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有些父母平时会给孩子讲好多的道理,却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上不加注意,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形成错误的观念。
案例:区域活动中,浩浩到“银行”取钱后,直接来到“饭店”里,自己找个位置坐下后就大喊:“服务员呢?有客人来了!”思语赶紧过来招呼他:“你要点什么?”浩浩说:“给我拿瓶酒来,我要喝酒。”思语一愣:“我们这里没有酒。”“啊?饭店怎么会没有酒呢?”浩浩惊奇地问道。思语想了一下,转身去拿了一个瓶子放在他面前:“酒来了。”浩浩拿起瓶子往杯子里一倒,然后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像梁山好汉般一抹嘴巴:“好喝!好喝!”付钱后走了。他到手工区和建构区转了一圈后又来到“饭店”,还像刚才那样大叫:“拿酒来,拿酒来!”这次思语直接递给他一个瓶子,他同样一饮而尽后付钱走了。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浩浩几乎没有参与其他任何活动,他频频出入“饭店”,目的只有一个——买酒喝(约有五、六次之多),直至游戏结束。
分析:本案例中,浩浩只做了一件事——买酒喝,这在此前的游戏活动里从未出现过。即使在刚刚开始设计“饭店”的游戏时,也没有孩子提出饭店该有酒水供应,他们只认为应有橙汁、牛奶等饮料,这说明多数孩子去饭店的机会不多,或者说他们对喝酒这个行为并不特别关注,他们只注意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东西,如饮料。同时我们也认为喝酒并不是值得提倡的良好行为,因而就没有特别提出来。而在本次游戏中,这个意料之外的情况出现了,它首先让“服务员”经受了一次小小的考验,令她一时不知所措,先以“没有酒”为由拒绝了“顾客”的要求,但“顾客”的言语“饭店怎么会没有酒呢”提醒了她,经过片刻的思考后,她终于解决了问题,使游戏得以顺利进行。但浩浩的特殊行为也让我产生了疑问:他为什么对其他活动都不感兴趣,却对“喝酒”情有独钟呢?
游戏结束后,我装作不经意的样子问他:“浩浩,你刚才喝酒的样子是跟谁学的?”他此时还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中,用手一弯做端杯状,头猛地往后一仰:“这是我爸爸喝酒的样子,他每次带我上饭店都这样。”接着又撅着嘴小小地抿了一下,还发出“啧、啧”声:“有时他也这样喝酒。”看着孩子兴奋的脸庞,我的心中明白了几分。
在与浩浩妈妈的交流中,我了解到浩浩的父亲是个商人,由于工作关系,十天半个月才回家一次。可能是因为自己经常不在家,觉得亏欠了孩子,因而每次回来都要带着孩子去饭店吃一次饭。无疑,父亲是爱孩子的,他也知道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陪伴,所以才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多跟自己在一起,只是他选择的方式存在着偏差。
其一、忽视了自身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五、六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初步的性别意识,他们对与自己同样性别的父亲特别崇拜,可以说父亲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孩子毕竟还小,不能明辨是非。在他们的心中,父亲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正确的,因而会以各种方式去模仿、学习父亲的言谈举止。比如浩浩,他并不理解父亲喝酒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爱好,而父亲喝酒时的动作、语言又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游戏中他才会一次又一次模仿父亲“喝酒”,其他活动都没有能吸引他的注意力。
其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浩浩父亲的做法其实就是“重养育、轻教育”。他没有了解孩子的内心真正需要什么,而是片面地认为给孩子物质的、精神的满足就是对孩子的爱护,同时在吃饭、喝酒的过程中也让自己的补偿心理得到满足。其实陪伴孩子的方法很多,在充分征求孩子意见的前提下可以看书,可以到郊外放风筝或郊游,也可以玩游戏、搭积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父亲通过与孩子共同操作、探索,能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轻轻的抚摸、言语的交流、玩笑的摔打、奔跑还会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进一步增进父子间的亲情。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活动无一不比去饭店吃顿饭来得更有意义,孩子也会更开心。
其三、忽视了对孩子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影响。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小开始、经过不断修正而逐步形成的,孩子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父母。浩浩的父亲每到休息时便带孩子到饭店去消费,这让年幼的浩浩认为:人们只要休息就可以去饭店,而去饭店就要买酒喝。在游戏中他也将这种观点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表现为不断地“去饭店喝酒”,而对其他任何活动都不感兴趣,更没有想过去尝试。如果长此以往,那该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指导策略:
第一、与浩浩的父母交换意见,以取得教育上的一致。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问题的根源出在孩子父亲身上,因此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约见、交流,一切都很顺利,尤其是浩浩的父亲,很惭愧也很内疚:“本来想给孩子最好的,没想到却害了他。”并表示今后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行为,努力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以免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与孩子一起分析喝酒的危害。在取得家长的大力配合后,我想该和孩子正面谈谈了。我知道这比较困难,因为孩子小,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他是很难理解的。为了让谈话顺利进行,我下载了一些关于喝酒害处的资料和图片,准备在交谈时给浩浩看。“你觉得喝酒好吗?”我问他。他的回答很干脆:“不好!”我有些奇怪:“为什么?”他看了看我:“昨天我爷爷喝酒喝醉了,发酒疯,还打了我的屁股。”说着还摸了摸屁股,似乎疼痛依旧。“我以后不喝酒了,我爸爸也不喝了。”听了浩浩的话,我松了口气,他的亲身经历远比我的说教更有说服力。不过,我还是给他看了那些资料和图片,告诉他,喝酒有时会喝醉了伤害别人,而且对自己的身体也没有好处,喝酒太多的人容易生病……我还建议他把这些资料带回去给爷爷看,劝爷爷今后也不要喝酒了。
第三、鼓励他还在其他游戏中找到快乐。游戏时幼儿生活的主要表现形式,只有当他在其他游戏活动中找到兴趣、找到快乐时,他才会逐渐忘却“喝酒”这种行为。于是,在随后的游戏活动中,我牵着浩浩的手,带他参观“服装店”,让他到“建筑工地”去造高楼,给他将“图书城”里的故事,到“巧手工厂”教他折折贴贴……当他兴奋地捧着一座“高楼”、拿着一只“孔雀”来到我身边时,我总会奖励他一颗星星、一个微笑或是一个拥抱,他那眉飞色舞地样子让我感觉到他是快乐的。
后记:
在后来的几次区域活动中,虽然浩浩有时还会到“饭店”去“喝一杯”,但频率已大为减少,他现在能主动去手工区“裁剪衣服”,还喜欢到益智区玩拼图,看着浩浩的变化,我感到很欣慰。
案例:区域活动中,浩浩到“银行”取钱后,直接来到“饭店”里,自己找个位置坐下后就大喊:“服务员呢?有客人来了!”思语赶紧过来招呼他:“你要点什么?”浩浩说:“给我拿瓶酒来,我要喝酒。”思语一愣:“我们这里没有酒。”“啊?饭店怎么会没有酒呢?”浩浩惊奇地问道。思语想了一下,转身去拿了一个瓶子放在他面前:“酒来了。”浩浩拿起瓶子往杯子里一倒,然后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像梁山好汉般一抹嘴巴:“好喝!好喝!”付钱后走了。他到手工区和建构区转了一圈后又来到“饭店”,还像刚才那样大叫:“拿酒来,拿酒来!”这次思语直接递给他一个瓶子,他同样一饮而尽后付钱走了。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浩浩几乎没有参与其他任何活动,他频频出入“饭店”,目的只有一个——买酒喝(约有五、六次之多),直至游戏结束。
分析:本案例中,浩浩只做了一件事——买酒喝,这在此前的游戏活动里从未出现过。即使在刚刚开始设计“饭店”的游戏时,也没有孩子提出饭店该有酒水供应,他们只认为应有橙汁、牛奶等饮料,这说明多数孩子去饭店的机会不多,或者说他们对喝酒这个行为并不特别关注,他们只注意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东西,如饮料。同时我们也认为喝酒并不是值得提倡的良好行为,因而就没有特别提出来。而在本次游戏中,这个意料之外的情况出现了,它首先让“服务员”经受了一次小小的考验,令她一时不知所措,先以“没有酒”为由拒绝了“顾客”的要求,但“顾客”的言语“饭店怎么会没有酒呢”提醒了她,经过片刻的思考后,她终于解决了问题,使游戏得以顺利进行。但浩浩的特殊行为也让我产生了疑问:他为什么对其他活动都不感兴趣,却对“喝酒”情有独钟呢?
游戏结束后,我装作不经意的样子问他:“浩浩,你刚才喝酒的样子是跟谁学的?”他此时还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中,用手一弯做端杯状,头猛地往后一仰:“这是我爸爸喝酒的样子,他每次带我上饭店都这样。”接着又撅着嘴小小地抿了一下,还发出“啧、啧”声:“有时他也这样喝酒。”看着孩子兴奋的脸庞,我的心中明白了几分。
在与浩浩妈妈的交流中,我了解到浩浩的父亲是个商人,由于工作关系,十天半个月才回家一次。可能是因为自己经常不在家,觉得亏欠了孩子,因而每次回来都要带着孩子去饭店吃一次饭。无疑,父亲是爱孩子的,他也知道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陪伴,所以才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多跟自己在一起,只是他选择的方式存在着偏差。
其一、忽视了自身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五、六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初步的性别意识,他们对与自己同样性别的父亲特别崇拜,可以说父亲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孩子毕竟还小,不能明辨是非。在他们的心中,父亲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正确的,因而会以各种方式去模仿、学习父亲的言谈举止。比如浩浩,他并不理解父亲喝酒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爱好,而父亲喝酒时的动作、语言又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游戏中他才会一次又一次模仿父亲“喝酒”,其他活动都没有能吸引他的注意力。
其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浩浩父亲的做法其实就是“重养育、轻教育”。他没有了解孩子的内心真正需要什么,而是片面地认为给孩子物质的、精神的满足就是对孩子的爱护,同时在吃饭、喝酒的过程中也让自己的补偿心理得到满足。其实陪伴孩子的方法很多,在充分征求孩子意见的前提下可以看书,可以到郊外放风筝或郊游,也可以玩游戏、搭积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父亲通过与孩子共同操作、探索,能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轻轻的抚摸、言语的交流、玩笑的摔打、奔跑还会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进一步增进父子间的亲情。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活动无一不比去饭店吃顿饭来得更有意义,孩子也会更开心。
其三、忽视了对孩子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影响。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小开始、经过不断修正而逐步形成的,孩子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父母。浩浩的父亲每到休息时便带孩子到饭店去消费,这让年幼的浩浩认为:人们只要休息就可以去饭店,而去饭店就要买酒喝。在游戏中他也将这种观点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表现为不断地“去饭店喝酒”,而对其他任何活动都不感兴趣,更没有想过去尝试。如果长此以往,那该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指导策略:
第一、与浩浩的父母交换意见,以取得教育上的一致。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问题的根源出在孩子父亲身上,因此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约见、交流,一切都很顺利,尤其是浩浩的父亲,很惭愧也很内疚:“本来想给孩子最好的,没想到却害了他。”并表示今后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行为,努力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以免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与孩子一起分析喝酒的危害。在取得家长的大力配合后,我想该和孩子正面谈谈了。我知道这比较困难,因为孩子小,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他是很难理解的。为了让谈话顺利进行,我下载了一些关于喝酒害处的资料和图片,准备在交谈时给浩浩看。“你觉得喝酒好吗?”我问他。他的回答很干脆:“不好!”我有些奇怪:“为什么?”他看了看我:“昨天我爷爷喝酒喝醉了,发酒疯,还打了我的屁股。”说着还摸了摸屁股,似乎疼痛依旧。“我以后不喝酒了,我爸爸也不喝了。”听了浩浩的话,我松了口气,他的亲身经历远比我的说教更有说服力。不过,我还是给他看了那些资料和图片,告诉他,喝酒有时会喝醉了伤害别人,而且对自己的身体也没有好处,喝酒太多的人容易生病……我还建议他把这些资料带回去给爷爷看,劝爷爷今后也不要喝酒了。
第三、鼓励他还在其他游戏中找到快乐。游戏时幼儿生活的主要表现形式,只有当他在其他游戏活动中找到兴趣、找到快乐时,他才会逐渐忘却“喝酒”这种行为。于是,在随后的游戏活动中,我牵着浩浩的手,带他参观“服装店”,让他到“建筑工地”去造高楼,给他将“图书城”里的故事,到“巧手工厂”教他折折贴贴……当他兴奋地捧着一座“高楼”、拿着一只“孔雀”来到我身边时,我总会奖励他一颗星星、一个微笑或是一个拥抱,他那眉飞色舞地样子让我感觉到他是快乐的。
后记:
在后来的几次区域活动中,虽然浩浩有时还会到“饭店”去“喝一杯”,但频率已大为减少,他现在能主动去手工区“裁剪衣服”,还喜欢到益智区玩拼图,看着浩浩的变化,我感到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