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之上”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l12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在小说中,人物间的言语沟通表现出了与伍尔夫以往小说不同的特征,即不再能够满足人们内心感受的交流。本文将分别探讨这部作品中言语沟通与意识活动的穿插、混合以及被外界事物打断的三种情况。它们都反映了伍尔夫对言语沟通的矛盾态度,这一态度同时也是其探索新的沟通方式的原因。
  关键词:《到灯塔去》 弗吉尼亚·伍尔夫 言语沟通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她的主要贡献之一就在于将人类丰富的心灵活动展现在小说当中,并将其视为真实世界的所在。由于对心灵世界的重视,人物间的精神沟通也随之成为了小说关注的核心。在传统小说中,言语沟通通常是人物间进行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它往往能够有效地使沟通的双方达到交流的目的。然而在伍尔夫的小说中,这种对言语沟通确信不疑的态度消失了。由于敏锐地发现了用言语表达意识活动的局限,在伍尔夫的作品中,人物间的言语沟通不再能够确定而流畅地传达信息,而是与意识交织,呈现出了断续和含混的特点。这一现象,在《到灯塔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它不仅将人物间的沟通作为主题之一,并且探讨了新的沟通形式。
  一 两种时间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Time and Free Will)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两种时间”学说,为意识流小说奠定了哲学基础。在书中,柏格森批判了单一的时间观,论证了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或称“意识时间”)的区别。他认为,“当我们谈论物质的东西时,我们所指的是我们看见与触到它们的可能性;我们把它们安置在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并不需要运用发明的能力或象征表示的能力就可把它们数出来”。因此,天文学或者物理学中的时间是可以测量的,它能以一种数量的方式存在于科学公式里,是纯一的。而意识则不像物理时间那样呈线性延伸,而是可以互相渗透并组合成一个整体,所以心理时间遵从的是区别于物理时间的另一套法则。《到灯塔去》就体现出了“两种时间”的穿插。
  虽然这部小说以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为主,但它也有一个明晰的外部事件贯穿始终,即拉姆齐一家历经十年的灯塔之行。在遵从物理时间发展的外部事件之中,伍尔夫插入了对心理活动的描写,于是,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交互出现,外部事件的进展常常被打断。人物间的言语沟通作为外部事件的一种,就呈现出了不连贯的特征。
  小说以拉姆齐夫妇与塔斯莱围绕天气问题展开的争论为开端,在他们三人的对话中,伍尔夫穿插了詹姆斯、拉姆齐夫人与塔斯莱三人意识的交织,并引出了对往事的回忆。当拉姆齐先生首先发话,以确定的语气宣布灯塔之行的计划要泡汤时,伍尔夫接着写了詹姆斯与他父亲对立的两种意识,詹姆斯认为父亲是美好梦想的破坏者,他不考虑感情的因素,而是任意撕开血淋淋的现实。拉姆齐先生却以这种姿态为荣,他认为自己有义务给他人带来真理,于是这对父子的对立就凸显了出来。在拉姆齐先生颇为夸张的意识之后,伍尔夫又回到三人对话的场景中去,描述了拉姆齐夫人一句温和的反驳:“但是也许明天会晴呢”。拉姆齐夫人正在为灯塔看守人的儿子织袜子,她期望可以到灯塔那边看望他们一家人。拉姆齐夫人对看守人一家的一段联想表明了她的慈悲之心,也预示着她将是各种矛盾的调节者。接下来,伍尔夫再把笔触拉回到现实场景,引出塔斯莱的观点:“风向朝西。”伍尔夫有意给塔斯莱加上了“无神论者”的定语,将他的客观态度表露无遗。他同样怀有坚持客观真实的信念,再一次强调了那个为詹姆斯所讨厌的结论:灯塔是去不成了。他的话引起了拉姆齐夫人又一次的联想,她回忆起孩子们对塔斯莱的嘲讽。于是时间回到了那次嘲讽事件中去,而拉姆齐夫人不断从回忆中抽离,进入到相关的其他思考中去。为了强化她对塔斯莱的思考,伍尔夫再次中断拉姆齐夫人的意识流动,插入塔斯莱的一句补充:“明天不可能到灯塔了”。这句结论为已经有些紧张的气氛又增添了一些不快,使得拉姆齐夫人接着回忆孩子们嘲笑塔斯莱的细节,并由此联想到与塔斯莱相处的往事,印证了塔斯莱不合群的个性。至此,拉姆齐夫妇与塔斯莱三人关于天气的争论才告一段落。总结起来,三人的争论表现在直接的言语沟通上只有短短的四句:
  “可是,明天不会晴的。”
  “但是也许明天会晴呢——我想天气会晴的。”
  “风向朝西,明天不可能到灯塔了”
   “到不了灯塔了,詹姆斯。”
  三个人的言语沟通只占用了很短暂的物理时间,伍尔夫却在其中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人物意识的流动与交错,让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交替出现,使得一个简单的外部事件之下包含了不同人物极其活跃的意识活动。关于这一点,奥尔巴赫在《棕色的长袜》(The Brown Stocking)一文中有详尽的论述。他摘录了拉姆齐夫人织长袜的一段描写,用以说明织长袜这一事件是释放意识活动的契机,使伍尔夫引入了不可见的主观世界,于是“在外部事件所占用的一小段时间和穿过整个主观界的充满了梦想的丰富的意识过程这两者之间,就产生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而在人物间的言语沟通中,对话人的每一句话也都成为了引发意识活动的契机,伍尔夫不断地将注意力从正在进行的对话中移开,转而去描写人物的意识活动,使原本流畅的言语沟通也就显得断续起来。
  可以说,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从未单纯地描写过言语沟通的场景,而总是不断挖掘对话背后更深层的回忆、联想、想象、判断等意识活动。在日记里,伍尔夫曾将自己的创作比喻为“挖掘隧道”的过程,即通过过去的片段回忆往事。事实上,这种“挖掘隧道”的创作方法不仅仅体现在对回忆的处理方面。伍尔夫在言语沟通中穿插大量的意识描写也意味着对简单外部事件的深度挖掘。作者想要表现的重点往往是由对话所引起的意识活动,而不是对话本身。于是对话作为引发意识活动的契机,就呈现出断续的特征。
  二 对话与意识的含混
  奥尔巴赫在评论《到灯塔去》时指出,“作者作为一个对客观事物的叙述者,已几乎完全消失了,几乎每件事都是由书中人物意识中的反映表现出来的”。所以,伍尔夫在表现人物间的言语沟通时,较少使用直接引语,而是“转入一种间接的,叙述者讲述的对话”,并且只表现对话的一部分。同时,伴随对话双方意识活动的引入,言语沟通就不再只是从叙述者的单一角度,而是由对话人的多元意识展现出来。然而与此同时,对话与意识的区分也减弱了。
  莉莉与班克斯在散步时有过一次较为深入的交谈。班克斯由沙丘联想到拉姆齐,并在意识中展开了一连串的回忆,揭示出他与拉姆齐之间微妙的友谊。班克斯的这一段联想并没有出现在言语沟通中,而是作为意识活动在班克斯的内心进行。随之,他离开了面对着的景色,走向汽车道,并继续对拉姆齐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对莉莉受欢迎程度的一句赞赏明确地出现在了两人的言语沟通中,其它对于拉姆齐的评价都无法判断是存在于班克斯的意识中,还是被他说出来的。然而,对于班克斯的评价,莉莉也做出了简单的回应。这说明,班克斯将自己对拉姆齐的评价带入到了与莉莉的对话中去。但伍尔夫坚持由叙述者转述班克斯的意识,而不直接引入两人的对话,所以读者并不能判断他们是如何开始讨论拉姆齐的。在两人转向汽车道之前,小说并没有表现他们的交谈。然而当班克斯梳理完他和拉姆齐的友谊,即将转身走向汽车道时,小说中却出现“是的。就是这样。他完成了。”这个句子。它既可以理解为班克斯完成了联想,也可以理解为说完了一段话。而当两人在转向汽车道之后,他们接着班克斯的意识将话题继续了下去。这说明,班克斯的自由联想并不只是发生在私人的精神世界,而是向莉莉倾诉了出来。但由于伍尔夫略去了两人交谈的内容,读者在班克斯大段的自由联想中难以判断有哪些被说了出来。然而,他们的对话总是能够接续各自的意识活动来进行,这表明,伍尔夫模糊了意识与对话的界限,让对话接续意识活动来进行,所以言语的断续性反而不那么明显。
  由于伍尔夫对使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的有效性持有怀疑,当她需要表现人物间超越日常话题的深入沟通时,单靠言语往往无法胜任。在本节举出的例子中,当对话涉及到人物深刻的情感与观念时,作者往往将其在意识中呈现。并且,伍尔夫还使意识与言语含混,让意识自然地推动对话的进展,体现了言语沟通向非言语沟通的转变。
  三 戛然而止的对话
  在小说中,当人物涉及到较为深入的话题时,除了会出现对话与意识的含混,有时还会因为其它事件的介入而中断。在与班克斯的谈话中,莉莉受到启发而思绪喷涌。她衡量着拉姆齐与班克斯两人的生活境况、品质、性格,于是许多关于他们的回忆和联想都涌入脑海中,直到“她的那些因为紧张而越转越快的念头在头脑中爆炸开来”。此时,沟通双方的情绪都达到了高峰,班克斯的人格魅力引起了莉莉无限的崇敬,而莉莉的通情达理也让班克斯觉得欣慰和喜悦。这一切本该将原本平淡的对话推向高潮,然而杰西泼的一声枪响却让他们的对话戛然而止。之后,伍尔夫便转而描写拉姆齐夫妇和詹姆斯等人的意识,等她再次带读者回到莉莉和班克斯的对话场景中时,他们的话题已经被突发事件扭转,莉莉平复了心境,没有将班克斯与拉姆齐的比较深入下去,而是把话题引向了拉姆齐夫人以及她所热爱的绘画。班克斯对拉姆齐的看法——“有点像个伪君子”——则被悬在了空中,没有被深入讨论。对莉莉来说,如何理解拉姆齐一家是关系到她整个艺术创作的关键问题,与班克斯的交谈是她唯一一次尝试将这些问题付诸言语的行动,但他们的对话并没有进行下去。
  即便在处理涉及情感内容的对话时,伍尔夫也从不让其笔下的人物通过大段的对白表达心境,所以气氛紧张或激烈的对话场景在小说中很少出现。在前面的例子中,当说话人的情绪达到顶点,想要用言语表达出来时,一个突发事件把对话的气氛破坏,原本呼之欲出的话题只得中止。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话题不再被提及,相反,它会以另外的方式在小说中予以呈现。莉莉最终就通过历经十年的绘画过程完成了对拉姆齐一家人的理解。在伍尔夫看来,言语的明确性导致它无法准确地表达出触及内心的问题。而如果选择用非言语的形式表达,让沟通的双方都有更广阔的理解空间,恰好可以用来展现含混和丰富的心灵世界,这正是擅长表现人物多元意识的伍尔夫所追求的。
  四 结语
  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用“水面”的比喻隔开了外部的现实生活与心灵世界:拉姆齐夫人在晚宴上感到自己的目光“像潜入水下的灯光”,能够洞察每个人的内心感觉。相应地,现实的生活就像在水面之上,拉姆齐夫人需要将她此时能够清晰看到的事物打捞分类,才能与宾客们交谈。那么,言语沟通就是一种处在“水面之上”的沟通方式。伍尔夫虽然在小说中削弱了它的作用,但没有否认它的价值。作为意识流小说家,她一方面关注人的心灵世界,认为言语沟通无法满足内心感觉的交流;另一方面,她又必须将这些似乎不可言说的心灵秘密用语言表达出来。《到灯塔去》集中体现了伍尔夫的这种矛盾态度,所以当人物在用言语进行沟通时,总是时而断续时而含混。伴随对言语沟通的怀疑,伍尔夫对沟通方式开始了新的探索,而这应该被视作有着深远意义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H·柏格森,吴士栋译:《时间与自由意志》,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2] Woolf.Virginia.To the Lighthouse[M].London:Penguin Books.1964.
   [3] 瞿世镜:《伍尔夫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4] Woolf,Virginia.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Vol2[M].London:Mariner Books.1975.
   [5] Cooley,Elizabeth Williams.“One must stop to find a word”: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novels of Virginia Woolf[DB/OL].PQDD-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1988.
  
   作者简介:崔洁莹,女,1986—,河南郑州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多丽丝·莱辛在《屋顶丽人》中用一种独特的手法批判了父权制社会中女性被凝视的生存状态及女主人公沉默的反抗。本文试从性别二元论的角度分析作品中所反映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凝视 冷漠 二元论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是一位多产的女作家,其作品主要关注种族隔离、两性关系、现代人心理等各方面。在她众多的短篇小说中,《屋顶丽人》以其
期刊
摘要本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探析了小说《直觉》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深入分析了小说所描述的美国社会科学界高级知识分子在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难以协调的情况下出现的普遍的精神困惑和焦虑,进而从人性和心理学的角度阐明了学术造假的原因。  关键词:心理分析 自我 超我 本我 科研造假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发表于2006年的艾丽古若·古德曼的小说《直觉》,选择了一个全球性的热门
期刊
摘要《外婆的日用家当》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所发表的小说《紫色》的节选。文中三个女性角色的性格特点、不同物品的各种象征意义都已有不少前人进行过研究,有的研究者也从文中角色以及作者本人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进行过发掘和探讨。但是目前还没有人从女性抚养哺育整个民族这个特殊的作用、女性扮演延续世代流传的民族文化的高度,来分析此文。本文将从此角度,借用对母亲、大小女儿三个角色的性格和命运的分析,解读
期刊
摘要莫马迪的《姓氏》揭示了印第安民族在后殖民话语环境下的生存现状:他们在帝国权力话语下身份被改写、生存空间被挤压、民族文化被消减,逐渐失去了话语权,成了一个失声民族;但是印第安民族及其文化将永远铭记在印第安人的心中。  关键词:话语权 莫马迪 《姓氏》 印第安民族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依据印第安玛雅神话,众神造人时首先关注的就是“怎样才能造出比较高级的人来?他们将会说、
期刊
摘要海明威是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塑造了许多令人赞叹的硬汉形象,如《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他是一个勇士,是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体现。桑提亚哥有一句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美国文学史中最值得纪念的人物之一。桑提亚哥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是个失败者,但他并没有被打败,面对注定的悲惨命运,他勇往直前,赢得了精神上的胜利。而他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则给我
期刊
摘要《他们眼望上苍》是享有“黑人女性文学之母”美誉的美国当代著名非裔女作家赫斯顿的经典力作。小说通过珍妮三次截然不同的婚姻历程,详实地记录了一位普通黑人女性反抗传统男权意识束缚、追寻自我价值实现的坎坷一生。小说彻底颠覆了美国黑人文学的固有性别模式,深入剖析了生活在男权意识下的黑人女性极其矛盾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意识由初露端倪到逐渐觉醒的过程,开辟了黑人女性文学振兴的新纪元。  关键词:男
期刊
摘要美国著名作家威廉·斯泰隆的代表作《苏菲的选择》,是美国当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 “西方小说史上的里程碑作品”。该书成功地体现了作者惯于将死亡与性、残酷与激情融为一体的写作风格,也成功地揭示了纳粹的暴虐。本文将探讨《苏菲的选择》所揭示的纳粹罪行,以及由此引起的启示。  关键词:《苏菲的选择》 罪行 启示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威廉·斯泰隆的代表作《苏菲的选择》为其摘得
期刊
摘要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女权主义代表作《觉醒》的丰富内涵和深刻主题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根据福柯的话语理论,人的“话语”是社会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重要载体。本文分析女主人公埃德娜如何通过代表“自我”的话语挑战社会“共识”,重新定位自己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尤其是与她的生活圈子里的男性人物的关系,从而阐释她的内心冲突以及其最终命运的必然性。  关键词:《觉醒》 话语 社会共识  中图分类号:I10
期刊
摘要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小镇畸人》出色地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本文运用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对《小镇畸人》中的名篇《手》进行探讨,揭示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言辞形式上的潜在联系,以期对它的思想内涵与创作技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把握。  关键词:文体特征 用词 句法 音韵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
期刊
摘要美国著名小说家爱伦·坡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和美学思想,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才华以及对文字精湛的驾驭能力,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美与战栗相伴而生的世界。本文拟从对爱伦·坡小说中呈现的“黑色主题”的解释入手,分别从超自然的悒郁、死亡场景的描摹、神秘感的营造等三个方面,探讨坡小说的美学效果。  关键词:黑色 神秘 死亡 悒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超自然意义的“悒郁”  萧伯纳曾声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