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19-02
农村初中全程渗透职业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有效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改革农村初中办学方向的需要;是推进“三教统筹”,加强农科教结合,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体现在农村初中教育上就是要把单一的理论文化教育发展成为多元实用的新时代教育模式,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本文拟对农村初中的课程改革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与阐述。
一、农村初中教育模式的思考
目前的农村初中教育,课程模式单一,缺少弹性,统一性过强,多样性较差,难以满足不同经济类型地区农村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多种需求,造成一种畸形现象:一方面是不适用的中学毕业生大量过剩;另一方面是农村发展急需的人才奇缺。
由于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与日益发展的现代农业经济严重脱节,致使许多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兴趣大为降低,严重影响“普九”的验收和巩固。由此看来,农村初中教育改革已迫在眉捷,坚持农科教结合的路子,为农业、农村,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新型教育越发显得重要和迫切。
二、农村初中实用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选择
农村初中要适合农村发展需要,学校就要改革教学模式。推进产教结合,更新教学内容,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技能教育,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农村初中开设《农村实用科技》课程,使农村初中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系统学习农村实用科技知识,让大部分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毕业生能够有一技之长,成为一能种,二能养,三能务工的“三能人才”。开设这门课程的价值不是把70%的农村学生全部培养成传统的农民,而主要是为农村新型农民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基础教育培训,促进农村的城镇化;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生活处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目前我县的乡镇中学已从初一开始开设《农村实用科技》课,主要内容包括:种养植实用技术、家政、创业常识、小企业经营管理常识。同时,创造性的开设地区特色经济教材等。另外,采取初三分流,搞好职业教育,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大力普及实用技术教育,让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提前分流,对其进行培训,使之掌握一至两项科技致富的本领。同时还要增加学习中专一年级的基础课程;把“农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结合起来。可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基础、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应用文写作、农村实用科技、社交礼仪、普通话培训等。没有升入中专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发放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和“绿色证书”。
三、农技课的师资问题的思考
根据当前农村中学实际情况,农村学校可采取如下方法:首先,要培养一专多能的“双师型”的农技课教师。作为学校要选择责任心强,热爱劳动,有一定农业基础知识的教师担任劳技课教师,学校要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更多的外出机会参观学习,使他们掌握传授劳技课程应有的知识、技能。其次,农技教师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如在涉农书报上学,在网上学,向有知识、有经验的农技专业人员请教,向地方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虚心学习,使自己尽可能具备开展农技实践活动课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同时学校要鼓励教师大胆地实践,让教师在“做中学”,在做中成熟。再次,学校要充分借助当地农业技术员,农村广播电视学校的教师,致富能手等的智慧,请他们为劳技课授课,指导学生的实践。
四、职业教育要走基地实验与教学相结台的发展路子
职业教育除了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学校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实验基地,基地宜建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也可以选择学校附近支持教育的农户的田土建立实验基地。占用农户田土未开发要与农户签订协议书或承诺劳动成果归农户所有或给予经济补偿等。另外与乡政府以及涉农部分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帮助,凡是农村科技推广的项目,学校便可以带头参观、了解,甚至亲自动手实践。
基地建设要紧密结合当地农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各种教育资源。学校要加强与政府、涉农部门农技员间的联系,多渠道收集有关信息,寻求帮助,选择涉及生态农业、绿色产业、主体农业的内容,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富有时代感,能增效节本,适应地方条件,具有市场前景的内容,改编为教学内容,进行实践。
除此之外,校长、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创造实践教学条件。教师在实践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对进行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分组,要分配各组的工作,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加强组织纪律的教育,落实纪律安全监管人员,确保实验过程的开展。
近年来农村初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证明,凭借土地,依靠科技、走高产、优质、高效、环保、安全之路,把握市场规律,求真务实,就可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农村勤劳致富的带头人,为本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农村初中全程渗透职业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有效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改革农村初中办学方向的需要;是推进“三教统筹”,加强农科教结合,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体现在农村初中教育上就是要把单一的理论文化教育发展成为多元实用的新时代教育模式,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本文拟对农村初中的课程改革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与阐述。
一、农村初中教育模式的思考
目前的农村初中教育,课程模式单一,缺少弹性,统一性过强,多样性较差,难以满足不同经济类型地区农村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多种需求,造成一种畸形现象:一方面是不适用的中学毕业生大量过剩;另一方面是农村发展急需的人才奇缺。
由于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与日益发展的现代农业经济严重脱节,致使许多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兴趣大为降低,严重影响“普九”的验收和巩固。由此看来,农村初中教育改革已迫在眉捷,坚持农科教结合的路子,为农业、农村,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新型教育越发显得重要和迫切。
二、农村初中实用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选择
农村初中要适合农村发展需要,学校就要改革教学模式。推进产教结合,更新教学内容,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技能教育,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农村初中开设《农村实用科技》课程,使农村初中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系统学习农村实用科技知识,让大部分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毕业生能够有一技之长,成为一能种,二能养,三能务工的“三能人才”。开设这门课程的价值不是把70%的农村学生全部培养成传统的农民,而主要是为农村新型农民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基础教育培训,促进农村的城镇化;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生活处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目前我县的乡镇中学已从初一开始开设《农村实用科技》课,主要内容包括:种养植实用技术、家政、创业常识、小企业经营管理常识。同时,创造性的开设地区特色经济教材等。另外,采取初三分流,搞好职业教育,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大力普及实用技术教育,让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提前分流,对其进行培训,使之掌握一至两项科技致富的本领。同时还要增加学习中专一年级的基础课程;把“农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结合起来。可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基础、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应用文写作、农村实用科技、社交礼仪、普通话培训等。没有升入中专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发放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和“绿色证书”。
三、农技课的师资问题的思考
根据当前农村中学实际情况,农村学校可采取如下方法:首先,要培养一专多能的“双师型”的农技课教师。作为学校要选择责任心强,热爱劳动,有一定农业基础知识的教师担任劳技课教师,学校要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更多的外出机会参观学习,使他们掌握传授劳技课程应有的知识、技能。其次,农技教师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如在涉农书报上学,在网上学,向有知识、有经验的农技专业人员请教,向地方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虚心学习,使自己尽可能具备开展农技实践活动课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同时学校要鼓励教师大胆地实践,让教师在“做中学”,在做中成熟。再次,学校要充分借助当地农业技术员,农村广播电视学校的教师,致富能手等的智慧,请他们为劳技课授课,指导学生的实践。
四、职业教育要走基地实验与教学相结台的发展路子
职业教育除了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学校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实验基地,基地宜建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也可以选择学校附近支持教育的农户的田土建立实验基地。占用农户田土未开发要与农户签订协议书或承诺劳动成果归农户所有或给予经济补偿等。另外与乡政府以及涉农部分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帮助,凡是农村科技推广的项目,学校便可以带头参观、了解,甚至亲自动手实践。
基地建设要紧密结合当地农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各种教育资源。学校要加强与政府、涉农部门农技员间的联系,多渠道收集有关信息,寻求帮助,选择涉及生态农业、绿色产业、主体农业的内容,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富有时代感,能增效节本,适应地方条件,具有市场前景的内容,改编为教学内容,进行实践。
除此之外,校长、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创造实践教学条件。教师在实践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对进行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分组,要分配各组的工作,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加强组织纪律的教育,落实纪律安全监管人员,确保实验过程的开展。
近年来农村初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证明,凭借土地,依靠科技、走高产、优质、高效、环保、安全之路,把握市场规律,求真务实,就可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农村勤劳致富的带头人,为本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