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园的省级立项课题是《文化传承:古镇幼儿园微型课程的案例研究》,丝绸文化篇章是该课题研究内容版块中的一个。该板块主要以古镇的“丝绸”文化为背景,以“丝绸”为切入口开展篇章式的研究,从而进行有效的丝绸文化篇章的微型课程的构建研究。
关键词:幼儿教育;丝绸文化;微型课程;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108-001
《指南》中指出,要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所以,本篇章的研究主要以古镇的“丝绸”文化为背景,关注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园的教育回归幼儿的生活,服务于幼儿的生活,从而在幼儿幼小的心中播种下一颗古镇“丝绸”文化的种子,让它在幼儿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达到传承与发展古镇“丝绸”文化的目的。那么,如何在我们的古镇中寻找适合的教育资源呢?以下是我园的具体做法。
一、关于幼儿——关注幼儿的发展,以幼儿的经验为基点
1.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
幼儿原有的生活、认知、操作经验是活动开展的重要保证,它将影响幼儿在活动中兴趣的持续性、思维的活跃性和活动的有效性。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们必须对幼儿原有经验、认知风格等有所了解。在了解幼儿原有经验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调查法和谈话法。如在与幼儿谈话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你知道丝绸是怎么来的吗?我们震泽哪里有丝绸呀?等等。然后将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梳理,了解到幼儿已经具有的“丝绸文化”方面的知识,还想要了解哪些方面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能够有选择、有目的地筛选出适合幼儿原有经验的篇章内容,从而有效地进行“丝绸文化”篇章内容的构建。
2.关注幼儿发展的连续性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前后发展之间不是没有联系的,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有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性质。在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质变,构成了发展的阶段性,阶段特征之间的交叉又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针对幼儿的这一发展特点,我们在课程构建的时候就避免了重集体教学活动的教育观念。采用以集体教学为中心,以实践活动、自主性游戏、亲子项目和小组活动等形式作为活动的延伸。如在桑树系列活动中,我们以集体教学活动《蚕宝宝的食物——桑叶》为切入口,开展了亲子种植桑树的活动、小组观察活动“桑树长呀长”、实践活动饲养蚕宝宝等系列活动,让幼儿的经验在一次次活动中得到积累,从而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关于教师——观念先行,拓展资源开发的视野
1.教育观的突破——“丝绸”篇章资源梳理的首要前提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只有突破原有的教育观念,才能给我们带来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一系列变革,从而有效地促进本园课程特色资源库的建设。首先,突破课堂教学,强调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环节都是幼儿学习的途径,而且这些环节中幼儿能够获得的经验都是我们的课程资源。其次,改变上课形态,我园提出“参观——实践——体验”和“观察——探究——发现”的两大模式。
2.知识观的改变——“丝绸”篇章资源梳理的关键条件
新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一种关系体系,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它并非只有一种形态,而“做”的知识,和“实践”、 “体验”的知识也是知识的重要类别。
首先,走出知识的原有概念。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而我们对于幼儿获得的知识概念可以更加宽泛。如生活经验的获得,一次人生经历,一次情感的体验,一种固有思维的简单创新等等。
其次,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新《纲要》和《指南》中明确规定要重过程轻结果。而且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不是片段式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要不断地给予幼儿获得知识的机会,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和操作中,积累经验,获得知识。
三、关于内容——挖掘特色,彰显“丝绸文化”的魅力
1.撒大网——寻找适合幼儿的“丝绸”文化
古镇震泽在“丝绸文化”方面颇有特色,但是有许多“丝绸文化”逐渐消失,幼儿难以有相关经验。同时,不同的社区资源由于从属于不同的社会机构和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因此需要经过教育者的仔细分析和梳理,才能够充分实现它的教育价值。于是,我们在对古镇丝绸文化资源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对古镇丝绸文化资源进行筛选。筛选出古镇的养蚕文化、古镇的蚕丝文化和古镇的丝绸制品等教育资源,然后进一步优化和配置资源,并将之整合进不同的课程实施计划中,制定相应的课程实施细则。
2.去粗伪——打造精致的幼儿园“丝绸”文化
在对古镇丝绸文化资源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我们筛选出了古镇的养蚕文化、古镇的蚕丝文化和古镇的丝绸制品等教育资源。但是这些资源也并不是完全适合于幼儿园教学的,需要教师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会发光的珍珠”。于是,我园经过课程的审议、活动的研讨和头脑风暴等方式选取了几个适合幼儿的点,如饲养蚕宝宝的系列活动、桑树的种植系列、茧子的系列活动和丝绸制品等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丝绸”文化资源都适合幼儿的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从而凸显本园“丝绸”文化篇章的独特性。
在“丝绸文化”篇章的研究过程中,我园本着去粗存细和去伪存真的原则,有目的地选择出了适合本园特色和本园幼儿发展的课程资源。然后根据所选资源的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到我园的蓝本课程中去,形成了一套古镇幼儿园的“丝绸文化”特色园本课程,有效地凸显课题研究在幼儿园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丝绸文化;微型课程;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108-001
《指南》中指出,要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所以,本篇章的研究主要以古镇的“丝绸”文化为背景,关注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园的教育回归幼儿的生活,服务于幼儿的生活,从而在幼儿幼小的心中播种下一颗古镇“丝绸”文化的种子,让它在幼儿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达到传承与发展古镇“丝绸”文化的目的。那么,如何在我们的古镇中寻找适合的教育资源呢?以下是我园的具体做法。
一、关于幼儿——关注幼儿的发展,以幼儿的经验为基点
1.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
幼儿原有的生活、认知、操作经验是活动开展的重要保证,它将影响幼儿在活动中兴趣的持续性、思维的活跃性和活动的有效性。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们必须对幼儿原有经验、认知风格等有所了解。在了解幼儿原有经验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调查法和谈话法。如在与幼儿谈话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你知道丝绸是怎么来的吗?我们震泽哪里有丝绸呀?等等。然后将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梳理,了解到幼儿已经具有的“丝绸文化”方面的知识,还想要了解哪些方面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能够有选择、有目的地筛选出适合幼儿原有经验的篇章内容,从而有效地进行“丝绸文化”篇章内容的构建。
2.关注幼儿发展的连续性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前后发展之间不是没有联系的,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有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性质。在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质变,构成了发展的阶段性,阶段特征之间的交叉又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针对幼儿的这一发展特点,我们在课程构建的时候就避免了重集体教学活动的教育观念。采用以集体教学为中心,以实践活动、自主性游戏、亲子项目和小组活动等形式作为活动的延伸。如在桑树系列活动中,我们以集体教学活动《蚕宝宝的食物——桑叶》为切入口,开展了亲子种植桑树的活动、小组观察活动“桑树长呀长”、实践活动饲养蚕宝宝等系列活动,让幼儿的经验在一次次活动中得到积累,从而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关于教师——观念先行,拓展资源开发的视野
1.教育观的突破——“丝绸”篇章资源梳理的首要前提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只有突破原有的教育观念,才能给我们带来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一系列变革,从而有效地促进本园课程特色资源库的建设。首先,突破课堂教学,强调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环节都是幼儿学习的途径,而且这些环节中幼儿能够获得的经验都是我们的课程资源。其次,改变上课形态,我园提出“参观——实践——体验”和“观察——探究——发现”的两大模式。
2.知识观的改变——“丝绸”篇章资源梳理的关键条件
新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一种关系体系,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它并非只有一种形态,而“做”的知识,和“实践”、 “体验”的知识也是知识的重要类别。
首先,走出知识的原有概念。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而我们对于幼儿获得的知识概念可以更加宽泛。如生活经验的获得,一次人生经历,一次情感的体验,一种固有思维的简单创新等等。
其次,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新《纲要》和《指南》中明确规定要重过程轻结果。而且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不是片段式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要不断地给予幼儿获得知识的机会,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和操作中,积累经验,获得知识。
三、关于内容——挖掘特色,彰显“丝绸文化”的魅力
1.撒大网——寻找适合幼儿的“丝绸”文化
古镇震泽在“丝绸文化”方面颇有特色,但是有许多“丝绸文化”逐渐消失,幼儿难以有相关经验。同时,不同的社区资源由于从属于不同的社会机构和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因此需要经过教育者的仔细分析和梳理,才能够充分实现它的教育价值。于是,我们在对古镇丝绸文化资源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对古镇丝绸文化资源进行筛选。筛选出古镇的养蚕文化、古镇的蚕丝文化和古镇的丝绸制品等教育资源,然后进一步优化和配置资源,并将之整合进不同的课程实施计划中,制定相应的课程实施细则。
2.去粗伪——打造精致的幼儿园“丝绸”文化
在对古镇丝绸文化资源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我们筛选出了古镇的养蚕文化、古镇的蚕丝文化和古镇的丝绸制品等教育资源。但是这些资源也并不是完全适合于幼儿园教学的,需要教师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会发光的珍珠”。于是,我园经过课程的审议、活动的研讨和头脑风暴等方式选取了几个适合幼儿的点,如饲养蚕宝宝的系列活动、桑树的种植系列、茧子的系列活动和丝绸制品等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丝绸”文化资源都适合幼儿的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从而凸显本园“丝绸”文化篇章的独特性。
在“丝绸文化”篇章的研究过程中,我园本着去粗存细和去伪存真的原则,有目的地选择出了适合本园特色和本园幼儿发展的课程资源。然后根据所选资源的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到我园的蓝本课程中去,形成了一套古镇幼儿园的“丝绸文化”特色园本课程,有效地凸显课题研究在幼儿园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