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的宫廷文房清供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fucyou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房清供特指书斋文案清雅的陈设器具,即笔墨纸砚与相应发展而来的各种辅助用具。笔、墨、纸、砚,早在汉代发展成熟,逐渐确立了其主导地位,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了一些辅助用具。明清时期,随着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发展,文房实用陈设器具的制作也发展到极盛。根据不同功用,分别命名有笔床、笔插、笔架、笔屏、笔筒、笔洗、笔掭、水丞、砚滴、水注、砚屏、墨床、镇纸、镇尺、臂搁、印章、印盒、印规、仿圈、纸刀等,这些辅助用具的出现要晚于笔墨纸砚,它是伴随着笔墨纸砚的发展而繁衍兴盛。并形成了各自发展体系,成为书斋重要的陈设器具。这些实用器具,因制作小巧精致,常常陈设于书斋文案,又称为“斋中清供”。
  清代内廷书斋陈设极为考究,“几榻有度、器具有势、位置有定”。文案陈设器具的制作仍承袭旧制,并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清乾隆时期,御用文房清供器具,不惜工本,大量制作。其材质丰富,如宝玉石、水晶、玛瑙、玻璃、掐丝珐琅、陶瓷、竹木牙雕、漆器等制品,应有尽有。造型多样,或仿古或因材施艺,均出奇精巧。采用圆雕、镂雕、凸雕、浮雕、线刻等,各种传统工艺技法运用自如,可谓集中国传统工艺制作之大成,均体现了清代传统手工艺制作的高度发展。乾隆朝文房清供器具的制作来源
  乾隆时期文房清供器具,均按内廷样式制作。一部分是出于内廷造办处制作,一部分交由地方织造按内廷式样承办制作,还有一些是地方官员按年例特制的贡品。
  内廷造办处制品,多遵照皇帝的旨意,设计样式,或仿造或改作或配装入百十件等,其制作形制品类多样。据档案记载,乾隆皇帝还曾亲自参与部分文具的画样,如水盛、镇纸、墨床、笔山等,或由内廷珐琅处或如意馆画师改样制作,配装入百十件匣。(清乾隆四十八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47册75页,中国第一历史档隶馆)这一时期,还制作有以各种文具、文玩组合的多宝匣,或集多功能器具组合的成套百十件或多宝文具匣,以及便于外出使用的旅行文具箱等,都是典型的内廷造办处制品。
  除内廷造办处制作外,各地方按年例进贡的文房器具品类也丰富多样,这些均体现了乾隆时期书斋清供制作的繁荣发展。
  1、内廷造办处制作
  乾隆时期,内廷书斋清供器具,一般由内廷造办处各作坊承办制作。其不仅种类丰富,形制多样,而且制作数量极为可观。造办处活计档案均详细记述有各种活计制作的过程。据记载,乾隆早期造办处铜作已有铜烧古鎏金压纸的制作。如乾隆二年八月,铸炉作记载:“铜烧古鎏金压纸九件,款式甚好,再做时收小些做些,将监看人员并匠役,俱着内大臣海望拟赏,钦此。”由此可知,所制铜烧古鎏金压纸,深得乾隆帝的赏识。并随命嘉赏铜作艺匠。此后,仍有压纸的制作或改做。(清乾隆三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8册439页)如乾隆三年四月炉作记载:“交铜烧古鎏金异兽压纸一件、铜烧古鎏金牛压纸一件,传旨:着另改做收拾钦此。”记述了将烧古鎏金压纸改做的情况。此外,造办处铜作还有改做或仿做各种笔架器具,如制作多件山峰式锡笔架。据乾隆三年九月铜作记载:“将做得五峰头笔架五件,……三峰头笔架四件,呈进讫。”(清乾隆三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8册547页)从中可知,乾隆早期,还有一些山峰式锡笔架的制作,并以三峰或五峰形为定式。
  除上述所制压纸、笔架器具外,笔筒、笔屏作为文案陈设,也有大量制作。如乾隆二十二年杂录记载:“太监胡世杰交杏木笔屏一件,传旨:着画样带进京去,其笔屏仍交原处陈设,于本月二十三日……将笔屏纸样一张,持进交讫。”(清乾隆二十二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22册789页)记述了仿照杏木笔屏画样制作的情况。
  据档案记载,乾隆时期,还命造办处将各种文房器具配装为笔砚匣或百什件匣收贮或陈设。如乾隆二十四年二十四年记载:将“铜镀金仿圈一件、铜镀金镇纸一件、珐琅仿圈一件、镇纸四件、水盂二件、西洋珐琅小壶一件、西洋珐琅鼻烟壶一件、传旨:俱入百什件,钦此。”(清乾隆二十四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24册632页)其中所列镇纸、仿圈、水盂等,均为书写常用器具。
  乾隆时期造办处所制百什件多宝匣,数量可观。如乾隆三十五年,始修建宁寿宫,其内宁寿宫花园、养性殿、淳化轩、墨云室、卷勤斋等处,均命制作大量文房清供陈设于各处殿宇多宝格或宝物箱内。最多的一次数量高达数百种。如所述:“紫檀木笔船,铜墨斗一件,铅笔二枝……,以上共二百四十六件,……”(清乾隆元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胶片号74)。上述所记各种文房器具的多达数百余件,其中铜规矩、墨罐、墨斗、笔掭等,都有不同的形式制作。
  此后,乾隆皇帝还曾亲自参与部分文具的画样,由内廷珐琅处或如意馆画师改样制作,配装百什件匣。如乾隆四十八年档案记载:“御笔画得水盛、镇纸、笔山、墨床纸样,奉旨:照样做合牌样呈览,准时俱做掐丝珐琅……”(清乾隆四十八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47册75页)其中所列水盛、镇纸、笔山、墨床等,至今仍有大量传世。
  此外,为皇帝出行或陈设,还制作有各式文具多宝匣或出外旅行文具箱。据乾隆六年木作记载:“传旨:着做出外活腿桌子一张,先做样呈览,……外套箱二件。”(清乾隆六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9册681页)此后,乾隆二十二年期间曾有多次配装或更换出外文具箱内器具。(清乾隆二十二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23册14页)。据乾隆二十五年档案记载,又将出外桌子二张,更换或配装百什件器具。即“于本日交出,出外百什件桌二张,一张内盛陈设五十八件,一张内盛陈设五十七件。”(清乾隆二十五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25册112页)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文房器具极为珍视。曾多次命造办处配做笔砚匣或百什件文具箱等陈设。
  2、地方按内廷样式制作
  内廷造办处制作外,还有大量的来自地方官员每年的例贡。其形制、种类丰富多样。一般多是按内廷样式或要求制作。此外,还有内廷发样交由地方织造照样成做。如“文竹盘二件,内盛文竹笔筒、墨床、镇纸、水盛、砚盒随绿石砚……交江宁织造寅著照样成作,文竹笔山二件,又笔山发往杭州,交寅保照样配做笔山二件,其盘内糊雪花锦垫”。其中所列文竹多盛盘器具,均有传世。   又据乾隆四年活计档案记载,发往江西按内廷样式制作的各式文房器具一次多达上百余件。如“遵旨:酌量釉水烧造水盛、笔架、笔洗、盖罐等件,……水盛、笔洗等共一百三十八件,……唐阿六十三送赴圆明园讫。”(清乾隆四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8册276页)上述所列有水盛、水盂、笔掭、笔洗等器具均为官窑制品,其釉色形式多样。由此可知,乾隆时期发往江西烧造的文房清供器具的数量之多。
  此外,每年地方官员例贡物品中均有多种文房陈设器具。各地方官员也有投其所好,朝贡所进文房器具多为玉石或仿宋官窑制品。如乾隆时期《宫中进单》0095单、0025单、0086单、0024单、0024单等,详细记载着每单进贡文房清供的品种、材质、数量等信息,从这些记载可知,地方按内廷需要所制文房清供器具种类形式多样。其材质各异,以玉石、翡翠,瓷制品为最,也有少量的竹木牙雕制品,均不惜工本,精工细作。其制作数量可观。由于内廷的大量需求,各种材质、造型均有制作,争奇斗巧,异彩纷呈,文房清供器具的种类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乾隆时期《宫中进单》记录着地方官员进贡各类清供器具的情况。
  乾隆朝文房清供的种类及特点
  清乾隆皇帝对文房清供器具珍爱备至,在位期间,内廷造办处制作有大量的文房陈设器具,供其使用和品鉴赏玩。其中不凡有大量的御制诗咏。如题和田玉竹溪六逸笔筒、题和田玉云瀑飞棂笔筒、题竹根七贤笔筒、咏和田玉荷叶洗等,并也有将御题诗文摹勒于器具。这一时期,文房清供器具的制作不仅材质丰富,而且其形制种类更为多样,并创新发展了笔插、笔屏、笔掭、笔床、砚屏、砚滴、仿圈、墨床等用具形式,成为清代宫廷特有的书斋陈设器具。
  乾隆时期内廷文房清供器具,种类丰富,按其功能用途可归纳为(一)笔之辅助用具,包括笔筒、笔架、笔洗、笔掭、笔床、笔船、笔插;这些器具既可横放毛笔,也可竖放毛笔。(二)墨之辅助用具,包括墨床、墨罐、墨匣、墨盒等;为放置墨品的备用。(三)纸之辅助用具,包括镇纸、压尺(镇尺)、臂搁、仿圈等;为书写备用文具。(四)砚之辅助用具,包括水注、砚滴、水丞、(水盛、水中丞、水盂)、砚屏等;为砚品备用器具。(五)印章、印泥盒、印匣;为署名印文的用具。(六)成组多宝文具匣、旅行文具箱。这种文具匣箱的形式,最初以实用为主,便于出行使用。逐渐发展为极具收藏与鉴赏为主的艺术珍玩。
  (一)笔之辅助用具
  包括笔筒、笔架、笔洗、笔掭、笔床、笔船、笔插,既有横放毛笔,也有竖放毛笔的工具。
  笔筒,是为纳笔保护毛笔所用的必备用具,是由早期的笔套、笔床、笔插、笔篓发展而来。乾隆内廷造办处制作有大量玉石笔筒,如青玉、白玉、碧玉、玛瑙、水晶等,造型或圆形、方形、或椭圆形。通景构图,题材内容丰富,或山林风景,人物故事等题材再现于笔筒上,极具艺术装饰效果。
  乾隆时供奉内廷的广东牙匠有黄振效,于乾隆二年召入内廷,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其善于牙雕笔筒、臂搁等文具,现藏品中有黄振效牙雕渔家乐笔筒,其上有乾隆三年御题诗句,为乾隆时期代表佳作。此外,内廷还制作有大量雕漆、珐琅、玻璃、竹木等笔筒,造型各异,极具宫廷特色。
  笔架,出于内廷制作者造型丰富,不拘一格。装饰题材广泛,有海水江崖纹、云龙纹,还有寓意吉祥的三羊开泰、五子登科等内容。笔架选材精良,如玉石、玛瑙、象牙、珊瑚、水晶、墨晶、金星玻璃、掐丝珐琅、青瓷、竹木、犀角等无所不用,均因材施艺,制作奇巧。
  笔插,始见用于唐代,据档案记载,乾隆时期也有少量笔插、笔屏形式的制作,但形制与早期笔插迥异。
  笔掭,为沾墨吮毫所用工具。清代内廷御用制品形式多样,造型多为浅碟式,如秋叶形、灵芝形、佛手形、葫芦形等。材质多取玉石、玛瑙、水晶、青瓷、竹木牙等,制作精巧。如象牙雕葫芦式笔掭,玉质秋叶形笔掭,利用薄薄玉片,巧做吮笔用具,其叶脉清晰,晶莹剔透。
  笔洗,是为清洗毛笔所用必备器具,以保护笔毫,可耐久用,晋唐时期就已流行。明清时期内廷御用制品,材质精良,有玉石、玛瑙、瓷、竹、木、铜、翡翠、象牙、珐琅等,除常见的方形、圆形、椭圆形以外,还有仿拟自然植物之形,如荷叶洗、桃式洗、瓜形洗等,乾隆时期多有仿宋官窑制品。
  笔床,是一种台式可以横卧毛笔的用具,宋代已有使用。一般呈长方形,设有台座,笔床表面做有管状凹槽,便于放置毛笔,有的做多个凹槽,可置放多枝毛笔。因笔毫蘸墨湿笔,其用途也与笔架相似,宜于悬浮放置。清乾隆时期宫廷有少量制品,如金星玻璃笔床、红雕漆笔床,均为传世佳品。
  笔船,是平卧置笔的用具,其与笔床相似,可横向置放毛笔。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述:“笔船有紫檀、乌木、细镶竹篾者,精甚;有以牙玉为之者,亦佳。”而明文震亨《长物志》记载:“笔船,紫檀、乌木、细镶竹篾者可用,惟不可以牙、玉为之。”可见,笔船的材质以木质最佳,但传世品很少。乾隆时期有紫檀木或乌木制半圆状笔船,体轻壁薄,形似一叶小舟,其上可置放毛笔。乾隆时期所制多宝文具匣中也有同样可架笔的笔船形式。
  (二)墨之辅助用具
  包括墨床、墨罐、墨匣、墨盒等,为放置墨品的必备用具。
  墨床,为置放墨品的用具,造型多小巧精致。清代较为流行,出于内廷制作其材质丰富,如玉石、玛瑙、金星玻璃、珐琅、竹、木、牙等均有制品。如乾隆时期所制掐丝珐琅墨床,玉石墨床等,形制小巧,置于书案陈设,颇具清雅。
  墨罐,是一种储存墨汁的用具。清代始有制作使用,据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时期内廷多有制作,其材质种类有玉石、珐琅、青瓷等。现知旧藏实物中有少量的铜墨罐、银烧蓝墨罐,如银烧蓝墨罐,造型小巧,口径3厘米,高4厘米。为储存墨汁所用。
  墨匣,为放置墨品的用具,有防潮、防霉等作用,其形式多样,装潢精美,较为常见的有雕漆、黑漆、紫檀、黄锦匣等。明清时期多随墨形制匣,一般防尘、防蛀所用雕漆匣,或漆木匣,还有较名贵的紫檀木匣等,内廷制匣多雕云龙或金漆彩绘,纹饰精美,有些还套以黄锦囊,层层包裹,装潢考究。   铜墨盒是清代后期出现的一种储存墨汁的实用器具,即贮藏研磨后的墨汁,为携带方便而发明。造型有方形、圆形,也有椭圆形,多流行于文人阶层,也有文人自制之品,或文人题名诗画,作为书房案头陈设也颇为儒雅。
  (三)纸之辅助用具
  包括镇纸、压尺(镇尺)、臂搁、仿圈等,为书写备用文具。
  镇纸,又称书镇、压镇,是固定纸面平整的一种用具,明清时期使用广泛,内廷制品更以金银、玉石为贵,又有竹、木、牙、瓷、铜质等。造型多取瑞兽或动物形像,如蟾蜍、卧马、辟邪、牛、羊等。制作生动古雅,置于书斋文案,既实用又可赏玩。
  压尺,又称镇尺,也是固定纸面平整的一种用具,造型为长尺形,其上有各种形式的提携钮,便于使用。材质有玉石、铜、珐琅、竹木、牙等。清代压尺或长或短,材质有珐琅、玉石、牙、木、铜等制品。压尺上设有提钮,并做立体装饰,如圆雕兽纽,或浮雕装饰,或长、或扁、或蔓延于整个器身,形制古雅。
  臂搁,又称秘阁、臂阁、背搁,是写毛笔字时悬腕垫肘的用具。乾隆时期臂搁,多沿袭旧制,一般为扁长方形或覆瓦形,材质有瓷、玉、竹、木、牙等,案头清供,极具典雅。
  仿圈,是一种圈字临帖所用的实用工具,清代较为流行。造型有长方形、圆形、矩形。以铜或珐琅制品最为常见,清乾隆时期,内廷所制铜胎掐丝珐琅仿圈,或长或矩,或可折叠式等,颇具时代特点。这种仿圈形式一直流行到清代末期,是宫廷特有的书写实用工具。
  (四)砚之辅助用具
  包括水注、砚滴、水丞(水盛、水中丞、水盂)、砚屏等,为用砚必备器具。
  水注,唐宋时期较为流行,有瓜果形、动物形,也有微缩小茶壶的形式,一般都有进水孔和注水的流。清乾隆时期仍沿袭制作,形式独特。现知有宜兴紫砂桃式水注、粉青釉莲蓬式水注等,均造型新颖,颇具时代特点。
  砚滴,是一种注水滴砚的实用器具,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有“水滴辨”中记述了时人有将铜犀牛、天禄、蟾蜍等做文案陈设。乾隆时期崇尚古制,所制砚滴也有仿古造型,如乾隆碧玉犀牛砚滴、青玉天鹿砚滴等,也以瑞兽为造型,点缀书案极尽雅致。
  水丞,又称水盛、水盂、水中丞,是贮水器具,汉代已有制作,用于贮水掭砚,多附有小勺。清乾隆宫廷制品,材质精良,青瓷、玉石、玛瑙、水晶、翡翠、象牙、玻璃、金银、珐琅、铜、锡等均有制品,尤以陶瓷、玉石为贵。造型多样,有圆形、方形、桃式、瓜式等多种式样,均出奇精巧。其题材内容更有寓意福寿吉祥等内容,极具宫廷特色。
  砚屏,宋代已有使用,乾隆内廷制品也多为插屏式,屏上注重装饰,或以玉雕山水人物,花卉诗文或彩瓷图绘,或用竹木牙雕等,如乾隆御制诗文砚屏,置于案头,清心雅致。
  (五)印章、印泥盒、印匣。
  为书画题识或署名印文的用具,为书斋常备用具。
  印章,又称图章,是文人书斋常备用具,用于书画题识和署名。古代印章只是一种凭信的工具,宋元时期才逐渐发展为文人艺术。明清时期,成为书斋陈设的重要部分。皇家御用的印章,除政务宝玺以外,还有闲文诗句印、斋堂馆号印、鉴藏印、画印等。这些印章多为帝王御笔书画、皇家收藏钤用。乾隆时期,所制印章最多,如“元音寿牒”套印,数量多达120件,均为青田石料,应为皇帝万寿特制的贡品。
  印泥盒,又称印色池,是用于放置印色泥的器具,也是文案必备器具。早在晋代就已流行,以瓷制最佳。清代宫廷制品,形式多样,有圆形或方形,材质精良,玉石、玛瑙、紫砂、玻璃等均有制品。如乾隆宜兴窑葵花式加彩印盒,造型呈葵花式,以黄色沙质加彩塑泥,颇具时代特点。
  此外,为盛装印章所用的各式印匣,形式多样。特别是内廷御用制品,除瓷盒、檀香木盒、竹木、漆盒外,还有金匣、描金漆匣、雕龙檀木匣等,制作精致,极具奢华。
  (六)多宝文具匣,旅行文具箱。
  这种文具匣,最初以实用为主,便于出行使用。逐渐发展为极具收藏与鉴赏为一体的文玩珍品。
  多宝文具匣明清时期较为盛行,《长物志》中已有详细描述,记述多宝文具匣深受世人青睐。清乾隆时期内廷制品仍沿袭旧制,并发扬光大。多宝文具匣形式多样,有金漆方罩匣、檀香木匣、竹木匣、雕漆笔砚匣等,其内均有上下屉或多宝格,配装各种实用器具。传世的紫檀木折叠旅行文具箱(桌),箱内配有两个同样大小的屉盒,每一屉盒都有形式各异的多宝格,横卧其间,其内放置各式文玩65件。每件器具都有固定的位置,严丝合缝,按器物形状大小配制。均为乾隆帝喜用或赏玩的文房佳品。
  综上所述,清乾隆时期内廷御用文房清供器具制作,其材质丰富,品类形式多样,在承袭旧制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发展。这些实用器具不仅成为书斋文案的重要陈设,而且更发展为集实用与艺术为一体的文玩珍品。可谓集中国传统工艺制作之大成,体现了清代各种传统手工艺发展水平。
  (责任编辑:阮富春)
其他文献
6月24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信息管理系统试点运行的公告。为进一步提升文物进出境管理信息化水平,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发了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信息管理系统(下文简称“系统”),决定在部分地区开展系统的试点运行工作。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从公告发布之日起至2013年8月31日止,为系统试点运行过渡期,经天津市、浙江省、广东省3地进出境的文物可通过系统进行申报、审核,亦可直接携带文物到
期刊
北朝始烧、延绵至今的磁州窑,是充满生机的艺术奇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磁州窑吸纳了大量的其他文化元素,同时也将其代表性的“白釉黑彩”艺术符号传播到大江南北,风靡海外。泰国古代陶瓷就与磁州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记述这种联系的有关资料却详略、内容不尽一致,纠结成一起“历史公案”。本文拟根据有关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以及磁州窑与泰国古代陶瓷的比对研究,对这起“历史公案”进行初步的解析。  有关文献资料与解读
期刊
刘墉(1720-1804),字崇如,号石庵、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从此步入仕途,后升任体仁阁大学士。他的传奇故事流传颇广,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更是家喻户晓,虽然未必可信,但他的人气却与日俱增,收藏他书法的人也多起来,因而鉴别其书法的真伪问题便显现出来。我在此简单谈一谈刘墉的书法及伪作情况,与喜欢刘墉书法的朋友交流,有不对之处请朋友们指正。  刘墉的书学渊源  刘墉
期刊
每个人在孩童时期都有自己的梦想,长大后即使从事着完全不同的行业,梦想始终不曾远离,只是多数人选择将梦想珍藏而不愿再和现实较劲。马梅琴是一个执著的人,作为中国建设银行某部门副總经理的她,看似和艺术不沾边,但“八小时”之外的她,爱金融,也爱绘画,两者相互促进。从学绘画起,下班后、双休日以及各种假期,马梅琴常会在家中支起画板,践行着梦想。  1984年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的马梅琴,顺
期刊
华侨博物院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倡办于1956年,是全球第一家以华侨华人历史文物为主。集收藏保护、展览展示、科学研究为一体的综合博物院。华侨博物院收藏着一批珍贵的南侨机工文物,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尘封的历史,展示南侨机工的爱国情怀和伟大贡献。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神州沦陷,生灵涂炭,激起了中华儿女誓死保卫国家的斗志。“南侨机工”就是千万回国抗战华侨群体之一。  “南侨机工”全称是“
期刊
中国古代玉器的鉴定,除了掌握历史上各个时期玉器的地域范围、玉器的类型等基本特点之外,还要多读一些记载出土玉器的考古报告,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博物馆、考古所等文博单位正式出版的玉器图录在手,以供随时翻阅、参照,还要经常到收藏有这一时期玉器的博物馆观察实物,对出土玉器的材质、器型、纹饰、雕工等细部特征熟记于心。如果有条件和机会能够经常上手观摩到经过正式考古或专家认可的馆藏玉器,则是增强感性认识的最佳途径。
期刊
古董门类丰富多彩,广义的不说,即便除去书画类的“软片”,狭义的古董概念也包罗万象,这也是杂项工艺品收藏的乐趣之源,拍场上随时会有令人惊喜的私人收藏专题、专场出现。犀角器、象牙雕刻艺术品交易受限,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市场这一门类艺术品的交易,却无形中促使更多藏家分流到其他门类的收藏上。  尽管市场大势仍处调整通道中,但市场是发展的,行情在变化,局部热点时时有,月月新。今春,从纽约到伦敦等海外市
期刊
玻璃在中国古代有“琉琳”、“流离”、“琉璃”、“颇黎”、“明月珠”等多种称谓。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就有了玻璃器皿,汉代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描述采桑少女秦罗敷的朴直和美丽时写道:“头上倭堕鬓,耳中明月珠。”这里提到的耳饰“明月珠”即指玻璃制品。唐朝元稹曾写诗赞美玻璃:“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  由于中国古代玻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有轻脆易碎、不耐高温、不适应骤冷骤热的
期刊
元代是绘画艺术与陶瓷艺术首次大规模融合的创新阶段。丰富的题材、多样的纹饰、繁密的布局使得元青花瓷器风格粗犷,更能够反应出元代世人的风貌。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的元代青花瓷器代表作“鬼谷出山”图罐以相当于人民币2.3亿元的成交价向世人印证了东方陶瓷的价值。  笔者曾有幸在拍卖前夕预展中上手此罐,并在做客央视“天价古瓷”访谈节目中爆料“天价古瓷并非全品”的亲身感受。时隔八年,在上海博物馆
期刊
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既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是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玉文化自身的特色,只有原始经济、文化、宗教礼俗比较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才有与之相适应的玉器文化。从目前已经发现的考古学文化看,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玉文化,主要发源于辽河流域、黄河中下游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等原始农业经济、渔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玉文化,几乎扩展到中国原始文明的主要区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