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伦.坡小说中的“黑色”主题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rts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著名小说家爱伦·坡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和美学思想,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才华以及对文字精湛的驾驭能力,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美与战栗相伴而生的世界。本文拟从对爱伦·坡小说中呈现的“黑色主题”的解释入手,分别从超自然的悒郁、死亡场景的描摹、神秘感的营造等三个方面,探讨坡小说的美学效果。
  关键词:黑色 神秘 死亡 悒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超自然意义的“悒郁”
  萧伯纳曾声称:“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爱伦·坡一生都在经受着内心的矛盾挣扎,在同命运搏斗的逆境中度过。这造就了爱伦·坡独特的美学风格。他说:“如果在我的许多作品中悒郁一直是主题,那我坚持不是日耳曼式的,而是心灵式的。”的确,那些萦绕着坡作品中主人公们的梦魇,同样也在我们心灵深处游荡。他们的恐惧和迷恋也是我们的——至少潜在地在我们灵魂之中引起了反响,使我们意识到自己心灵深处那未经探测过的深渊。
  常耀信先生指出:“坡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是第一个开掘人类意识最深处幽暗领域的人。”爱伦·坡首先把心理学引进文学创作,并直截了当地称其“文学命题”为“心理学命题”。他把笔触深入人的潜意识的昏暗里层进行探查,“找到了挖掘人类灵魂黑暗深处的办法”。坡的《黑猫》、《泄密的心》、《威廉·威尔逊》等小说,揭示出了人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东西。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具有强烈的梦魇意识,他们怀着巨大的罪衍感和自责感,浑浑噩噩地活在现实与理性的世界之外。由于天生的“乖僻”,他们不由自主地违背自己的愿望去作恶、渴望犯罪。在一种“反常心态”——“只为作恶而作恶的欲望”的驱使下,小说《黑猫》的主人公走上了杀猫乃至杀妻之路;《泄密的心》的主人公则仅仅因为看不惯那“兀鹰般的眼睛”而杀死他爱的那个老人;《反常之魔》的主人公也因此而完成了自己的谋杀计划……在展示人类悒郁的同时,爱伦·坡也描绘了这种恶与善的斗争、本能与理性的交战,尽管往往是恶战胜了善、本能压制了理性,而表现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即是严重扭曲变态的双重人格。坡笔下的主人公,多是神经过敏的病态人,他们的人格严重扭曲分裂:一方面,他们在“反常心态”的驱使下,不由自主地去犯罪作恶;另一方面,他们又充满罪愆感和自责感,在良心的痛苦折磨中自暴罪行,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接受报应。由于爱伦·坡成功刻画了一系列悒郁、精神变态的双重人格者,克鲁齐称他为“神经病体裁的真正开创者”。应该说,作为第一个深入开掘人类潜意识的作家,坡的这这种悒郁显然来自于对超自然存在的谜一般的追思。
  在《我发现了》中,爱伦·坡对宇宙和谐秩序的赞叹和敬畏及超功利性的观照、对造物主杰作的惊异与激动,是其神圣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超越的具体表现。和谐之美与超越之美构成了爱伦·坡的主要观照对象。爱伦·坡认为,美在于对称与和谐。宇宙的和谐有序,无疑具有美学上的价值。在爱伦·坡看来,宇宙是上帝所构筑的完美杰作,诗与宇宙互为表达,合而为一。这种悒郁的思想主题背后,也深受爱默生文艺思想的影响。爱默生提出文艺应该讴歌独立的人与自然的统一,追求至高无上的绝对的美的主张,鼓励热情奔放、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文学精神。认为诗人是美的表述者、命名者、是美的代表。……“语言是象征,而一切象征都是流动不居的。一切语言都是过渡性的媒介。它就像起传送作用的渡船和驮马,而不同于附属于家园的农庄和房舍。”超验主义的思想实际上是爱伦·悒郁背后一以贯之的东西。
  二 死亡场景的集中描摹
  笔者以为外国文学研究,应该扭转只重作品内容,忽略作家思想和艺术分析的弊端。一部作品的成功,是由于作家站在了一定的思想高度,运用了出色的艺术手法才达到的。作为一名对西方现代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大师,爱伦·坡在小说领域中创新和开拓地把美与死紧密结合,惯写“美女之死”与死尸复活,并超前表现现代文学中的异化、孤独、死亡等主题。
  《丽吉娅》这篇小说实际上是“我”对已故爱妻的一种追忆。文章从对亡妻外貌的追述开始,“我”一直絮絮地描述着亡妻高挑纤细的身材、光滑洁白的手臂、高傲圣洁的前额、乌黑亮泽的长发……直到最末,“然后我深深凝望着丽吉娅那双大眼睛。”接着作者在全文中不断提及这双“比羚羊眼睛还要圆、黑亮、还带点怪异的眼睛”,可以说这双眼睛是“我”追思爱人之魂的通道。在“我”和读者心里,这双眼睛不单单是美的代称,更是爱的标志。在文章最后的段落中,死者三次复活,而在每一次复活中,作者都反复描写了死者眼睛的状态,直到最后“我”才发现“这对圆圆的、乌黑的、任性的眼睛,正是我失去的爱人——那位丽吉娅小姐的”。作品留给读者和“我”最多的还是对爱妻永不消逝、永不死去的美和对她的爱。
  爱伦·坡小说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现代意识,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他远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成为“光垂千古的坡”。坡小说中的故事大都发生在奇怪的地方——幽闭的城堡、古宅、地牢、地下室、修道院、藏尸所等。这些场景的共同特点在于,它们终日不见阳光、黑暗压抑。这些地点本身就传达着一种微妙、朦胧甚至恐怖骇人的气氛。而诸如梦幻、坟墓、幻觉、怪诞、凄凉、阴冷、阴郁、病态、疯狂等词汇,更是弥漫于作品的各个角落,把“死亡”的气息通过词语直接传达给读者。最典型的场景当属《厄舍府的倒塌》中的古屋的意象:“死气沉沉的厄舍府邸”有着“无遮蔽的墙垣”、“空洞洞的眼睛般的窗户”、“几根腐朽了的白色树干”,笼罩在一种从宁静湖面散发出的讨厌、神秘的雾气中,朦胧、呆滞,其整个表面“布满了微小的真菌,从屋檐下缠附下来,有如编织得很好的蛛网”,在房子正面还有一条不易看出的裂缝,从屋顶呈Z字形一直裂到墙角,最后消失在阴郁的湖水中。永无休止,如宿命般让人感受到死亡便是爱的重生。坡笔下的死亡笼罩着恐怖奇异的美,也拥有悲怆决绝之美,而更为重要的是,坡正是通过刻画死亡的超凡之美将死亡真正的美学价值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坡追求的超凡之美是无拘无束的穿越生死间的美,是人与鬼间超乎正常的凄美爱情,是罪恶与救赎间相互消融冰释的美。坡认为:“生命自诞生之日起,便处在回归寂灭的状态。”一切生命都将处于毁灭,同时也意味着生命的下一个轮回,死亡是另一种形式上脱胎换骨的重生。正如美学家杜夫海纳所言:“这种死亡可能成就一种脱胎换骨,成就一种超现实的降临,也成就一种新意义的产生”,即更高级、更纯洁、更美的东西——灵魂的产生。
  因此,坡的作品内容总是围绕着生生死死这一亘古不变的循环。死亡使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逃离世间的纷乱繁杂,回归到自然纯净的状态,因此坡说,人人都“向往死亡”。小说《静——寓言一则》正是体现了坡憎恶丑陋的世界、渴望解脱、让一切喧嚣停息、让灵魂得以平静自由的心情。故事中的魔鬼缓缓地讲述着一个美丽而又神秘的故事,那个地方“没有安宁,没有寂静”,“河中的水有一种令人作呕的番红花颜色”,“波浪永不停息地汹涌骚动”,“毒花在不安的睡眠中扭动”,一切都奇异而吵闹,象征着喧嚣和浮华的世界。一个身形高大的人出现在刻有“荒”字的石头上,“他身影的轮廓模模糊糊——但他的相貌却是一副神的相貌;”“他高高的额顶带着沉思,他大大的眼睛充满忧虑;从他脸上的几道皱纹,我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惋惜、厌倦和憎恶,看出了他对孤独的向往。”这个人的沉思、焦虑,对人类的厌恶,孤独的向往都充分表达了坡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疏离感、对这个躁动不安的世界的厌恶与无可奈何,因此死亡无可避免地成为坡笔下最终的归宿。于是,坡用“静”来诅咒世界,所有一切停止了运动,荒原一片沉寂,甚至“岩石上的字符也变成了‘静’字。”所有的喧哗骚动到最后都以“静”结尾,死一般的寂静代表着坡对死亡的着迷与坚持。只有死亡能让喧嚣停息,灵魂得以安宁。这篇故事里梦魇般的场景、魔鬼梦呓般平静的语调都预示着死亡的到来,死亡让人的内心无比平静并带有一丝兴奋,这是逃离浮华世界的激动、是灵魂得以解脱的酣畅,死亡的寂静体现了坡的美学理念。
  三 神秘感的营造
  在爱伦·坡小说的黑色主题中,更重要的组成部分则是神秘感的营造。他的神秘故事在美国文学中是无与伦比的。学者肖明翰曾在《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一文中指出:哥特小说是浪漫主义运动中的一个特殊流派,评论家们称之为“黑色浪漫主义”。所谓的“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情节上它浓墨重彩地渲染暴力与恐怖,在主题上它不像一般浪漫主义那样从正面表达其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宗教和道德上的邪恶,揭示人性中的阴暗来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道德上的探索。这两点也正是哥特小说最重要的特点。
  生活的磨难和敏感的心灵使爱伦·坡在常人无法理解的层次上理解了人生及其悲哀。他利用写作来宣泄心中的愁闷,表达对现实世界的非理性的感受,发泄深藏在内心深处的痛苦。于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坡作品中一个个神态各异的空虚、孤独、烦恼、痛苦、恐惧和绝望的人物,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怪诞诡异的世界。在《伊兹拉斐尔》中,坡写道:
  “是啊,天堂是你的,但这里乃是甜酸并存的凡星:我们的花只是——花而已,而你那十分快活的阴影竟是我们的光明倘然我能住入伊兹拉斐尔的住所,而他居我处他可能唱不得那样尽情、美妙,一支凡人的歌而一曲响亮得多的音调会从我的琴里发出,充溢天国。”
  《黑猫》整篇小说其实都在追问一个问题,那就是理智能战胜神秘吗?人会处于理智与迷狂两种状态中并不奇怪,但奇怪的是人会突然从理智滑入迷狂,而这中间没有任何过渡,无法解释。在《黑猫》中,坡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的理性状态:
  “我知道无论白天,还是黑夜,要是把尸首搬出去,难免要给左邻右舍撞见,我心里想了不少计划,一会儿我想把尸首剁成小块烧掉……;一会儿我又决定在地窖里挖个墓穴埋了,一会儿我又打算把尸首投到院子中的井里去。还打算把尸首当作货物装箱……末了,我忽然想出一条自忖的完全良策。我打定主意把尸首砌进地窖的墙里。”
  “我”在杀人之后尚且如此冷静并做出思维缜密的判断,这足以证明“我”是个极富理性的人。接着“我”又饶有兴味地详细描述了地窖里墙壁的情况以及“我”如何心思缜密、周到、漂亮地完成了埋尸行动。坡运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刻画“我”的理智状态,但这并不是他的目的,他只是为了使那个神秘的瞬间变得更加的不可思议——无法理解,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他的理性其实早就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四 结语
  爱伦·坡的文学成就虽然在其身后才获得认可,但是他在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中投下的巨大身影却必须让人仰视。他的作品继承和发展了哥特文学的传统,大量地运用了哥特元素,他以冷冷的光线描绘着这个世界,并以理性的推理文字构建了一个巨大阴郁的“黑色”的文学城堡。任何人读过爱伦·坡的作品都会久久难忘。那些恐怖的画面和人性的挣扎统一成一种惊人的美感,那些理性的分析文字逐渐进入恶性的表里。读者会随着他布置的危险和黑暗氛围,逐渐走入令人惊异的旅途,并洞悉人性的黑暗。爱伦·坡的小说所传达的恐怖之美,得以惊扰读者的心,但是他的用意正是向不安的读者指出,走过黑暗险恶,才能见到人生美好;透过对死亡的最高怀疑,才能深刻认知生命的真实。
  
   参考文献:
   [1] 爱伦·坡,曹明伦译:《爱伦·坡精品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 朱振武:《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上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 何洪娟:《哥特式风格的传承和发扬》,《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4] 陈蔷:《爱伦·坡小说对哥特小说的承袭和发展》,《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作者简介:
   王丽君,女,1967—,河北迁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
   刘雪梅,女,1982—,辽宁海城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黄玲君的诗歌具有独特的体验方式,她的出神之思,赋予她以透过事象与物象、暴露和揭示生命与世界的内在断裂和连续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又并非专断独行,而是与对事物的深度凝视结合在一起,不是脱离事物,而是还原事物;在此基础上,她的诗歌具有弥合生命与世界的断裂、寻求超越的顽强冲动,这种冲动赋予她的诗以动人的力量。  关键词:黄玲君诗歌 围困 出神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    “我一直觉得
期刊
摘要多丽丝·莱辛在《屋顶丽人》中用一种独特的手法批判了父权制社会中女性被凝视的生存状态及女主人公沉默的反抗。本文试从性别二元论的角度分析作品中所反映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凝视 冷漠 二元论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是一位多产的女作家,其作品主要关注种族隔离、两性关系、现代人心理等各方面。在她众多的短篇小说中,《屋顶丽人》以其
期刊
摘要本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探析了小说《直觉》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深入分析了小说所描述的美国社会科学界高级知识分子在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难以协调的情况下出现的普遍的精神困惑和焦虑,进而从人性和心理学的角度阐明了学术造假的原因。  关键词:心理分析 自我 超我 本我 科研造假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发表于2006年的艾丽古若·古德曼的小说《直觉》,选择了一个全球性的热门
期刊
摘要《外婆的日用家当》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所发表的小说《紫色》的节选。文中三个女性角色的性格特点、不同物品的各种象征意义都已有不少前人进行过研究,有的研究者也从文中角色以及作者本人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进行过发掘和探讨。但是目前还没有人从女性抚养哺育整个民族这个特殊的作用、女性扮演延续世代流传的民族文化的高度,来分析此文。本文将从此角度,借用对母亲、大小女儿三个角色的性格和命运的分析,解读
期刊
摘要莫马迪的《姓氏》揭示了印第安民族在后殖民话语环境下的生存现状:他们在帝国权力话语下身份被改写、生存空间被挤压、民族文化被消减,逐渐失去了话语权,成了一个失声民族;但是印第安民族及其文化将永远铭记在印第安人的心中。  关键词:话语权 莫马迪 《姓氏》 印第安民族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依据印第安玛雅神话,众神造人时首先关注的就是“怎样才能造出比较高级的人来?他们将会说、
期刊
摘要海明威是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塑造了许多令人赞叹的硬汉形象,如《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他是一个勇士,是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体现。桑提亚哥有一句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美国文学史中最值得纪念的人物之一。桑提亚哥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是个失败者,但他并没有被打败,面对注定的悲惨命运,他勇往直前,赢得了精神上的胜利。而他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则给我
期刊
摘要《他们眼望上苍》是享有“黑人女性文学之母”美誉的美国当代著名非裔女作家赫斯顿的经典力作。小说通过珍妮三次截然不同的婚姻历程,详实地记录了一位普通黑人女性反抗传统男权意识束缚、追寻自我价值实现的坎坷一生。小说彻底颠覆了美国黑人文学的固有性别模式,深入剖析了生活在男权意识下的黑人女性极其矛盾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意识由初露端倪到逐渐觉醒的过程,开辟了黑人女性文学振兴的新纪元。  关键词:男
期刊
摘要美国著名作家威廉·斯泰隆的代表作《苏菲的选择》,是美国当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 “西方小说史上的里程碑作品”。该书成功地体现了作者惯于将死亡与性、残酷与激情融为一体的写作风格,也成功地揭示了纳粹的暴虐。本文将探讨《苏菲的选择》所揭示的纳粹罪行,以及由此引起的启示。  关键词:《苏菲的选择》 罪行 启示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威廉·斯泰隆的代表作《苏菲的选择》为其摘得
期刊
摘要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女权主义代表作《觉醒》的丰富内涵和深刻主题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根据福柯的话语理论,人的“话语”是社会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重要载体。本文分析女主人公埃德娜如何通过代表“自我”的话语挑战社会“共识”,重新定位自己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尤其是与她的生活圈子里的男性人物的关系,从而阐释她的内心冲突以及其最终命运的必然性。  关键词:《觉醒》 话语 社会共识  中图分类号:I10
期刊
摘要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小镇畸人》出色地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本文运用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对《小镇畸人》中的名篇《手》进行探讨,揭示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言辞形式上的潜在联系,以期对它的思想内涵与创作技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把握。  关键词:文体特征 用词 句法 音韵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