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简述高校就业弱势群体的含义
历年来,高校的扩招和市场发展对人才需求量的减少,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越来越难找,待业者的数量不断增加,进而出现了这样一类群体,他们宅在家里,通过趋向于偏激的不同的"宅"的方式来逃避现实中各种无奈的问题。这类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的人群,这里主要指的是大学生毕业后在经济上、心理上、精神上等各方面存在缺陷的人群。本文主要以宅一代的高校毕业生为例,分析其心理状况和策略。"宅"最早起源于日本,"宅男宅女"是网络中的新名词。本文中"毕业生的宅一代"是指大学生毕业后在家沉迷于网络,依赖家庭,逃避现实,不敢正视自己的一类大学毕业生。[1]
二、毕业生宅一代的不同类型
在这里,我将着重分析以下三种"宅"的形式:
1、宅于考试
公务员考试又是当今社会的考试新热潮。公务员具有极大的职业吸引力,公务员录用的公平机制、官本位的巨大历史惯性以及潜在的利益诱惑、公务员隐性收入的吸引、"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公务员稳定的收入保障、潜在的灰色或黑色收入机会对高校毕业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人都热衷于考公务员,宅在家里一门不出二门不迈,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之一。这样导致毕业生与社会失去了了联系,与外界人缺少了沟通。由于公务员考试的激烈性,很少有人一次成功,这就导致了他们抑郁、自卑、冷漠、无助等各种心理情绪,对个人的成长很不利。
2、宅于网络中的求职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都离不开网络,网络求职更是成为一种新时尚。虽然现在投简历发邮件都是通过网络很方便,但是他们这种"宅"的生活方式造就了懒惰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应聘的真实性和成功的机率性,仅仅在网上投简历,没有及时的到现场应聘,还是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种求职方式使他们与现实社会渐行渐远,缺乏面试实践经验,这对他们今后的求职越发不利,形成恶性循环,从苦恼到自卑,再从自卑到自暴自弃。
3、宅于依赖家庭的帮助
自立自强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一个有志青年都应该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但是现在大学毕业生求职难,托关系走后门成了当今这个熟人社会找工作的一种潜规则。其实每一个大学生都想自己闯出一片天地,残酷的现实总是让他们望而却步,这个时候,一些家里有背景的家长就会主动帮助孩子走过这个难关,即使托关系走后门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些求职碰壁的毕业生就只好无奈的坐在家里等待着好消息,他们大多会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吃喝玩乐的活动中,消耗着自己的青春。
三、浅析"宅一代毕业生"就业中的心理现状
1、焦虑忧郁心理。部分高校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多次碰壁后,导致对未来的担忧、烦躁,往往会精神不振、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形成了弱势群体的心理状态。【2】很多人"宅"在家里进行公务员之类的考试,尤其是那些屡战屡败的毕业考生,自卑,抑郁,甚至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常在。
2、自卑怯懦。毕业生在求职受挫后,产生自卑和怯懦心理,缺乏信心和勇气,总以为自己不如别人,甚至变得谨小慎微、紧张和胆怯,失去了年轻人的锐气和进取心,甚至不敢见熟人,怕别人谈及工作无法回答。
3、愤世嫉俗。由于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某些不公平现象,比如说,现在社会公众普遍讨论的"富二代""官二代"现象,这就使有些学生心理偏激,甚至仇富,把求职失败归为社会不公正、生不逢时,从而产生一种愤世嫉俗心理,认为世上没有真理和正义,从而使自己不思进取、蹉跎岁月。
4、盲目择业心理。当下"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网络求职"现象就是盲目从众心理的表现。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或者毕业后能够的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能够确定自己的理想职业,没有找到自己正确的工作目标,原因是没有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等进行择业,择业的方式变成了"随大流"、从众盲目择业。
5.消极依赖心理。在部分大学生中,仍存在等、靠的依赖思想。等待家长或朋友介绍工作,失去了在择业中检验自己、磨炼意志、了解和适应社会的机会。
四、改善不良心理的途径
(一)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心理自我调整
高校毕业生应该主动自我反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参考一些成功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在这些人和事中学习如调整自己的心理,以适应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心理需求;即便是不能有效地参考那些成功的人和事,也应该尽早意识到自己心理存在缺陷,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地融入社会,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使自己的心理状况适应求职的需求,尽早走进现实职场的大门。
(二)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加强关注与帮助
1、在学校教育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尤其应注意学生人格特征的培养,使学生们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这就需要学校首先要加强学生们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这是学生们以后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学校的天职。同时,要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加强学生们的沟通能力,增强学生们的团结意识,以及互尊互爱的品格,在互动中发觉自己的激情、能力。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的指导,提高心理素质。【3】即使在学生们离开校门之时,学校也不能放松对他们的心理上的关爱,因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毕业即失业",这时,学校更应该给予更多的求职心理指导以及实际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宅一代"的出现。
2、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宅一代"的出现与家庭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就应该摆正心态,认识到上学并非唯一的出路,并且发掘孩子的天赋,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还在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在孩子完成学业"宅"在家里的时候,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到社会上去适应当今激烈就业的潮流,展现年青一代的风采,让他们认识到不能把自己的学业与青春荒废在家里或者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之上,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该给予及时的心理支持和物质帮助,尽量让孩子避免产生无助悲观的不良心态。
3、加强市场引导。这就需要各级政府以及媒体作为中介,让社会中的企业法人等用人单有效地吸纳合适的大学毕业生;同时,政府和媒体也需要及时和企业法人等用人单位沟通,纠正用人单位的偏见和歧视,适当的增加用人职位,提高工资待遇福利等;同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如毕业生就业法、人才保护法、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条例等、逐步把人才市场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4】政府和媒体也应该直接关注这些毕业生宅一代的生活现状,利用所掌握的社会资源来帮助这些高校弱势群体,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就业帮助。
参考文献:
[1]马川."我很宅"-浅析"宅男宅女"的心理诉求[J],中国青年研究,2008(2)
[2]姜采英等.理性面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J],江苏高教,2007(4)
[3]李瑶.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10(1)
[4]徐慧敏.浅析求职中的大学生弱势群体[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3)
作者简介:崔彩霞(1986-)女,山东淄博人,湖北大学政法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
历年来,高校的扩招和市场发展对人才需求量的减少,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越来越难找,待业者的数量不断增加,进而出现了这样一类群体,他们宅在家里,通过趋向于偏激的不同的"宅"的方式来逃避现实中各种无奈的问题。这类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的人群,这里主要指的是大学生毕业后在经济上、心理上、精神上等各方面存在缺陷的人群。本文主要以宅一代的高校毕业生为例,分析其心理状况和策略。"宅"最早起源于日本,"宅男宅女"是网络中的新名词。本文中"毕业生的宅一代"是指大学生毕业后在家沉迷于网络,依赖家庭,逃避现实,不敢正视自己的一类大学毕业生。[1]
二、毕业生宅一代的不同类型
在这里,我将着重分析以下三种"宅"的形式:
1、宅于考试
公务员考试又是当今社会的考试新热潮。公务员具有极大的职业吸引力,公务员录用的公平机制、官本位的巨大历史惯性以及潜在的利益诱惑、公务员隐性收入的吸引、"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公务员稳定的收入保障、潜在的灰色或黑色收入机会对高校毕业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人都热衷于考公务员,宅在家里一门不出二门不迈,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之一。这样导致毕业生与社会失去了了联系,与外界人缺少了沟通。由于公务员考试的激烈性,很少有人一次成功,这就导致了他们抑郁、自卑、冷漠、无助等各种心理情绪,对个人的成长很不利。
2、宅于网络中的求职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都离不开网络,网络求职更是成为一种新时尚。虽然现在投简历发邮件都是通过网络很方便,但是他们这种"宅"的生活方式造就了懒惰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应聘的真实性和成功的机率性,仅仅在网上投简历,没有及时的到现场应聘,还是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种求职方式使他们与现实社会渐行渐远,缺乏面试实践经验,这对他们今后的求职越发不利,形成恶性循环,从苦恼到自卑,再从自卑到自暴自弃。
3、宅于依赖家庭的帮助
自立自强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一个有志青年都应该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但是现在大学毕业生求职难,托关系走后门成了当今这个熟人社会找工作的一种潜规则。其实每一个大学生都想自己闯出一片天地,残酷的现实总是让他们望而却步,这个时候,一些家里有背景的家长就会主动帮助孩子走过这个难关,即使托关系走后门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些求职碰壁的毕业生就只好无奈的坐在家里等待着好消息,他们大多会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吃喝玩乐的活动中,消耗着自己的青春。
三、浅析"宅一代毕业生"就业中的心理现状
1、焦虑忧郁心理。部分高校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多次碰壁后,导致对未来的担忧、烦躁,往往会精神不振、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形成了弱势群体的心理状态。【2】很多人"宅"在家里进行公务员之类的考试,尤其是那些屡战屡败的毕业考生,自卑,抑郁,甚至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常在。
2、自卑怯懦。毕业生在求职受挫后,产生自卑和怯懦心理,缺乏信心和勇气,总以为自己不如别人,甚至变得谨小慎微、紧张和胆怯,失去了年轻人的锐气和进取心,甚至不敢见熟人,怕别人谈及工作无法回答。
3、愤世嫉俗。由于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某些不公平现象,比如说,现在社会公众普遍讨论的"富二代""官二代"现象,这就使有些学生心理偏激,甚至仇富,把求职失败归为社会不公正、生不逢时,从而产生一种愤世嫉俗心理,认为世上没有真理和正义,从而使自己不思进取、蹉跎岁月。
4、盲目择业心理。当下"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网络求职"现象就是盲目从众心理的表现。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或者毕业后能够的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能够确定自己的理想职业,没有找到自己正确的工作目标,原因是没有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等进行择业,择业的方式变成了"随大流"、从众盲目择业。
5.消极依赖心理。在部分大学生中,仍存在等、靠的依赖思想。等待家长或朋友介绍工作,失去了在择业中检验自己、磨炼意志、了解和适应社会的机会。
四、改善不良心理的途径
(一)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心理自我调整
高校毕业生应该主动自我反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参考一些成功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在这些人和事中学习如调整自己的心理,以适应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心理需求;即便是不能有效地参考那些成功的人和事,也应该尽早意识到自己心理存在缺陷,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地融入社会,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使自己的心理状况适应求职的需求,尽早走进现实职场的大门。
(二)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加强关注与帮助
1、在学校教育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尤其应注意学生人格特征的培养,使学生们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这就需要学校首先要加强学生们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这是学生们以后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学校的天职。同时,要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加强学生们的沟通能力,增强学生们的团结意识,以及互尊互爱的品格,在互动中发觉自己的激情、能力。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的指导,提高心理素质。【3】即使在学生们离开校门之时,学校也不能放松对他们的心理上的关爱,因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毕业即失业",这时,学校更应该给予更多的求职心理指导以及实际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宅一代"的出现。
2、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宅一代"的出现与家庭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就应该摆正心态,认识到上学并非唯一的出路,并且发掘孩子的天赋,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还在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在孩子完成学业"宅"在家里的时候,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到社会上去适应当今激烈就业的潮流,展现年青一代的风采,让他们认识到不能把自己的学业与青春荒废在家里或者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之上,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该给予及时的心理支持和物质帮助,尽量让孩子避免产生无助悲观的不良心态。
3、加强市场引导。这就需要各级政府以及媒体作为中介,让社会中的企业法人等用人单有效地吸纳合适的大学毕业生;同时,政府和媒体也需要及时和企业法人等用人单位沟通,纠正用人单位的偏见和歧视,适当的增加用人职位,提高工资待遇福利等;同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如毕业生就业法、人才保护法、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条例等、逐步把人才市场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4】政府和媒体也应该直接关注这些毕业生宅一代的生活现状,利用所掌握的社会资源来帮助这些高校弱势群体,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就业帮助。
参考文献:
[1]马川."我很宅"-浅析"宅男宅女"的心理诉求[J],中国青年研究,2008(2)
[2]姜采英等.理性面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J],江苏高教,2007(4)
[3]李瑶.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10(1)
[4]徐慧敏.浅析求职中的大学生弱势群体[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3)
作者简介:崔彩霞(1986-)女,山东淄博人,湖北大学政法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