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历史 感受苦难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na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著名作家威廉·斯泰隆的代表作《苏菲的选择》,是美国当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 “西方小说史上的里程碑作品”。该书成功地体现了作者惯于将死亡与性、残酷与激情融为一体的写作风格,也成功地揭示了纳粹的暴虐。本文将探讨《苏菲的选择》所揭示的纳粹罪行,以及由此引起的启示。
  关键词:《苏菲的选择》 罪行 启示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威廉·斯泰隆的代表作《苏菲的选择》为其摘得了1978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该书不仅是小说,也是“史记”,它通过小说的方式再现了纳粹德国的暴行。本文将从纳粹的形成及其对犹太人的定义谈起,并结合小说《苏菲的选择》来再现纳粹的罪行及其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 纳粹的形成及其对“犹太人”的定义
  1870年至1871年普法战争的结果是德意志的统一和法国的战败,统一的德意志担心法国复仇,于是在“铁血首相”俾斯麦的领导下采取了结盟政策,围堵法国。德国先后拉拢了奥匈帝国(存在于1867至1918年间的一个中欧共主邦联国家)等国家组成“同盟国”,这迫使战败国法国和英国、沙皇俄国等另外一些国家组成与之对抗的“协约国”。由于德国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导致了这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老牌的殖民大国对殖民地等利益的争夺。在这些争夺中,这两大阵营互不相让,扩军备战,终于导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等为首的“同盟国”战败并签订《凡尔赛和约》而告终。古老的德国笼罩在一片几乎毫无希望的风雨凄迷中,人们尚未来得及摆脱战败的沮丧和羞辱,严峻的生计问题就紧逼了上来。这为德国纳粹主义的萌芽和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希特勒等人正是利用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和经济危机的爆发的绝佳时机,将民族主义演变为民族复仇主义,使纳粹主义得以形成和发展。纳粹主义者宣称亚利安人,即当代的日耳曼人是上苍赋予了“主宰权力”的种族,不久的将来,他们必然成为“世界的盟主”,“必为万国所拥护”。而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应予淘汰和灭绝。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把犹太人描述成世界的敌人,一切邪恶事物的根源,一切灾祸的根子,人类生活秩序的破坏者。这些观点成了希特勒后来屠杀数百万犹太人,企图灭绝犹太人的理论依据。1935年通过的“纽伦堡法案”对“犹太人”做出定义。根据“纽伦堡法案”,凡有一个犹太裔祖父母以上的德国人都会被视为“犹太人”。
  二 纳粹对于人类肉体的摧残
  在《苏菲的选择》中,作者通过女主人公苏菲的诉说,不断提到“奥斯维辛”、“比克瑙”等地。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威辛一号、奥斯威辛二号即比克瑙(Birkenau)、奥斯维辛三号即莫诺维茨(Monowitz)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这里的最高指挥官鲁道夫·霍斯供认,多达300万人死于该集中营。这些地方因作为德国纳粹主义者屠杀犹太人的集中地而闻名于世。奥斯维辛(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代表了纳粹集中营对犹太人的处理方式之一,那就是对被运来的所有被控制者进行筛选。体格足够健壮,或者有一技之长的人可能会被暂时免死,用来参加劳动、为德国人服务,直到他们被累得筋疲力尽。而那些体弱多病者,甚至是由于长时间在货车上颠簸而疲惫不堪、看起来无精打采的人,都会被直接送到“比克瑙”去。在那里,他们首先会被送到毒气室。被送死的犹太人以为他们是被送到浴室,广播里温和地劝告受害者应先洗个澡,除去身上的虱子,走进“浴室”时还可以听到动听的音乐,人们于是争先恐后地脱掉衣服涌进“浴室”。但是进入到浴室后,他们才知道浴室的莲蓬头只会放出毒气。被毒死的人将由那些“特别队员”们在纳粹枪弹的威胁下送进焚尸炉。每天,都有成千犹太人在这里被焚烧,使得奥斯维辛最高长官霍斯将军家的窗户整天都不能打开。即便如此,在霍斯家帮助霍斯打字的苏菲还是能时不时地闻到烧焦的尸体味。来自希腊语的“Holocaust”形象地体现了这种大屠杀,它的意思是用火牺牲。这样的大规模屠杀使得为德国做工的犹太人严重短缺。在写给党卫军首领西姆来的信中,霍斯分析了造成这一状况可能的四种原因:1、营养不良;2、漫长的旅途加上南斯拉夫的铁路状况不良;3、干燥炎热的地中海气候猝变为维斯杜拉河上游产生的燥热气候;4、南方人与生俱来的不习惯于背井离乡进行他们不知目的地的旅行。在二战期间,超过600万的犹太人被纳粹德国杀死,苏菲亲眼目睹并被动地参与了纳粹的这一种族灭绝罪行。
  三 纳粹对人类精神的摧残
  当苏菲和她的两个孩子乘坐“死亡列车”到达奥斯维辛站台时就被赶出车厢,不许携带财物,并被强行排成男女两列,党卫军看守荷枪实弹并且牵着狼狗。在这里,医生会将人群分成可以劳动或进毒气室两类,所有的在押人员都面临着被处立决和暂时存活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之下,纳粹对人的精神摧残不仅体现在被征服者身上,还体现在征服者身上。负责挑选的是一位本来要做牧师的医生,他是这些人能否存活下去的审判官。苏菲仅有的选择就是把儿子和女儿哪一个推进比克瑙的焚尸炉。她选择了留下儿子,眼睁睁地把女儿推向了要被送往毒气室的那一列队伍。可以想象,作为一个母亲,苏菲有多么痛苦。而女儿不愿离开她的惊恐哭叫更使这位母亲心胆俱裂。这种对被征服者的精神摧残毫无疑问是致命的。而事实上,作为征服者的这位纳粹医生也在忍受着精神上的煎熬。他原本心地善良,立志做一名牧师,带着自己对上帝和信念的忠诚,引导并保卫人类。但此时,他却不得不残忍而冷酷地将绝大多数被俘者推入焚尸炉,他是一部纳粹的机器,一部尚未彻底丧失人性的机器。这种行为使他焦虑、脾气火爆,但他还是不由自主地重复着这样的行为。这也说明,在很多时候,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是矛盾的、互不相容的。
  四 纳粹引起人格的异化
  阿道夫·霍斯本来是一位朴实的农民,拥有着幸福的家庭。但在二战爆发后,禁不住纳粹宣传攻势的他蠢蠢欲动,再也不甘心当一名朴实的农民。他要为国效劳,建功立业。于是他被派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并担任这里的最高长官。奥斯维辛有着双重的功能,那就是实施奴役制度的所在地和大屠杀的屠宰场。这种大规模的屠杀,使得比克瑙的焚尸炉不堪重负,就连霍斯本人也承认:“我必须坦率地说,毒气杀人让我感到安慰,因为不久就必须开始大量灭绝犹太人。枪杀总是让我毛骨悚然。现在我们大家都省掉了这些残杀,我感到安慰。”“一想到他们就让我夜里牙痛。”这里的“他们”指的就是那些被抓来的犹太人。于是,他决定扩大杀人场所,增加杀人设施。负责建造工程的是与苏菲有过一面之交的、苏菲暗恋的风度翩翩的大商人。他们本来都是热爱大自然的人,霍斯本人也经常透过自己的窗户望着那在草地上自由的马儿。但受到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等思想的纳粹精神的影响。他们已经变成了纳粹战争机器的一部分、完全听命于希特勒的杀人恶魔。正如霍斯所交代的:“……我接到一项命令,必须将它履行。至于集体屠杀犹太人究竟是否必要,则不是我能发表意见的事,因为我没必要管那么多。”“犹太人是德意志民族永远的敌人,必须根除。我们要将在战争中找到的所有犹太人无一例外地消灭。如果我们不能成功地破坏犹太民族的生物学基础,那么犹太人有一天就会消灭德意志民族。”在个人感情方面,霍斯一方面被苏菲的美丽所倾倒,另一方面又因为苏菲是个波兰人、也就是非日耳曼人而排斥她。霍斯自己也有孩子,但他却不允许自己的助手苏菲与孩子见上一面,他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人”,而是战争机器的一部分,他的人格已经异化了。
  五 纳粹强制同化使孩子们迷失自我、甘当顺民
  而被占领国孩子们的父母亲们也面临着自己的孩子被同化成为叛国者还是惨遭纳粹杀戮的艰难抉择。纳粹德国侵占波兰之后,便处心积虑地试图彻底灭亡波兰,使波兰人完全遗忘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顺顺当当地为他们当牛做马。出于这个罪恶目的,纳粹制定了对波兰小学教师以上的知识分子全部加以灭绝的政策。就连苏菲那积极的反犹父亲贝根斯基教授和丈夫卡什莫尔也未能幸免于难。德国当局还时常派出形形色色的种族专家深入到被占领国家的小学和幼儿园,精心地对儿童进行筛选,把具有雅利安种族特征的儿童强行带走,送到德国接受日尔曼化教育,致使被占领国的几十万父母失去亲骨肉。二战期间,仅在波兰一国就有20万儿童被强制实行日尔曼化,改造成德国人。而对于被送进集中营的被俘者来说,能让孩子获得接受日耳曼化教育的机会那可是求之不得的梦想。苏菲深知“……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杰恩活命,在确定和奥斯维辛最高长官霍斯的关系比较“亲近”后,苏菲就冒着危险向霍斯提出,让他帮忙把她的儿子送去德国接受日耳曼化教育。虽然这些孩子长大后极有可能成为杀死父亲,娶了母亲的俄狄浦斯。
  六 纳粹使人道德沦丧、“原形毕露”
  在纳粹主义的熏陶下,多少人丧失了人类的文明性,取而代之的是那已然逐渐被隐没的兽性。在党卫军的枪口下,又有多少人为了求得生存而甘当走狗、迷失自我。苏菲,一个对政治毫不关心,一心向往艺术的波兰籍弱女子,在纳粹党卫军和反纳粹主义者的一次抓捕行动中被“误抓”而运到了奥斯维辛。为了求得生存,在眼睁睁地看着小女儿伊娃被从她身边带走送到比克瑙处死的情况下,苏菲还是“幸运”地被选中在最高长官霍斯的家里服务,用她对德语、波兰语以及速记的精准掌握,为纳粹翻译并打印了许多反犹、反人类的文稿。她利用和霍斯比较和睦的关系,公然诋毁犹太人并怂恿霍斯更加果断彻底地执行纳粹既有的灭犹政策。与此同时,她还不忘用自己的色相去勾引这位奥斯维辛的最高长官。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人类那基本的生存诉求。在二战结束后,苏菲拖着虚弱的病体辗转来到了美国,并遇到了吸食毒品的美籍犹太人内森。内森是一个善良的精神分裂者,在不发病时跟正常人没什么两样,学识渊博,风度翩翩;但在发病之时,他却凶残至极。内森收留了苏菲并为她治病。为了报答内森的救命之恩,更为了救赎自己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苏菲怀着对犹太人负罪的心情承受着情人的暴虐,以解脱沉重的精神负担。在和内森相爱之后,他们疯狂地做爱,就像发狂的野兽在撕咬、在搏斗、在释放最后的生命之火。每当此时,他们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和快感,才交织着达到高潮。在一次受到再次发病、持有手枪的内森的威胁后,苏菲和深爱着她的作家丁哥逃走了。但和丁哥经历了一次狂热的性爱之后,她又毅然地离开了丁哥,回到了内森的身边,双双服药自杀,拥抱着走向了死亡。
  纳粹德国在二战中对人类犯下了滔天罪行,这一点,在当代作家斯泰隆的经典之作《苏菲的选择》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这本传世之作的亮点之一就在于它重现了历史。让我们在对历史的思考中,领悟人性的复杂与尊严,感受人生的苦难与哀伤,从而更加坚定地着眼未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强调的,“不忘纳粹罪行是德国的永远责任”。事实上,这也是我们整个人类的永远责任。
  
   参考文献:
   [1] [美]威廉·斯泰隆,谢瑶玲译:《苏菲的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http://baike.baidu.com/view/38306.htm?fr=ala0_1_1.
  
   作者简介:
   薛丰年,男,1976—,陕西吴堡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延安大学外语学院。
   崔延琴,女,1976—,陕西延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工作单位:延安市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景观艺术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在设计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行。当设计师迷茫于如何寻找设计的突破时,传统的留白艺术为现代景观设计做出了很好的指引,在体现设计韵味与格调的同时,给设计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本文论述了留白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试图通过对留白设计意识的趋势分析和留白艺术手法的阐述,探寻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 留白艺术 表达手法  中图分类号:J50
期刊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理性的结合,是自然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理性精神对文学的渗透,是文学家们从价值观、感情观上向理性客观方向的靠拢,在20世纪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本文针对理性精神在多个角度与文学创作的结合,剖析了这一精神在现当代文学中的体现及应用。  关键词:理性精神 现当代文学 科学 人文 价值 感情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自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社会,始终以
期刊
摘要美国当代作家E·L·多克托罗以其个人独特的风格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他在作品中将小说与音乐完美地结合,不仅展现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增强了小说的深层内涵。《拉格泰姆时代》就是小说与音乐结合的完美典范,作品利用拉格泰姆音乐隐喻了后现代社会纷繁复杂而又矛盾重重的社会状态。  关键词:拉格泰姆 音乐 小说 创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欧美
期刊
摘要黄玲君的诗歌具有独特的体验方式,她的出神之思,赋予她以透过事象与物象、暴露和揭示生命与世界的内在断裂和连续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又并非专断独行,而是与对事物的深度凝视结合在一起,不是脱离事物,而是还原事物;在此基础上,她的诗歌具有弥合生命与世界的断裂、寻求超越的顽强冲动,这种冲动赋予她的诗以动人的力量。  关键词:黄玲君诗歌 围困 出神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    “我一直觉得
期刊
摘要多丽丝·莱辛在《屋顶丽人》中用一种独特的手法批判了父权制社会中女性被凝视的生存状态及女主人公沉默的反抗。本文试从性别二元论的角度分析作品中所反映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凝视 冷漠 二元论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是一位多产的女作家,其作品主要关注种族隔离、两性关系、现代人心理等各方面。在她众多的短篇小说中,《屋顶丽人》以其
期刊
摘要本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探析了小说《直觉》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深入分析了小说所描述的美国社会科学界高级知识分子在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难以协调的情况下出现的普遍的精神困惑和焦虑,进而从人性和心理学的角度阐明了学术造假的原因。  关键词:心理分析 自我 超我 本我 科研造假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发表于2006年的艾丽古若·古德曼的小说《直觉》,选择了一个全球性的热门
期刊
摘要《外婆的日用家当》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所发表的小说《紫色》的节选。文中三个女性角色的性格特点、不同物品的各种象征意义都已有不少前人进行过研究,有的研究者也从文中角色以及作者本人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进行过发掘和探讨。但是目前还没有人从女性抚养哺育整个民族这个特殊的作用、女性扮演延续世代流传的民族文化的高度,来分析此文。本文将从此角度,借用对母亲、大小女儿三个角色的性格和命运的分析,解读
期刊
摘要莫马迪的《姓氏》揭示了印第安民族在后殖民话语环境下的生存现状:他们在帝国权力话语下身份被改写、生存空间被挤压、民族文化被消减,逐渐失去了话语权,成了一个失声民族;但是印第安民族及其文化将永远铭记在印第安人的心中。  关键词:话语权 莫马迪 《姓氏》 印第安民族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依据印第安玛雅神话,众神造人时首先关注的就是“怎样才能造出比较高级的人来?他们将会说、
期刊
摘要海明威是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塑造了许多令人赞叹的硬汉形象,如《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他是一个勇士,是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体现。桑提亚哥有一句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美国文学史中最值得纪念的人物之一。桑提亚哥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是个失败者,但他并没有被打败,面对注定的悲惨命运,他勇往直前,赢得了精神上的胜利。而他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则给我
期刊
摘要《他们眼望上苍》是享有“黑人女性文学之母”美誉的美国当代著名非裔女作家赫斯顿的经典力作。小说通过珍妮三次截然不同的婚姻历程,详实地记录了一位普通黑人女性反抗传统男权意识束缚、追寻自我价值实现的坎坷一生。小说彻底颠覆了美国黑人文学的固有性别模式,深入剖析了生活在男权意识下的黑人女性极其矛盾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意识由初露端倪到逐渐觉醒的过程,开辟了黑人女性文学振兴的新纪元。  关键词: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