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对写作的性质作了如下阐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习作是生活的一种记录方式。所以,笔者认为,习作应回归儿童的生态,在习作教学中守护儿童的天性,鼓励儿童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表达心声和情感,让学生不再在习作中“说谎”。让每一个学生都感悟到生命的愉悦,享受到习作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习作;教学策略;学生天性
一、关注童言,感悟习作真谛
习作的真谛就是讲真话,吐真情。儿童是感性化的人,他们生命中有很多成人看不懂的东西。对于生命,孩子拥有纯真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对此,笔者总是用心呵护,充分肯定,引导和激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聚焦“特别发现”,唤醒生活感悟,鼓励他们“我笔写我心”。
如,笔者让学生写作游泳跳水前许下的愿望,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每次跳水前,我都默默地为自己许下愿望。第一个是保佑我跳水前,水池中的水不会突然漏掉;第二个是如果水池干掉了,保佑我不会摔倒;第三个是如果摔倒了,保佑我不会露出小屁屁……”又如,对一只做过朋友的狗狗,孩子也会念念不忘,在作业本上写道:“我送走了狗狗,希望有一天能在送走它的小土堆上与它相逢……”再如,淘气的孩子用彩色的皮筋给爸爸扎上小辫子,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记性差的爸爸忘记了头上五颜六色的小辫子,竟然走到菜市场去买菜,路人见了全乐得咯咯笑……”这些都是儿童与生命个体的对话,是本真童心的自然飞扬,是童话的世界,自由的王国,是无忌童言的自然流淌。
二、关注童真,演绎习作精彩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现在很多小学生都习惯没有动脑就抄其他人的作文,死记硬背一些范文,整篇作文看似很多好词好句,其实又有多少是经过他自己的心灵呢?文章是内心情感的表达和抒发,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灵魂,说千道万,真正要写出一篇好作文,闭门造车绝对是不行的,这就需要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古代为什么出现了很多文学大家,就是因为他们“行万里路”,比如,《徐霞客游记》,就是作者经历几十年的旅行,观察黄山、雁荡山、天台山等祖国著名河山的地理、水文地质和植物等,并详细记录而成,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均有着很重要的价值。
所以,要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永保对生活和周围一切美好事物的敏感度,笔者让学生备一本周记本,每星期写一篇观察日记。开始的时候,仅仅有几位学生写真人真事,其他写的要不就是东拼西凑来的,要不就是胡编乱造的,有的干脆写成“一句话新闻”。看到这些情况,笔者并没有训斥他们,而是拿几位写得好的同学的作文来树立典型。比如,小华的《“调皮大王”陈卓楷》,因为小华平时是个很细腻的孩子,她观察事物都很细致,所以把小楷的调皮刻画得生动形象,同学们看了都笑得合不拢嘴。笔者顺势而为,告诉学生,写文章就要有真情实感,就像人有灵魂一样。久而久之,几个,十个,十几个……班里的学生写真人真事的多起来了,作文水平也上来了。
在习作实践中,笔者还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动植物生长过程感受自然的生命之趣。让学生回家栽蒜,同时观察、记录,学生在他的作文中写道:“小蒜苗呀,我亲爱的小蒜苗,你快点快点再快点长大,要长得比我家楼房还高……今天,我有新的发现,小蒜苗长出了嫩叶,浅浅的,绿绿的,好看得不得了……”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呵护学生的天真,成全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思考和观察,找到今天与昨天的进步点、这个人与那个人的区别点、这件事与那件事的不同点,他们发现生活细微差别的能力即洞察力,也就不知不觉提升了,这就形成了生活与习作的完美结合。
三、关注童趣,激活习作动力
儿童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走进学生中去,接触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在活动中、在玩耍中,在生活中用心去开掘童趣,捕捉童趣,童趣定能回归到学生的习作中来。
爱玩是所有儿童的天性,游戏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笔者经常领着学生做游戏。有一次,我们开展游戏体验课《巧夺苹果》,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习作的灵感得到激发,下笔如有神助。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手心里渗着湿漉漉的汗水,小腿肚不停地微微颤抖,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抢到苹果,可当我伸手去抢时,发现对手比我快了一拍,唉……”学生经历的一个个“美好瞬间”,悄然生成了生动感性的作文素材。
四、关注童心,回归习作本真
特级教师潘文斌说过:“文章的生命在于交流,在于读者的阅读。”在小学中部作文刚起步阶段,笔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真话、抒真情。笔者借助“循环微日记”这种习作起步教学形式的辅助,架起一座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桥梁,为学生打开心灵之窗,让学生笔下的文字与童心相通。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那天是我不对,因为我的倔脾气,责怪同桌弄坏了我的钢笔,惹得她留下了伤心的泪水。能原谅我吗?希望我们还是好朋友。”那位被责怪的同桌在“循环微日记”中读到了这段文字,原谅了他,他们又成为好朋友。一篇篇日记就是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交流,在碰撞,在成长,“循环微日记”这种特殊交流方式给学生带来了心灵上的愉悦,情感上的释怀。
同时,为师的我们也要学会蹲下身子,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去评价他们的习作。例如,在《我身边的好榜样》习作讲评课中,笔者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切入点,以规范的“评改方法”为抓手,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目光发现其他同学习作中的闪光点。赏评学生的作文就是窥见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学生的生活,触摸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健康愉悦的情感空间中不断进步。教师肯定的眼神,激励的语言,也从另一角度呵护了儿童的天性,收获了儿童的灵性。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从今年九月份开始,小学一至六年级全部使用统编教材,在统编教材背景下的写作教学,将更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更应该关注童言、关注童真、关注童趣、关注童心,讓学生感悟习作真谛,回归习作本真。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守护儿童的天性,“儿童话”作文便会成为学生心灵世界的一泓清泉,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片蓝天。
【关键词】小学习作;教学策略;学生天性
一、关注童言,感悟习作真谛
习作的真谛就是讲真话,吐真情。儿童是感性化的人,他们生命中有很多成人看不懂的东西。对于生命,孩子拥有纯真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对此,笔者总是用心呵护,充分肯定,引导和激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聚焦“特别发现”,唤醒生活感悟,鼓励他们“我笔写我心”。
如,笔者让学生写作游泳跳水前许下的愿望,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每次跳水前,我都默默地为自己许下愿望。第一个是保佑我跳水前,水池中的水不会突然漏掉;第二个是如果水池干掉了,保佑我不会摔倒;第三个是如果摔倒了,保佑我不会露出小屁屁……”又如,对一只做过朋友的狗狗,孩子也会念念不忘,在作业本上写道:“我送走了狗狗,希望有一天能在送走它的小土堆上与它相逢……”再如,淘气的孩子用彩色的皮筋给爸爸扎上小辫子,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记性差的爸爸忘记了头上五颜六色的小辫子,竟然走到菜市场去买菜,路人见了全乐得咯咯笑……”这些都是儿童与生命个体的对话,是本真童心的自然飞扬,是童话的世界,自由的王国,是无忌童言的自然流淌。
二、关注童真,演绎习作精彩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现在很多小学生都习惯没有动脑就抄其他人的作文,死记硬背一些范文,整篇作文看似很多好词好句,其实又有多少是经过他自己的心灵呢?文章是内心情感的表达和抒发,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灵魂,说千道万,真正要写出一篇好作文,闭门造车绝对是不行的,这就需要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古代为什么出现了很多文学大家,就是因为他们“行万里路”,比如,《徐霞客游记》,就是作者经历几十年的旅行,观察黄山、雁荡山、天台山等祖国著名河山的地理、水文地质和植物等,并详细记录而成,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均有着很重要的价值。
所以,要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永保对生活和周围一切美好事物的敏感度,笔者让学生备一本周记本,每星期写一篇观察日记。开始的时候,仅仅有几位学生写真人真事,其他写的要不就是东拼西凑来的,要不就是胡编乱造的,有的干脆写成“一句话新闻”。看到这些情况,笔者并没有训斥他们,而是拿几位写得好的同学的作文来树立典型。比如,小华的《“调皮大王”陈卓楷》,因为小华平时是个很细腻的孩子,她观察事物都很细致,所以把小楷的调皮刻画得生动形象,同学们看了都笑得合不拢嘴。笔者顺势而为,告诉学生,写文章就要有真情实感,就像人有灵魂一样。久而久之,几个,十个,十几个……班里的学生写真人真事的多起来了,作文水平也上来了。
在习作实践中,笔者还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动植物生长过程感受自然的生命之趣。让学生回家栽蒜,同时观察、记录,学生在他的作文中写道:“小蒜苗呀,我亲爱的小蒜苗,你快点快点再快点长大,要长得比我家楼房还高……今天,我有新的发现,小蒜苗长出了嫩叶,浅浅的,绿绿的,好看得不得了……”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呵护学生的天真,成全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思考和观察,找到今天与昨天的进步点、这个人与那个人的区别点、这件事与那件事的不同点,他们发现生活细微差别的能力即洞察力,也就不知不觉提升了,这就形成了生活与习作的完美结合。
三、关注童趣,激活习作动力
儿童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走进学生中去,接触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在活动中、在玩耍中,在生活中用心去开掘童趣,捕捉童趣,童趣定能回归到学生的习作中来。
爱玩是所有儿童的天性,游戏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笔者经常领着学生做游戏。有一次,我们开展游戏体验课《巧夺苹果》,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习作的灵感得到激发,下笔如有神助。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手心里渗着湿漉漉的汗水,小腿肚不停地微微颤抖,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抢到苹果,可当我伸手去抢时,发现对手比我快了一拍,唉……”学生经历的一个个“美好瞬间”,悄然生成了生动感性的作文素材。
四、关注童心,回归习作本真
特级教师潘文斌说过:“文章的生命在于交流,在于读者的阅读。”在小学中部作文刚起步阶段,笔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真话、抒真情。笔者借助“循环微日记”这种习作起步教学形式的辅助,架起一座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桥梁,为学生打开心灵之窗,让学生笔下的文字与童心相通。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那天是我不对,因为我的倔脾气,责怪同桌弄坏了我的钢笔,惹得她留下了伤心的泪水。能原谅我吗?希望我们还是好朋友。”那位被责怪的同桌在“循环微日记”中读到了这段文字,原谅了他,他们又成为好朋友。一篇篇日记就是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交流,在碰撞,在成长,“循环微日记”这种特殊交流方式给学生带来了心灵上的愉悦,情感上的释怀。
同时,为师的我们也要学会蹲下身子,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去评价他们的习作。例如,在《我身边的好榜样》习作讲评课中,笔者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切入点,以规范的“评改方法”为抓手,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目光发现其他同学习作中的闪光点。赏评学生的作文就是窥见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学生的生活,触摸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健康愉悦的情感空间中不断进步。教师肯定的眼神,激励的语言,也从另一角度呵护了儿童的天性,收获了儿童的灵性。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从今年九月份开始,小学一至六年级全部使用统编教材,在统编教材背景下的写作教学,将更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更应该关注童言、关注童真、关注童趣、关注童心,讓学生感悟习作真谛,回归习作本真。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守护儿童的天性,“儿童话”作文便会成为学生心灵世界的一泓清泉,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