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活动课的教学策略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on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活动课作为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课型,它之所以成为各个版本实验教材争先恐后、下大力气推出的“品牌”,不仅仅是因为它充分体现了此次课改的新理念,更为重要的是它本身是一种可激活历史教育、赋予历史教育以生机活力的理念。因此,对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实验教材中的活动课教学,我们应选择与新课改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一、准备阶段,做到“早”、“实”、“新”
  
  所谓“早”就是早准备。开展探究活动课,学生需要搜集资料、消化理解资料,形成历史认识。这些活动不可能都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完成,而需要学生在课下自主进行,课堂上的时间更多的是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成果。教师们可在开始相关单元的学习时,将探究活动课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布置下去,从时间上为学生提供能够完成探究活动课学习任务的保障。如探究活动课《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讨论》建议准备时间以一个星期为宜,其它对准备时间没有作具体规定的活动课,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早做准备,以便活动课的有效开展和活动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如选修2中活动课《近代时期人们对民主的追求与斗争——学习编辑历史报纸》,具体内容上,学生可选择的历史问题包括反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法国大革命期间的以及中国人民反专制、争取民主斗争的历史报道等内容;编辑报纸的程序,有总编、责编、美编、校对、审定等等;报纸的形式确定有多种选择,可模仿当今报纸的形式,可以用电子版形式,可用日刊、周刊或不定期出版等形式,学生的活动任务相当大。人教版高中历史实验教材中其它活动课也是如此,所以,学生一定要早做准备。
  所谓“实”就是详实。活动准备的详实是保证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体验各种情感的前提,因此,在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之前,必须向学生提出要求制定详实的活动方案和活动计划的要求,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学习任务,避免学习活动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例如:在探究活动课《从1913年的一份问卷测试谈起——历史问卷分析研讨会》中,担任研讨会的主持人、发言者、研讨文章撰写者、资料搜集者、展示课件制作者等都要在准备阶段明确。教师要与学生一起确定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具体内容、过程与形式。活动方案的制定可以采用先民主再集中的办法,请课代表或者小组长向同学们广泛征询意见,在民主的基础上,教师与课代表和小组长决定具体活动方案,然后明确实施活动方案的要求。学生无论是以小组形式还是以个体形式完成活动课学习任务,都要制定出活动计划。计划要将活动分解为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的目标、时间及预期可能出现的结果都要做到具体详实。
  所谓“新”就是理念新、形式新。历史活动课的特点,要求我们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的理论引入历史活动教学中,尤其是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世上没有两个具有完全相同智力的头脑,每一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装在一起的,学生会表现出某些特别发达的智力,并倾向于用不同的智力来学习。因此,历史活动课要想发挥它的最佳育人功能,必须与多元智能理论结合起来。如探究活动课《春天的故事》,整个活动课的活动设计任务让视觉/空间智力型、人际交往智力型的学生操作;收集资料的任务就让那些逻辑/数理智力型的学生去完成;评价、撰写、演讲等相关任务应让言语/语言智力型的学生完成;演唱、作品绘画等涉及到触觉类的任务应由身体/运动智力型的学生完成;以班级为单位写出活动总结或活动纪实等部分应由自我反省智力类型的学生来完成,这样可以避免对心理安全感较弱的学生自尊心的伤害。
  另外,历史活动课开展的形式一定要新颖,每个探究活动课可以尝试多种形式进行。当然这种新颖并不是为了表演或摆花架子,而是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历史活动课的形式除教材中的建议外,师生还可以自创其它形式,如活动课《近代时期人们对民主的追求与斗争》,教材中的形式是编辑报纸,我们也可以用PPT、诗歌、故事大王等形式,把近代时期人们对民主追求与斗争的过程展示出来。如必修3中的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除以小论文的形式外,还可以用书法、绘画、乐舞、戏剧、歌曲等形式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
  
  二、实施阶段,做到“勤”、“活”、“悟”
  
  所谓“勤”就是勤过问。在探究活动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制定的活动计划,及时了解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进展情况,适时给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解决在转变学习方式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探究活动课能够按照计划顺利进行。如必修1中的活动课《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尝试自编历史教材》,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如引导学生明确如何正确评价民族关系、自编教材要注意的问题,对一些理论观点问题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使学生及早地形成知识结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借鉴,如什么是中华民族?什么是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哪几次民族融合的事例,民族融合的过程、途径和方式如何等等;另外在编写过程中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要求学生多进行理性思考,这些都离不开“勤”。
  所谓“活”就是要灵活地处理活动课的结构。在开展探究活动课时,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完全按照教科书提供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对探究活动课进行改造。例如:对于探究活动课《从1913年的一份问卷测试谈起——歷史问卷分析研讨会》,还可以采用师生共同模拟这次问卷情况。召开一次座谈会,请一部分学生扮演被测试者,一部分学生为调查者。由调查者询问被测试者,你是怎样知道华盛顿、亚里士多德、安重根等这些历史人物的?你崇拜这些历史人物的原因是什么?让现在的学生与当年的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进行心灵的沟通、碰撞,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所谓“悟”就是对历史活动过程的体验和感悟。悟,作为策略,又似乎是难以操作的。然而,历史作为一门叙述过去事情的课程,在历史活动的过程中又不能没有“悟”。悟,用心也。是用心获得的某种感受,用脑去建立的某种联系,用情去寻找的某种共鸣,用意去探求的某种规律,用“行”去体现对历史情境的体验与感悟。这种体验与感悟应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全过程:在制作中体验与感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与感悟;在搜集与整理资料中体验与感悟;在历史考察中体验与感悟;在对人进行访谈中体验与感悟;在创作中体验与感悟;在欣赏录像、影像中体验与感悟。如必修课2中的《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21世纪初)——历史展览》,要求学生体验自主研究的过程;选修2中的《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学生自主研究、亲身实践、撰写文章。
  
  三、总结阶段,做到“品”、“快”、“化”
  
  所谓“品”就是品味活动的过程。品味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自写评语,或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对自己进行评价,然后在自己和他人评价的基础上,再对整个活动课的全过程进行细细品味。学生只有品味了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艰辛与快乐;才能体会到自己在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才能知道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得与失,为以后有更大的热情与兴趣投身于历史学习做好储存。另外,学生也只有通过对活动过程的细细品味,才能将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所学所得系统化、理论化,才能形成对历史的记忆,才能具有完整的自我意识以及共享社会的意识。如活动课《春天的故事》,通过“品”,学生会对自己的演唱、演讲和绘画方面的能力更自信;通过“品”,学生才能进一步体会到邓小平同志的沉浮荣辱,进一步体会到他不懈追求真理和不畏困难的品质。
  所谓“快”就是快反馈。探究活动课完成以后,要及时总结,师生共同总结,总结后及时反馈。这里的反馈包括师生之间的反馈、生生之间的反馈、小组之间的反馈、小组与个人之间的反馈,甚至于班与班之间的反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每个模块都有2节左右的历史探究活动课,及时反馈历史活动课的得与失,可以使以后的每一次活动课能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尤其是同一类型的活动课;及时反馈,还可以避免一系列不必要的重复或错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如第一次进行研讨交流类活动课,由于学生思维的惯性,很可能出现同一问题、同一角度、同一结论的现象,这时,师生若能及时总结、反馈,下一次再出现同类活动形式时,学生就会自觉地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个问题,从相同角度分析不同的问题。
  所谓“化”就是对历史知识、历史活动过程、历史精神内涵的认同与内化。即通过“化”使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历史活动课主要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在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一种做人的快乐。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活动课的过程,本质是体验与理解,其最终走向是对其精神内涵的认同与内化。因此,“化”实际上是在“悟”、“品”的基础上将历史知识、历史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转化成个人的精神财富,并在个人生活中的所有细节中流露出来。例如:探究活动课《走近历史文化名人——与历史文化名人对话》,学生在与历史文化名人对话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与历史文化名人对话所产生的情感内化成努力追求真善美的意识和行为。如与歌德的对话:歌德说:“勤劳的人不相信奇迹”。我说:“奇迹总在人们挥汗如雨时产生。”学生在对话中产生的这种意识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
  总之,人教版高中历史实验教材活动课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的几种教学策略相互联系、相互循环。这些教学策略是实现人教版高中历史实验教材活动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功能的有效途径,也是缩短人教版高中历史实验教材与历史新课程改革理念距离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课件迅速渗入课堂教学,但能充分发挥出多媒体课件的真正价值的人却不是很多,本文主要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应用课件的误区,以期能给课件制作者某些启发。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误区 替代    时下,多媒体教学成为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人们普遍认为,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大的交互性,只要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就一定能够大大提高
期刊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在管理班级方面,不同的班主任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班主任与学生作書面交流,易于把教育理论融入到班级管理中去,是管理班级的一种有效方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普通小学,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名单交给了老师,叮嘱他们要保密。几个月后,奇迹出现了,这些学生的成绩有了较大的进
期刊
“教师敬业,应当提倡。问题是路子对不对。我们拼命追求的是否符合规律。希望提高升学率,多考几个清华、北大原也无可厚非,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心态,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并最终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来达成。”  去年扬子晚报上金陵中学丁强的文章《追求教育的原生态》给我很深的印象。作为农村初中教师,我认为,我们追求教育的原生态,就是还农村初中教育的乡土本色。  什么是农村教育的乡土本色?它应当遵循
期刊
浙江省嵊州市宣传部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调查与对策”课题组对全市未成年人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有一项“对社会上破坏公物的现象,你怎么看?”调查结果是40%的学生选择“上前阻止”,47.6%的学生选择了“心理难过但没有行动”,7.1%的学生选择了“视而不见”,5.3%的学生选择了“与己无关”。而这些学生中99%以上的学生都知道破坏公物是不好的。  上述调查情况真实地反映了当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现状—
期刊
强调创新发展的温州,曾为世人瞩目,人们对温州模式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制度与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津津乐道。1994年在这里落成的温州苍南县龙港高级中学,建校之初,学校无论是办学硬件还是人员配置都比较薄弱,以年轻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和二流的生源使得学校的前途充满了未知数。然而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它就被成功打造为省重点中学、省文明单位、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国教育科研联合体常务理事校……  一系列的荣誉让人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在过程性目标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动词,强调小学数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觉深”。小学数学教学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感悟数学,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下面笔者就从体验感悟入手,谈谈小学数学中的体积概念教学。    一、体验生活,感悟物体有大有小    
期刊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初中数学教学不再是纯理论、纯理性的探索,不再是单一的对确定事实的灌输,对唯一答案的寻求和封闭习题的操练。“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是新课程最为显著的特点。因此,需要我们每个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开放性教学问题。  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主要包含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习题训练的开放性、考试评价的开放性等,这里我就如何通过开放
期刊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认知和情感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前者主要解决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而学生在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心理态度、情绪体验的参与,产生愿不愿学、喜不喜欢学、信不信能学好等情感。有些学生不喜欢学习、不主动学习,这同我们教育者没有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心理有很大关系。“忽视情感,是忘了教育的另一半”,因此把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是课堂教学改革
期刊
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校园文化特色时刻影响着师生的精神成长。我们树立这样的一个理念:走出校门的每个孩子都应该成为有内涵的人。这里所说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层面,让孩子们成为有丰富知识的人;二是做人的层面,让孩子们成为有涵养的人。因此,我们以营造书香校园为目标,用阅读引领师生成长,让学生在书的世界中受到精神的洗礼。多年来,学校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的实践经验,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积极构建
期刊
(三)打造师生的精神家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人的生命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生命,一种是精神生命。我们一直认为,对师生生命的关注,是学校一切工作  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于是,我们把精神家园创建活动作为加强学校生命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我们关注师生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更关注师生的精神世界。我们努力促进师生身心的健康,更要让校园成为师生焕发生命光彩的家园。  1.确立主题,营造氛围——幼小心灵在这里扬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