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早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初学写作文真是挺难的,现在似乎是从看图说话开始练习,还算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小时候有没有这个我忘了,反正第一次写作文就让我感到很茫然,写得也很差,基本没法看,要是评分肯定不及格。
  当时是开春季运动会,老师说,作文就写这个。但这个运动会和我们基本没什么关系,是市级运动会,我们小学生去,不过是充当看客,要求都穿白褂蓝裤,坐在看台上别上蹿下跳就算完成任务。虽说没什么意思,不过不用上那些无聊的课,能晒着太阳参与一次大场面,大家还都挺高兴的。
  但真要写作文,就犯了难,写什么呢?
  我们班大部分同学和我一样,都是学着学过的一篇课文说些套话,无非是当日晴空万里、阳光普照,运动场里红旗招展、歌声嘹亮之类,反正是没内容。三五百字的作文,我大约是写到入场就坐,字数就够了。姐姐评论说,运动会还没开始呢,你这就结束了。你写的这是什么作文?你得写你印象最深的。
  是啊,老师也是这么说的。


  可在我的记忆里,实在没什么好记的,真要说印象比较深的是中间起过一次黄风,漫天的黄土裹挟着碎纸屑、垃圾,在运动场里绕了一大圈,把人刮得灰头土脸,好多比赛项目只好暂停。不过好处是那次作文交上去,就没了下文,老师也不提,全当没发生。我想,看来是全校都没有写得好的。
  姐姐看我写得不在行,给我找了一本《小学生作文讲话》,这书也许写得挺好,不过我比较愚钝,也没学得一招半式,有兴趣的是作者在举例时讲过“捉蟋蟀”与“斗蟋蟀”作文着眼点之不同。这让我心生欢喜,知道不是所有的大人都反对玩蛐蛐,那会儿我养蛐蛐都是偷着,我爸不让。后来他老人家去外地工作了,这才算没人管着了。
  真让我对作文这件事有点开窍的是一本《儿童文学》杂志。家里不知怎么有这样一本书,大约是姐姐藏起来的。
  最初吸引我的是一篇小说《爸爸的拳头》,写的是一个美国黑人拳手的故事,插图很过瘾,很暴力。多年后,拳王阿里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我总觉得那篇小说写的就是他。另外还有一篇写两个孩子学画出去写生的故事。两个孩子叫什么忘了,姑且称做“小明”、“小华”吧。
  小明、小华都在少年宫里学画。小明比较聪明,处处要强。一天老师布置周末作业,要求以春天为主题外出写生。小明心里想出了一些画面:星期天的公园里,小女孩头上扎着蝴蝶结,穿着裙子蹦蹦跳跳,追逐蝴蝶、采一大捧鲜花什么的。
  星期天两人结伴去了公园,结果却大失所望,哪有什么花呀,树还枯着,公园里也没什么人,湖面还有冰,船都在岸上扣着,一个老伯在给游船刷油漆;倒是来了一个小女孩,穿得和面包似的,哪有春天的样啊,小明很丧气。于是就要深度游,自己去公园深处寻春去了。
  等他转了一大圈回来,发现小华却支着画板画出了一张,画的就是倒扣着的游船、老伯刷油漆的画面。原来小明走了以后,小华就和老伯聊天,老伯告诉他,别看湖面上有冰,其实春天马上就要来了,要提前给游船上一遍漆,做好保养,春风一起,冰马上就融化了,到时候再刷漆就来不及了。
  这不就是春天的讯息吗?小明心里很是懊悔,就这么一个题材,却让小华抢了先,自己不好意思再画一样的。心想,不行就到郊外去,看看田里是不是长出绿叶来了,那才叫一片春意呢。两人又去了郊外,结果让小明更失望,田野里光秃秃的,什么都没长,就更别说蝴蝶、蜜蜂了。
  等到交稿时,小明一幅写生都没交出,小华却顺利完成了,其中有一张叫《人勤春早》,画的就是他俩在郊外看见的景象,一个老爷爷叼着烟袋,穿着大棉袄,赶着马车,拉了一车粪肥,头上还戴着棉帽子,这情景小明也见了,实在没看出和浪漫春天有什么关系,于是只顾急头拐脑地四处乱走,小华却和老爷爷聊了起来。老爷爷是去地里送肥的,老爷爷说,别看现在地里什么都没有,但要想有好收成就得先养地,地肥了,种子撒上,庄稼长得就壮,我捡了一冬天的粪,渥堆攒着,就等这几天地开了,趁早把肥料撒好,养上地,只等着播种了,这就叫“人勤春早”。
  这篇文章让我一下明白命题作文该怎么写了,问题在于如何理解和看待我们熟视无睹的日常场景,如何认识这些场景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和道理。从那以后我写作文基本没受过多少难为。虽说组织语言也是个问题,但是相比而言,组织语言是技术性的,如何理解生活现象和场景却是更本质的问题。
  许多家长对孩子作文的能力会比较担忧,常常在假期里送孩子去作文辅导班。我没送孩子去过这类辅导班,不知道人家教些什么,不过以我个人经验,只要孩子能多读书,语言和表达都不是问题。不过读书要读高级一点的,作文选之类就免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单纯读些优秀作文,实在是“取法乎下”,学的多是些套路。
  作文虽说属于语文课的范畴,但事实上却远非“语言文字”所能涵盖,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的教育,牵涉到我们如何理解我们的世界,也需要调动对外部世界的敏感和好奇。
  国学大家钱穆先生,早年在家乡做小学老师,他没读过大学,一切学问都靠自学,他在晚年回忆录里讲过他教孩子写作文的事。当时孩子们写作文也是套话很多,比如记一次春游,结尾处总是说“归时已万家灯火矣”。看来说套话不起于吾辈,民国时也这样。钱穆极力想改变这种状态,后来他的作文课就把孩子们带到郊外,在山间松林里,让孩子们仔细体会风入松时的声音、气息的变化,那些细微之处,非亲历者不能言。
  读这些往事,我们不免会心,钱穆果真是能体察入微的,他用人所共见的史料,考订先秦诸子系年,考证刘向刘歆父子年谱,都取得了让人折服的成果,终至于连大学都没读过的他,却被大学聘为教授,一生著作等身。他在大学期间带出来的弟子余英时,对历史材料的那份敏感和洞察力,也不免带了钱穆的影子。
  对生活保持着敏感,寻找自己的感受而不随俗,说来容易,实则不易,别说孩子,成人亦然。近几年来习古琴渐成风气,虽说是好事,但习琴者如此用心较真,把一首曲子弹得和老师所教别无二致,实在让人气短。古人弹琴乃是抒发心性,古琴谱有曲调、指法,却无音程长短,并非做不到,实乃不为也。从遗留至今的古琴看,古琴音量很小,只适合谈给自己听,或一二好友小聚之用,弹琴之所也非固定,不一定非要正襟危坐于室内,或溪边、或松下,或临台沐风、或避居幽室,皆随心情而定。或松风起,或雨打芭蕉,或鸟鸣、或溪水流瀑,一切自然之声,皆可引来入曲,故而音程的长短、音律之节奏,皆随周边天籁而转换、配合、呼应,心与自然由此而融为一体。每一次弹奏,实则都是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心灵的修炼和表达。要取一致,则需编钟、编磬,预设音律,钟鼓相和,整齐划一。这却绝非古琴所长,古琴要求的是个性的表达。
  《史记·刺客列传》记荆轲刺秦,荆轲提了太子丹的人头辞别而去:“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其初为变徵,后复为慷慨羽音,一切皆随心情。嵇康临刑奏一曲《广陵散》,遂成绝唱,也和当时的氛围、境遇有关,后人无复其情,虽能演奏,但却难以复原当日的场景和嵇康的心灵表达。据说嵇康乃是从容赴死。
  作文亦如是,难就难在不能重复别人旧调,即便是老题目,却要常写常新,这要求的是一颗敏感的心灵。文章的高下,最终取决于心灵的分量,巨匠如雨果,虽行文时见匆忙,语言也难比福楼拜之精到,但是他直击人心的力量,他的悲天悯人,却是难以磨灭的。
  孩子们学习作文,不是一定要去當作家,但是唤醒一颗对周边事物、对这个世界所发生过的一切保持敏感的心,却是培养健康人格的有力方法,无论作家、科学家、作曲家,还是一个技术工人、一个好的园艺师,都是必要的前提。至于语言表达,纯粹语言的精到和洗练,都是技术性问题了,相对容易解决。多读书可也。
  顺便说一句,如果是初、高中的孩子想提高作文能力和兴趣,我觉得有一本书可以推荐,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当年差点把我迷疯了,很值得一读。在我读过的几个版本中,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的那版最好,白色封面,小32开,很干净的一本书。也有别的几个出版社在出,但是味道还是上海译文的那版好。
其他文献
老爹:  老师在课上讲了一个女权的题目,说女权不仅是帮助女性,男性也在分享它带来的好处。一开始不知道老师说些啥,以为女性在给男人提要求。世上好像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男女权利上的战争,即便是争论,在美国感觉不到多少刺眼的性别歧视,似乎看到更多对女性的尊重和礼让。在现在的中国,原先很可笑的一些事是不是也少了?重男轻女,不让女孩子上学,啥的。我奉命写了一千五百字的女权作业,老师觉得写得淡,观点散。  欧洲
期刊
下旬刊读者的疑问: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有各种焦虑,为孩子生病焦虑,为孩子升学焦虑,为食品安全焦虑,为雾霾焦虑,网上说中国孩子的问题就是因为“焦虑的母亲和缺席的父亲”,我感到很自责,可是却不知道如何改变。  孟迁老师回答:  首先焦虑是特别正常的,不要为自己的焦虑而焦虑。焦虑特别正常,不焦虑才不正常,因为我们信念系统中已经埋下了无数的隐藏炸弹,只要触及,我们就处在焦虑当中。  第二点,焦虑不是
期刊
和游游一起翻开《弟弟的世界》之前,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关于自闭症孩子的故事。等看到扉页写的“献给一直关心自闭症儿童的好友姜义村教授……”,我在那一刹那有退缩的冲动,但已经来不及。7岁半的游游,最近对“我没有说什么”比“我说了什么还敏感”,而我也并不确定,我这种总想让游在波折与哀伤面前转过身去的冲动,到底是出于妈妈保护的本能,还是只是因为我也不够勇敢。  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平静,我一頁一页地念下去。 
期刊
自从进入了美国小学一年级,女儿每天都会做一件事情——写短文玩儿。  她会自己先想一个有趣的题目,然后画一些奇形怪状的“云状图”“树状图”,用来说明故事主题和故事细节之间的关系……  再比如我前几天带着弟弟坐飞机,女儿就写了长长的一张表格给我,上面列出了所有“旅行用品”,其中包括:妈妈的日常用品、婴儿用品、工作用品三个大项,每个大项又包括若干小项……满满一页纸,我只要照着列表收拾东西就行。  我问女
期刊
一位曾经的美国同事,夫人身体不好,要钱治疗,两个孩子分别上小学和初中。工作之余,他常在Facebook上发广告,问哪家需要割草。一到周末,他就和十几岁的儿子出征,去帮人家割草补贴家用。别的爸妈在晒娃晒菜晒幸福,他晒自己和孩子割草后的浑身灰土,却频被朋友夸奖。  几个星期前,他们单位机构调整,他所在部门遭撤,他下了岗。几近断炊之际,儿子说,要不你把我割草的钱拿出来吧。又有一次,我看到他的帖子上说,女
期刊
有一年聚会,遇到了几个少时玩伴,大家都挺开心。有一个老大哥跟另一个哥们说:“哎,你还欠着我两万多个蛋儿哩!”大家愣了一下,哄堂大笑。  弹蛋儿,是我们小时候迷恋的一种游戏,每天放学都会玩一会儿,有些上瘾的,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弄得两手黢黑。弹蛋儿也叫溜溜蛋儿,就是玻璃球,一般是单色的,有纯白的,叫白蛋儿,多数都带有一点绿色,据说那是吹灯泡用的原料。那时候商店里没有卖的,倒是有几个大孩子卖这个,估计
期刊
周末,我参加了一个艺术妈妈分享活动。主讲人说,父母要多用优秀的绘本给孩子“洗眼睛”。在她用ppt展示的优秀绘本中,有一本是安东尼·布朗的《梦想家威利》。  安东尼·布朗的绘本作品很多,也很有趣好玩。先前给三岁的元元读过的,仅仅只有最响当当的《我爸爸》和《我妈妈》。其他的,我觉得不太好讲,想等元元大一些再入手。  大猩猩威利是安东尼·布朗绘本世界的主角之一。在《梦想家威利》中,它藏身在一幅幅世界名画
期刊
女儿高考分数一出来,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很意外。  从小到大的中等生,一路普通学校上过来,除了半途而废的英语和奥数,没正经上过什么课外班,从小到大开家长会,我都是低着头,等老师表扬最近学习有进步的同学时,才抬头看看有没有女儿的名字……  女儿怎么能从当时中考的区7000多名冲到高考时的市100多名呢?按照流行的说法,像她这样的不就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吗?除了高考改革拿掉难题、怪题的客观原因,这个一直
期刊
中国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讲述一个小男孩在吃梨的时候,自己拿了一个最小的,把那些大一些的梨让给了其他的人,故事的题目叫《孔融让梨》。  当我讲这个故事给我五岁的儿子听时,他还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些事情,他认真地问我:“他是不是不喜欢吃呀?”  现在的很多孩子,在物质生活上已经很富足了,他们理解事物的观念,也由于他们生活处境的变化而与过去的一代代孩子都不相同。在现代的孩子看来,一个小孩子,只有在他不喜欢吃家
期刊
前两天小艾同学跟我讲,隔壁班(四年级)的一个男生打他们的班主任,最后来了好几个高大威武的体育老师,才最终控制住了那个混乱的现场。  小艾说,当时她们几个女生很害怕,很怕班级的后门会被楼道里的人踹开。  我问她:如果爸爸在,你还会不会害怕?她说那肯定就不会了。  想起一度很火的电影《王牌特工》。  故事的一开篇,我就很不喜欢:年轻的英雄为了他的荣誉英勇牺牲,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多年后成长为伦敦街头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