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初中《语文》课本《写在前面》),而农村清新宜人的自然环境,淳朴美好的人文特色,以及厚重深邃的民间文化无不是引入课堂的好素材,让生活的芬芳弥漫语文课堂,打造魅力课堂,高效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拥抱生活,在品味生活中升华语文。
一、采撷自然社会资源,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生活在农村,尤其是婺源的农村,那起伏的青山,金黄的菜花,碧清的溪流,稻香洋溢的田园,青砖黛瓦的老屋……不应只是农村学生的视觉形象,而应该成为学生写作中可以撷取的素材,甚至成为他们情感的栖息地。记得学生在话题作文《家乡美》时,学生只会把思想模式固定在一些笼统而说教的东西上,苍白乏味。由此,我不得不开放课堂,让学生把目光投向窗外,投向这个朝夕相伴的中国最美的乡村,展开心灵的追寻,剪辑家乡的精彩。
果然就有学生在《秋登龙天塔》中写道:“(龙天宝)塔真的老了,每一块青砖,每一节楼梯,每一扇石窗,都被岁月刻下了坑坑洼洼的印记。轻轻走近窗边,一阵‘叮当、叮当’的铃声分外悦耳,那是塔角铃儿的歌唱。放眼窗外,金色的稻浪随风涌动,和着‘隆隆’的收割机声,稻谷飞扬,喜悦写满了大叔大伯的脸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我从龙天宝塔的窗口,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金秋!”寥寥数语,却也字字珠玑,把家乡的标志建筑和秋收的喜悦融合在一起,以金秋的美丽映照家乡的美好,不能不说是来自学生平日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精神体验。学生阅读自然能让他们悟尽自我,农村的清秀风光,更能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平静,摒弃一些客观干扰,守得一隅精神家园,同样,我们在不经意间把学生引入农村广阔丰富的生活画卷:田间地头的劳作,村间作坊的美食,黄发垂髫的嬉戏,无不散发出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让学生在“繁”中“严”选“深”挖,鄙弃平庸和粗俗,把个人感悟与农村特有的写作资源有机结合,在盎然兴趣中开辟一片写作的新天地。
二、挖掘民间文化资源,构建学生精神家园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滋生了一方文化资源。在漫长的岁月中,勤劳智慧的婺源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婺源民间文化资源:如被誉为舞蹈活化石的傩舞,民间绝活抬阁,精湛的“三雕”和龙尾砚制作技艺,这些文化遗产对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民俗单元,如何让学生对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有更深刻的领悟,学习此单元,一开始就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类似中央电视台的“走基层”,使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文化,如传统节日中秋节舞稻草龙、桐子灯,吃塘鱼、大酥(月饼)等;端午节小孩挂鸡(鸭)子络,蒸大蒜、插艾草;清明节做清明果,上坟挂纸钱等都包含浓浓的亲情,再深入探访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或搜集朱熹与婺源的故事,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对故乡的关注,文学大师金庸与婺源查氏的渊源,江南第一樟——虹关古樟的诗文等,增添学生对家乡的眷念和对故土的挚爱,升华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悟性,帮助学生构建其诗一样的精神家园。
三、体验和谐淳朴民风,陶冶学生美丽情操
相对于城市钢筋水泥的隔膜,以及对门而住相见却又不相识的尴尬,农村碧水蓝天,有着“桃花源”的温馨,世代与泥土相伴的农民朴实、厚道、勤劳、向上,曾有人戏言:一碗饭捧遍一村庄。还有每逢红白喜事,全村人济济一堂,处处洋溢“把酒杀鸡作食”的热情,若是正月做客农家,主人总会奉上一碗土鸡子为您接风,也难怪陆游诗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这些淳朴民风怎能不让与之朝夕相处的学生受到熏陶。而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对话,若教师能适时地把农村特有的淳朴民风融入学生学习中,岂不是帮学生守住一份真诚而纯真的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美丽的情操。
由此观之,让生活的芬芳弥漫语文课堂,在教师与学生对话中,在文本与生活的交融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陶冶学生的美丽情操,不正是我们为师者所追求的吗?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中学)
责任编辑:王 江
一、采撷自然社会资源,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生活在农村,尤其是婺源的农村,那起伏的青山,金黄的菜花,碧清的溪流,稻香洋溢的田园,青砖黛瓦的老屋……不应只是农村学生的视觉形象,而应该成为学生写作中可以撷取的素材,甚至成为他们情感的栖息地。记得学生在话题作文《家乡美》时,学生只会把思想模式固定在一些笼统而说教的东西上,苍白乏味。由此,我不得不开放课堂,让学生把目光投向窗外,投向这个朝夕相伴的中国最美的乡村,展开心灵的追寻,剪辑家乡的精彩。
果然就有学生在《秋登龙天塔》中写道:“(龙天宝)塔真的老了,每一块青砖,每一节楼梯,每一扇石窗,都被岁月刻下了坑坑洼洼的印记。轻轻走近窗边,一阵‘叮当、叮当’的铃声分外悦耳,那是塔角铃儿的歌唱。放眼窗外,金色的稻浪随风涌动,和着‘隆隆’的收割机声,稻谷飞扬,喜悦写满了大叔大伯的脸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我从龙天宝塔的窗口,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金秋!”寥寥数语,却也字字珠玑,把家乡的标志建筑和秋收的喜悦融合在一起,以金秋的美丽映照家乡的美好,不能不说是来自学生平日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精神体验。学生阅读自然能让他们悟尽自我,农村的清秀风光,更能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平静,摒弃一些客观干扰,守得一隅精神家园,同样,我们在不经意间把学生引入农村广阔丰富的生活画卷:田间地头的劳作,村间作坊的美食,黄发垂髫的嬉戏,无不散发出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让学生在“繁”中“严”选“深”挖,鄙弃平庸和粗俗,把个人感悟与农村特有的写作资源有机结合,在盎然兴趣中开辟一片写作的新天地。
二、挖掘民间文化资源,构建学生精神家园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滋生了一方文化资源。在漫长的岁月中,勤劳智慧的婺源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婺源民间文化资源:如被誉为舞蹈活化石的傩舞,民间绝活抬阁,精湛的“三雕”和龙尾砚制作技艺,这些文化遗产对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民俗单元,如何让学生对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有更深刻的领悟,学习此单元,一开始就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类似中央电视台的“走基层”,使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文化,如传统节日中秋节舞稻草龙、桐子灯,吃塘鱼、大酥(月饼)等;端午节小孩挂鸡(鸭)子络,蒸大蒜、插艾草;清明节做清明果,上坟挂纸钱等都包含浓浓的亲情,再深入探访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或搜集朱熹与婺源的故事,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对故乡的关注,文学大师金庸与婺源查氏的渊源,江南第一樟——虹关古樟的诗文等,增添学生对家乡的眷念和对故土的挚爱,升华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悟性,帮助学生构建其诗一样的精神家园。
三、体验和谐淳朴民风,陶冶学生美丽情操
相对于城市钢筋水泥的隔膜,以及对门而住相见却又不相识的尴尬,农村碧水蓝天,有着“桃花源”的温馨,世代与泥土相伴的农民朴实、厚道、勤劳、向上,曾有人戏言:一碗饭捧遍一村庄。还有每逢红白喜事,全村人济济一堂,处处洋溢“把酒杀鸡作食”的热情,若是正月做客农家,主人总会奉上一碗土鸡子为您接风,也难怪陆游诗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这些淳朴民风怎能不让与之朝夕相处的学生受到熏陶。而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对话,若教师能适时地把农村特有的淳朴民风融入学生学习中,岂不是帮学生守住一份真诚而纯真的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美丽的情操。
由此观之,让生活的芬芳弥漫语文课堂,在教师与学生对话中,在文本与生活的交融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陶冶学生的美丽情操,不正是我们为师者所追求的吗?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中学)
责任编辑:王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