毕业17岁考上中师的老师们,她已经读到了高中,成绩一直不错,本来准备考大学的,可高三时听说学校对面的小学急需个音乐老师,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跟小孩玩儿的她就动了心。当时家里条件不好,父母都是农民,听到这个消息,也特别希望她能早一点工作,而這个工作又恰好是她喜欢的。于是,高三下学期,她放弃了高考,放弃了即将到手的高中毕业证,兴高采烈跑到小学当老师去了。
  在中心小学,她先当了3年音乐老师。自己还是个孩子,却每天领着比自己还小的孩子们弹琴唱歌,特别开心。学校的师资不足,有的女老师休产假,语文、数学课没人教,“校长让我‘顶’我就‘顶’”,说这话的时候,阎老师果断、干脆,一副初生牛犊和女中豪杰的样子。可以想象,还是小姑娘时的阎老师就有多勇敢,多自信,又多有担当!
  有了教学上“跨界”的经历,慢慢地,她开始了由音乐老师到语文及数学老师、由科任老师向班主任的“转型”。转型成功几年后,能干的她又开始了“转场”。人往高处走,别人都是由村小向中心小学流动,而她则是由中心小学先到了村小土城子小学,再到另一个村小——现在的石灰窑小学。就这样,村小的日子,有20年。
  “19岁,你自己还是个大孩子呢,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怎么当的老师?又当得那么好、那么久呢?”我好奇地问阎老师。
  “因为我喜欢呀!因为孩子们需要呀!那个时候,村小不像现在,条件差,都是平房,冬天四面透风。为了取暖,每天都要生炉子。我爸妈告诉我要勤快,我就每天早早到校,生炉子,扫地,抹桌子,把教室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一点点学着负责任,一天天学着长大,让自己像个老师。”
  “当音乐老师时,简单的弹琴、识谱我都会,每天上课,就带着孩子们唱歌跳舞,特别开心。教学上,我知道自己的短板,就多摸索,多看课。看看那些优秀的教师咋上课,不会的地方就多请教。我年龄小,领导、老教师们都愿意指点我,帮助我,我特别感谢他们。人的成长真离不开集体啊!”
  “因为太早就工作了,所以学习一直没学够,工作中又觉得知识欠缺太多,就到教师学校念中师班。后来辽师首批大专班招生,专招农村来的老师,这样,我又读到毕业,总算弥补了读书少的遗憾。当时的大专班有180个同学,现在还在村小工作的已经没有几个了。”说这话时,阎老师有遗憾——为村小老师的流失;但更有自豪——为自己的坚守。
  “那你就没有想过也离开?或者到领导岗位上工作?”曾经的同学、同事纷纷离开,我想知道是什么让阎老师一直留了下来。
  阎老师想都没想就笑着回答我:“当领导?我没那么大的理想。在我看来,教师这个工作最有价值。”说完,不好意思地笑笑,低下头,补充一句:“我总觉得被你采访不够格呢!”   我也笑了,知道她说的“格”指的是什么。不过,在我心里,在她30年的坚守面前,所有的“格”都没了意义。
  阎老师说,她的座右铭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走路”,最欣赏叶圣陶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只想做个好老师,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别无所求。我想,她做到了。
  “这么多年在村小,就不觉得苦吗?”我忍不住问。
  阎老师还是笑,老老实实承认:“当然觉得苦,也有抱怨。我爱人在部队上工作,他常跟我说,对比在更艰苦地方工作的人,我们这都不算艰苦了。有段时间,爱人身体不好,我一天假也没请,因为他也支持我,鼓励我。”有如此知心爱人,难怪,阎老师会对学生全身心投入。
  “那你自己的孩子呢?谁帮着带?”我问。
  “唉,哪顾得上呢?”提到自己的孩子,阎老师少有地叹了口气,“没人管,我又忙,只好雇人来照顾孩子。”不过,塞翁失马,乐观的阎老师凡事都想得开,“孩子现在反倒特别自立,很多事都能自己处理”,得失之间,她能很哲学地进行认识上和心理上的调整,及时让积极的一面主宰自己的情绪。
  “我发现你特别爱笑,平时也这样?”我逗阎老师。
  “是啊,我每天都笑着来,有愁事就面对,就解决呗!”阎老师说这话的时候,感觉没有什么能难倒她,没什么能影响她一向的乐观,她的笑就能化解一切。对那些村小中大量存在、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而言,她的开朗,她的笑,一定是一种力量,可以温暖有缺憾的童年,可以抚慰孤独的心灵,有足够的疗愈作用。
  “你这么爱笑,孩子们一定跟你很亲。”我理所当然地推测。
  “不光孩子们跟我亲,我跟孩子们也亲呀!当老师的必须亲近孩子,因为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的付出,学生和家长是能看到、感受到的。每次我布置的事,他们都特别配合。学生相信老师,就能听老师的话,教育才会有效果。”再朴实不过的道理,可我知道,做起来没那么容易,何况一做就是30年。
  正说着,上课的铃声响了。
  四
  阎老师拉着我走进教室。这所村小的孩子本来就不多,全校也只有97个学生。阎老师的班是一年级,共有10个学生,4个男生,6个女生,这应该是我到过的最“袖珍”的班级了。
  班里人数虽少,但教室的面积仍然是标准的。10套崭新的桌椅,10个活泼的孩子,远远小于普通教室该有的容量,教室里略显空旷。不过,环顾四周,讲台对面墙上的黑板报、靠墙整齐摆放的蓝色小衣柜、左右两面墙上可爱的葫芦图片、窗台上如蝴蝶般落满枝头的紫叶植物,将教室装点得活泼、充实。
  见我进来,孩子们齐刷刷站起来拍着小手欢迎我,脸上笑成了花,眼里漾满了友好,就像他们的阎老师。教室里多了陌生人,孩子们并不紧张,反倒一会儿一回头,好奇地看看我,再给我一个害羞的笑,或者一个亲热的笑,一个顽皮的笑。坐在教室后面的我也像他们的大朋友一样,一边忍不住跟他们笑,一边示意回头看的孩子看着老师,注意听讲。
  坐在他们中间,被他们的笑声包围着,也被他们的笑容感染着,即便在村小这10个人的班級里,我也觉得快乐多得应接不暇。
  早晨的阳光穿过透明的玻璃窗,把本来洁净的墙壁映得雪白,教室越发显得宽敞明亮了。村小孩子的笑脸在阳光下红扑扑的,那么健康,那么幸福。而站在讲台上穿着粉色毛衣的阎老师,着装虽没那么职业,却格外暖心、慈爱、美丽。
  要上课了,阎老师怕阳光太强影响到孩子们的用眼卫生,体贴地拉上了窗帘。这一拉,仿佛挥动了爱的魔法棒,教室里的光线一下子变得柔和起来,孩子们的心似乎也静了下来。课堂上瞬间鸦雀无声,孩子们乖乖等着阎老师上课。
  这节课是数学课,要学的是“位置和顺序”。
  坐在阎老师的课堂上,我才明白,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大人们早就不以为然的位置关系和顺序关系还真有学问。把看似简单的概念讲清楚,让孩子们确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养成“按必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阎老师自有办法。她没有照本宣科,简单讲解后就地取材,根据六七岁孩子的思维特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熟悉的场景中弄懂抽象的概念。
  比如,学“前”“后”的位置关系,阎老师让坐在我前面的小女孩说说她的前后都有什么。小女生站起来,朗声说道:“我的前面是黑板,我的后面是阿姨。”我忍俊不禁,自己竟然也成了“教具”,被孩子们用来学数学了。
  比如,学“上”“下”“左”“右”的关系,阎老师让孩子们利用书桌上的文具书本来练习。她一声令下,孩子们便忙活开了。一会儿把书本放在文具盒的上面,一会儿又把书本放在文具盒的下边、左边、右边……放完了书本,再拿出铅笔、橡皮、格尺,分别调换位置,反复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出错。好在只有10个孩子,都在阎老师的视线中,他们的错误总能被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问题比较多的是对“左”“右”关系的理解,学生错误比较多。对马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要右侧通行,孩子们知道的还真不多,理解起来自然就难一些。也许,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每天在村里撒欢儿,从小在田野里奔跑,相对于都市生活的孩子,交通规则意识先天就淡一些;加上“左右”本来就难以区分,孩子们学起来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理解他们的阎老师早有准备,事先设计了小游戏,孩子们玩得开心,也学得开心。不知不觉,一堂课过去了,孩子们也学会了。
  虽然只有10个学生,但阎老师的课堂一点儿也不冷清。老师布置做练习,孩子们就相互研究、讨论切磋;老师提问,孩子们就争先恐后、踊跃发言;老师巡视检查作业,孩子们就以最快的速度做完,举着作业本争抢着让老师批改……孩子们会把手举过头顶,坐着嫌不够高,索性站起来,跳起来,雀跃着,扭动着,连蹦带跳,连喊带叫,无拘无束,生怕老师不叫自己,生怕错过证明自己的机会。好在,没人错过,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都有机会参与其中。那种自由、放松、充分和热闹,真的是只有这里的孩子才能独享的幸福和独有的权利。   为了巩固学到的知识,阎老师用投影仪把事先准备好的练习题展示给孩子们。阎老师的讲台上有嵌入式电脑,连接着投影仪和白板。孩子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方式,并不觉得有什么新奇。看来,这里虽然是村小,但信息化教学程度不低,基本的设备都有,老师们运用起来,早已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即便这样,阎老师也不那么超然,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给学习能力弱的孩子吃点小灶。
  小男生崔浩然就是被老师特别关注的孩子。课堂上,他无论回答问题还是完成作业,都比其他同学慢半拍,做错的时候也多。阎老师让他的书桌紧挨着自己的办公桌,方便随时指导。他上课注意听讲了,阎老师就赶紧鼓励;一道不难的练习题,别的孩子都做对了,只有崔浩然错了,阎老师就耐心启发,让他到黑板上再做;看到他大部分做对了,阎老师及时表扬,还给他脸上贴了个可爱的小粘贴;回答问题的时候,崔浩然总比别人慢半拍,阎老师也不催他,给他时间,让他想,也让大家为他加油;最难得的是,做错题的崔浩然承认自己错了,阎老师还会及时表扬他的诚实……
  阎老师没有错过一个哪怕是小到微处的教育契机,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从教学到教育,从知识到品德,尽着一个老师的职责。所以,即便学习上有困难,崔浩然也一直是笑呵呵地面对,老老实实地用功,认认真真地努力,不消极,不懈怠,不放弃,不油滑,不找借口,不回避自己的问题,最终,一点点跟上大家。
  有个叫小虎的男生,就是弄不清“前”“后”的人数,阎老师就变着法做演示、游戏。终于,小虎明白了,阎老师喜笑颜开,如释重负:“小虎终于知道前面有几个人了!”仿佛母亲帮助自家的孩子迈过了一个很大的坎儿,那种由衷的喜悦,真是感染到了我。
  一年级的孩子,让阎老师操心的不只是学习,还有其他:对那些眼睛快碰到书本的孩子,阎老师提醒他们注意写字姿势和用眼卫生,平时回家少看手机、电视;对那些东张西望、分神溜号的孩子,阎老师提醒他们“眼睛要看着老师”,教给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而对那些达到要求的孩子,阎老师既有语言上的鼓励,更有“物质”上的表扬——给孩子们的脸上贴上可爱的卡通小粘贴。孩子们也知道,粘贴越多,自己的进步就越大,阎老师就越喜欢自己。所以,每个孩子都睁大眼睛盯着老师,努力按老师的要求,做最好的自己。一节课下来,几乎所有的孩子脑门上、脸蛋上,甚至衣服上都有了小粘贴,有的还不止一个。
  这些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小粘贴一定非常廉价,可在孩子们的心中,它却是无价之宝。那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阎老师对他们的肯定、认可和爱。小粘贴在孩子们的脸上缤纷着,让这些朴实的农村娃笑容格外灿烂。坐在我前面的小女孩忍不住取下脸上的小粘贴,回过头,伸出带有粘贴的手指向我示意,想让我知道她有多棒。
  40分钟一节的数学课,阎老师除了教知识,还完成了很多教育任务,释放了不少教育信息。在那些平凡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细节里,含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使命,也藏着阎老师的大爱。也许,上课前阎老师所谓当老师的“价值”,我有点儿懂了。
  五
  下课的铃声响了,孩子们不管不顾地奔向操场,在人造草坪上尽情撒欢儿。上午的阳光比早晨更加明媚,绿色的草坪和红色的跑道仿佛早已做好了准备,张开怀抱,等着拥抱喜欢它的孩子们扑过来。
  女孩子们坐在地上,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咬耳朵,说悄悄话;男孩子们则嬉笑着,奔跑着,追逐着,翻滚着,打闹着……全校虽然只有不到100名学生,但每个孩子都在抓紧课间短暂的10分钟释放着自己。他们玩起来似乎都有以一当十的本事,愣是把偌大的操场搅得热火朝天,没了空旷感。
  这一天的课间操,学校安排了全员都参与的“一二·九”长跑比赛。体育老师吹起了集合的哨子,孩子们立刻站到了自己班级的队伍里。6个班,6支队伍,个头、人数,都参差不齐。人不多,气氛却相当热烈。孩子们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等着上场。时间到了,当然是一年级的“小豆包”先来。因为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所以,每个班的对手不仅不是一个班的,也不是同一个年级的。不过在这里,似乎没有人觉得不公平,大家都习以为常,满怀期待、无所畏惧地准备上场。
  阎老师班里的孩子太小,招呼了这个,跑了那个。阎老师就不停地喊着,跑着。出了教室的孩子们没了约束,东跑西窜,但都不离阎老师的左右,像一群小鸡围着母鸡;而阎老师的眼睛始终就在孩子们身上,盯着所有学生。她搂着这个,抓住那个,像母鸡护着一群小鸡,几番折腾,总算让他们各就各位。
  这一天阳光虽好,风却很大,操场上没遮没拦,北风吹到脸上,穿过羽绒服,让我瞬间冻透。孩子们一直在活动,小脸红红的,似乎没人觉得冷,但阎老师还是不停地叮嘱着准备上场的学生:“跑的时候别张着嘴啊!”真的像妈妈,生怕冷风灌进到孩子们的肚子里。孩子们哪里顾得上听这些,心不在焉、似懂非懂地应着,心思全在跑道上了。
  体育老师一声令下,孩子分批开跑。阎老师一边提醒着上场的学生起跑的姿势,一边带着剩下的学生助威呐喊。我也被这气氛感染着,情不自禁加入了阎老师的“亲友团”,为他们鼓掌加油。
  孩子们一圈圈跑着,阎老师的目光就一圈圈追随着。每当自己班的孩子跑過来,阎老师都要靠近过去,大声鼓励他们坚持。而孩子们还真没有掉队的,远远望去,蓝天白云下,绿色草坪的尽头,一个个健步如飞,如低空掠过的小燕子,很快,都跑完了全程。
  到了终点的孩子,都喜滋滋得到了学校给的奖励。输赢似乎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锻炼了身体,强健了身心。每个孩子的小脸都红通通、热腾腾,还点缀着阎老师给他们的小粘贴。看得出,他们是那么珍惜阎老师给的奖赏,即便户外跑赛,也没人舍得摘下来。
  看着一个个气喘吁吁,愣是把寒冷的冬天玩出了夏天热度的孩子们,阎老师喜不自禁,搂过自己的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眼里有骄傲,有赞赏,更有爱。
  六
  午休的时候,吕校长领着我在教学楼里转了转。印象最深的是随处可见的“葫芦”:一楼大厅正对着门的墙上就有两个可爱的葫芦图案,上面分别写着“葫芦文化彰显特色”“个性发展健康向上”;楼梯旁边的隔断上也是实实虚虚的五彩葫芦造型;手工教室里大大小小摆满了葫芦,上面有孩子们写的字、画的画,童心童趣都在里面;就连走廊里灯的开关也用了葫芦贴纸来装饰,展板上介绍着葫芦文化的内涵。从这里我才知道,葫芦是喜庆吉祥的象征,难怪阎老师和孩子们总是乐呵呵呢!   离下午上课还有一段时间,我抓紧时间继续跟阎老师聊。我知道,村小的老师都是多面手,想必阎老师也是。果不其然,阎老师说,除了数学,她还教语文、道德与法治,还有地方课、校本课,还要经常带着孩子们搞活动、排节目。
  我问阎老师,在村小当老师跟在中心小学或者城里当老师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阎老师想了想,说:“村小的孩子在学习上必须由老师全权负责,因为家长大多没文化,指不上,老师要付出的多一些,才能让家长放心。现在农村的家庭也都只有一两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自理能力比较弱。一年级的孩子,年龄本来就小,不立事,刚上学时尿裤子什么的都常有。学习上要手把手教,生活上吃喝拉撒都要帮着弄。不过这都是应该的,必须做的。”
  “再说家长。他们虽然没有文化,可是特别纯朴,好多都是附近的渔民。我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他们都能感觉得到,都感谢我。学生都毕业离校了,家长还在冬天给我送来手套,我特别感动,以心换心吧。”
  回忆做老师的日子,阎老师特别幸福:“陆陆续续、或长或短,我大概教了6届学生,最早一届的一个学生现在也都在学校当教导主任了。他们毕业了也都尊敬我,想着我。当年教他们的时候,我休产假,他们就买了点心来看我,我一直都记得。”
  作为老师,她言语间反倒每每是对学生和家长的感激。
  我问阎老师,最难忘的是哪届学生,阎老师说是2013届的,还随手从办公桌里拿出照片给我看。两张照片,都是这个班学生的合影,一张是他们刚入学的,30几个孩子,稚气满满;一张是他们的毕业照,接近30个孩子,初见青春。阎老师笑呵呵就在他们中间,6年过去,不见沧桑。她穿着粉红色的衬衫,普普通通的打扮,却别有一番光彩和温暖。
  “这届我从一年级就开始带了。他们一入校,我就让他们背诵《弟子规》等经典,教他们做人。那个时候,学校操场可不像现在这么好,都是土路,到处杂草丛生。从一年级开始,我就经常带着他们满操场拔草。他们可勤快了,从不偷懒。这些学生毕业后看到我,老远就打招呼,可亲了呢。有一个当年最让我操心的学生,有一天在街上遇见我说‘老师我想你了’,我听了可感动了。”
  “班里学习最好的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一直名列前茅。他的家长都不识字,把孩子托付给我。孩子最后有了好成绩,家长高兴,我也高兴。”
  下午上课的时间快到了,阎老师一边跟我聊着,一边拿起了笤帚扫地。“不能让学生扫吗?”我问。“一年级的孩子太小,扫不干净,我就自己来。”阎老师回答得理所当然。只见她动作麻利,很快把地面收拾得干干净净。
  见老师忙着,一个穿花棉袄的小女生好奇地凑到我跟前,告诉我她喜欢阎老师。
  我忙问:“你喜欢老师什么呢?”
  她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我喜欢老师表扬我。”
  “老师经常表扬你吗?”我又问。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点点头:“老师表扬我,我就开心。”
  这时又有两个小女孩凑过来,她们说最喜欢看阎老师笑。“老师可爱笑了,我们喜欢爱笑的老师,愿意做让老师开心的事。”
  师生之间如此传递着快乐,如此感应着彼此,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呢?
  七
  下午是两节语文课。识字和写字是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课前“热身”,阎老师让孩子们背诵写字口诀。孩子们早就烂熟于心,张口就来,异口同声,一气呵成。10个六七岁的孩子,童声加奶声,因为整齐,因为用力,听起来竟格外响亮。戛然而止后,随着阎老师的一声赞叹“真棒”,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孩子们精神抖擞,集中精力,自然进入到上课状态。我不由得在心里暗暗佩服阎老师。
  两节课,要复习生字,还要背诵课文、预习新课。我发现,几乎每一个教学环节,阎老师都对孩子们有特别的提示。话不多,却特别注意夯实孩子们的语文基本功,有意识地引导这些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豆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
  孩子们拿出田字格听写生字的时候,阎老师会提醒那些眼睛快贴到书本上、身体七扭八歪的孩子注意写字的姿势。
  孩子们写字的过程中,阎老师来回巡视,发现好几个孩子字虽然写对了,但笔顺却是错的,特别是“巴”字。阎老师就先在黑板上演示,再领着孩子们书空,直到他们写对、记牢。
  字固然写对了,可阎老师又发现几个孩子写出来的字并不好看,主要是间架结构不合理。阎老师就把这几个孩子叫到黑板前,通过黑板上的田字格举例,让孩子们了解一个字哪一笔是主笔,懂得“主笔长长要突出”的道理,懂得主笔的结构决定了这个字的笔画之间是否和谐,决定了这个字是否美观。阎老师继续给孩子们示范,一边在田字格里写字,一边读顺口溜“上留天,下留地,左右留墙壁”,简洁、形象地告诉他们这样写出的字才方正、漂亮。而阎老师自己的字,真的是留了“天”,也留了“地”和“墙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地站在田字格的正中,就那么规范、标准、工整地“震”服了孩子们。
  只有10个学生,阎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当堂批改。被老师检查通过的孩子乐过之后,立刻拿出课外书来看,阎老师及时在他们的小手上加个小粘贴鼓励。
  该背课文了。孩子们背完了《秋天》,又背《小小的船》《江南》。有些孩子机灵神速,读两遍就背下来了,准确无误;有的孩子不得要领,怎么也达不到要求,总有遗憾。阎老师就教给后一类孩子背诵的方法:背这一句的时候想着下一句。
  读《雨点》的时候,一个学生读,另一个学生听出他发音上的小瑕疵,举手纠错,阎老师及时表扬这个学生,告诉大家上课就要像这位同学一样认真倾听。
  预习新课《春节童谣》时,阎老师纠正孩子们“磨”的读音;让孩子们说说这一课主要講什么的时候,告诉孩子们这就叫“概括”;讲到文中提到的春节风俗“初一初二满街走”,提示孩子们这就是“拜年”,让大家春节时留心观察亲朋好友是怎么拜年的。   …………
  就这样,点点滴滴,普普通通,没有花样,不着痕迹,阎老师没有浪费任何一个教学细节,没有忽略任何一个教学机会,把一堂一年级的语文课该做的都做了,全面,扎实。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在老师言简意赅的点拨中,一点点增长着本事,一步步丰富着语文素养。
  阎老师的课虽平凡却并不单调平淡,高潮迭起也是有的。背《四季》的时候,阎老师让大家都站起来。稚气天真的孩子有的扮演草芽,有的扮演荷叶,还有的扮演谷穗和雪人。阎老师也童心大发,跟孩子们一起手舞足蹈、摇头晃脑,10个人的课堂顿时嗨翻了!整堂课的节奏也因此起伏错落、张弛有致。
  八
  就要下课了。一个小男生上前为大家表演了《青蛙写诗》——
  下雨天,雨点淅沥淅沥,青蛙说:“我来写一首诗。”
  小蝌蚪说:“我来给你当小逗号。”
  池塘里的小泡泡说:“我来给你当小句号。”
  荷叶上的一串水珠说:“我来给你当省略号。”
  青蛙的诗写成了,呱呱,呱呱,呱呱呱呱……
  准确的读音、流畅的背诵、惟妙惟肖的动作,博得了大家的掌声。这一次,阎老师没有给粘贴,而是给了他一个大奖:我带去的一小袋来自澳大利亚的奶酪饼干!小男孩喜出望外,顾不上吃,像女孩子般羞答答看着包装袋上可爱的小黄人;而座位上的其他孩子也都探头探脑,无比羡慕。阎老师告诉小男生这袋饼干的来处,示意他谢谢我;还告诉他要把饼干带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不过是一小袋饼干,可在阎老师这儿却发挥了最大的教育作用:让孩子们学会了感恩和分享,懂得了爱是互相的,“不以善小而不为”。坐在教室后面的我,感动万分。
  想象一下,孩子们刚刚一年级,如果他们幼小的心灵被阎老师的“善”如此润泽6年,如果他们的成长有阎老师的“爱”如此浇灌6年,他们怎能不健康向上、茁壮成长呢?
  立竿见影,接下来,我就看到了阎老师教育的结果。
  放学了,孩子们忙着穿衣戴帽、整理书包准备回家。六七岁的孩子,还是家长的大宝贝呢,难免手忙脚乱。一个男孩子笨手笨脚鼓捣不明白,干脆把书本、水杯和衣服都摆在地上,再一样样塞进书包;一个女孩子费力地拉着羽绒服的拉链,怎么也拉不上来,一个收拾利索的小女孩马上跑过去说“我帮你”。阎老师看在眼里,满意地过去拍拍她,给她衣服上加了一个粘贴,然后不失时机地提醒被帮助的女孩子“得到别人的帮助要及时说谢谢”,又对大家说要互相帮助。
  很快,在帮助与被帮助之中,在感谢与被感谢之间,孩子们收拾好了书包,也穿好了衣服。10个人,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教室,挥别老师,走向等在门口的黄色校车。而阎老师,一直看着孩子们都安全地踏上了回家的路,才放心地转身离开。
  教养从来都不是速成的,也不是幾碗“鸡汤”下去就能补来的。它的形成,就在日常,就在点滴之中。那些有教养的孩子,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期,一定不只有家庭的影响,更会有学校和老师长期的、有意为之却又润物无声的品行示范与情感滋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做阎老师的学生何其幸运,又何其幸福!
  九
  临别,阎老师把她晒干的一小袋蒲公英送给我,告诉我用它煮水喝可以预防感冒,祛除病毒,让我照顾好自己。捧着这份珍贵的礼物,听着阎老师的叮咛,真切地感到了姐妹情谊。阎老师自己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小老师,没有太多的收入,也没有太高的地位;但她心中的爱却那么多,多到了富有,给了教育,给了学生,给了家人,还给了我,让我们的告别增添了许多不舍。
  我们的车驶离学校,不远处就是大海,几只小船在作业,动中有静,忙碌中一片祥和与安宁。海的味道随风传来,提醒我,这里是渔村。
  波光粼粼的海面,一群海鸥翩翩飞翔,晚霞中,幻化成呼斯楞歌里“对对排成行”的鸿雁,幻化成阎鸿雁老师和她的孩子们。朦胧中,鸿雁老师与记忆中古代诗人笔下那些充满怀亲之情、漂泊之感、孤独之意,哀怨、伤感的鸿雁完全不同,她是那么坚韧、快乐、温暖,恰如雁阵中的头雁。30年来,她护佑着一群又一群小雁成长为目标明确、力量强大、底气足够和个性阳光的鸿雁,再带领他们飞离渔村,飞上蓝天,飞过大海,在更广阔的世界有所作为。而她自己,“心中是北方家乡”,总要回来,仍要留下。因为,她离不开海边,记挂着村小,热爱着教师这份职业。她知道,自己属于这里,使命就在这里,快乐和幸福也在这里。何况,渔村是她的草原,村小是她的天空,足够辽阔。只要有需要,作为“鸿雁”,她就会继续飞翔。
  (作者单位:辽宁教育宣传中心)
  (责任编辑:李阳)
其他文献
目前,我们新宾镇中心小学有留守儿童406人,离异家庭学生124人,留守与离异叠加72人。这意味着,有406名“祖国的花朵”不得不在父爱母爱缺失的环境里孤独地成长,幼小的心灵在最需要呵护的年代却必须坚强地面对生活。有识之士疾呼,决不能让农民工群体出现“富了一代人,垮了下一代”的现象。由于留守、离异家庭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缺乏疏导,缺乏监管,导致心理不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这绝对不
期刊
瓦房店市有其独特的地方教育资源,应从瓦房店市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地方资源特色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更好地发挥当地园本课程资源的优势,建立特色幼儿园。  一、园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瓦房店市素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物华天宝,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引人入胜;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美誉。瓦房店市是著名的“苹果之乡”和“轴承之乡”。除此之外,还有独特的地方民间艺术、风俗习惯,旅游景点,名人文化等都
期刊
我班一个名叫小丽的同学在课上和科任教师发生了矛盾,闹得很不愉快。课后,我把她找出来,了解情况。她顿时流下眼泪,很伤心地哭。她非常脆弱地告诉我:“陈老师,我很痛苦,活得很累。我真的没有勇气活下去了。”我倒抽了一口冷气——一直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小丽是班级工作的一个重点对象:她出生不到一个月,父母就离婚了,而她被判给了母亲。母女俩相依为命,生活了十几年。单亲家庭给孩子造成了性格上的一定影响,使孩子
期刊
一、“新希望”项目启动的初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和城市都发生着较大的社会变迁。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很多农民工在进城的同时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他人代为照看,形成一个新型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同时,城市家庭离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离婚率逐年攀升,出现了大量的离异家庭,由此也形成了另一弱势群体——离异家庭儿童。留守儿童与离
期刊
2月19日,2017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会议强调,全省教育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省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和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任务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注重内涵发展,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开创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辽宁扎实推进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期刊
好几次读《教学勇气》,都是有始无终。这一次作为读书会的领读者,终于将书读完,我也真正体会到“一群人走得远”这句话的意义了。  在教育教学生涯中,我们一年一年重复着,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自我是什么樣的。或许,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能让我们走出职业倦怠,听从内心的呼喊,让自身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全二为一,不再受到分离的煎熬,给教学带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优秀的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
期刊
捧读冯恩洪先生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我的心灵受到震撼和启迪。文章高屋建瓴,将理论与现实生活案例紧密结合,娓娓道来,令人拍案叫绝。冯先生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致力于探索21世纪适合学生教育的“合格+特长”模式,为创新教育谱写了新的诗篇。  首先,本书注重实施实效德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文章写道:“德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更是积极人生的需要。合适的德育、合適的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人生。”面对
期刊
抚顺市教育局局长李奎表示,抓好教育公平的同时,要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動。抚顺将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紧密对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组建5个左右职教集团,并科学调整设置专业,实现重点专业对重点产业的全覆盖,广泛开展定向订单定制式培养和培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做到“学校建在企业中,教室建在工厂里”。健全职业学校和企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推进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任
期刊
班主任的工作极为繁杂,从自己所担任的学科教学,到班级的文化建设、学生的德育建设以及班级的日常活动管理等,都要班主任亲历亲为。做好班主任工作,对于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开展,教学模式与教学理论在朝着创新的方向稳步推进,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身为班主任的我们,要学会利用智慧来管理班级,利用我们的小智
期刊
朱永新老師说,“人的表达与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人一生最需要的东西之一。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善于表达和沟通的人,总会有更多的机会。”由此可见,口才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一、阅读与口才巧妙结合,少年讲师团应运而生  每个班级不乏热爱阅读、兴趣广泛、口语能力较强、愿意与人分享的学生,为什么不充分发掘在校同学的力量,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力呢?基于此,学校决定成立少年讲师团,使阅读与口才巧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