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是充话费送的,所以给他看点什么课外读物好?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ng_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的阅读需要家长的陪伴
  写这一篇的动力来自一篇微信文《你的孩子是充话费送的吗?竟然给他看沈石溪的小说》,作者已经愤怒到语无伦次破口大骂的地步了。没看过沈石溪的小说,看了一下文中引用的段落,确实比较不精致。
  作为一个母亲,我很理解作者的愤怒,但是我并不完全同意这篇文章里的所有内容,特别是以貌取人,太幼稚,网文也是文,停留在小学生吵架吐口水的境界就有点自甘堕落了。
  不过,文中有个观点我很同意,就是孩子的阅读过程中要有家长的陪伴,条件允许的话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读一下,与其花钱花时间送孩子上课后班,不如陪孩子读读书,既是很可贵的亲子时光,也是走进孩子内心世界极好的渠道和机会。
  据我所知沈石溪的书在很多学校是语文老师推荐的课外阅读,不是说因为这篇网文就应该把语文老师送回去教体育,但是这对父母来说是个警醒,阅读是件需要家长参与和引导的功课,而不是一味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孩子读什么、孩子想什么,跟家长有直接的关系。
  杨红樱、沈石溪的书,到底要不要读
  那到底该给孩子看什么中文书呢?我也想讲讲自己对孩子中文阅读的一点浅见。好歹高中也当过语文科代表,虽出国多年,中文阅读从我识字起一直到成年后陪伴我漂洋过海,是我的精神支柱之一。


  首先我是赞成“开卷有益”的。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不管大人老人孩子,静静地阅读,给予文字时间、耐心和尊重,我觉得都是很美好很有气质的画面,就像一个懂得静静倾听的人,是无价的朋友一样。文化是没有办法简单粗暴地倾销和灌输的,只能熏陶,韦小宝说“就算猪狗肉,也要连滚三滚”,更何况是养一个有文化有气质的娃呢,而阅读,是最好的熏陶。
  不过,在这个精神食粮比物质食粮都还丰盛的年代,我觉得有的书的确是读了不如不读,虽然读了也未必就会把孩子读坏。当然,如果家长觉得,你看我从小只读路边卖的小报,现在不也挺好的,那我真是无话可说。关键就是那个“只”字,我们成长过程中肯定没少吃剩饭,而孩子吃剩饭也能长大,但是顿顿都吃剩饭,除了剩饭连泡菜都没有,你忍心吗?有些九零后的小朋友说,他们是读郭敬明长大的,这真挺让人痛心的,明明有山珍海味,你偏食啦,吃垃圾食品长大,那不成垃圾桶了?
  我觉得,课外阅读的关键,就是个杂而精。杂就是阅读面宽一点,精就是有选择地阅读,这两者并不矛盾——垃圾食品吃点无妨,不过别忘了也要吃水果和蔬菜哦。
  关于具体的读物,我觉得首先是语文教材的延伸。比如鲁迅在教材里选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看完《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也可以看看《朝花夕拾》里面的其他作品,例如《长妈妈和山海经》。比如老舍,暑假可以推荐孩子把《骆驼祥子》读完,还有别的中短篇,比如《离婚》《断魂枪》。此外还可以做更多的延伸,鲁迅的学生们的作品,比如萧红、柔石。再进一步,还有周作人、张爱玲、梁实秋。这个延展开来,够孩子读一两个假期了。
  对于国内现在流行的青少年文学,或者儿童文学,我了解有限,回国有时候去书店翻看一下,满柜台的杨红樱、曹文轩、沈石溪,真没有觉得特别好。国内同学跟我说这几位都是老师指定的,家长捏着书单去找,经常脱销。也许他们的书有语文老师看到而我没看到的好处,但是我真不相信好到了脱销的地步。少儿读物这块市场大蛋糕,里面的水太深了,不是我一个码字工作者能了解的。
  纯干货:这些书真的可以买来读读
  我看到的国内流行的少儿文艺作品,走着两个极端,要么是极端天真,把孩子想得太简单了,捏着鼻子装幼稚,故事和人物单调、僵化、浮于表面,文字(动画片和绘本则是画面)粗糙,简陋(例如《喜羊羊灰太狼》);要么太过阴暗,把成年人世界的所有尔虞我诈都折射到孩子的世界里。我小时候看过郑渊洁,他在中国童书界算常青树。《皮皮鲁和鲁西西》里的世界观看似颠覆主流,却同样简单粗暴∶成绩好的孩子都心理阴暗自私算计,成绩差的孩子都光明磊落善良无私。哎,真想知道他们家孩子成绩到底怎么样。
  我觉得第一,写少儿文学的作者,應该是作家里面的翘楚,先是文字功夫过关的作家,才能写给孩子们看,而不是把给成年人看的东西简化一下,甚至把成年人懒得看的,扔给孩子看。文字一定要好,要有温度,有趣味,简朴而又生动,不信看看经典的少儿文学,从安徒生到《哈利·波特》,不说故事人物,文笔都是一流的。一个写作者首先应该是一流的作家,才能是一流的为孩子写作的作家。
  第二,孩子的阅读,尤其是识字量到了一定程度的孩子,不应该局限在“少儿文学”这个门类里面。很多书并不是专门写给孩子看的,但是也非常适合孩子看。生动、优美而富有趣味,不是少儿文学的专利,而是很多优秀作品的共性,这样的作品老少咸宜,早点开始读,可以陪伴一生。亲子阅读也不只是孩子不认识字的时候家长读给他们听,应该是一个更长远甚至可以持续终生的事情。
  第三,在中文阅读里有个误区,似乎只有小说诗歌才能算文学,其实很多非虚构的散文、议论文甚至说明文,文字优美,条理清晰,绝对是上乘的文艺作品。
  基于以上三点,我推荐一些中文作品给喜欢中文阅读的大朋友小朋友们:
  #孙幼军的《怪老头》。我觉得孙幼军是大陆唯一一个专门替孩子写书而又不故作低幼的作家。去年《怪老头》是我给儿子的睡前读物,儿子的中文大概是国内一年级小学生的水品,可是听得哈哈大笑。八零后每个孩子都幻想自己有机器猫这样的宠物,其实,如果他们有幸读过《怪老头》的话,会更想有一个怪老头一样的好朋友。
  #汪曾祺,他写他的父亲,他的孩子写他,他写他的孩子的所有作品,全都妙趣横生。汪曾祺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这种长幼不分的平等和宽容,在过去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中国尤其难得。放大一点说,就是对孩子气的趣味的尊重和接纳。老实讲,我觉得童年真是最能欣赏人生趣味的年代,有时候看着陶醉在单调廉价的游戏里而乐不可支的孩子,我常想:有那么好玩吗,不就是点沙子吗,不就是荡个秋千吗,不就是爬个大石头吗,不就是骑个单车从小坡上冲上冲下吗,怎么能玩得那么起劲?
  #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记》是中国人的老朋友了,滋养了几代人,既是科普,也是散文,识字量大一点的小学生就可以看,高中生也可以看,成年人也可以看。法布尔的昆虫故事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温情,机智有趣,非常动人,也说明好的散文,并不需要如《荔枝蜜》那样三段式地叙述拔高抒情,而是平实,温暖,充满人间趣味。
  #王安忆的《上种红菱下种藕》。写的是江浙小镇上一个小姑娘的日常生活,小故事大社会,王安忆的文笔一向是细密到极致,用来写婉转细致的小女孩心事,特别合拍。
  #台湾作家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张大春的国学底子是家传功夫,所谓文化,全在日常生活之中。
  #新疆作家李娟的散文。李娟是这个浮躁时代的异数,别说孩子,大人都能读得心头一片清凉。
  #黄蓓佳《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是我大学的时候看的,当时我们班所有女生都在看,被我们班男生取笑,说我们应该集体转学到汉口路小学。男人当然不懂,每个女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想要让妈妈为自己自豪,想努力做个好孩子的小女孩。
  网络上的写手虽然良莠不齐,但是只要够细心,风尘之中多豪杰,还是有很多适合孩子看的优秀作品的。最重要的是,这些作者都还活着,并且大部分都很乐于和读者交流,读他们的作品,和他们互动,有和读名家经典不一样的收获和乐趣。
  #未夕《绿绿的五四班》。南京的小学英语老师,一个男孩的妈妈,她全身心地沉浸在孩子的世界里,她写的孩子,那是真的孩子,既没有装深沉,也没有装嫩。
  #火锅《为荷包记》。想知道张爱玲假如母爱大发,养了一个萌娃,她会怎样写自己和娃在一起的时光吗?是不是觉得无法想象?看看火锅老师的《为荷包记》就知道啦。
  #淡豹《我是如何爬上语文卷子认识了一班高中生并被萌得一脸血》。这个不多说了,大家自己看,和孩子一起被萌得一脸血吧。把她贴到语文卷子上的语文老师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这个标签当然不能说明什么,但是能够不拘泥于古人,不拘泥于热门,眼界开阔,有这样的语文老师的孩子多幸运啊。因为这个语文老师,我在心中默默为北大中文系点赞一万次。
其他文献
有一年聚会,遇到了几个少时玩伴,大家都挺开心。有一个老大哥跟另一个哥们说:“哎,你还欠着我两万多个蛋儿哩!”大家愣了一下,哄堂大笑。  弹蛋儿,是我们小时候迷恋的一种游戏,每天放学都会玩一会儿,有些上瘾的,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弄得两手黢黑。弹蛋儿也叫溜溜蛋儿,就是玻璃球,一般是单色的,有纯白的,叫白蛋儿,多数都带有一点绿色,据说那是吹灯泡用的原料。那时候商店里没有卖的,倒是有几个大孩子卖这个,估计
期刊
周末,我参加了一个艺术妈妈分享活动。主讲人说,父母要多用优秀的绘本给孩子“洗眼睛”。在她用ppt展示的优秀绘本中,有一本是安东尼·布朗的《梦想家威利》。  安东尼·布朗的绘本作品很多,也很有趣好玩。先前给三岁的元元读过的,仅仅只有最响当当的《我爸爸》和《我妈妈》。其他的,我觉得不太好讲,想等元元大一些再入手。  大猩猩威利是安东尼·布朗绘本世界的主角之一。在《梦想家威利》中,它藏身在一幅幅世界名画
期刊
女儿高考分数一出来,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很意外。  从小到大的中等生,一路普通学校上过来,除了半途而废的英语和奥数,没正经上过什么课外班,从小到大开家长会,我都是低着头,等老师表扬最近学习有进步的同学时,才抬头看看有没有女儿的名字……  女儿怎么能从当时中考的区7000多名冲到高考时的市100多名呢?按照流行的说法,像她这样的不就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吗?除了高考改革拿掉难题、怪题的客观原因,这个一直
期刊
中国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讲述一个小男孩在吃梨的时候,自己拿了一个最小的,把那些大一些的梨让给了其他的人,故事的题目叫《孔融让梨》。  当我讲这个故事给我五岁的儿子听时,他还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些事情,他认真地问我:“他是不是不喜欢吃呀?”  现在的很多孩子,在物质生活上已经很富足了,他们理解事物的观念,也由于他们生活处境的变化而与过去的一代代孩子都不相同。在现代的孩子看来,一个小孩子,只有在他不喜欢吃家
期刊
前两天小艾同学跟我讲,隔壁班(四年级)的一个男生打他们的班主任,最后来了好几个高大威武的体育老师,才最终控制住了那个混乱的现场。  小艾说,当时她们几个女生很害怕,很怕班级的后门会被楼道里的人踹开。  我问她:如果爸爸在,你还会不会害怕?她说那肯定就不会了。  想起一度很火的电影《王牌特工》。  故事的一开篇,我就很不喜欢:年轻的英雄为了他的荣誉英勇牺牲,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多年后成长为伦敦街头一
期刊
孩子初学写作文真是挺难的,现在似乎是从看图说话开始练习,还算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小时候有没有这个我忘了,反正第一次写作文就让我感到很茫然,写得也很差,基本没法看,要是评分肯定不及格。  当时是开春季运动会,老师说,作文就写这个。但这个运动会和我们基本没什么关系,是市级运动会,我们小学生去,不过是充当看客,要求都穿白褂蓝裤,坐在看台上别上蹿下跳就算完成任务。虽说没什么意思,不过不用上那些无聊的课,
期刊
为了拍老李的马屁,我给小女儿,买了件超Q的曼联连体衣。我这种重色轻女、借花献佛的不要脸行为,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她两岁多,早就戒掉了尿片,所以每当她要上厕所,就要脱掉连体衣,光着身子瑟瑟发抖。  她表示妈咪我好冷,我不想穿这件红色的衣服了。我就冲过去拿件外套给她披着,然后洗脑:这件很靓很衬你呀,你看爸爸多钟意。  内心回响:反正,你给老娘穿着,养你这么大,被利用一下不许叽歪。  曼联必
期刊
俩娃吵闹、争执、哭叫都是家常便饭  做孕期B超时,我惊讶地看见肚子里大宝正在踢二宝,当时我就气愤地想,这笔账先记着,等这小子出来再算!看看大宝对妹妹多凶啊!二宝简直就是在双胞胎哥哥的欺负下长大。自打他们从娘胎里出来,空间更大,理由更多,打架就更方便了。  二宝玩拼图玩得好好的,大宝爬过来把拼图都弄乱,二宝开始大哭;二宝和大宝都坐在地上玩,大宝趁人不备推二宝一把,二宝自然又放声大哭;二宝没有大宝强壮
期刊
深夜,朋友给我打电话。  我女儿出生时,左脸颊就有一块胎记,像大拇指甲盖那么大。我们家乡有句老话:穷记脸,富记腰。从孩子出生那天起,我一直都很内疚,内疚自己没能给孩子一个完好的脸蛋。  抱她出门,热心的亲朋好友夸她那双漂亮的大眼睛,潜台词就是:没有这块胎记就好了。  孩子小时候不懂别人的评价,现在上幼儿园中班,知道爱美了,每次被别的小朋友问到胎记问题,她回来就问我:“妈妈,为什么我脸上有胎记,别的
期刊
当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甘甜的芳香,耳边是绵延不断的鞭炮声,入目皆是喜气洋洋的大红色时,我知道,年来了。  尽管走在大街上,人人都是眉飞色舞,家中的饺子浓香不断,我依然觉得好像少了什么。古人说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瑞雪兆丰年”,我才想到,原来是少了一场雪。  大年初二,我们一家人开始了西安之旅。站在西安兵马俑博物馆,我怀着肃穆的心情穿越千年來到秦朝,去发现隐藏在历史长河的奇迹。秦始皇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