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匠心强匠术育匠人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ulan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将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然而,真正实现从“Made in China”到“China Manufacturing”的转变迫切需要“工匠精神”,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是中国制造业优化升级的关键。工匠的培养离不开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基地,是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需要。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具有大国工匠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引路人,师德是人格丰碑的塑造者。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师德建设全过程,内化于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外显于行为世范和教育教学,不仅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更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扬“工匠精神”,做“四有”教师
  对于我国而言,“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品。自古庄子笔下的解牛神厨庖丁、承蜩高手佝偻者、斫轮大师轮扁,列子笔下的善射者纪昌,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等,不一而足,无不彰显“工匠精神”。然而,“工匠精神”在当代中国曾一度遭到冷落。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开启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品质革命”。随后,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在各个领域全面铺开,同时也成为教育界特别是职业教育关注的新焦点。
  2016年5月8日,为迎合国家的需求,响应时代的呼唤,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以“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作为主题,刘延东副总理在启动仪式中提出,“要培育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释放出巨大的人才红利。”“工匠精神”理应成为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需要全体职教人的长期坚守。与此同时,应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倡导职教教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愛岗敬业、忠于职守、勇于实践、乐于奉献,努力争当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做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二、“工匠精神导向师德建设”的内涵探析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据报道,截至2012年,全世界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共有5586家,其中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1]企业长寿的秘诀在于,他们都在传承“工匠精神”。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是德国、日本等国际制造业强国的宝贵经验。
  “工匠精神”是指从业者在长期职业生涯中养成的职业风范,以产品为导向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表现为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对职业的执着奉献的一种精神理念。“工匠精神”需要从以下五个维度解读:一是从哲学层面看,具有精神坚守和价值追求的工匠,谓之有匠心,有匠心之基,方能由技进道,进入这个职业领域的自由王国;二是从文化层面看,但凡“工匠精神”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必须要有崇尚工匠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体制文化、管理文化、价值观文化,并使之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源流和社会“习惯”;三是从制度层面看,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制度文化,从法的高度去保护原创首创、保护知识产权,严格监管市场,惩罚造假售假,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和合力,此乃“工匠精神”生存基石;四是从社会层面看,始终坚持潜心研发、专注学问、专心学习、爱岗敬业等,可谓之为“工匠精神”;五是从价值理念层面看,“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是一种层次最高的文化形态,其核心内涵与“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2]
  (二)“工匠精神导向师德建设”模式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工匠精神”不仅能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崛起,还能促进中国社会的文明发展,也能促使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深刻变革。“工匠精神”是所有职教人应具备的品质修养,而作为培养未来工匠的职业教育,更应当将“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为紧扣时代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应大力倡导实施“工匠精神导向师德建设”模式,厚植“工匠精神”于师德建设全过程,作为培养“匠心德行”双修的“四有”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提升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教师的“工匠精神”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工匠精神”与师德建设有机结合,融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是优化人文环境,寓“工匠精神”于师德建设全过程,如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在教师队伍中倡导“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匠心德行”的教育理念;二是立足实践体验,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演讲、征文、榜样学习等大量有效的实践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体验、内化道德情操;三是紧扣职业教育特色,培养教师修身立德、践履笃行的品性,以专业实践为切入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增强为社会服务的实力,促进师德建设与行业职业道德的接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工匠精神”视阈下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之路径
  (一)“树人树木立匠心”是前提
  《管子·权修》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先立德再树人,欲树人先树心。
  “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匠人必先淬炼心性,保持激情,培养职业认同感;唤醒体内的一流精神,才能达到一流的技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仅要传授学问之道、业务之道,更重要的是传授为人之道。身为一名师者,必先成为学生的为人之师、品格之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引路人,师德是人格丰碑的塑造者。师者,就是对学生拥有责任心,对工作拥有事业心,对自己拥有平常心。师德,发自内心对学生的大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本职工作的倾注。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师德建设月、道德讲堂、好人评选等活动为契机,组建“教育义工团”,搭建“师德师风展示平台”,推广“网络家访”新模式,表彰“师德师风典范”,建立“师德师风考核的长效机制”等载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广大教师能树立远大理想,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教师的价值观念和敬业奉献精神,在全社会树立学院良好的师德形象,弘扬高尚的师德风范。[3]师德修养的提升是永恒的教育主题,职业教育应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发展理念、培育“工匠精神”纳入师德要求,引导教师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开阔的眼界,从更高的高度来理解教师的职业和使命。
  (二)“技能训练强匠术”是载体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人”要以技养身,嗜之越笃,技巧越工;竭其心智,穷其工力;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穷尽一生磨炼自己的技能。高职院校师德建设要把“工匠精神”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渗透于教学育人各个环节,细化为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师核心素养体系,掌握和强化中高端职业技术技能;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养成和践行“工匠精神”。[2]因此,育匠人须强匠术。
  教师技能比赛既是检验教师专业技能的平台,也是展示教师自我风采的舞台。职业教育应以此为契机,搭建教师技能竞赛平台,建立健全比赛制度,把教师技能竞赛作为提高师资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参照行业岗位的标准来评定教师的技术水平,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达到以赛促学、训赛融通、锻造“工匠精神”的目的。过硬技能是“工匠精神”的载体,而技能竞赛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重要平台,是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为紧扣职业教育特色,高职院校教师应浸润于学校和企业双重职场环境中,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定期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丰富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提高其专业技能,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坚守三尺讲台、两尺教鞭,也要走出“象牙塔”,主动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责与使命,在社会“大熔炉”的磨砺中塑造“匠心”、强化“匠术”。
  (三)“校企合作育匠人”是趋势
  多年来,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发展校企合作项目,目前已经成功搭建了“鲲鹏精密义齿、雷诺视光技术、科方临床检验、旭兰时刻美容”四个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以推进校企多方位合作、产教深层次融合,改革职业教育的一元化办学模式,打造育人双主体的办学格局。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让专职教师熟悉所教专业的行业职业道德,以及企业文化和企业相关制度;让兼职教师规范从教行为,提高师德水平;进而达到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与行业职业道德有效融合的目的,以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4]在德国,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在企业里的身份是学徒。“现代学徒制”不仅注重师傅向徒弟的言传身教,更重视在师傅“传帮带”的过程中注入“工匠精神”思想,薪火相传,夯实具有工匠基础的人力资源。但是,建立企业“导师制”队伍,必须做好把关、培养和监督工作,不仅要重视师傅的业务能力,更要重点考察其道德素养。并坚持以导师全员培训、集中专题培训为主要形式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帮助其转变观念,了解学校和学生情况,了解职业教育现状,提高责任意识和育人意识,以促成行业师资的业务经验与育人理念的有机融合,真正达到业务精湛、道德过硬、教学有方。[5]校企合作之现代学徒制模式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形式,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为充分发挥行业师资的优势,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导师制”队伍,需完善行之有效的资格把关和监督培养机制,从而保证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正所谓“匠于心、精于工、品于行”才能造匠人。
  “工匠精神”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職业人核心的职业素养,是职业院校教学育人各个环节必须贯彻的培养目标。构建“工匠精神导向师德建设”模式,以“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作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价值向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职业教育信念;将“工匠精神”厚植于师德建设全过程,开展教师队伍中“工匠精神”的体验教育、实践教育与养成教育,实施“树人树木立匠心、技能训练强匠术、校企合作育匠人”等路径,内化于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外显于行为世范和教育教学;以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匠心德行”双修的“四有”教师,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2018年度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科研规划项目《供给侧改革视阈下中医美容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803Y1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5.
  [2]李进.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论坛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4):37-40.
  [3]傅雪芬.医德引领的德育模式探析[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1):45-47.
  [4]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7-98.
  [5]张平.职业院校行业师资引进应注意的问题[J].东方青年·教师,2013(22):280-281.
  责任编辑何丽华
其他文献
6月6-8日,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暨2017全国旅游产教对话活动暨“百川论坛”在美丽的苏州举行。在行业指导委员会专题会上,国家旅游局魏洪涛副局长为旅游行指委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授牌,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董家彪校长接受国家旅游局魏洪涛副局长颁发的“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學指导委员会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牌匾及主任委员聘书。国家旅游局人事司缪沐阳司长、余昌国副司长分别颁发副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他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学做合一”强调以“做”为中心,“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育思想正好切合当下职业教育的主流方向,其一,“教学做合一”与当前中职教育提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不谋而合,教学上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让师生在教学做之中进行互动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建同提出:“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1]他认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能增强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从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探寻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结构规模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弹性系数来分析2005~2014年广东省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广东省
二十世纪八十年初的广东,是一个时空的坐标,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中不可回避的时间节点和地域标识。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下称广东省旅),就在此时,就在此地,以粤菜起家,此后,学校的发展,却不止于粤菜。从过去的省粤菜培训中心,到如今的国家级示范校,经过三十一年富有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一所具有广东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旅游职业技术学校,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教育改革洪流中的弄潮儿。  2015年6月26日,广
7月4日,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于天津圆满结束。在本届大赛中,广东参赛选手在与众多高手的巅峰对决之中,大显身手,再创佳绩:广东中职代表队(含深圳)共有68所学校、286名学生选手参加了43个项目的比赛,共荣获一等奖26项,二等奖75项,三等奖65项,共166个奖项,充分展示了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技能水平。  大赛概况:广东选手再创辉煌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中华人民共
建筑工程技术作为土建大类的龙头专业,开设历史悠久,辐射带动面广。“十三五”期间,为适应广东省建筑业的升级发展,构建中职(建筑施工管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本科(土木工程)一体化培养的现代职教体系,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协同省内12家中职、高职、本科及企业单位,承担了广东省教改项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职、高职和本科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01077)的研究与实践。由于本专业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艺术鉴赏能力,对舞蹈方面的培养也是必须。但中职学校的学生舞蹈素养较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要将“一无所知”的学生培养出一定舞蹈功力,还要让学生热爱舞蹈,这是职高舞蹈老师在工作中需要面对的大问题。  关键词:舞蹈教学;舞蹈素养;快乐舞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6-0091-02  现在的社会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元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微”热潮迅速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进入了以“微”为时尚,以“微”为潮流的时代。其中以“微博”、“微信”、“微电影”为代表的“微动力”,促进了“微”时代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们教育界也掀起了一股“微热潮,”迎来了一位新成员——微课,很快,“微课”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随之,各种微课比赛和培训活动此起彼伏。何为微课?微课就是以信息技术为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和技能,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师德,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为幼儿的人生发展奠定道德基础。本文主要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师师德培养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我校在幼师师德培养方面的途径和方法三个方面阐述幼儿教师的师德培养问题。  一、师德培养的重要性  2012 年教育部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
书籍是传承人类文明的基础平台,中职教学大纲对阅读也提出明确的要求。鉴于中职学生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笔者从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拓展学生阅读资源,打造阅读交流平台等方面对中职语文阅读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反思。  一、中职教学大纲对阅读的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明确指出要“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重视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