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处理学生的问题要讲究方法,否则就会伤害他们。
一个小小的班级是社会的缩影,一个班级就是一个世界,它包容着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资质,不同家庭背景的一切学生,也就是说,班级里应该容纳后进生。由于社会家庭以及个人智力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必然会造成品格各异的学生,后进生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所以,做为班主任,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个不可回避的难题,也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
我的班级中就有一名女同学叫唐诗,这是一个外表看起来不错的女孩,温文尔雅,有着一双明亮透着灵气的眼睛的女孩,但是我总觉得她的眼神中有一种忧伤和怨恨。
一天早上我来的很早,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急急忙忙的跑进办公室说是找苏老师,我马上告诉他我就是,从这个中年妇女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了解了唐诗所有的家庭背景。
很小的时候,唐诗的父母离异,没有工作和生活来源的母亲带着唐诗一起长大,然而母亲的爱必定是有限的,也许是母亲的粗心大意也许是唐诗幼小的心理太过敏感,使得她从小就表现的和别人不太一 样,每每面对母亲她更多的是怨恨,对于母亲没有一点点的理解。小的时候还好些,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不再是疼她爱她的亲人而是苛求她这苛求她那的陌生人。母亲一点办法也没有,每天以泪洗面。
但是她固执的心理怎能理解母亲?只是越来越严重,小小的她就已经放弃了学业,不仅如此,她甚至结交了许多校外的人每天和这些人混荡在一起。上了初中以后情形更加严重,有时晚上都不回家,母亲很担心她,却束手无策。昨天晚上因为她的事情母亲劝她浪子回头。她不但不听而且还和母亲吵了起来。她的母亲很是伤心,没有办法找到了我。
我了解了情况后,一边安慰她的母亲一边又告诉她的母亲教育孩子的方法。
送走了她的母亲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和小学的思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的时候,学生更多的是顺从老师,对老师是一种崇拜。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了更多的自己的想法,是拿一种审视的眼光和老师对话,如果老师不能从心理上帮助学生调节好的话,不但学生没有悬崖勒马而且对老师的逆反心里会更加严重。到最后不可收拾的地步。
所以对于唐诗的问题我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静观其变。可以说在学校唐诗绝对是一个老师应该喜欢的类型,除了学习外,在各个方面她都表现的很好。有一次,我正在讲课,我注意到唐诗的眼神有些游离。我想现在她还能管住自己但是如果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许我们谁也无法挽回了。想到这,我叫了下唐诗。她回过神来我很严肃的告诉她下课到我的办公室。于是开始了我对唐诗转化的漫长过程。
刚开始的时候我叫她到办公室,无论我说什么她的头始终仰着像是一个骄傲的公主任何人不得侵犯我想对于这样的教化,她听的太多了,我这样的说教只能让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于是我变换了策略。在班级里我更多的关注她。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所谓“情”就是爱,就是理解、尊重、宽容、鼓舞。用真情挚爱去感动学生如同无声的雨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时我会时不时的和她开开玩笑,有时我会借机表扬她几句,有时对她嘘寒问暖。让她时刻都感受到我对她的关注。同时我也在班级中树立我自己的个人威信,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个人魅力。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老师对孩子各方面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会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信赖感,从而心悦诚服的接受教育。
有一次,我正在家里看电视,一阵急促的电话声,我赶紧去接电话。电话的那头传来的是争吵的声音“你还能找谁?”
“我找你们的苏老师”我接过电话,听到了唐诗的妈妈哭啼的声音,说“苏老师,你帮我管管吧”我告诉唐诗的妈妈说“把电话给唐诗”唐诗接过电话,我小心翼翼地告诉她说不要和妈妈吵架,先到你自己的屋里去学习,有什么事情明天再说。
第二天,我找到了唐诗,她的眼睛红红的,我问清了原委。原来,昨天晚上,因为有几个唐诗原来的朋友来找她,唐诗的妈妈很敏感的认为唐诗又和以前一样,不分青红皂白地数落了唐诗一顿,唐诗感到很委屈就顶撞了妈妈几句。气急败坏的妈妈不仅指责了唐诗而且也指责唐诗的爸爸和奶奶,这让唐诗很不理解,妈妈怎么连奶奶也夹在里面。于是就出现了昨晚的一幕。我听了后调侃地对她说,“唐诗啊,你妈妈和奶奶的问题是几千年中国社会遗留的问题啊,婆婆和媳妇之间的关系说也说不清,你还能说的清吗?再说了,你应该理解你的妈妈。”唐诗听到我这么说破涕为笑。我又趁热打铁,又告诉唐诗很多其他的做人的道理。唐诗听的很认真。没有了之前的傲气。我想我的教育也达到了目的。过后的好长时间,我都没有接到类似的电话。而且据唐诗的妈妈说,唐诗不再像以前一样经常和她顶撞了。
对于唐诗的转变也许到此也应该画上个圆满的句号了。但是经过我的仔细观察发现她还很聪明,对于学习只要她上课认真听的,她都能回答上来。于是我在课堂上多提问些简单的问题让她来回答让她慢慢的树立信心找回已经失去的自我。渐渐的我发现唐诗有了细微的变化,课堂上她不再是精神溜号而更多的是在听我讲课,课后她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我又不失时机的表扬她,有一次我们进行期中考试唐诗又了很大的进步,我马上找到她和她谈心,我从她的眼神中感受到了孩子那种与生俱来的天真和清澈。于是,我和她打赌说“唐诗啊,能不能再努力一次,进学校的前三十啊,要是能的话,那可是一个奇迹了。”唐诗很有信心的说“老师,您等着吧!”我从她的眼神中看出了她的坚定。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一直都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并且正排除一切外在的因素,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她和我的约定上。
因为她知道老师所给予她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老师教给她做人的道理,这确实让她取得了成功。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得“亲其师,信其道”
其他的老师问我说苏老师你是怎么让唐诗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的,我笑了笑,我想只要老师和学生不断的交流,沟通,相互理解,不去触及学生敏感的问题。把老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合二为一,学生就能发生转变。现在的唐诗,依旧温文尔雅,但眼神中已少了那份怨恨。她像一枝经历了严寒的梅花含苞待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定会绽放出自信而美丽的笑容!
一个小小的班级是社会的缩影,一个班级就是一个世界,它包容着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资质,不同家庭背景的一切学生,也就是说,班级里应该容纳后进生。由于社会家庭以及个人智力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必然会造成品格各异的学生,后进生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所以,做为班主任,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个不可回避的难题,也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
我的班级中就有一名女同学叫唐诗,这是一个外表看起来不错的女孩,温文尔雅,有着一双明亮透着灵气的眼睛的女孩,但是我总觉得她的眼神中有一种忧伤和怨恨。
一天早上我来的很早,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急急忙忙的跑进办公室说是找苏老师,我马上告诉他我就是,从这个中年妇女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了解了唐诗所有的家庭背景。
很小的时候,唐诗的父母离异,没有工作和生活来源的母亲带着唐诗一起长大,然而母亲的爱必定是有限的,也许是母亲的粗心大意也许是唐诗幼小的心理太过敏感,使得她从小就表现的和别人不太一 样,每每面对母亲她更多的是怨恨,对于母亲没有一点点的理解。小的时候还好些,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不再是疼她爱她的亲人而是苛求她这苛求她那的陌生人。母亲一点办法也没有,每天以泪洗面。
但是她固执的心理怎能理解母亲?只是越来越严重,小小的她就已经放弃了学业,不仅如此,她甚至结交了许多校外的人每天和这些人混荡在一起。上了初中以后情形更加严重,有时晚上都不回家,母亲很担心她,却束手无策。昨天晚上因为她的事情母亲劝她浪子回头。她不但不听而且还和母亲吵了起来。她的母亲很是伤心,没有办法找到了我。
我了解了情况后,一边安慰她的母亲一边又告诉她的母亲教育孩子的方法。
送走了她的母亲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和小学的思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的时候,学生更多的是顺从老师,对老师是一种崇拜。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了更多的自己的想法,是拿一种审视的眼光和老师对话,如果老师不能从心理上帮助学生调节好的话,不但学生没有悬崖勒马而且对老师的逆反心里会更加严重。到最后不可收拾的地步。
所以对于唐诗的问题我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静观其变。可以说在学校唐诗绝对是一个老师应该喜欢的类型,除了学习外,在各个方面她都表现的很好。有一次,我正在讲课,我注意到唐诗的眼神有些游离。我想现在她还能管住自己但是如果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许我们谁也无法挽回了。想到这,我叫了下唐诗。她回过神来我很严肃的告诉她下课到我的办公室。于是开始了我对唐诗转化的漫长过程。
刚开始的时候我叫她到办公室,无论我说什么她的头始终仰着像是一个骄傲的公主任何人不得侵犯我想对于这样的教化,她听的太多了,我这样的说教只能让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于是我变换了策略。在班级里我更多的关注她。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所谓“情”就是爱,就是理解、尊重、宽容、鼓舞。用真情挚爱去感动学生如同无声的雨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时我会时不时的和她开开玩笑,有时我会借机表扬她几句,有时对她嘘寒问暖。让她时刻都感受到我对她的关注。同时我也在班级中树立我自己的个人威信,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个人魅力。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老师对孩子各方面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会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信赖感,从而心悦诚服的接受教育。
有一次,我正在家里看电视,一阵急促的电话声,我赶紧去接电话。电话的那头传来的是争吵的声音“你还能找谁?”
“我找你们的苏老师”我接过电话,听到了唐诗的妈妈哭啼的声音,说“苏老师,你帮我管管吧”我告诉唐诗的妈妈说“把电话给唐诗”唐诗接过电话,我小心翼翼地告诉她说不要和妈妈吵架,先到你自己的屋里去学习,有什么事情明天再说。
第二天,我找到了唐诗,她的眼睛红红的,我问清了原委。原来,昨天晚上,因为有几个唐诗原来的朋友来找她,唐诗的妈妈很敏感的认为唐诗又和以前一样,不分青红皂白地数落了唐诗一顿,唐诗感到很委屈就顶撞了妈妈几句。气急败坏的妈妈不仅指责了唐诗而且也指责唐诗的爸爸和奶奶,这让唐诗很不理解,妈妈怎么连奶奶也夹在里面。于是就出现了昨晚的一幕。我听了后调侃地对她说,“唐诗啊,你妈妈和奶奶的问题是几千年中国社会遗留的问题啊,婆婆和媳妇之间的关系说也说不清,你还能说的清吗?再说了,你应该理解你的妈妈。”唐诗听到我这么说破涕为笑。我又趁热打铁,又告诉唐诗很多其他的做人的道理。唐诗听的很认真。没有了之前的傲气。我想我的教育也达到了目的。过后的好长时间,我都没有接到类似的电话。而且据唐诗的妈妈说,唐诗不再像以前一样经常和她顶撞了。
对于唐诗的转变也许到此也应该画上个圆满的句号了。但是经过我的仔细观察发现她还很聪明,对于学习只要她上课认真听的,她都能回答上来。于是我在课堂上多提问些简单的问题让她来回答让她慢慢的树立信心找回已经失去的自我。渐渐的我发现唐诗有了细微的变化,课堂上她不再是精神溜号而更多的是在听我讲课,课后她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我又不失时机的表扬她,有一次我们进行期中考试唐诗又了很大的进步,我马上找到她和她谈心,我从她的眼神中感受到了孩子那种与生俱来的天真和清澈。于是,我和她打赌说“唐诗啊,能不能再努力一次,进学校的前三十啊,要是能的话,那可是一个奇迹了。”唐诗很有信心的说“老师,您等着吧!”我从她的眼神中看出了她的坚定。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一直都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并且正排除一切外在的因素,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她和我的约定上。
因为她知道老师所给予她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老师教给她做人的道理,这确实让她取得了成功。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得“亲其师,信其道”
其他的老师问我说苏老师你是怎么让唐诗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的,我笑了笑,我想只要老师和学生不断的交流,沟通,相互理解,不去触及学生敏感的问题。把老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合二为一,学生就能发生转变。现在的唐诗,依旧温文尔雅,但眼神中已少了那份怨恨。她像一枝经历了严寒的梅花含苞待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定会绽放出自信而美丽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