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66-02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纵观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对本民族文化也越珍惜。将来的社会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因而对青少年进行民族传统教育有必要性和迫切性。而文言文在语文课本中占百分之三十,可见其教学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篇80篇”。在初中课本第三四五六册中的文言文单元提示中都有这样的建议:诵读背诵、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句、积累精彩语句、了解相关篇目的文学常识、理解基本内容、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等具体目标。为了达到目标,只有采取有效地教学措施使文言文课堂教学活起来,高效优质。我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思路和对策上,做了如下有效的探索。
一、在“读”中活起来
读文言文,就是读懂古人的语言。在读中了解古人的远大志向、人格;英雄故事;读出人情世故来;读出社会百态来;读出忠孝雅诚来……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和文言语感来。
在教学中,我把读放在第一位。读时学生可以如入无人之境的朗读。要求学生做好以下几方面:(1)边读边把下行中字音字义词义注入文中,把多音字通假字做上记号,以便在读中识字和词;(2)读时通过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作者及生平和有关作品、写作背景;(3)读中注意语句的停顿语气、读出文言文中的反问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等语气来。把文言文读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来。
二、在“译”中活起来
所要学的文言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解决了字音和一些字词的问题,就应该让学生把它译成现代汉语,以便更好的理解内容。译,就是有效的指导学生把文言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译时应告诉学生方法。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启发学生用学过的文言文方法词义来译新学的文言文语句,举一反三,努力发现其翻译规律,以便更好的驾驭文言文。
三、在“探析”中活起来
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探析就是质疑就是弄懂内容。
析——文言文译后就是一篇现代文了。那就应该引导学生探究内容、人物性格、语言了。先通过写作背景使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环境中,去探究文章内容、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结构、叙事的方法、人物描写方法;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特点等。从而在研究中,启发学生“以读促写”,借鉴古人的为文之道,提高写作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走近作家走近古代社会,了解当时的社会习惯、文化体制、文学史、社会历史、说话的技巧……渗透了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的知识。在学中了解过去,更好的面向未来。
四、在“品悟”中活起来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集古代的历史、思想文化于一体,是很值得品味的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品味它的语言、品味它的思想精神,发现文言文中的无穷妙趣。
1.品语言之美
文言文语言朴素、自然、精炼含蓄。如《与朱元思书》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从富阳至桐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简单朴素的几句话里,却写出了山异水异的特点。
文言文语句还讲究形象鲜明与生动。许多作品中,广泛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力求语言形象鲜明,生动传神。文言文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与声韵美。在品中再现作品的音节美妙。
2.品句式之美
古代散文中的句式美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整齐美,二是参差美。前者在骈文和赋文中表现突出。后者指在语言形式上有规则的错落,从而给人以美感。
3.品结构之美
文言文结构严谨,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如《陈涉世家》中开头写陈涉有“鸿鹄之志”,后写他领导起义;先写“天下苦秦久矣”,后写诸郡县杀吏应陈涉等形成前后的照应,文章结构严谨。
4.品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言文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古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文中淋漓尽致地演绎。品读中,让学生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崇高人格的历练,来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和艺术素养。如《陈涉世家》让学生有远大理想,《爱莲说》让学生感悟“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魅力,《五柳先生传》也让学生品味了高洁的人格;《出师表》让学生感悟到诸葛亮的忠心和军事才能……品悟文言文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和享受生活中的美和积累艺术素养的过程。
五、在“归纳积累”中让知识活起来
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并在生活中运用的过程。学习文言文更应该注重“归纳积累”。将前面读、析、品、悟中所学归纳。文言文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积累:字音字形积累、字义古今异义的词积累、通假字积累、特殊句式积累、名言成语精彩语句的积累、相关文学常识的积累、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积累。在积累中学会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总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只要做到以读为主,以读带赏,在读中积累。把“读——译——析——品——积”五步落实到实处,使文言文教学活起来,做到优质高效。那么学生的文言文水平一定会提高,也一定能达到课标目标。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纵观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对本民族文化也越珍惜。将来的社会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因而对青少年进行民族传统教育有必要性和迫切性。而文言文在语文课本中占百分之三十,可见其教学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篇80篇”。在初中课本第三四五六册中的文言文单元提示中都有这样的建议:诵读背诵、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句、积累精彩语句、了解相关篇目的文学常识、理解基本内容、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等具体目标。为了达到目标,只有采取有效地教学措施使文言文课堂教学活起来,高效优质。我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思路和对策上,做了如下有效的探索。
一、在“读”中活起来
读文言文,就是读懂古人的语言。在读中了解古人的远大志向、人格;英雄故事;读出人情世故来;读出社会百态来;读出忠孝雅诚来……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和文言语感来。
在教学中,我把读放在第一位。读时学生可以如入无人之境的朗读。要求学生做好以下几方面:(1)边读边把下行中字音字义词义注入文中,把多音字通假字做上记号,以便在读中识字和词;(2)读时通过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作者及生平和有关作品、写作背景;(3)读中注意语句的停顿语气、读出文言文中的反问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等语气来。把文言文读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来。
二、在“译”中活起来
所要学的文言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解决了字音和一些字词的问题,就应该让学生把它译成现代汉语,以便更好的理解内容。译,就是有效的指导学生把文言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译时应告诉学生方法。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启发学生用学过的文言文方法词义来译新学的文言文语句,举一反三,努力发现其翻译规律,以便更好的驾驭文言文。
三、在“探析”中活起来
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探析就是质疑就是弄懂内容。
析——文言文译后就是一篇现代文了。那就应该引导学生探究内容、人物性格、语言了。先通过写作背景使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环境中,去探究文章内容、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结构、叙事的方法、人物描写方法;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特点等。从而在研究中,启发学生“以读促写”,借鉴古人的为文之道,提高写作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走近作家走近古代社会,了解当时的社会习惯、文化体制、文学史、社会历史、说话的技巧……渗透了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的知识。在学中了解过去,更好的面向未来。
四、在“品悟”中活起来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集古代的历史、思想文化于一体,是很值得品味的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品味它的语言、品味它的思想精神,发现文言文中的无穷妙趣。
1.品语言之美
文言文语言朴素、自然、精炼含蓄。如《与朱元思书》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从富阳至桐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简单朴素的几句话里,却写出了山异水异的特点。
文言文语句还讲究形象鲜明与生动。许多作品中,广泛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力求语言形象鲜明,生动传神。文言文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与声韵美。在品中再现作品的音节美妙。
2.品句式之美
古代散文中的句式美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整齐美,二是参差美。前者在骈文和赋文中表现突出。后者指在语言形式上有规则的错落,从而给人以美感。
3.品结构之美
文言文结构严谨,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如《陈涉世家》中开头写陈涉有“鸿鹄之志”,后写他领导起义;先写“天下苦秦久矣”,后写诸郡县杀吏应陈涉等形成前后的照应,文章结构严谨。
4.品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言文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古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文中淋漓尽致地演绎。品读中,让学生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崇高人格的历练,来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和艺术素养。如《陈涉世家》让学生有远大理想,《爱莲说》让学生感悟“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魅力,《五柳先生传》也让学生品味了高洁的人格;《出师表》让学生感悟到诸葛亮的忠心和军事才能……品悟文言文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和享受生活中的美和积累艺术素养的过程。
五、在“归纳积累”中让知识活起来
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并在生活中运用的过程。学习文言文更应该注重“归纳积累”。将前面读、析、品、悟中所学归纳。文言文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积累:字音字形积累、字义古今异义的词积累、通假字积累、特殊句式积累、名言成语精彩语句的积累、相关文学常识的积累、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积累。在积累中学会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总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只要做到以读为主,以读带赏,在读中积累。把“读——译——析——品——积”五步落实到实处,使文言文教学活起来,做到优质高效。那么学生的文言文水平一定会提高,也一定能达到课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