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武威市农村实施课改以来,笔者在近三年共赴实验区听课近300节,通过看教学设计、上课、说课、评课、问卷调查等一系列活动,我欣喜地看到了武威市农村课改的成绩,也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1.农村一线教师有较强烈的课改意识。在我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实验班的教师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形象化手段(CAI课件、VCD、电视、小黑板、各种自制图片、剪纸、音乐等),创设了一堂堂课改氛围浓厚的课,在城郊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农村教师身手不凡,精美的课件、活泼生动的课堂与城市教育几乎无差别;而在离城较远、风沙作伴、条件艰苦的学区,参赛的老师也利用自己的才艺亲手绘制出了一幅幅漂亮的图画,使上课的孩子们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2.农村课改的课堂活了,孩子们成了课堂的主人。我先后分发了上千份问卷调查表,从调查结果中我发现即使对课改持保守态度的教师也认为,课改后学生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能大胆发表见解了,能自主合作、探究了,师生融为一体了,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了。而笔者深深体会到:课改课堂由以前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改变为师生互动的课堂;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改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教师成了学生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
3.参加课改的教师变了。与两年前刚进入课改实验的忐忑不安、保守不前相比,如今的教师已变得成熟起来,他们已基本能驾驭课改课堂,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转变为合作型教师、学习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在说课和评课时,教师们都能头头是道说课改,冷冷静静评课改,一线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较大地进步。
二、存在的问题
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学校经费短缺,是普遍的现象。教师普遍反映,新课程的理念很好,但是农村的条件跟不上,与新课改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滞后。比如说学生的阅读,学校无图书室,家里又无条件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使得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几乎成了一句空话。一位学区辅导站的老领导颇有感慨地说:“教师急需再学习,可是一套课改理论的书就好几百,买不起啊!”
2.教师队伍普遍老化,穿“新鞋”难走新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但是目前农村小学教师普遍老化,中老年教师居多,出于自身素质和客观条件的局限,很难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某学区有一所小学全校六个年级,80多名学生,只有两名教师。教师奇缺的现状客观上阻碍了课改的实施。
3.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一说起新课改,每位实验教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但是这些教育理论,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便成了形式主义,表现在:一是对课改认识肤浅。认为,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变成“方阵坐”,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嗨、嗨、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自信心;不切实际地运用多媒体就是用先进的电教手段。二是教师对新教材的内涵挖掘不深入。现在使用的实验教材内容简单了,难度有所降低了,但覆盖面广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了。面对这样的教材,关键是把握每一节课的编写意图,可一线教师普遍以为课改课堂就是做几个游戏,于是“开火车”的游戏代替了以前扎扎实实的识字、写字过程,而“集体讨论”又代替了“个人思考”。由于挖掘教材不深,“课后反思”在农村教师的说课中很少见。
4.教材城市化倾向太浓。多学术性人文性,缺少乡音乡情,与农村孩子的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相疏远,一线的教师普遍反映这样的教材使农村孩子“无话可说”。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的课堂语言显得很贫乏,如有一次在某学区听《雷雨》(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四册),教师让学生观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幅图,并说说它们各自表现的情景,可孩子们都是一个一个往外“挤词”,就是连不成一句话。
5.现有的教师培训模式已不能满足课改的需要。需要一线教师走出去看一看,也需要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常常“下来”看一看,仅一学期听一次讲座已不能适应课改实验。
农村课改虽然不如城市力度大,但农村特有的自然优势,为课改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更加适应了新课程的教与学。只要农村教师不气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相信,农村课改也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取得的成绩
1.农村一线教师有较强烈的课改意识。在我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实验班的教师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形象化手段(CAI课件、VCD、电视、小黑板、各种自制图片、剪纸、音乐等),创设了一堂堂课改氛围浓厚的课,在城郊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农村教师身手不凡,精美的课件、活泼生动的课堂与城市教育几乎无差别;而在离城较远、风沙作伴、条件艰苦的学区,参赛的老师也利用自己的才艺亲手绘制出了一幅幅漂亮的图画,使上课的孩子们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2.农村课改的课堂活了,孩子们成了课堂的主人。我先后分发了上千份问卷调查表,从调查结果中我发现即使对课改持保守态度的教师也认为,课改后学生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能大胆发表见解了,能自主合作、探究了,师生融为一体了,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了。而笔者深深体会到:课改课堂由以前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改变为师生互动的课堂;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改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教师成了学生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
3.参加课改的教师变了。与两年前刚进入课改实验的忐忑不安、保守不前相比,如今的教师已变得成熟起来,他们已基本能驾驭课改课堂,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转变为合作型教师、学习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在说课和评课时,教师们都能头头是道说课改,冷冷静静评课改,一线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较大地进步。
二、存在的问题
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学校经费短缺,是普遍的现象。教师普遍反映,新课程的理念很好,但是农村的条件跟不上,与新课改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滞后。比如说学生的阅读,学校无图书室,家里又无条件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使得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几乎成了一句空话。一位学区辅导站的老领导颇有感慨地说:“教师急需再学习,可是一套课改理论的书就好几百,买不起啊!”
2.教师队伍普遍老化,穿“新鞋”难走新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但是目前农村小学教师普遍老化,中老年教师居多,出于自身素质和客观条件的局限,很难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某学区有一所小学全校六个年级,80多名学生,只有两名教师。教师奇缺的现状客观上阻碍了课改的实施。
3.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一说起新课改,每位实验教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但是这些教育理论,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便成了形式主义,表现在:一是对课改认识肤浅。认为,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变成“方阵坐”,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嗨、嗨、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自信心;不切实际地运用多媒体就是用先进的电教手段。二是教师对新教材的内涵挖掘不深入。现在使用的实验教材内容简单了,难度有所降低了,但覆盖面广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了。面对这样的教材,关键是把握每一节课的编写意图,可一线教师普遍以为课改课堂就是做几个游戏,于是“开火车”的游戏代替了以前扎扎实实的识字、写字过程,而“集体讨论”又代替了“个人思考”。由于挖掘教材不深,“课后反思”在农村教师的说课中很少见。
4.教材城市化倾向太浓。多学术性人文性,缺少乡音乡情,与农村孩子的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相疏远,一线的教师普遍反映这样的教材使农村孩子“无话可说”。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的课堂语言显得很贫乏,如有一次在某学区听《雷雨》(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四册),教师让学生观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幅图,并说说它们各自表现的情景,可孩子们都是一个一个往外“挤词”,就是连不成一句话。
5.现有的教师培训模式已不能满足课改的需要。需要一线教师走出去看一看,也需要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常常“下来”看一看,仅一学期听一次讲座已不能适应课改实验。
农村课改虽然不如城市力度大,但农村特有的自然优势,为课改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更加适应了新课程的教与学。只要农村教师不气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相信,农村课改也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