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当上了青岛供电公司修验工区继电保护班班长,90%以上的夜间抢修任务,国家电网特等劳模夏晓宾都没有告诉班里的年轻人,而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完成。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时,曾就电网建设与中方进行了交流,当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公布“智能电网”发展计划时,夏晓宾震惊了,被这个宏伟蓝图吸引,这个身高只有1.60米的小个子工人,开始到处搜索智能电网的知识,加班加点地学习。
2010年3月,午山站智能化改造正式启动。夏晓宾迎来了自己人生的一座高峰。
几万个倒排点 无一点差错
母线倒排操作是变电站最复杂的操作之一,以前倒排一次需要一个多小时,而智能化改造后的母线倒排只需10分钟,这是技术上的飞跃,是智能化的集中体现。
改造中,遇到了难题,进行母线倒排操作时,根据相关规程要求,需要一个控制回路。于是,夏晓宾自己制作了一个微型中间继电器,开始实验。接点容量小了,继电器就被烧了;接点容量大了,控制盘上就放不下。如何做得不大不小,恰到好处?夏晓宾反复试验,他废寝忘食地沉浸在这个试验里整整3天,进行了上百次试验,最后终于做出了一个恰到好处的继电器。
最后一次的母线倒排试验开始了,2010年9月15日23时,母线倒排操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夏晓宾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23时10分,当最后一步操作完毕,倒排成功,几万个倒排点,无一点差错。
外国专家破例加了一次班
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
美国专家发现现场的环境与他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为了使设备达到应有的精确度,必须安装一个温度控制箱,而且要安装在室外光纤互感器的附近。这一改动,很可能超出原先的时间计划,而预定的停电时间只有两天,时间紧迫。美国专家杰瑞·安德森立即给他们公司打电话求援,第二天火速赶来了另一位专家杰克,可两人鼓捣了半天,都很无奈。
夏晓宾和施工人员急了,就剩下一天时间了,送电前所有问题必须解决,否则本次智能化改造任务就无法完成。
夏晓宾和同事们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然后开始与外国专家交涉,夏晓宾他们建议在互感器的支架上做一个转接板,温度控制箱正好能卡在上面,简单易行。两位外国专家频频点头。
转接板很快做好了,两位外国专家开始忙活了,可到了下午17时,两位专家却停工了,按照他们的惯例,他们到点下班了。夏晓宾和同事们急了,时间如此紧迫,他们却要下班休息,夏晓宾和同事们着急地轮番劝说,可他们却说下班时间到了,一个劲说没办法。夏晓宾和同事们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连比划带表演,半中文、半英语地告诉他们:“you must,please(请你们尽量配合干完)。”
最后,两位外国专家同意了,打破了从不加班的先例,一直忙到晚上21时30分才完成了安装,而夏晓宾和他的同事们则一直忙到次日凌晨4时多。
机器人经过了风雨洗礼
午山站的智能化改造首次引用了第4代机器人,它将代替人工进行设备巡视检查,通过机器人的传感系统,不仅能将设备的实时图像传送到监控室,而且能进行红外线测温。
由于午山站是无人值守变电站,为了能全面掌握站内的运行情况,机器人必须每天两次对站内的变压器及高压设备进行巡视,对设备温度进行测量,并实时将相关数据和图像传送到远方的监控站,而且风雨无阻,越是恶劣天气,巡视就越重要。
机器人的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安装,并当场进行实验。经过几次操作,机器人很听话地按照巡视路线进行工作,一切正常,厂家人员很高兴地说:“好了,没问题了。”
在一旁观察的夏晓宾提出了疑问:“这是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假如遇到暴风雨雪恶劣天气怎么办?你们也知道,变电站最需要在特殊天气巡查,这机器人能行吗?”
厂家人员说:“应该没问题吧?”显然,没经过现场恶劣天气的实验,说话有些底气不足。夏晓宾建议必须进行模拟环境实验,否则投运后再出问题就麻烦了。
厂家人员像消防队员一样搬来粗大的水管,从几个方向朝机器人灌水,先是小雨,逐渐加大,当水量加到最大,机器人忽然站住不动了,这就意味着机器人遇到暴雨就会罢工了,厂家人员立即停止试验,开始检查机器人,将机器人的脑袋卸下来,对密封装置进行了检查改进。之后重新安装,“暴雨”再次降临时,机器人不再理会,继续工作着,厂家人员终于很坚定地说:“没问题了!”
下雨可以了,刮风怎么实验?夏晓宾建议厂家人员将机器人放在变压器的冷风装置旁,开启所有的风扇,对着机器人连续几小时地吹……终于,机器人经受了风雨的洗礼,正式“上岗”了。
2010年11月23日,青岛午山智能变电站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验收,成为国内第一个220千伏智能变电站时,夏晓宾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眼泪潸然而下。3个月,他和工友们成功完成了中国第一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的改造安装,这是中国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一环。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时,曾就电网建设与中方进行了交流,当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公布“智能电网”发展计划时,夏晓宾震惊了,被这个宏伟蓝图吸引,这个身高只有1.60米的小个子工人,开始到处搜索智能电网的知识,加班加点地学习。
2010年3月,午山站智能化改造正式启动。夏晓宾迎来了自己人生的一座高峰。
几万个倒排点 无一点差错
母线倒排操作是变电站最复杂的操作之一,以前倒排一次需要一个多小时,而智能化改造后的母线倒排只需10分钟,这是技术上的飞跃,是智能化的集中体现。
改造中,遇到了难题,进行母线倒排操作时,根据相关规程要求,需要一个控制回路。于是,夏晓宾自己制作了一个微型中间继电器,开始实验。接点容量小了,继电器就被烧了;接点容量大了,控制盘上就放不下。如何做得不大不小,恰到好处?夏晓宾反复试验,他废寝忘食地沉浸在这个试验里整整3天,进行了上百次试验,最后终于做出了一个恰到好处的继电器。
最后一次的母线倒排试验开始了,2010年9月15日23时,母线倒排操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夏晓宾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23时10分,当最后一步操作完毕,倒排成功,几万个倒排点,无一点差错。
外国专家破例加了一次班
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
美国专家发现现场的环境与他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为了使设备达到应有的精确度,必须安装一个温度控制箱,而且要安装在室外光纤互感器的附近。这一改动,很可能超出原先的时间计划,而预定的停电时间只有两天,时间紧迫。美国专家杰瑞·安德森立即给他们公司打电话求援,第二天火速赶来了另一位专家杰克,可两人鼓捣了半天,都很无奈。
夏晓宾和施工人员急了,就剩下一天时间了,送电前所有问题必须解决,否则本次智能化改造任务就无法完成。
夏晓宾和同事们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然后开始与外国专家交涉,夏晓宾他们建议在互感器的支架上做一个转接板,温度控制箱正好能卡在上面,简单易行。两位外国专家频频点头。
转接板很快做好了,两位外国专家开始忙活了,可到了下午17时,两位专家却停工了,按照他们的惯例,他们到点下班了。夏晓宾和同事们急了,时间如此紧迫,他们却要下班休息,夏晓宾和同事们着急地轮番劝说,可他们却说下班时间到了,一个劲说没办法。夏晓宾和同事们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连比划带表演,半中文、半英语地告诉他们:“you must,please(请你们尽量配合干完)。”
最后,两位外国专家同意了,打破了从不加班的先例,一直忙到晚上21时30分才完成了安装,而夏晓宾和他的同事们则一直忙到次日凌晨4时多。
机器人经过了风雨洗礼
午山站的智能化改造首次引用了第4代机器人,它将代替人工进行设备巡视检查,通过机器人的传感系统,不仅能将设备的实时图像传送到监控室,而且能进行红外线测温。
由于午山站是无人值守变电站,为了能全面掌握站内的运行情况,机器人必须每天两次对站内的变压器及高压设备进行巡视,对设备温度进行测量,并实时将相关数据和图像传送到远方的监控站,而且风雨无阻,越是恶劣天气,巡视就越重要。
机器人的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安装,并当场进行实验。经过几次操作,机器人很听话地按照巡视路线进行工作,一切正常,厂家人员很高兴地说:“好了,没问题了。”
在一旁观察的夏晓宾提出了疑问:“这是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假如遇到暴风雨雪恶劣天气怎么办?你们也知道,变电站最需要在特殊天气巡查,这机器人能行吗?”
厂家人员说:“应该没问题吧?”显然,没经过现场恶劣天气的实验,说话有些底气不足。夏晓宾建议必须进行模拟环境实验,否则投运后再出问题就麻烦了。
厂家人员像消防队员一样搬来粗大的水管,从几个方向朝机器人灌水,先是小雨,逐渐加大,当水量加到最大,机器人忽然站住不动了,这就意味着机器人遇到暴雨就会罢工了,厂家人员立即停止试验,开始检查机器人,将机器人的脑袋卸下来,对密封装置进行了检查改进。之后重新安装,“暴雨”再次降临时,机器人不再理会,继续工作着,厂家人员终于很坚定地说:“没问题了!”
下雨可以了,刮风怎么实验?夏晓宾建议厂家人员将机器人放在变压器的冷风装置旁,开启所有的风扇,对着机器人连续几小时地吹……终于,机器人经受了风雨的洗礼,正式“上岗”了。
2010年11月23日,青岛午山智能变电站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验收,成为国内第一个220千伏智能变电站时,夏晓宾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眼泪潸然而下。3个月,他和工友们成功完成了中国第一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的改造安装,这是中国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