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文学在网络载体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中迅速发展壮大,其影响力不断向普通人群的日常生活渗透,使文学的写作主体变得自由。一些作品如《悟空传》反映了人们对于个性解放的要求,即“本我”觉醒与“超我”解构,但是网络文学也存在商业化、机械化的倾向。
关键词:网络文学;本我觉醒;超我解构
我国的网络文学是以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和1995年文学网站出现为开端进行发展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而当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移动设备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实体书,成为人们的主要阅读工具。
2001年,我国大陆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241个,截止2013年底,我国网络文学网站总数已达到1.4万,综合性网站数7150个。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网络文学网站数量呈几何式增长。网络文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消遣娱乐、逃避孤独的需求,正因为最初网络文学的作者与读者是具有小资情结、生活优渥、熟悉网络技术的知识青年,决定了网络文学的题材以校园、城市、爱情为主。随着网络的普及,使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这也是网络文学作品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当然,网络文学也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它们在客观上反映了网络新时代人对自我主体性的呼唤。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1998年蔡智恒创作的一部网络小说。这篇小说讲述的是痞子蔡在网上邂逅女孩轻舞飞扬,双方都被对方的特别和才情深深吸引,但患了红斑狼疮的女孩儿最终离开了痞子蔡。这部作品在语言上非常时尚,运用了大量通俗、幽默的网络语言,比如“恐龙”、“当机”、“见光死”等等。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网恋小说。这部小说是以连载的形式完成的,这期间读者间接参与了创作,他们不停发帖讲述自己的设想。这使创作过程成为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协作过程,文本成为“可写的文本”。
作为早期网络文学代表作之一,《悟空传》的作者今何在以《西游记》为底层文本,在语言上采用“无厘头”的语言,对它进行戏仿,颠覆了我们对《西游记》原有人物的理解。在人物的塑造上进行了变形与陌生化,运用反英雄的策略,使我们印象中《西游记》师徒四人“高大全”的形象发生巨大改观,让我们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认识真正的“人性”。这种对传统意义的消解,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释,《悟空传》对某些符号的固有意义的消解、对崇高的戏仿正是文学的“脱冕”过程,体现出人们质疑原有秩序、宣扬个性、呼唤自由。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被塑造成不畏艰难、求得真经的英雄形象,尤其是孙悟空被塑造成犯了错误又诚心悔改,最终得道成佛的形象。虽然其中有写孙悟空大闹天宫等反抗性的情节,但只是为了突出孙悟空早年的顽劣,根本的还是追求普世价值观所认同的“求善、尚德、修身”的人格思想。所以在《西游记》中宣扬的是个体存在服从集体存在,通过个人生命、发展、情感的克制,来努力达到“超我”的完美道德境界,造成个人“本我”主体意识的丧失。
今何在的小说《悟空传》是对《西游记》颠覆式的创造。作者在语言上、人物形象上都体现出人性的觉醒。表现在追求自己的本性、欲望与人并存、对爱情坚贞不屈,凸显人的性格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看起来虽然“离经叛道”,确实对人的本性的忠实刻画。
《悟空传》的语言基本上是由对话构成的,不但读起来不会觉得片段化,反而它的省略与直接,成为这部作品的最大特色。这种语言的表达参杂搞笑、戏谑的成分,但最终的目的是颠覆原有的人物形象,构建出更具现实性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人的本性即“本我”的客观存在。人物形象的塑造除了戏谑式的对话,还有丰富的情节作为人物形象的支撑。《悟空传》试图打破《西游记》中人物被分为善恶两派的类型化人物叙述,人物的形象是复杂的、真实的。有一些人物的形象甚至发生了彻底的改头换面,如今何在笔下的沙僧其实是玉帝安插在孙悟空身边监视他的探子。
新时期社会文化转型使得人们追求自我独立,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在此环境下,人不需要压抑和克制自己的感情,不需要用伦理道德的外衣来伪装自己,而是把潜在的灵性、激情、无意识、欲望等生命深处最真实的东西通过追求“本我”显现出来。人开始渴望对旧有秩序进行怀疑与解构,《悟空传》正体现着人的这种要求,这种要求肯定“本我”存在的必要性,呼吁“自我”更多地向“本我”靠拢,而解构“超我”对“本我”与“自我”的压抑。小说《悟空传》的主题即是“本性比所有的神明都高贵”。它在精神上符合后现代的思想风格,对神圣价值和“超我”的追求有强烈的解构冲动。作为一种精神诉求,在当下追求自我与个性的语境中,《恬空传》也显得弥足珍贵,是网络文学十余年发展中的经典之作。
网络文学经过最初的发轫阶段,到现在在文学世界争得一席之地,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就。但是由于网络文学的公开性、开放性、兼容性、自由性和平等性,使网络文学的发表几乎“零门槛”,文学网站不断扩大,写手急剧增多,使得网络文学的质量受到质疑。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网络文学的“消费化”与读者阅读的“快餐化”倾向。在“霸道总裁”、“宫斗”类的网络小说充斥文学网站时,网络文学确实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现象,“本我”觉醒与“超我”解构的艺术追求在被淡化甚至忽视。
在《启蒙辩证法》中,法兰克福学派对这种“工业”进行了批评:“资本主义使得文化和大众传媒变成了工业,是以工业管理和工业投资的方式来面对文化创造工作,他们通过资金的倾斜操纵了大众的意识。”也许法兰克福学派忽视了大众文化的受众们选择力和判断力,但是这种商业文化对大众的迎合和导向是毋庸置疑的。近日,一篇名为《我叫范雨素》的文章突然在网上引起了众多关注。有人大赞它是“互联网时代的清流表达”,虽然作者范雨素的文字功底值得肯定,但很难将这一文化现象与消费文化脱开干系。范雨素作为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位打工者,她身份的平凡与她的文学创作能力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很符合当代大众的阅读趣味。网络文学平台一些点击量高的小说也属于“普通人的逆袭”这类固定模式。网络平台给了脑瘫诗人余秀华和育儿嫂作者范雨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但也难以摆脱机械复制时代消费主义的大众文化狂欢。
关键词:网络文学;本我觉醒;超我解构
我国的网络文学是以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和1995年文学网站出现为开端进行发展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而当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移动设备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实体书,成为人们的主要阅读工具。
2001年,我国大陆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241个,截止2013年底,我国网络文学网站总数已达到1.4万,综合性网站数7150个。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网络文学网站数量呈几何式增长。网络文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消遣娱乐、逃避孤独的需求,正因为最初网络文学的作者与读者是具有小资情结、生活优渥、熟悉网络技术的知识青年,决定了网络文学的题材以校园、城市、爱情为主。随着网络的普及,使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这也是网络文学作品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当然,网络文学也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它们在客观上反映了网络新时代人对自我主体性的呼唤。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1998年蔡智恒创作的一部网络小说。这篇小说讲述的是痞子蔡在网上邂逅女孩轻舞飞扬,双方都被对方的特别和才情深深吸引,但患了红斑狼疮的女孩儿最终离开了痞子蔡。这部作品在语言上非常时尚,运用了大量通俗、幽默的网络语言,比如“恐龙”、“当机”、“见光死”等等。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网恋小说。这部小说是以连载的形式完成的,这期间读者间接参与了创作,他们不停发帖讲述自己的设想。这使创作过程成为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协作过程,文本成为“可写的文本”。
作为早期网络文学代表作之一,《悟空传》的作者今何在以《西游记》为底层文本,在语言上采用“无厘头”的语言,对它进行戏仿,颠覆了我们对《西游记》原有人物的理解。在人物的塑造上进行了变形与陌生化,运用反英雄的策略,使我们印象中《西游记》师徒四人“高大全”的形象发生巨大改观,让我们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认识真正的“人性”。这种对传统意义的消解,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释,《悟空传》对某些符号的固有意义的消解、对崇高的戏仿正是文学的“脱冕”过程,体现出人们质疑原有秩序、宣扬个性、呼唤自由。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被塑造成不畏艰难、求得真经的英雄形象,尤其是孙悟空被塑造成犯了错误又诚心悔改,最终得道成佛的形象。虽然其中有写孙悟空大闹天宫等反抗性的情节,但只是为了突出孙悟空早年的顽劣,根本的还是追求普世价值观所认同的“求善、尚德、修身”的人格思想。所以在《西游记》中宣扬的是个体存在服从集体存在,通过个人生命、发展、情感的克制,来努力达到“超我”的完美道德境界,造成个人“本我”主体意识的丧失。
今何在的小说《悟空传》是对《西游记》颠覆式的创造。作者在语言上、人物形象上都体现出人性的觉醒。表现在追求自己的本性、欲望与人并存、对爱情坚贞不屈,凸显人的性格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看起来虽然“离经叛道”,确实对人的本性的忠实刻画。
《悟空传》的语言基本上是由对话构成的,不但读起来不会觉得片段化,反而它的省略与直接,成为这部作品的最大特色。这种语言的表达参杂搞笑、戏谑的成分,但最终的目的是颠覆原有的人物形象,构建出更具现实性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人的本性即“本我”的客观存在。人物形象的塑造除了戏谑式的对话,还有丰富的情节作为人物形象的支撑。《悟空传》试图打破《西游记》中人物被分为善恶两派的类型化人物叙述,人物的形象是复杂的、真实的。有一些人物的形象甚至发生了彻底的改头换面,如今何在笔下的沙僧其实是玉帝安插在孙悟空身边监视他的探子。
新时期社会文化转型使得人们追求自我独立,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在此环境下,人不需要压抑和克制自己的感情,不需要用伦理道德的外衣来伪装自己,而是把潜在的灵性、激情、无意识、欲望等生命深处最真实的东西通过追求“本我”显现出来。人开始渴望对旧有秩序进行怀疑与解构,《悟空传》正体现着人的这种要求,这种要求肯定“本我”存在的必要性,呼吁“自我”更多地向“本我”靠拢,而解构“超我”对“本我”与“自我”的压抑。小说《悟空传》的主题即是“本性比所有的神明都高贵”。它在精神上符合后现代的思想风格,对神圣价值和“超我”的追求有强烈的解构冲动。作为一种精神诉求,在当下追求自我与个性的语境中,《恬空传》也显得弥足珍贵,是网络文学十余年发展中的经典之作。
网络文学经过最初的发轫阶段,到现在在文学世界争得一席之地,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就。但是由于网络文学的公开性、开放性、兼容性、自由性和平等性,使网络文学的发表几乎“零门槛”,文学网站不断扩大,写手急剧增多,使得网络文学的质量受到质疑。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网络文学的“消费化”与读者阅读的“快餐化”倾向。在“霸道总裁”、“宫斗”类的网络小说充斥文学网站时,网络文学确实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现象,“本我”觉醒与“超我”解构的艺术追求在被淡化甚至忽视。
在《启蒙辩证法》中,法兰克福学派对这种“工业”进行了批评:“资本主义使得文化和大众传媒变成了工业,是以工业管理和工业投资的方式来面对文化创造工作,他们通过资金的倾斜操纵了大众的意识。”也许法兰克福学派忽视了大众文化的受众们选择力和判断力,但是这种商业文化对大众的迎合和导向是毋庸置疑的。近日,一篇名为《我叫范雨素》的文章突然在网上引起了众多关注。有人大赞它是“互联网时代的清流表达”,虽然作者范雨素的文字功底值得肯定,但很难将这一文化现象与消费文化脱开干系。范雨素作为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位打工者,她身份的平凡与她的文学创作能力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很符合当代大众的阅读趣味。网络文学平台一些点击量高的小说也属于“普通人的逆袭”这类固定模式。网络平台给了脑瘫诗人余秀华和育儿嫂作者范雨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但也难以摆脱机械复制时代消费主义的大众文化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