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类知识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个基础知识载体,学好计算知识,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能力的基本条件,而这就需将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活动结合起来,保证学生在数学课上及时内化算理、算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算水平。本文则将从算理知识、算法应用与算则探究等方面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将计算知识与问题解决活动有机整合为一体。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知识、问题解决、整合策略
目前,小学生在计算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还未形成灵活的思维品质,且尚未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所以他们无法在问题解决活动中灵活迁移计算知识,难以有效改善学生的计算思维。这也就使得小学生虽然会计算,却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量关系、解决运算问题。因此,为了改善这一教学现状,小学数学教师便要将计算知识与问题解决活动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自主分析运算规律、迁移运算知识,以便切实优化学生自身的计算能力,改善学生的计算思维。具体而言,教师可从以下角度来整合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活动:
一、以现实资源展现算理知识
在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否可以掌握算理内涵,明白运算知识的出处,那么也就能让学生在各类现实情境中自主迁移运算知识,使其形成灵活的运算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为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主动利用现实资源展现算理内容,让学生明白每一个运算符号的真实意义、每一个运算法则的计算原理、每一个运算方法的本质内涵,让学生顺利实现有效运算,初步优化学生的运算思维。
就如在乘法知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顺利内化乘法概念,使其明白乘法的现实意义,笔者就利用粉笔这一道具展现了现实情境,具体的形式为:笔者会分别给三个学生发出5根粉笔,让学生计算三个同学一共可以得到多少根粉笔。由于本班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知识,也掌握了加法概念,所以他们虽然不甚熟练,但是却以连加方法计算了三个同学所得到的粉笔数量。这时,笔者就继续向不同的同学发送粉笔,而学生也意识到连加数字越来越多、运算量也变得越来越大,开始分析更加简便的算法。在这时,笔者就引入了乘法概念,引导学生分析了乘法的现实意义,从而切实丰富了学生的计算知识储备,让学生内化了乘法算理。
二、以应用题组织问题解决活动
在组织问题解决活动时,比较有效的一类习题资源便是应用题,因为设计应用题的基本目的便是要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使其形成实践应用能力,所以如何才能让学生自主解答应用题,也便成为组织问题解决活动的一个基本方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在计算知识教学中设计丰富的应用题,据此组织问题解决活动,让学生自主迁移算理、算法与算则知识,逐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优化学生的运算思维。
就如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现实成长密切相关的一个应用题:小兰到超市采购日常生活用品,买了一条价格为15块钱的毛巾,一盒价格为9.8元的牙膏,还买了5角钱的橡皮、1.5元的铅笔,以及总价为69.3元的零食,请问小兰此次购物一共花了多少钱?这个应用题直接反映了小学生在消费情境中的购物过程,且学生们也经常会使用加法、减法知识去计算消费金额、找回的零钱,只是一直停留在整数加减法运算层面,所以这道应用题虽然看似并不难,但是却也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笔者就可顺利引导学生分析小数加减法知识,使其在解答应用题时自主迁移计算知识,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以生活实践迁移计算知识
组织问题解决活动的一个重要程序便是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顺利在现实生活中迁移计算知识,使其由此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发散计算思维。为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積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迁移计算知识,让学生自主解题、自主迁移,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爱上数学、爱上运算。
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结束之后,由于笔者所设计的应用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使得小学生不仅自主分析了小数加法、减法知识,而且还让学生再次复习了连加知识。因此,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记忆,继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笔者就改变了常规的纸笔练习方式,利用一轮生活实践活动设计了课后作业任务:小学生需利用周末时间去父母采购生活用品,认真记录每一笔消费、每一个商品的单价,使用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计算消费总价值,学会对比同类商品的价格。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计算知识是指导学生积累数学知识经验的知识前提,同样也关系着小学生数学学科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师便要将计算知识与问题解决活动结合起来,有效发散学生的计算思维,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笑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理解算理的现状调查[D].上海师范大学,2018.
[2]尤彩屏.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6(33):16.
陈女丽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第十一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知识、问题解决、整合策略
目前,小学生在计算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还未形成灵活的思维品质,且尚未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所以他们无法在问题解决活动中灵活迁移计算知识,难以有效改善学生的计算思维。这也就使得小学生虽然会计算,却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量关系、解决运算问题。因此,为了改善这一教学现状,小学数学教师便要将计算知识与问题解决活动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自主分析运算规律、迁移运算知识,以便切实优化学生自身的计算能力,改善学生的计算思维。具体而言,教师可从以下角度来整合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活动:
一、以现实资源展现算理知识
在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否可以掌握算理内涵,明白运算知识的出处,那么也就能让学生在各类现实情境中自主迁移运算知识,使其形成灵活的运算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为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主动利用现实资源展现算理内容,让学生明白每一个运算符号的真实意义、每一个运算法则的计算原理、每一个运算方法的本质内涵,让学生顺利实现有效运算,初步优化学生的运算思维。
就如在乘法知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顺利内化乘法概念,使其明白乘法的现实意义,笔者就利用粉笔这一道具展现了现实情境,具体的形式为:笔者会分别给三个学生发出5根粉笔,让学生计算三个同学一共可以得到多少根粉笔。由于本班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知识,也掌握了加法概念,所以他们虽然不甚熟练,但是却以连加方法计算了三个同学所得到的粉笔数量。这时,笔者就继续向不同的同学发送粉笔,而学生也意识到连加数字越来越多、运算量也变得越来越大,开始分析更加简便的算法。在这时,笔者就引入了乘法概念,引导学生分析了乘法的现实意义,从而切实丰富了学生的计算知识储备,让学生内化了乘法算理。
二、以应用题组织问题解决活动
在组织问题解决活动时,比较有效的一类习题资源便是应用题,因为设计应用题的基本目的便是要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使其形成实践应用能力,所以如何才能让学生自主解答应用题,也便成为组织问题解决活动的一个基本方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在计算知识教学中设计丰富的应用题,据此组织问题解决活动,让学生自主迁移算理、算法与算则知识,逐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优化学生的运算思维。
就如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现实成长密切相关的一个应用题:小兰到超市采购日常生活用品,买了一条价格为15块钱的毛巾,一盒价格为9.8元的牙膏,还买了5角钱的橡皮、1.5元的铅笔,以及总价为69.3元的零食,请问小兰此次购物一共花了多少钱?这个应用题直接反映了小学生在消费情境中的购物过程,且学生们也经常会使用加法、减法知识去计算消费金额、找回的零钱,只是一直停留在整数加减法运算层面,所以这道应用题虽然看似并不难,但是却也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笔者就可顺利引导学生分析小数加减法知识,使其在解答应用题时自主迁移计算知识,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以生活实践迁移计算知识
组织问题解决活动的一个重要程序便是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顺利在现实生活中迁移计算知识,使其由此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发散计算思维。为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積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迁移计算知识,让学生自主解题、自主迁移,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爱上数学、爱上运算。
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结束之后,由于笔者所设计的应用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使得小学生不仅自主分析了小数加法、减法知识,而且还让学生再次复习了连加知识。因此,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记忆,继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笔者就改变了常规的纸笔练习方式,利用一轮生活实践活动设计了课后作业任务:小学生需利用周末时间去父母采购生活用品,认真记录每一笔消费、每一个商品的单价,使用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计算消费总价值,学会对比同类商品的价格。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计算知识是指导学生积累数学知识经验的知识前提,同样也关系着小学生数学学科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师便要将计算知识与问题解决活动结合起来,有效发散学生的计算思维,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笑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理解算理的现状调查[D].上海师范大学,2018.
[2]尤彩屏.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6(33):16.
陈女丽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第十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