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作为小学中低年级教师,要重视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民主的阅读氛围,激发他们生动、积极、创造性地参与探究学习的兴趣,更要重视授予他们阅读的方法,确保他们阅读的时间。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课外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2-041-1一、语文课——阅读训练的主阵地
1.创设意境,精讲多练。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或音乐,或图画,亦或多媒体课件。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对词句的理解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讲读课文尽量做到精讲多读,通俗易懂的句段,就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开始,学生只交流“我知道了……”说出文中的内容,我就慢慢地引导他们说说“我想到了……”“我觉得……”“我体会到……”,来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小组互议等各种形式下,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阅读水平和能力也一点一点地得到了锻炼。
2.朗读为主,培养语感。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因年龄特征,大多数是唱读。到了三年级,要求学生朗读时读出对文章的理解,要带着你的情感来读,要打动听众的心。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语调为学生做示范,朗读能力强的孩子带领班里孩子一起朗读,训练了一段时间,他们就渐渐不再唱读,渐渐地读出了语感。
3.授予方法,提升能力。每一篇课文的初读阶段,让学生读一个自然段后就讲讲自然段的大概意思,指导他们用“什么(或谁)怎么样”的句式概括段意;然后想一想哪些自然段可以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有关系;最后指导他们(大多以填空形式)说说文章的大概内容。学生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把文章思路理清楚了,把长文章读短了、读明白了。同时,教学生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查词典、做动作、联系前后文、用文中的语句、找近义词等,解决了这一“拦路虎”,对句段的理解相对容易了。在精读段落时,要求学生读读、划划、圈圈、想想(这个词表示什么?这句话写了哪个内容?),读懂了一句后再读下一句,如果不能理解的句子就打上小问号。我再用一些问题、填空等让学生明白写法或内容。
就这样“润物细无声”地把阅读方法渗透到了孩子们的头脑中,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慢慢提高了。
二、课外阅读——阅读训练的后备营
1.明确意义,激发兴趣。要让这些总也坐不住的低年级孩子静下心来看书并非易事,可以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墨水”,毛泽东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还利用班会课、晨会课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
2.保障时间,养成习惯。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我在班级内部进行了尝试:每天早晨到校后,就是课外阅读的时间,直到早读课为止。每个周三,没有笔头作业,就是阅读半个小时课外书籍。刚开始时我是采取强制手段,每天要检查是否带了书籍,检查阅读态度是否端正,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惊喜地发现,这些检查渐渐地都不需要了,甚至有好多学生纷纷提前来到学校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说: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當然,我还倡导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来读书。很多孩子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普遍提高,现在一提到“你们看书吧!”就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由此可见,只要给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他们都会从内心爱上阅读的。
3.自主阅读,丰富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这个新课程理念来看,读什么样的书,应该尊重孩子,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当然必要时应作适当的指导。
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就要提供机会,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孩子在今后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如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最近读的好书;进行专题性读书辩论会,让学生对于同一本书读后产生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辩驳,在争论中得到进步等。丰富的展示平台,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参与投入,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同时,我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强化学生成功的欢乐,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设立各种荣誉称号,如“阅读之星”、“小高尔基”、“读书大王”等等;给予一些特殊待遇,比如做班级的图书管理员等。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开启学生阅读训练之门的最为理想的途径,我们的阅读教学也一定会“柳暗花明”。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课外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2-041-1一、语文课——阅读训练的主阵地
1.创设意境,精讲多练。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或音乐,或图画,亦或多媒体课件。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对词句的理解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讲读课文尽量做到精讲多读,通俗易懂的句段,就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开始,学生只交流“我知道了……”说出文中的内容,我就慢慢地引导他们说说“我想到了……”“我觉得……”“我体会到……”,来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小组互议等各种形式下,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阅读水平和能力也一点一点地得到了锻炼。
2.朗读为主,培养语感。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因年龄特征,大多数是唱读。到了三年级,要求学生朗读时读出对文章的理解,要带着你的情感来读,要打动听众的心。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语调为学生做示范,朗读能力强的孩子带领班里孩子一起朗读,训练了一段时间,他们就渐渐不再唱读,渐渐地读出了语感。
3.授予方法,提升能力。每一篇课文的初读阶段,让学生读一个自然段后就讲讲自然段的大概意思,指导他们用“什么(或谁)怎么样”的句式概括段意;然后想一想哪些自然段可以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有关系;最后指导他们(大多以填空形式)说说文章的大概内容。学生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把文章思路理清楚了,把长文章读短了、读明白了。同时,教学生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查词典、做动作、联系前后文、用文中的语句、找近义词等,解决了这一“拦路虎”,对句段的理解相对容易了。在精读段落时,要求学生读读、划划、圈圈、想想(这个词表示什么?这句话写了哪个内容?),读懂了一句后再读下一句,如果不能理解的句子就打上小问号。我再用一些问题、填空等让学生明白写法或内容。
就这样“润物细无声”地把阅读方法渗透到了孩子们的头脑中,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慢慢提高了。
二、课外阅读——阅读训练的后备营
1.明确意义,激发兴趣。要让这些总也坐不住的低年级孩子静下心来看书并非易事,可以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墨水”,毛泽东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还利用班会课、晨会课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
2.保障时间,养成习惯。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我在班级内部进行了尝试:每天早晨到校后,就是课外阅读的时间,直到早读课为止。每个周三,没有笔头作业,就是阅读半个小时课外书籍。刚开始时我是采取强制手段,每天要检查是否带了书籍,检查阅读态度是否端正,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惊喜地发现,这些检查渐渐地都不需要了,甚至有好多学生纷纷提前来到学校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说: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當然,我还倡导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来读书。很多孩子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普遍提高,现在一提到“你们看书吧!”就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由此可见,只要给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他们都会从内心爱上阅读的。
3.自主阅读,丰富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这个新课程理念来看,读什么样的书,应该尊重孩子,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当然必要时应作适当的指导。
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就要提供机会,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孩子在今后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如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最近读的好书;进行专题性读书辩论会,让学生对于同一本书读后产生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辩驳,在争论中得到进步等。丰富的展示平台,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参与投入,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同时,我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强化学生成功的欢乐,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设立各种荣誉称号,如“阅读之星”、“小高尔基”、“读书大王”等等;给予一些特殊待遇,比如做班级的图书管理员等。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开启学生阅读训练之门的最为理想的途径,我们的阅读教学也一定会“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