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为少见的脑血管系统疾病,以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导致回流受阻为特征。以前多见于个例报道,近10多年来发现例数才开始增多,主要是因为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对该疾病有了比较高的认识度,特别是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诊断该病提供了强大的硬件保证,但由于男女及各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病,病因多而复杂,部分原因不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无典型性、规律性以及缺乏公认的诊断流程,还有一些临床上未能发现的病例,所以该病的真实发病率仍未可知,流行病学资料依然缺乏。虽然多数患者预后较好,但部分病人诊治不及时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以至死亡,目前一些国家专家组制定的诊疗指南对其诊治也有很多争论的地方,故对该疾病的整体认识仍是临床工作的重大任务,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CVST主要引起脑静脉血回流和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压增高,并出现相应的局灶症状,随病因及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易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血管神经性头痛、脑出血、脑梗死、颅内占位性病变及良性颅高压等,因而导致误治,而尽早治疗则可使死亡率明显下降,特别是进展快,很快昏迷的病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更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因此,减少误诊、正确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CVST是目前神经科医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本研究将深入研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特征、误诊原因、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案,以详细分析主要病因间的关系,总结减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的措施及合理的诊治方案为主要目的。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3年7月以来在郑州大学第五、第一附属医院共搜集到住院的40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27.5%),女性29例(72.5%),男女比例1∶2.64,年龄范围17-58岁,20-50岁者36人(90.0%),中位数35.8岁;发病至就诊平均时间5.9天;住院平均时间23.2天。本研究重点通过对各主要病因关系、内科治疗与介入转科要求、治疗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统计图表比较症状、体征与误诊疾病的关系,并借助统计描述分析一般情况、院前诊断、辅助检查、血栓形成部位等。 结果: 1、一般情况分析:女性发病率远多于男性,15例(37.5%)患者急性起病,23例(57.5%)亚急性起病,2例慢性起病,住院期间发病2例。首发症状中头痛28例(70.0%),其余症状12例(30%)。 2、院前诊断情况分析:院外确诊7例(18.4%),诊断不明7例(18.4%),误诊24例(63.2%),误诊常见疾病依次为:颅内感染8例(33.3%),脑出血6例(25%),上呼吸道感染4例(16.7%),其他还有农药中毒、脱髓鞘疾病、心肌炎、贫血、内耳眩晕症等共6例(25%)。 3、病因分析:感染13例(32.5%),妊娠12例(30.0%),原因不明11例(27.5%),外伤1例(2.5%);肿瘤2例(7.5%);饮酒1例(2.5%),合并鼻旁窦炎症21例(52.5%),在按将患者分为妊娠、非妊娠、男性3组的情况下,比较各组鼻旁窦炎症与其他病因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辅助检查分析:D-二聚体检验25例,明显升高15例(60.0%);26例患者检查脑脊液,21例(80.8%)颅内压增高,20例(76.9%)脑脊液常规生化基本正常,6例(23.1%)异常。 5、血栓形成部位分析:横窦:27例(67.5%);矢状窦24例(60.0%);乙状窦20例(50.0%),多部位者28例(70.0%),以上由MRI+MRV诊断35例(87.5%),DSA诊断4例(10%)、CTV诊断1例(2.5%)。 6、治疗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控制颅内压、抗凝、改善循环、对症支持治疗;病情轻且稳定的病人在内科药物治疗;GCS评分8分以下,8-12分保守治疗24小时无效或加重,大于12分经治疗病情加重者转科介入治疗,在该转科标准下,各种治疗方法疗效接近。 7、预后分析:38例(95.0%)恢复良好,1例死亡,1例肿瘤放弃治疗。比较内科治疗组与介入治疗组出院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CVST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常为急性和亚急性起病,头痛为最常见症状。2、误诊疾病主要为颅内感染,脑出血和上呼吸道感染;误诊主要原因在于该病发病率低、症状与其他常见病类似。3、CVST的病因以感染、妊娠最多;多因素累加可能是多数人发病的主要原因。4、脑脊液压力增高而CSF常规正常多见;D-二聚体值在CVST诊断中特异性不强,其水平不高不能排除CVST诊断。5、血栓以多部位颅内静脉窦血栓为主,好发部位多为横窦、矢状窦、乙状窦。6、症状轻,进展缓的患者适合药物治疗,症状重,进展快的适合介入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死亡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