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得几个字?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o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认得幾个字?倘若有人这么冷不丁地问你,你会有怎么样的反应?我想,很多人首先会一愣,然后一种愠怒会从心中升起;有的人甚至会以为这是一种羞辱,会跟你脸红脖子粗。的确,从识字层面上说,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60岁以下的人中很少有完全意义上的文盲了,看书、读报、写信等当不成问题,如果真有人正儿八经地问人家“认得几个字”,人家不跟你急才怪!
   想起这个话题是记忆深处的一幕一直萦绕不去。当年上大学时,教我古典文学的老师是一个慈祥的老头,原是一名中学教师,很有名,当年的老右,刚平反就调到大学来了。来之前我们早已闻其大名,听说他的古文字功底和古典文学造诣很是了得。终于盼到他给我们上第一堂课,大家都希望听听他精彩的自我介绍。可老先生一开口就说:“你们不要认为我有什么了不得,我只不过认得两个字而已。”接着他讲起了他老师的故事。他的老师是当地一个才子,很早就中了秀才,古文底子相当了得,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可考举人却几次落败,不服气,投书学政(考官),学政是一个学富五车的硕儒,回了一句话“还不错,认得几个字”。开场白快完时,老师说:“你们想想看,我那学问渊博的老师都只‘认得几个字’,比起他来我顶多算认得两个字。”
   一个满腹诗书的老先生坦言自己只“认得俩字”,我们当时觉得老人太谦虚,谦虚得有些过头了。现在回想起来老先生并非矫情,因为他的参照对象是他那学富五车的老师。对于一个文科学生而言,浩如烟海的典籍,穷一生之光阴,确实难以了解其一二。以《说文解字》为例,修了4年中文的本科生能记得几个汉字的初文?煌煌《十三经》又能背得几句?学中文的尚且如此,非中文专业的就可想而知了。说实话,我也受过几年的大学教育,而且修的是中文,从教已30多年,高级职称也评了20年了。倘若有人问我,你能读懂《幼学琼林》吗?那我也只能同样遗憾地回答:不能完全读懂。不仅《幼学琼林》读不通,《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之类蒙书,不借助注解也不能完全读懂。不谦虚地说,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过去的蒙书也买过不少,看过不少,《史记》中的篇目也读了不少,《资治通鉴》也粗略地浏览过,领会大意不难,但要“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我只能敬谢不敏。我想那些一辈子只读教科书的部分同行们恐怕就更不好说了。
   记得多年前看过《文学自由谈》上的一篇文章,作者是一位一级作家。作家感叹自己竟然看不懂《幼学琼林》中的一些文句。《幼学琼林》是过去童子开蒙的初级读本,通篇以“四四”句的形式连缀而成,读起来朗朗上口,好记好背,但领会却不容易;因为其中涉及的历史典故很多,没有相当的文史训练是读不通读不懂的。可敬的是作家没为自己的不足找客观理由,而是作了一番无情的自剖:“我竟然是拥有正高级职称的‘一级作家’,我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我似乎不应当读不懂当年童子开蒙的课本吧。”作家最后自嘲:“借用如今‘相当于副局级’的流行句式,我为自己评定职称为:相当于副蒙童。”
   正高级的国家一级作家自评为“副蒙童”,换言之,即自己不如旧时代的小学生,这种自剖的确是不给自己留面子,有鲁迅先生之遗风,可敬可佩!我们这个时代善于解剖别人的多,露自个儿拙的少。有的人甚至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移花接木、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能有这么一个作家有这样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实在是一桩大幸事。当然,按照作家的反省思路自我评价,本人也只能自嘲为“副副蒙童”了。
   “人生有涯而知无涯”。认不得几个字并不可怕——这世界上事实上没有什么全才与通才,可怕的是我们缺乏自省,以为上了大学就是知识分子,有了一张文凭就是人才,或者能写几行诗就是诗人,能发几篇文章就是作家,甚至以为出了几本小册子就是大师……当然最可怕的是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沽名钓誉、急功近利、人格扭曲、寡廉鲜耻,斯文扫地啊。
其他文献
不久前,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消息一公布,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   近年来,各地在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进程中,城市整洁了,街道干净了,但小商贩不见了,城市的烟火气、生活味也淡了。   当初路
期刊
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杨维骏,于2020年6月9日18时03分在昆明离世,享年98岁。10年前,“反腐愚公”杨维骏的“公车上访”,虽无当年“公车上书”那样的陣场、那样的声势,却有比“公车上书”更感人的思想、情怀,有比“公车上书”更重要的启示、启发。   2010年12月17日,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88岁高龄的杨维骏,坐着政府专配给他的黑色奥迪A6轿车,领着两辆破旧的面包车,驶进了云南省政协的大院
期刊
松绑地摊经济,无疑是现下公共空间最热词之一。日前李克强总理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其实,地摊经济越是炙手可热,松绑之愈需冷静理性。道理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地摊“接地气”才会迸发人间“烟火气”;地摊有人间“烟火气”才会反助“接地气”。   无论如何定义地摊经济,抑或其业态如何嬗变演化,万变不离其宗,就其基因
期刊
污染治理,尽管今天已进入“出重拳、严管重罚”时期,却仍有人继续弄虚作假。这假做得就跟“真”的一样,甚至比“真治理”还卖力气。近日,重庆市侦破一起长江流域非法倾倒危险废物特大污染环境案,犯罪嫌疑人涉嫌向长江一级支流非法倾倒三十余吨危险废物,造成三四公里污染带,引发社会关注。对此,《瞭望》新闻周刊刊发文章《污染治理岂能沦为污染转移》,提出了严厉批评。   文章梳理出三种污染转移手法。一是掩耳盗铃式转
期刊
写作品是件挺不易的事,阅读他人的作品甚至更难。阅读是与写者主观意志的对话,直接晾晒读者的涵养。   我读高中时,学校安排我们口诛笔伐,批判王愿坚的小说《粮食》。大家拿到蜡纸印出的作品,没怎么读,就义愤填膺了,“山上的日子一天难似一天”,仅凭此话,无疑是反动作品,在革命者面前有难事吗?真实的岁月艰难与想当然的浪漫革命相碰击着。既不明历史,又读不懂作品,凭着“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的说法,便诠释了
期刊
挣脱疫情围困,后疫情时代即在眼前,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如何去面对可能与病毒长期共处的一个“新常态”?我想编一部“疫情社会反思辞典”,因为遭遇这世界大疫多少经验“果”、多少教训“叶”要适时撷取。先贤有言:“殷忧启圣。”对经磨历劫的我们而言,应作深入思考、反复揣摩,形成并保持一种忧患意识。如若不然,一个不懂反思、不汲取教训的民族,又怎么避免“重蹈覆辙”?   还未等疫情之魔挥手远去,我已想到了第
期刊
“變脸高手”
期刊
说到“堵”与“疏”自然让人联想到“大禹治水”的故事。在远古中国,黄河泛滥成灾。繇受命于尧,负责治水。用的就是“堵”的办法,治水9年均以失败告终,被尧处死。后来,繇的儿子禹受命于舜,继续负责治水。禹吸取其父的教训,采用“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的方针,将河水围堵在事先疏通好了的河道里,让其顺着河道流入大海,奋战13年,终于治水成功。可以说禹就是正确处理“堵”与“疏”的辩证关系的典范。   正确处理“堵
期刊
是三十几年前了吧,冰心老人有篇文章叫《无士则如何》,发在《人民日报》上。我因为喜欢杂文,又奇怪冰心先生一向温和,且以诗和散文名世,怎么会突然写起杂文了呢?所以当时读得很认真,至今还留有深刻印象。这些天常常想起这篇文章,原因是,我总感觉现如今在某些地方某些时候“士”们的地位有些说不清楚了。你说不重视吧,各级领导可是常挂在嘴边上的;你说重视吧,在一些地方真正的“士”们的意见和建议要表达出来又非常之难,
期刊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骂鸭》的故事:   有个人偷了邻居老人的鸭子,煮着吃了。到了晚上,感觉皮肤奇痒。早晨一看,浑身长满了鸭毛,触之则痛。他非常害怕,一天也没敢出门。   夜里梦到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于是这个偷鸭人找到邻居老人,说有人偷了你的鸭子,你应该骂他一顿。老人笑着说:“一只鸭子,丢了就丢了,谁有闲工夫骂人。”偷鸭人着急,只得如实相告:“鸭子是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