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十多年过去了,这段日子里,不断地摸索、学习、实践、总结、改进、再实践……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让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时代前进的气息。身处课程改革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不得不去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怎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呢?
寻找课堂教学的立足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呢?长期以来,教师们习惯了“语文能力”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说法。《语文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观念等内容。说的明确一点,语文素养包括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语文能力”包含于其中。
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不妨做一下民意调查,看看学生最喜欢什么课。笔者选了五年级的一个班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是:选择语文和体育的人数比较多。学生给出的理由不外乎这么几种:我喜欢语文老师;语文老师一点都不凶,很和气;语文老师课上得好……如果说因为语文老师是班主任,学生选择语文可能是出于对班主任的敬畏,或是“拍马屁”,那么选择体育,就是心甘情愿的了。因为上体育课不用回答那么多的问题,不用规规矩矩地端坐在教室里,对学生们来说,体育课是一种释放,所以他们喜欢上。这对主要以教室为教学阵地的文化课教师来说,似乎有一点悲哀。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课堂,喜欢文化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文章:
提问 提问包括两方面: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提出来的。教师在备课时,总会设计一些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是提问随意性不能太大。在教授新课时,有的教师让学生读题后,会问学生“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不同水平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有的教师处理得很好,一些简单的、无太大思考价值的问题,他会马上引导学生解决掉,而把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集中起来,重点指导、朗读感悟。这种做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但也有的教师把学生的提问当作是教学的一个步骤,学生提问完后,教师不置可否,照例拿出自己原来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教学。试问,今后还有学生愿意提问吗?所以教学要遵循学生的提问。
情趣 一是教学语言的幽默、风趣。笔者在教一年级时,班上有的学生“喝”“渴”老是分不清。组词经常出现“口喝”“渴水”。有一次笔者出了一些组词,请几个学生上来做,结果又有一位学生写错了,笔者一边摇头一边叹息说:“哎,完了完了,看来你的确‘渴’得要命了,你看‘口喝’,张着两张嘴,却没有一滴水,不渴死才怪呢?这里呢,‘水’是足够多了,可用什么来‘喝’呀?”大家听了都笑了,在笑声中学生牢牢记住了这两个字,期末考试没有一个人做错。有时严厉的训斥固然能收到预想的效果,但也容易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敬畏,学生喜欢一门课,绝大多数情况是学生喜欢这门课的任课教师,而教师的幽默、风趣,很容易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二是教学的机智、急智、睿智。作为语文教师,笔者常为学生写话、写作没有内容而感到烦恼。其实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其中有不少是很好的作文材料。记得一个冬天的早晨,语文课上学生正在读课文,窗外忽然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学生再也无心读课文了,不时偷眼瞄窗外。笔者干脆打开门,很大方地对学生说:“你们去玩雪吧!”学生一开始还不敢相信,以为老师生气了,一个个都不敢出声。笔者又重复了一遍,“真的,走啊!”然后带头走出了教室,玩起了雪。学生蜂拥而出,尽情地玩了起来。第二节语文课,笔者就让学生说看雪、玩雪的感受,再写下来。大家有的说:“我张大了嘴巴在吃雪,尝尝雪是什么味道。”有的说:“我伸出了双手,让雪自投罗网,可它太调皮,一碰到我的手就变成了水。”有的说:“我在雪地里练武功,跟雪打仗,可它的本领太大了,我一拳打过去,它就变没了。”多么生动,多么富有生活气息。如此,学生们还会怕作文课吗?
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宽容 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都是孩子,孩子难免会做错事。教师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要一触即跳。但说说容易,做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就说笔者自己,性子比较急,有时一道题讲了好几遍,可还是有学生做错,这时一股怒气就自然而生了。但教师应该努力学着去克制。
比如说,在准备大声训斥学生前,先闭上眼睛深呼吸一下,说不定就在这几秒钟的时间里,火气就压下了不少。试问一个暴跳如雷的人和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哪个更容易让学生接近呢?课堂上学生答错了题,教师能给予鼓励,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会怕举手发言吗?让我们为创造一个学生喜欢的课堂而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
寻找课堂教学的立足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呢?长期以来,教师们习惯了“语文能力”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说法。《语文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观念等内容。说的明确一点,语文素养包括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语文能力”包含于其中。
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不妨做一下民意调查,看看学生最喜欢什么课。笔者选了五年级的一个班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是:选择语文和体育的人数比较多。学生给出的理由不外乎这么几种:我喜欢语文老师;语文老师一点都不凶,很和气;语文老师课上得好……如果说因为语文老师是班主任,学生选择语文可能是出于对班主任的敬畏,或是“拍马屁”,那么选择体育,就是心甘情愿的了。因为上体育课不用回答那么多的问题,不用规规矩矩地端坐在教室里,对学生们来说,体育课是一种释放,所以他们喜欢上。这对主要以教室为教学阵地的文化课教师来说,似乎有一点悲哀。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课堂,喜欢文化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文章:
提问 提问包括两方面: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提出来的。教师在备课时,总会设计一些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是提问随意性不能太大。在教授新课时,有的教师让学生读题后,会问学生“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不同水平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有的教师处理得很好,一些简单的、无太大思考价值的问题,他会马上引导学生解决掉,而把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集中起来,重点指导、朗读感悟。这种做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但也有的教师把学生的提问当作是教学的一个步骤,学生提问完后,教师不置可否,照例拿出自己原来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教学。试问,今后还有学生愿意提问吗?所以教学要遵循学生的提问。
情趣 一是教学语言的幽默、风趣。笔者在教一年级时,班上有的学生“喝”“渴”老是分不清。组词经常出现“口喝”“渴水”。有一次笔者出了一些组词,请几个学生上来做,结果又有一位学生写错了,笔者一边摇头一边叹息说:“哎,完了完了,看来你的确‘渴’得要命了,你看‘口喝’,张着两张嘴,却没有一滴水,不渴死才怪呢?这里呢,‘水’是足够多了,可用什么来‘喝’呀?”大家听了都笑了,在笑声中学生牢牢记住了这两个字,期末考试没有一个人做错。有时严厉的训斥固然能收到预想的效果,但也容易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敬畏,学生喜欢一门课,绝大多数情况是学生喜欢这门课的任课教师,而教师的幽默、风趣,很容易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二是教学的机智、急智、睿智。作为语文教师,笔者常为学生写话、写作没有内容而感到烦恼。其实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其中有不少是很好的作文材料。记得一个冬天的早晨,语文课上学生正在读课文,窗外忽然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学生再也无心读课文了,不时偷眼瞄窗外。笔者干脆打开门,很大方地对学生说:“你们去玩雪吧!”学生一开始还不敢相信,以为老师生气了,一个个都不敢出声。笔者又重复了一遍,“真的,走啊!”然后带头走出了教室,玩起了雪。学生蜂拥而出,尽情地玩了起来。第二节语文课,笔者就让学生说看雪、玩雪的感受,再写下来。大家有的说:“我张大了嘴巴在吃雪,尝尝雪是什么味道。”有的说:“我伸出了双手,让雪自投罗网,可它太调皮,一碰到我的手就变成了水。”有的说:“我在雪地里练武功,跟雪打仗,可它的本领太大了,我一拳打过去,它就变没了。”多么生动,多么富有生活气息。如此,学生们还会怕作文课吗?
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宽容 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都是孩子,孩子难免会做错事。教师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要一触即跳。但说说容易,做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就说笔者自己,性子比较急,有时一道题讲了好几遍,可还是有学生做错,这时一股怒气就自然而生了。但教师应该努力学着去克制。
比如说,在准备大声训斥学生前,先闭上眼睛深呼吸一下,说不定就在这几秒钟的时间里,火气就压下了不少。试问一个暴跳如雷的人和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哪个更容易让学生接近呢?课堂上学生答错了题,教师能给予鼓励,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会怕举手发言吗?让我们为创造一个学生喜欢的课堂而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