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真”的过程中研生研学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digy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园联合区教研组就幼儿的分享环节开展了为期一学年的实践研究,一方面,借助区教研组的研究力量,突破实践研究中的困惑;另一方面,借助这个更加开阔的研讨平台,实践我们对于教研的新认识,拓展教研的新思路,以区园联动带动园本教研质量的提升。回顾这个历程,我们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一个“真”字:
  真实地剖析自我——研究教师困惑的真问题;
  真切地关注幼儿——寻找表现背后的真需求;
  真诚地研究探讨——接纳不同角度的新观点。
  区园联动,我们究竟该研究什么?
  选取适合的教研切入点——好主题不如“真”问题
  以往在确定教研主题之初,我们结合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梳理分析后会有一些理想的看法,或者是一些前置的教育观点,我们试图将这些认识融入研究的主题,引领大家从一个更高的基点开展研究。但很多时候,研究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发现的问题不见得是教师的真需求,这些观点不仅不能借助研究落实于日常,反而会使研究脱离教育实践,脱离教师,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再好的研究主题,也只有基于实践的需求才能发挥价值;同样,有些问题即便看起来没有新意,甚至非常细碎,但倘若它是实践者迫切想要解决的、有探究欲望的问题,抓住它去研究一样能够让实践工作有所突破。这就是在区园联动的过程中,我们的认识——好问题不如“真”问题。
  上学期,我们针对分享环节开展了一系列的观察与探索,在区园联动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无法脱离幼儿的活动过程去讨论分享环节的价值和幼儿的发展,幼儿的“计划-工作-回顾”作为一个学习环相互作用着,促进幼儿的发展,分享环节作为一个回顾过程必须联系幼儿的计划和活动才能够有效分析。基于此,本学期我们从关注幼儿学习过程的角度,整体关注幼儿的学习环。但在调研教师需求的时候我们发现,老师们关注的问题依然很具体,关注点无法从具体的实践问题中剥离出来,如果我们把整个学习环作为研究的内容,会让教师感觉研究缺乏抓手,精力上也很难做到合理分配。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样的研究切入点关注了幼儿学习的整体性,但是结合实际分析,它既不适合教师目前的研究水平,也无法解决教师关注的实践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它虽然是一个很好的研究主题,但并不是我园的真问题。
  因此,我们结合我园教师队伍和实践研究的阶段,重新定位研究的切入点。我们认为,虽然老师们有了整体关注幼儿活动过程的意识,但研究必须以一个具体的学习环节为切入点,才能支持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研究。如何找准切入点?在共同回顾已有研究收获的基础上,我们围绕“尝试将研究落于实践中的困惑”进行交流。研讨中,老师们谈道:“从理论上,我们能够明白立足幼儿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常提的学习环去思考,但在实践中,究竟从何入手,怎样找到一个突破口,是我们的最大困惑。”
  在广泛调研教师实践困惑的基础上,我们再次开展研讨,试图就“计划-实施-回顾”这个学习环,与老师们一同明确每部分的意义。研讨刚开始,老师们就“要不要有计划?”“计划的目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展开了辩论。有的教师认为,从长远发展意义上看,不能够说有计划性的孩子就比没有计划性的孩子发展得好;有的认为,计划性必然会影响幼儿今后的发展。
  梳理老师们的争论,我们认为,无论从哪个切入点开展研究,最终我们都会回归到关注孩子的学习上,但对于老师们来说,能够从自己困惑的点开展研究,更能够激发研究的动力。为此,我们就教师间的争论点切入本学期的研究,确定了“以计划环节入手研究幼儿学习过程”的思路。幼儿的计划活动,是学习环的开端,上学期的研究中老师们也提到幼儿的计划对于游戏、乃至分享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选择从幼儿的学习计划入手,去关注幼儿的整个学习过程,了解学习环中的各个环节是如何相互作用促进幼儿发展的,从而支持教师更加科学、辩证地去关注幼儿的游戏和学习。这就是我们之所以确定以“计划环节”为本学期研究切入点的原因。
  实践探索,我们到底要突破什么?
  抓住实践研究的关键点——好想法不如“真”实践
  研究说到底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区园联动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鼓励老师们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实践中真实的现象拿出来分享,只有真切地关注这些问题,努力尝试突破这些问题,寻找背后的影响因素,才能够真正地支持教师拨开教育表象的迷雾关注幼儿的真实需要,才能够找到切实有效的策略去支持幼儿的发展。
  ◆ 关键点一:我们如何看待幼儿的计划
  幼儿每天都会做计划,久而久之老师们会形成一些定式思维,认为幼儿的计划就是画计划纸,计划就是计划环节的活动。顺着这样的思路,大家觉得做计划最大的意义好像并不是作用于对幼儿的发展方面,而是让老师了解幼儿的想法,能够更好地支持幼儿。如果做计划本身并不是孩子自己的发展需求,那么当老师足够了解幼儿动态的情况下,计划就显得没那么必要了。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做计划对于幼儿的学习到底有没有价值呢?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幼儿的计划呢?(案例:《计划让幼儿的游戏更有意思也更有意义》)
  ◆ 关键点二:什么样的计划能支持孩子
  为了观察幼儿自主制订计划的情况,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尝试着放开手,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去制订计划。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孩子们做计划的方式各种各样,有的喜欢做个人计划,有的喜欢和朋友一起制订计划;有些计划关注流程性的,有些计划关注分工;有些幼儿的计划思路清晰,有些幼儿的计划细致入微……不同的计划方式背后,体现了幼儿怎样的特点与发展?计划对于幼儿活动的支持作用又是什么?教师如何支持?需要我们在实践研究中不断探索发现。(案例:《大班幼儿的计划形式及教师支持》)
  ◆ 关键点三:从何处入手关注幼儿的计划性
  幼儿的计划情况是否足以说明幼儿的计划性发展水平?通过反复的讨论,我们明确幼儿的计划不仅仅体现于计划环节,幼儿的计划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够单看一次活动的计划就判断幼儿的计划水平。那么在一日环节中我们到底该从何处入手去关注、分析幼儿的计划性呢?教师尝试关注幼儿的学习环,捕捉活动过程中幼儿有关计划性的行为,并结合幼儿的活动特点尝试将班级幼儿的计划性分类,进一步探索对幼儿计划性的分析、判断与支持。(案例:《区域游戏中多样支持幼儿制订计划》)   研究探讨,我们如何打开新思路?
  把握研讨现场的价值点——好梳理不如“真”争议
  在以往的研讨中,我们除了会预设一些研讨的焦点问题,还会针对问题预设一些相关的答案。作为研讨现场的主持人,其中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老师们的讨论来梳理和补充研讨问题的答案,以求达成共识。在我的意识中,似乎只有解决了问题,找到了答案,才算是达到了研讨的目的。因此,在研讨的过程中我更多关注的是能够给予我答案的东西,也就是说,在老师们讨论的过程中,我就在潜意识里沿着自己的思路,筛选着自己认为有用的内容,为后面的梳理提升做着准备。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许多老师深有感触的点点滴滴却没有抓住。
  在和左老师共同组织教研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每当老师们各抒己见,甚至是激烈地争辩起来的时候,也是左老师最兴奋的时候,她不但会认真倾听每一位老师的想法,还会适时地帮助老师们提炼出要表达的核心问题,并询问其他老师针对这个问题的感受或是看法,从而引起大家的共鸣,并且针对这个问题相互讨论。这些随机生成的问题有时通过讨论能够达成共识,而有的时候却需要大家带着问题,回去在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和尝试。每次研讨的时候,我发现左老师都会随时更新事先准备好的PPT,把新的经验或是有待进一步研讨的问题及时梳理记录在上面。这样的研讨过程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颠覆式的学习:重点研究的不仅仅是事先预设的内容,还有随时生成和碰撞出来的更有价值的内容;重要的不仅仅是梳理和提升,还要抓住能够进一步引发大家思考的问题……让老师们不仅带着结论,更重要的是带着思考回到各自的园所,回到实践中去。
  在区园联动研讨的过程中,有很多次观点的碰撞,例如,“没有计划行不行?”“关注每个幼儿的计划现实吗?”“计划性就在计划环节吗?”……这之中,很多老师持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研讨的现场并没有基于梳理或者是总结,而是就老师们有争议的问题深入探讨,让每一种观点都被大家充分地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达到观点之间的融合与进一步明确。梳理固然重要,但是“真理”总是越辩越明!在本学期的教研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不同观点碰撞给教研带来的动力,因此更加坚定了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和视角去接受教研中的不同声音、不同观点,让研究在大家思想的碰撞中逐渐深入,珍视并保持观点的多样性。
  一学年的区园联动活动,让我们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受益匪浅,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联合教研的魅力: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形成了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理论与实践不断碰撞……实践研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从幼儿发展需要的角度认识计划活动的价值和特点,从学习环的角度寻找计划性的多种体现,从学习品质的角度思考计划性的培养……■
其他文献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据此观察当下的语文课,教师心中有践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意识,也尽可能地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无论是平时的随堂听课,还是优质课比赛,抑或示范课展示,我们都能惊喜地发现,扎扎实实的训练多了,追求课堂表面热闹的少了。但同时我们也感觉有一些教师的理解出现了片面性、局限性、狭隘性,使得一些语文课出现训练点不准不实,弄巧成拙。要把
一次午餐时间,孩子们看到香喷喷的菜上撒着葱花,有的皱起了眉头,有的很不情愿地将葱花一粒一粒挑出来,“我最讨厌吃葱了!”“葱真臭啊,为什么菜里要放上葱啊,真麻烦!”这时候,甜甜对小朋友们说:“你们都错了,其实葱是好东西,我妈妈会做葱油饼,可好吃了,而且很有营养呢。”听了甜甜的话,小小也附和着:“是的,我喜欢吃葱的。”听了孩子们的议论,我问大家是否知道“葱长什么样”“制作食物时为什么要放葱花”“小朋友
经典绘本不只是“文图”的简单组合,而是以“文×图”的完美协奏,表达出仅有文字或画面都难以表达的丰富内涵,堪称艺术与文学的精品。3~7岁是读图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如能接触大量高质量读物,并导之以正确方式,将会对幼儿的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养成大有裨益。如何基于绘本的画面特质,引导幼儿开展符合年龄特点的阅读,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根据不同绘本的多元画面特质,我们探索并整理了以下策略。  “隱藏式”读图,重
洋洋是小班的插班生,在已入园一年的小朋友中显得很特别。入园适应阶段,洋洋哭闹了近两个月,待他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后,我又发现他好像给自己穿上一件“保护罩”,很少看到他和同伴交流。就算老师主动和他聊天,他也是爱理不理。在一次次忽略老师的指令和同伴发出的邀请后,大家也渐渐疏远了他。  小班幼儿大多对社会交往表现出初步的兴趣,并在提醒下能遵守集体规则,但是每个幼儿又是独立的个体,个性不尽相同,我开始观察和
设计意图  康定斯基的名画《几个圆圈》完全脱离了自然形态,通过新的、光边的、有规律的圆形,以及色彩、空间和运动来传达美术大师的饱满和愉悦情感。画面上红、黄、蓝、紫的圆形,或间隔、或靠近、或交叉、或重叠在一起,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自由无拘、轻松愉悦”的艺术风格。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整体欣赏、局部欣赏、对比欣赏”这几种美术欣赏形式,帮助小班幼儿感知并感受到了“圆形组合”的色彩美、布局美和情趣美。
【關键词】思维导图 语篇教学 有效性 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轻松地把握语篇的结构,系统地、有条理地思考语篇、理解语篇、内化语篇以及创造性地运用语篇。这种以简驭繁的教学方式无形中降低了英语学习的难度,增加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提高了语篇学习的有效性。  一、思维导图在语篇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借助思维导图,有效预习语篇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预习能力
【摘要】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借助具体的形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化隐为显,变得可视、可指、可表述,依托有形,想象变化,使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因为有一定的物化支撑而得到有效提升,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形结合 动态变化 空间想象  “数”和“形”是数学中的两个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它们虽然存在于两个系统中,但又是一一对应的。“数形结合”就是
【摘要】“有氧阅读”告别传统的逐段逐句分析讲解的模式,注重提升阅读教学的“魅力值”,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注重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思想产生共鸣,思维想象力与文学欣赏水平同步提升,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培养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氧”阅读提升 阅读理解力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讲读课文时,教师在上面讲得
以往的每年“六一”儿童节,我园都会组织 “大带小游戏节”活动,即由各班级设计、组织一个游戏活动,全园的幼儿打破班级的界限,由大班幼儿和中小班幼儿结对,自由、自主地到各班级开展游戏。组织“游戏节”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感受节日的快乐,鼓励孩子们在游戏中互相帮助,体验和不同年龄同伴交往的乐趣。“游戏节”本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日子,然而常常会有一些“意外”——  几个小班孩子紧紧搂着老师的脖子,
一  从香港中环轮渡码头出来,唐娜来到湾仔轩尼诗道十七号,爱德华八世社会服务大厦,香港善导会的干事接待了她。唐娜瞄一眼这里——香港警察和社区福利人员组成的关怀、辅导矫治中心。她撇了一下嘴,不就是内地的社会治安管理办。  墙上贴着介绍:“协助违法和刑满释放人员重新回归社会,该机构从1959年建立起,对香港刑满释放人员、涉嫌触犯法纪人士和违法青少年给予关爱,使他们增强生活信心,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