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园联合区教研组就幼儿的分享环节开展了为期一学年的实践研究,一方面,借助区教研组的研究力量,突破实践研究中的困惑;另一方面,借助这个更加开阔的研讨平台,实践我们对于教研的新认识,拓展教研的新思路,以区园联动带动园本教研质量的提升。回顾这个历程,我们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一个“真”字:
真实地剖析自我——研究教师困惑的真问题;
真切地关注幼儿——寻找表现背后的真需求;
真诚地研究探讨——接纳不同角度的新观点。
区园联动,我们究竟该研究什么?
选取适合的教研切入点——好主题不如“真”问题
以往在确定教研主题之初,我们结合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梳理分析后会有一些理想的看法,或者是一些前置的教育观点,我们试图将这些认识融入研究的主题,引领大家从一个更高的基点开展研究。但很多时候,研究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发现的问题不见得是教师的真需求,这些观点不仅不能借助研究落实于日常,反而会使研究脱离教育实践,脱离教师,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再好的研究主题,也只有基于实践的需求才能发挥价值;同样,有些问题即便看起来没有新意,甚至非常细碎,但倘若它是实践者迫切想要解决的、有探究欲望的问题,抓住它去研究一样能够让实践工作有所突破。这就是在区园联动的过程中,我们的认识——好问题不如“真”问题。
上学期,我们针对分享环节开展了一系列的观察与探索,在区园联动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无法脱离幼儿的活动过程去讨论分享环节的价值和幼儿的发展,幼儿的“计划-工作-回顾”作为一个学习环相互作用着,促进幼儿的发展,分享环节作为一个回顾过程必须联系幼儿的计划和活动才能够有效分析。基于此,本学期我们从关注幼儿学习过程的角度,整体关注幼儿的学习环。但在调研教师需求的时候我们发现,老师们关注的问题依然很具体,关注点无法从具体的实践问题中剥离出来,如果我们把整个学习环作为研究的内容,会让教师感觉研究缺乏抓手,精力上也很难做到合理分配。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样的研究切入点关注了幼儿学习的整体性,但是结合实际分析,它既不适合教师目前的研究水平,也无法解决教师关注的实践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它虽然是一个很好的研究主题,但并不是我园的真问题。
因此,我们结合我园教师队伍和实践研究的阶段,重新定位研究的切入点。我们认为,虽然老师们有了整体关注幼儿活动过程的意识,但研究必须以一个具体的学习环节为切入点,才能支持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研究。如何找准切入点?在共同回顾已有研究收获的基础上,我们围绕“尝试将研究落于实践中的困惑”进行交流。研讨中,老师们谈道:“从理论上,我们能够明白立足幼儿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常提的学习环去思考,但在实践中,究竟从何入手,怎样找到一个突破口,是我们的最大困惑。”
在广泛调研教师实践困惑的基础上,我们再次开展研讨,试图就“计划-实施-回顾”这个学习环,与老师们一同明确每部分的意义。研讨刚开始,老师们就“要不要有计划?”“计划的目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展开了辩论。有的教师认为,从长远发展意义上看,不能够说有计划性的孩子就比没有计划性的孩子发展得好;有的认为,计划性必然会影响幼儿今后的发展。
梳理老师们的争论,我们认为,无论从哪个切入点开展研究,最终我们都会回归到关注孩子的学习上,但对于老师们来说,能够从自己困惑的点开展研究,更能够激发研究的动力。为此,我们就教师间的争论点切入本学期的研究,确定了“以计划环节入手研究幼儿学习过程”的思路。幼儿的计划活动,是学习环的开端,上学期的研究中老师们也提到幼儿的计划对于游戏、乃至分享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选择从幼儿的学习计划入手,去关注幼儿的整个学习过程,了解学习环中的各个环节是如何相互作用促进幼儿发展的,从而支持教师更加科学、辩证地去关注幼儿的游戏和学习。这就是我们之所以确定以“计划环节”为本学期研究切入点的原因。
实践探索,我们到底要突破什么?
抓住实践研究的关键点——好想法不如“真”实践
研究说到底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区园联动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鼓励老师们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实践中真实的现象拿出来分享,只有真切地关注这些问题,努力尝试突破这些问题,寻找背后的影响因素,才能够真正地支持教师拨开教育表象的迷雾关注幼儿的真实需要,才能够找到切实有效的策略去支持幼儿的发展。
◆ 关键点一:我们如何看待幼儿的计划
幼儿每天都会做计划,久而久之老师们会形成一些定式思维,认为幼儿的计划就是画计划纸,计划就是计划环节的活动。顺着这样的思路,大家觉得做计划最大的意义好像并不是作用于对幼儿的发展方面,而是让老师了解幼儿的想法,能够更好地支持幼儿。如果做计划本身并不是孩子自己的发展需求,那么当老师足够了解幼儿动态的情况下,计划就显得没那么必要了。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做计划对于幼儿的学习到底有没有价值呢?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幼儿的计划呢?(案例:《计划让幼儿的游戏更有意思也更有意义》)
◆ 关键点二:什么样的计划能支持孩子
为了观察幼儿自主制订计划的情况,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尝试着放开手,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去制订计划。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孩子们做计划的方式各种各样,有的喜欢做个人计划,有的喜欢和朋友一起制订计划;有些计划关注流程性的,有些计划关注分工;有些幼儿的计划思路清晰,有些幼儿的计划细致入微……不同的计划方式背后,体现了幼儿怎样的特点与发展?计划对于幼儿活动的支持作用又是什么?教师如何支持?需要我们在实践研究中不断探索发现。(案例:《大班幼儿的计划形式及教师支持》)
◆ 关键点三:从何处入手关注幼儿的计划性
幼儿的计划情况是否足以说明幼儿的计划性发展水平?通过反复的讨论,我们明确幼儿的计划不仅仅体现于计划环节,幼儿的计划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够单看一次活动的计划就判断幼儿的计划水平。那么在一日环节中我们到底该从何处入手去关注、分析幼儿的计划性呢?教师尝试关注幼儿的学习环,捕捉活动过程中幼儿有关计划性的行为,并结合幼儿的活动特点尝试将班级幼儿的计划性分类,进一步探索对幼儿计划性的分析、判断与支持。(案例:《区域游戏中多样支持幼儿制订计划》) 研究探讨,我们如何打开新思路?
把握研讨现场的价值点——好梳理不如“真”争议
在以往的研讨中,我们除了会预设一些研讨的焦点问题,还会针对问题预设一些相关的答案。作为研讨现场的主持人,其中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老师们的讨论来梳理和补充研讨问题的答案,以求达成共识。在我的意识中,似乎只有解决了问题,找到了答案,才算是达到了研讨的目的。因此,在研讨的过程中我更多关注的是能够给予我答案的东西,也就是说,在老师们讨论的过程中,我就在潜意识里沿着自己的思路,筛选着自己认为有用的内容,为后面的梳理提升做着准备。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许多老师深有感触的点点滴滴却没有抓住。
在和左老师共同组织教研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每当老师们各抒己见,甚至是激烈地争辩起来的时候,也是左老师最兴奋的时候,她不但会认真倾听每一位老师的想法,还会适时地帮助老师们提炼出要表达的核心问题,并询问其他老师针对这个问题的感受或是看法,从而引起大家的共鸣,并且针对这个问题相互讨论。这些随机生成的问题有时通过讨论能够达成共识,而有的时候却需要大家带着问题,回去在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和尝试。每次研讨的时候,我发现左老师都会随时更新事先准备好的PPT,把新的经验或是有待进一步研讨的问题及时梳理记录在上面。这样的研讨过程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颠覆式的学习:重点研究的不仅仅是事先预设的内容,还有随时生成和碰撞出来的更有价值的内容;重要的不仅仅是梳理和提升,还要抓住能够进一步引发大家思考的问题……让老师们不仅带着结论,更重要的是带着思考回到各自的园所,回到实践中去。
在区园联动研讨的过程中,有很多次观点的碰撞,例如,“没有计划行不行?”“关注每个幼儿的计划现实吗?”“计划性就在计划环节吗?”……这之中,很多老师持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研讨的现场并没有基于梳理或者是总结,而是就老师们有争议的问题深入探讨,让每一种观点都被大家充分地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达到观点之间的融合与进一步明确。梳理固然重要,但是“真理”总是越辩越明!在本学期的教研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不同观点碰撞给教研带来的动力,因此更加坚定了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和视角去接受教研中的不同声音、不同观点,让研究在大家思想的碰撞中逐渐深入,珍视并保持观点的多样性。
一学年的区园联动活动,让我们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受益匪浅,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联合教研的魅力: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形成了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理论与实践不断碰撞……实践研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从幼儿发展需要的角度认识计划活动的价值和特点,从学习环的角度寻找计划性的多种体现,从学习品质的角度思考计划性的培养……■
真实地剖析自我——研究教师困惑的真问题;
真切地关注幼儿——寻找表现背后的真需求;
真诚地研究探讨——接纳不同角度的新观点。
区园联动,我们究竟该研究什么?
选取适合的教研切入点——好主题不如“真”问题
以往在确定教研主题之初,我们结合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梳理分析后会有一些理想的看法,或者是一些前置的教育观点,我们试图将这些认识融入研究的主题,引领大家从一个更高的基点开展研究。但很多时候,研究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发现的问题不见得是教师的真需求,这些观点不仅不能借助研究落实于日常,反而会使研究脱离教育实践,脱离教师,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再好的研究主题,也只有基于实践的需求才能发挥价值;同样,有些问题即便看起来没有新意,甚至非常细碎,但倘若它是实践者迫切想要解决的、有探究欲望的问题,抓住它去研究一样能够让实践工作有所突破。这就是在区园联动的过程中,我们的认识——好问题不如“真”问题。
上学期,我们针对分享环节开展了一系列的观察与探索,在区园联动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无法脱离幼儿的活动过程去讨论分享环节的价值和幼儿的发展,幼儿的“计划-工作-回顾”作为一个学习环相互作用着,促进幼儿的发展,分享环节作为一个回顾过程必须联系幼儿的计划和活动才能够有效分析。基于此,本学期我们从关注幼儿学习过程的角度,整体关注幼儿的学习环。但在调研教师需求的时候我们发现,老师们关注的问题依然很具体,关注点无法从具体的实践问题中剥离出来,如果我们把整个学习环作为研究的内容,会让教师感觉研究缺乏抓手,精力上也很难做到合理分配。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样的研究切入点关注了幼儿学习的整体性,但是结合实际分析,它既不适合教师目前的研究水平,也无法解决教师关注的实践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它虽然是一个很好的研究主题,但并不是我园的真问题。
因此,我们结合我园教师队伍和实践研究的阶段,重新定位研究的切入点。我们认为,虽然老师们有了整体关注幼儿活动过程的意识,但研究必须以一个具体的学习环节为切入点,才能支持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研究。如何找准切入点?在共同回顾已有研究收获的基础上,我们围绕“尝试将研究落于实践中的困惑”进行交流。研讨中,老师们谈道:“从理论上,我们能够明白立足幼儿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常提的学习环去思考,但在实践中,究竟从何入手,怎样找到一个突破口,是我们的最大困惑。”
在广泛调研教师实践困惑的基础上,我们再次开展研讨,试图就“计划-实施-回顾”这个学习环,与老师们一同明确每部分的意义。研讨刚开始,老师们就“要不要有计划?”“计划的目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展开了辩论。有的教师认为,从长远发展意义上看,不能够说有计划性的孩子就比没有计划性的孩子发展得好;有的认为,计划性必然会影响幼儿今后的发展。
梳理老师们的争论,我们认为,无论从哪个切入点开展研究,最终我们都会回归到关注孩子的学习上,但对于老师们来说,能够从自己困惑的点开展研究,更能够激发研究的动力。为此,我们就教师间的争论点切入本学期的研究,确定了“以计划环节入手研究幼儿学习过程”的思路。幼儿的计划活动,是学习环的开端,上学期的研究中老师们也提到幼儿的计划对于游戏、乃至分享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选择从幼儿的学习计划入手,去关注幼儿的整个学习过程,了解学习环中的各个环节是如何相互作用促进幼儿发展的,从而支持教师更加科学、辩证地去关注幼儿的游戏和学习。这就是我们之所以确定以“计划环节”为本学期研究切入点的原因。
实践探索,我们到底要突破什么?
抓住实践研究的关键点——好想法不如“真”实践
研究说到底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区园联动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鼓励老师们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实践中真实的现象拿出来分享,只有真切地关注这些问题,努力尝试突破这些问题,寻找背后的影响因素,才能够真正地支持教师拨开教育表象的迷雾关注幼儿的真实需要,才能够找到切实有效的策略去支持幼儿的发展。
◆ 关键点一:我们如何看待幼儿的计划
幼儿每天都会做计划,久而久之老师们会形成一些定式思维,认为幼儿的计划就是画计划纸,计划就是计划环节的活动。顺着这样的思路,大家觉得做计划最大的意义好像并不是作用于对幼儿的发展方面,而是让老师了解幼儿的想法,能够更好地支持幼儿。如果做计划本身并不是孩子自己的发展需求,那么当老师足够了解幼儿动态的情况下,计划就显得没那么必要了。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做计划对于幼儿的学习到底有没有价值呢?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幼儿的计划呢?(案例:《计划让幼儿的游戏更有意思也更有意义》)
◆ 关键点二:什么样的计划能支持孩子
为了观察幼儿自主制订计划的情况,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尝试着放开手,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去制订计划。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孩子们做计划的方式各种各样,有的喜欢做个人计划,有的喜欢和朋友一起制订计划;有些计划关注流程性的,有些计划关注分工;有些幼儿的计划思路清晰,有些幼儿的计划细致入微……不同的计划方式背后,体现了幼儿怎样的特点与发展?计划对于幼儿活动的支持作用又是什么?教师如何支持?需要我们在实践研究中不断探索发现。(案例:《大班幼儿的计划形式及教师支持》)
◆ 关键点三:从何处入手关注幼儿的计划性
幼儿的计划情况是否足以说明幼儿的计划性发展水平?通过反复的讨论,我们明确幼儿的计划不仅仅体现于计划环节,幼儿的计划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够单看一次活动的计划就判断幼儿的计划水平。那么在一日环节中我们到底该从何处入手去关注、分析幼儿的计划性呢?教师尝试关注幼儿的学习环,捕捉活动过程中幼儿有关计划性的行为,并结合幼儿的活动特点尝试将班级幼儿的计划性分类,进一步探索对幼儿计划性的分析、判断与支持。(案例:《区域游戏中多样支持幼儿制订计划》) 研究探讨,我们如何打开新思路?
把握研讨现场的价值点——好梳理不如“真”争议
在以往的研讨中,我们除了会预设一些研讨的焦点问题,还会针对问题预设一些相关的答案。作为研讨现场的主持人,其中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老师们的讨论来梳理和补充研讨问题的答案,以求达成共识。在我的意识中,似乎只有解决了问题,找到了答案,才算是达到了研讨的目的。因此,在研讨的过程中我更多关注的是能够给予我答案的东西,也就是说,在老师们讨论的过程中,我就在潜意识里沿着自己的思路,筛选着自己认为有用的内容,为后面的梳理提升做着准备。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许多老师深有感触的点点滴滴却没有抓住。
在和左老师共同组织教研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每当老师们各抒己见,甚至是激烈地争辩起来的时候,也是左老师最兴奋的时候,她不但会认真倾听每一位老师的想法,还会适时地帮助老师们提炼出要表达的核心问题,并询问其他老师针对这个问题的感受或是看法,从而引起大家的共鸣,并且针对这个问题相互讨论。这些随机生成的问题有时通过讨论能够达成共识,而有的时候却需要大家带着问题,回去在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和尝试。每次研讨的时候,我发现左老师都会随时更新事先准备好的PPT,把新的经验或是有待进一步研讨的问题及时梳理记录在上面。这样的研讨过程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颠覆式的学习:重点研究的不仅仅是事先预设的内容,还有随时生成和碰撞出来的更有价值的内容;重要的不仅仅是梳理和提升,还要抓住能够进一步引发大家思考的问题……让老师们不仅带着结论,更重要的是带着思考回到各自的园所,回到实践中去。
在区园联动研讨的过程中,有很多次观点的碰撞,例如,“没有计划行不行?”“关注每个幼儿的计划现实吗?”“计划性就在计划环节吗?”……这之中,很多老师持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研讨的现场并没有基于梳理或者是总结,而是就老师们有争议的问题深入探讨,让每一种观点都被大家充分地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达到观点之间的融合与进一步明确。梳理固然重要,但是“真理”总是越辩越明!在本学期的教研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不同观点碰撞给教研带来的动力,因此更加坚定了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和视角去接受教研中的不同声音、不同观点,让研究在大家思想的碰撞中逐渐深入,珍视并保持观点的多样性。
一学年的区园联动活动,让我们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受益匪浅,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联合教研的魅力: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形成了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理论与实践不断碰撞……实践研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从幼儿发展需要的角度认识计划活动的价值和特点,从学习环的角度寻找计划性的多种体现,从学习品质的角度思考计划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