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语言表达的水平往往标志着思维的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固有职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交给学生一定的方法,笔者将从排比的妙用、转折的巧用和素材的活用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语言表达;方法;排比;转折;素材活用
【中图分类号】G630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语言表达的水平往往标志着思维的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固有职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这个过程必须要经过的三个阶段是:积累→模仿→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交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以下笔者将从排比的妙用、转折的巧用和素材的活用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妙用排比出文采。
谈到为语言润色的方法,大多会谈到比喻、拟人、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诚然,这些修辞手法都能让语言表达生动形象,但如果能以排比为主,再辅之以其他手法,则可以使文章内涵丰富,语气连贯,增添语言的气势美,构建形式的整齐美,打造文章的层次美。
比如运用比兴手法组成排比句,这种排比好似歇后语,前半部分如形象比喻的谜面,先言他物,后半部分如解释说明的谜底,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美,又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易于在文章开头奠定感情基调或者是引出中心论点。如学生作文《我想做妈妈的妈妈》的开头:
“小草因春雨而勃发生机,花儿因蝶舞而尽展妩媚,白云因蓝天而灵动飘逸……而我,因为有您的呵护而幸福无比。”
前三句借自然界的小草、花儿和白云引发议论,言在物而意在人,目的是为了引出对母爱的讴歌,这样由物及人,为后面的叙事抒情做足了铺垫。
再如短例排比,运用四字短语或一句一事的形式概括列举事例组成排比句。这种排比言简意赅,铿锵有力,适用于举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如学生作文《改变自己,绚烂人生》中的一段:当鲁迅改变自己的看法,选择弃医从文,为拯救国民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时;当李小龙改变自己的套路,创造出截拳道,打破了功夫世界的传统模式时;当史铁生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重新思考人生,坦然接受了生命对他的“馈赠”时。难道我们没有一点点的触动吗?倘若他们不曾改变自己,人生与他们而言,或许将是暗淡无光的……”
这组排比紧扣标题列举了三个事例,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改变自己的重要性,简明扼要,令人深思。
此外,如果用排比段构成的文章,主体部分可以是并列式,即每一段开头可以反复出现相同的词语,或是结构相同的一句话,表达不同的情感;也可以用递进的方法使文章如巨浪一样层层激荡,产生独特的魅力;还可以用时空变化的方法,表达不同时空的不同观点和情感,余光中的《乡愁》堪称这方面的典范。
可以说,运用排比是一种非常“讨巧”的写作方式,它解决了文采和结构的两大问题,运用恰当会使文章语言绚丽,结构清楚。
二、巧用转折助衔接。
句要成段,段要成篇,都离不开必要的衔接,转折则是一种可以使表达连贯,论证严密,甚至能在“危急”时“转危为安”的方法。
另外,无论是在进行书面写作,还是在现实生活的口语交际中,都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写(说)到一半时,突然发现自己偏题(失言)了,此时,转折又成为了一种紧急的补救措施。首先,审视话题,审视自己已写(说)出的内容,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其次,用恰当的转折句将所写(说)部分与话题“嫁接”在一起。最后,在接下来的行文(说话)中,强化话题意思,适时点明主旨。这样,便可“化险为夷”,取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有:
⑴转嫁法。就是把错话转嫁到他人头上。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而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把自己已写出(说出)的某个错误纠过来了,读者(听者)虽有某种感觉,但是无法认定你错了。⑵转移法。就是迅速将错误言词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比如接着那句话之后说:“前面的观点似乎有些偏颇,其实……”或者说“说了那么多,但我觉得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移开,为自己扣题的表述搭接了一把梯子,让自己可以顺利往下走。
3、活用素材出新意
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学生都积累了不少素材,但面对一个不熟悉的作文题目,能够直接用上去并且恰当地运用的似乎不多。因此,教会学生活用素材非常必要。
都说“熟悉地地方没有风景”,实际上如果用心观察,“熟悉的地方”“风景”照样迷人,课本就是被大家忽视掉的一道风景,学生们因为对于课本素材太熟悉而放弃从中寻找素材,手边放着课本的优秀篇章,眼睛却四处寻找着适合的素材,视奇珍而不见,得异宝而弃之。
比如在一位同学在以“邂逅”为话题的作文中,巧妙地将白居易的《琵琶行》改写为一篇记叙文,添加了很多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完美地诠释了“邂逅”二字。再如一位同学在一篇以“当生活遭遇挫折“为题的文章中,用到了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例子,在文章结尾处写到:“当生活遇到挫折,有桑地亚哥的精神扶持你,你还会选择退缩、逃避吗?相信你不会!当生活遭遇挫折,不要哭泣,操起自信和坚强的心灵武器,迎上去,迎上去……身后的桑地亚哥老人笑了……面前的困难挫折恶魔怕了……
另外,在使用素材的时候,我们还应学会一例多用,即同一素材,多向运用于多个话题。
例如:西汉大臣苏武的事例,我们就可以这样来用:
以“坚持”为话题:十九年的漫漫岁月,他吃野果,饮雪水,与冷月为伴;他拒投降,斥小人,和孤苦同行。他的坚持,话语劝不动,苦难磨不平;他的坚持,令卫律无奈,李陵感慨,单于钦佩;他的坚持,令时光都惭愧啊,在十九年的僵持之后,不得不让开了道路,在几百年的涤荡之后,依然光鲜如初。他的坚持,怎能不令世人敬佩?
以“选择”为话题:常言道:“自古忠孝难两全。”意为于忠于孝之间必定要舍去一个,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样。是舍忠,还是去孝?这的确是个很难抉择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你的答案会是什么我无从知晓,但,我知道那位在北海之上牧羊的壮士的答案……忠孝之间,苏武最终选择了忠,舍却了孝。其实,他是选择了民族气节,舍却了个人情感。在舍去的同时,他也为历史谱写了一首千古传唱的正义之歌!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例多用,并不是说同一材料在不同的作文中出现,它们都是同一个样子,而是要根据所写话题不同而做出相应的变化,材料叙述应始终紧扣话题。
上述的三种方法看似无关联,其实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排比解决了语言表达的文采和结构的问题,转折解决了衔接的问题,而活用素材则解决了内容的问题。当然,提高高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是一两段文字就能阐述清楚和详尽的,笔者只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同仁来关注并研究这一问题,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语言表达;方法;排比;转折;素材活用
【中图分类号】G630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语言表达的水平往往标志着思维的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固有职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这个过程必须要经过的三个阶段是:积累→模仿→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交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以下笔者将从排比的妙用、转折的巧用和素材的活用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妙用排比出文采。
谈到为语言润色的方法,大多会谈到比喻、拟人、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诚然,这些修辞手法都能让语言表达生动形象,但如果能以排比为主,再辅之以其他手法,则可以使文章内涵丰富,语气连贯,增添语言的气势美,构建形式的整齐美,打造文章的层次美。
比如运用比兴手法组成排比句,这种排比好似歇后语,前半部分如形象比喻的谜面,先言他物,后半部分如解释说明的谜底,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美,又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易于在文章开头奠定感情基调或者是引出中心论点。如学生作文《我想做妈妈的妈妈》的开头:
“小草因春雨而勃发生机,花儿因蝶舞而尽展妩媚,白云因蓝天而灵动飘逸……而我,因为有您的呵护而幸福无比。”
前三句借自然界的小草、花儿和白云引发议论,言在物而意在人,目的是为了引出对母爱的讴歌,这样由物及人,为后面的叙事抒情做足了铺垫。
再如短例排比,运用四字短语或一句一事的形式概括列举事例组成排比句。这种排比言简意赅,铿锵有力,适用于举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如学生作文《改变自己,绚烂人生》中的一段:当鲁迅改变自己的看法,选择弃医从文,为拯救国民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时;当李小龙改变自己的套路,创造出截拳道,打破了功夫世界的传统模式时;当史铁生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重新思考人生,坦然接受了生命对他的“馈赠”时。难道我们没有一点点的触动吗?倘若他们不曾改变自己,人生与他们而言,或许将是暗淡无光的……”
这组排比紧扣标题列举了三个事例,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改变自己的重要性,简明扼要,令人深思。
此外,如果用排比段构成的文章,主体部分可以是并列式,即每一段开头可以反复出现相同的词语,或是结构相同的一句话,表达不同的情感;也可以用递进的方法使文章如巨浪一样层层激荡,产生独特的魅力;还可以用时空变化的方法,表达不同时空的不同观点和情感,余光中的《乡愁》堪称这方面的典范。
可以说,运用排比是一种非常“讨巧”的写作方式,它解决了文采和结构的两大问题,运用恰当会使文章语言绚丽,结构清楚。
二、巧用转折助衔接。
句要成段,段要成篇,都离不开必要的衔接,转折则是一种可以使表达连贯,论证严密,甚至能在“危急”时“转危为安”的方法。
另外,无论是在进行书面写作,还是在现实生活的口语交际中,都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写(说)到一半时,突然发现自己偏题(失言)了,此时,转折又成为了一种紧急的补救措施。首先,审视话题,审视自己已写(说)出的内容,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其次,用恰当的转折句将所写(说)部分与话题“嫁接”在一起。最后,在接下来的行文(说话)中,强化话题意思,适时点明主旨。这样,便可“化险为夷”,取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有:
⑴转嫁法。就是把错话转嫁到他人头上。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而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把自己已写出(说出)的某个错误纠过来了,读者(听者)虽有某种感觉,但是无法认定你错了。⑵转移法。就是迅速将错误言词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比如接着那句话之后说:“前面的观点似乎有些偏颇,其实……”或者说“说了那么多,但我觉得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移开,为自己扣题的表述搭接了一把梯子,让自己可以顺利往下走。
3、活用素材出新意
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学生都积累了不少素材,但面对一个不熟悉的作文题目,能够直接用上去并且恰当地运用的似乎不多。因此,教会学生活用素材非常必要。
都说“熟悉地地方没有风景”,实际上如果用心观察,“熟悉的地方”“风景”照样迷人,课本就是被大家忽视掉的一道风景,学生们因为对于课本素材太熟悉而放弃从中寻找素材,手边放着课本的优秀篇章,眼睛却四处寻找着适合的素材,视奇珍而不见,得异宝而弃之。
比如在一位同学在以“邂逅”为话题的作文中,巧妙地将白居易的《琵琶行》改写为一篇记叙文,添加了很多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完美地诠释了“邂逅”二字。再如一位同学在一篇以“当生活遭遇挫折“为题的文章中,用到了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例子,在文章结尾处写到:“当生活遇到挫折,有桑地亚哥的精神扶持你,你还会选择退缩、逃避吗?相信你不会!当生活遭遇挫折,不要哭泣,操起自信和坚强的心灵武器,迎上去,迎上去……身后的桑地亚哥老人笑了……面前的困难挫折恶魔怕了……
另外,在使用素材的时候,我们还应学会一例多用,即同一素材,多向运用于多个话题。
例如:西汉大臣苏武的事例,我们就可以这样来用:
以“坚持”为话题:十九年的漫漫岁月,他吃野果,饮雪水,与冷月为伴;他拒投降,斥小人,和孤苦同行。他的坚持,话语劝不动,苦难磨不平;他的坚持,令卫律无奈,李陵感慨,单于钦佩;他的坚持,令时光都惭愧啊,在十九年的僵持之后,不得不让开了道路,在几百年的涤荡之后,依然光鲜如初。他的坚持,怎能不令世人敬佩?
以“选择”为话题:常言道:“自古忠孝难两全。”意为于忠于孝之间必定要舍去一个,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样。是舍忠,还是去孝?这的确是个很难抉择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你的答案会是什么我无从知晓,但,我知道那位在北海之上牧羊的壮士的答案……忠孝之间,苏武最终选择了忠,舍却了孝。其实,他是选择了民族气节,舍却了个人情感。在舍去的同时,他也为历史谱写了一首千古传唱的正义之歌!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例多用,并不是说同一材料在不同的作文中出现,它们都是同一个样子,而是要根据所写话题不同而做出相应的变化,材料叙述应始终紧扣话题。
上述的三种方法看似无关联,其实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排比解决了语言表达的文采和结构的问题,转折解决了衔接的问题,而活用素材则解决了内容的问题。当然,提高高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是一两段文字就能阐述清楚和详尽的,笔者只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同仁来关注并研究这一问题,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