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送别诗内容教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中,古诗词的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进行良好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诗词量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能帮助学生们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古文学习水平。但是在现阶段,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学的情况非常的不乐观。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且要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找到问题的关键,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本文主要是从初中语文送别诗的阅读教学入手,来进行分析和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287-02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行业中的不断深入与推广,初中语文学科送别诗阅读教学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但现阶段,有多项教研报告指出,目前我国许多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不重视、学生课堂表达机会较少且并未深入理解诗歌内容等多种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乐观。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初中语文送别诗教学中需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建构自主空间,陶冶情操,增强阅读教学有效性。本文笔者主要探讨了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策略,现论述如下。
  一、依据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初中语文学科的送别诗歌中,大部分诗歌内容均为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客观现实的景物描写,以传递自己的情感风格,故学生对于这类教学内容的学习需充分发挥自身的联想和想象力,并结合诗歌中的关键词或字,将各个片段、分散的语言模块组合起来,于脑海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完整的画面,以增强自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提高其课堂学习有效性。例如,对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来讲,这首诗歌语言优美,不仅描述了边塞的自然风光,且还蕴含着“大风雪中送别挚友”的深厚情谊,整首诗歌意境独特,感情浓烈。在本节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对诗歌进行阅读、分析和鉴赏,引导其体会该送别诗中所传达出的“送别友人的情感”与“安慰鼓励”的信息。待班级学生领悟诗歌大意之后,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开展课堂阅读教学,通过语言分析描绘出一幅包含有“北风”、“大雪”、“送别”等景物或人物活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能够对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感同身受,以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一般来讲,大多数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课堂学习经验较少,对于语文学科中古代诗歌的课堂学习难度较大,自学效果不佳。故当前环境下,任课教师在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中需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依据教材中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初中学校的语文学科送别诗阅读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情境创设方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在送别诗阅读教学中,可根据诗歌内容使用激励人心的教学语言或语音朗读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使班级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最终达到教学目标。②教师可以教材中的诗歌内容为基础,充分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为班级学生展示景物图片,并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同时伴以教师富有感情的课堂朗读,为学生营造一种独特的学习意境,为其提供知识建构的空间,增强其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连续性。③在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开始时需根据班级中每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为其实施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若班级中有些学生情况特殊,教师需给予其特殊教育,创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将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另外,教师也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其分为各个小组,指导其展开课堂互动交流,鼓励其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调动其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关注学生审美起点,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均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上,却忽视了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关注,不仅导致班级学生学习压力大,而且还会影响其理论知识实践运用能力,教学效果不乐观。故现阶段,任课教师在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中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审美起点,并积极联系现实生活,以增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的阅读教学中,该首诗歌中通过“单车”、“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多个古文词汇描述出了一幅边塞景象,用词准确,语言精练。但是对于许多初中学生来讲,由于其缺乏观赏经历,生活经验不足,单凭诗歌语言很难理解诗歌内容,学习难度较大。此种情况下,教师可充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其自身的审美起点,让学生多回憶以往的旅游经历或在电视、网络中看到的大漠风光,并将其与本节课诗歌内容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一些与“送别”有关的古代诗歌,使其潜移默化了解该类诗歌的写作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逐渐消除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隔阂,提高教学有效性。总之,目前我国许多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从整体上来讲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本文笔者建议任课教师在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中需重视并树立建构主义教学观,依据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有目的性地创设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同时还需关注学生的审美起点,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丽娇.《构建主义视角下初中语文的送别诗阅读教学》学术期刊《渤海大学》,2014年.
  [2]万志. 《试论李白的送别诗》学术期刊《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期.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趣味性教学策略的运用不仅能够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基于此,本文根据趣味性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价值,结合教学实际对运用策略进行分析,并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趣味性教学 初中数学 运用价值 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
【摘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对学生的入门写作会有很大的影响,作文引导的如何,对学生由怕作文到爱作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仿写的引导,体验生活的方式,集体评讲的是引导学生作文入门的主流。  【关键词】兴趣 仿写 活动 评讲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194-01  小学三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以前的看图说话,一下子转变为需要加以基
【摘要】情感对于人来说,具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思想观念,还能通过情感艺术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和谐,以此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基于作者的研究实践,对中职班主任在进行管理的时候渗透情感艺术做了细致的分析,说明了情感艺术的重要价
发展消费信贷对于改善货币供应质量、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摘 要】在信息化环境中,新理念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其中翻转课堂通过变革教学流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笔者基于对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学院药物17301和药物17302两个班级学生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调查学生对课堂的认可程度,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试图了解影响学生接受程度的因素并探索相应对策,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心是建设合理、适合专业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才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也是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需求。结合民办高校和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以学生土木协会为纽带,构建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三课堂”的体系,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土木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在对世界各国产业集聚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产业集聚模式的研究,动态地考察了我国产业集聚的成长与演化过程,指出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集聚模
【摘要】德育课在中职学校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它是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主要途径。但是如何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却是中职学校德育教师所苦恼的问题。近些年,中职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生源的改变,都急需我们对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本文以各大中职学校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并与“社会热点”相连接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课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
【摘 要】本文从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为问题情境的创设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289-02  引言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有了非常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