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月煌煌》讲的是民国初年发生在山乡的一个女人的故事。大灾之年,桂姐儿一家老弱病残,陷入生存绝境。无奈之中,家庭和家族不顾桂姐儿的反对,一致决定给桂姐儿找一个壮劳力“拉偏套”——刘柱儿走进了桂姐儿的家中。桂姐儿和刘柱的同心协力,含辛茹苦,终于使全家走出绝境。渐渐的,两人由反对到亲密以致日久生情,却又使这个家以至家族产生了矛盾……全剧诉说的是最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它给人们讲述了一出非常规的爱情悲剧故事——一个勤劳、善良的柔弱女人桂姐,和她的因生病而不能尽养家糊口之责的丈夫梁大满,以及替这位丈夫“拉偏套”的男人刘柱,围绕着这一女二男之间的爱恨恩怨纠葛,印证了人间真情之美、人性之善,撕开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人性中潜藏的丑恶。颂扬美好、真诚的感情和爱情。
当宿州市泗州戏剧团决定排演《秋月煌煌》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刘柱这个人物。这里就我创造的人物谈谈我的理解。刘柱心地厚道、家境贫寒,也是无奈这才走上“拉偏套”之路。他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做一回男人,拥有一回女人——哪怕只是暂时的。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他的做一回男人的要求并不是情欲的发泄,他更向往鱼水和谐式的男女之欢,颇有点形而上学的味道;二是他还很拗,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竟然要义无反顾地跳下悬崖。虽然现在的版本是桂姐跳下去了,但活着的人更痛苦……这两点,正是他人生悲剧的起因。从目前的剧本看,刘柱有点儿被动,作为“这一个”的立体感也不是很强。如果他并不是出于同情心而留下来拉偏套,而是拗劲勃发、自信最终能赢得桂姐儿,从而放开一点,主动一点,也许会更合乎人性的发展,性格也可能更加真实、鲜明。
《秋月煌煌》排演之初,导演就要求每位演员始终把自己紧紧与剧中人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他们的生存思考和价值选择紧紧地同剧中人联系在一起。我围绕导演的这一要求,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最终较准确地把握了这一角色特有的表演技法,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演出韵律。在扮演刘柱这一角色中,我感触颇深。如何将自己的表情、嗓音、言语、身体、活动、步态,全部调动起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追求表演的真实性,塑造真实的人物,表现人物的性格魅力。表演的深化,人物情感的表达与宣泄,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揭示和命运转折的瞬间,都要把文章作足。我严格把握一个“度”,少了不够,多了“失真”,都要用音乐和肢体语言给观众以震撼。创造这一个角色即要追求朴实、又要彰显粗犷。首先我必须捕捉到刘柱的一种“状态”,包括心理“状态”和外部“状态”,需要用最简单的办法,对人物的心理流程进行真实的、具体的、细腻的感受和体验。然后就是内容的充实,没有或少了内容,形式无以附着,是死的。当然表演最重要的还是“激情”,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都是有感而发的,而不是无感而发。“真听”、“真看”、“真思考”才会有“激情”。如当长工出身的刘柱一出场,就是对“拉偏套”的好奇,他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做一回男人。你看他一手提着铺盖卷儿,一手提一串小鱼虾汗水淋淋地上时,还是充满着好奇和憧憬。看到桂姐喊着:“我不要,不要!你走,你走啊!”他惊慌失措,才知道“拉偏套”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二场他在房中忸怩不安地等待桂姐时,反映了他的两种心情、两种状态,当希望瞬间变成了极度的失望后,感到强扭的瓜不甜,自己还没心没肺地等个什么呀!想来想去只有一走了之。但心地厚道的刘柱看到这一家老弱病残,暗生怜惜。唱词“都是穷人知苦处,见溺不救逆天理。我虽是家贫难娶拉偏套,却也知男女有情才相宜……”是他内心独白的真实写照。
《秋月煌煌》的排演关键在于艺术理念的创新,使其更接近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比如三场桂姐和刘柱的劳动场面,用了三段舞蹈来表现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和二人之间的相容—相知—相敬—相爱的轨迹,导演则要求注重用形体动作来增强视觉上的观赏性和冲击力。在风雪交加的途中,桂姐不幸滑倒,刘柱主动上前搀扶,而桂姐毫不领情地加以拒绝。而到了七月流火的夏季,桂姐又不幸滑倒,刘柱想上前搀扶又犹豫时,桂姐却主动喊刘柱搀扶她。等到了金秋月圆的收获季节时。俩人上坡有一段花鼓灯双人舞,“行了春风得秋雨,心花并蒂情意长!”体现了桂姐和刘柱相敬互爱的喜悦之情。导演充分发挥了戏曲的特点与优势,把上坡赶车的戏,设计为多姿多彩的压花场舞蹈,两个人感情的发展和心理的表露,通过这段舞蹈和层层递进的抒情唱腔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把人物心灵的美化为舞蹈歌唱的美。其实在泗州戏表演程式中早已吸纳花鼓灯的一些舞蹈身段和步法,而原本的花鼓灯歌舞并重也非只是肢体表现,只是后来人为地将其割裂开来。花鼓灯的热情奔放为人称道,享有汉民族舞蹈“东方芭蕾”之美名,泗州戏以其唱腔优美被誉为“拉魂腔”;将两者交合,是每一个植根于这片土地的文艺工作者的情结。这三段舞蹈用肢体语言完成了两人由反对到亲密以致日久生情的过程,成了泗州戏《秋月煌煌》的一大亮点。我感到戏曲中的舞蹈,它首先必须是戏曲化的,同时又应该大量吸收现代舞蹈的动作语汇,从而丰富和开拓戏曲舞台形体动作的艺术表现力,使演出的整体形象有一个崭新的风姿,带给观众新的审美解悟。戏曲舞蹈必须以诗化的方式去表达角色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去展露人物的个性和心态。我们常说戏曲是歌舞演故事,这种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其本身就带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魅力。但是,几十年来,过分强调对生活的再现和揭示,使我们远离了戏曲艺术以歌舞演故事的本体写意性,同时,演员在塑造人物时由于偏重于人物真实感的刻画而忽略了对传统技法的运用和开掘。泗州戏要保持艺术上的青春和永久的魅力,就必然要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墨守陈规,沿袭旧习都无法使泗州戏与现代人尤其是青年观众的沟通。退居一隅,自艾自怨或孤芳自赏,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也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创新、变革和市场化运作,赢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追求表演的真实性,塑造真实的人物,表现人物的性格魅力是我们的追求。《秋月煌煌》的第三场有一段感情戏,当桂姐和刘柱在劳动中彼此都有好感时,刘柱鼓起勇气对桂姐说:“今晚,我,我在房里等你!”由于表露的太突然被桂姐拒绝了,刘柱登时垂头丧气,感到“命里该九寸,终究无一尺,我就是这个熊命……” 灰溜溜地蹲到一边。这一段我试过很多次,即兴奋又犹豫,强了不行,弱了听不清,又要清晰又要有心虚的表现,包括“拉偏套”的难堪……才是此时应该选择的表演技巧。当桂姐犹豫一霎,毅然地说:“今晚你在房里等我!”时。刘柱猛地跳起,不相信是真的,几乎手足无措。可到了晚上发现大满也在场,内心的矛盾达到了顶点,就象是一榔头打翻了五味坛,对桂姐“既是相约就该把信守,为什么又冒出了那一头”非常不满。等到大奶奶让他“卸套”离开梁家时,他几乎被震懵了。深深感到:“拉的是偏套无指望,三伏天的露水难成霜(双)”。作为刘柱的性格,他完全可以和梁家评理,但他为了桂姐,忍气吞声地离开了,并发誓永远不再见桂姐。在表演上我迅速将钱送与梁老汉后急速跑开,以摭掩内心的不情愿。因为那时刘柱心中的信念就是一定要让桂姐得到幸福。尽管“嘴说快走步子慢,身后如有一线牵,” 但他一旦发过誓、赌过咒,就一定要遵守诺言。我认为整出戏中难度最大的就是第六场,看到桂姐不顾生死地赶来,刘柱说不出是喜是悲,心中认为桂姐能来送我,我刘柱也就心满意足了。痛苦地说了“出了那家门,不是那家人”,对自身的悲痛要求极度忍耐而不哽咽,我用了近乎麻木的状态去表现这段激情的台词。当桂姐儿缓缓脱衣说:“该给你的,就要给你;卸套分手,终究给你!”时,刘柱儿终于激情爆发地扑上去抱住了桂姐儿。……遇到这样的重点场次一定要抓住不放,让观众久久难忘。我感到优秀的演员来自于丰富的舞台经验,而丰富的舞台经验只能从舞台上得来。只有把演戏当作自己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多学戏,多演戏,你才能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日臻成熟。但做一名演员不能仅靠模仿过日子,要学会角色塑造,参与艺术创造,向更高的艺术领域攀登。一个好演员要在深刻理解艺术本质的基础上,学会进行艺术创造,追求艺术上的境界、神韵、风格和样式,才能向更高层次迈进。演出时对剧中人物一招一式力求准确,无论对白、独白、旁白、潜台词的处理,内在与外在都要达到和谐统一。情由衷出,贴近生活,形似中求神似,虚拟的动作中流露出适度的分寸感,将演员的表演提高到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新水准。正如齐白石先生所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是我一直都在追求的。
歌德说过:“艺术家一旦把握住一个自然对象,那个对象就不再属于自然了;而且还可以说,艺术家在把握住对象那一顷刻中就是在创造出那个对象,因为他从对象中取得了具有意蕴,显出特征,引人入胜的东西,使那对象具有更高的价值。因此,他仿佛把更精妙的比例分寸,更高尚的形式,更基本的特征加到人的形体上去,画成了挺完整而具有意蕴的圆。”这位德国大师的话不仅适用于绘画,我想它更是放之表演而皆准的。我追求完美的表演风格,我借鉴一切美好的东西来丰富自己。
泗州戏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群众基础深厚,社会影响也较大。但就目前泗州戏的现状而言,形势不容乐观。泗州戏要发展,要多方地借鉴与吸收,已是势在必行。我感到地方戏,往往就是一种地域精神或是地方风情的传承接应,是一个城市历史神韵的遗留和延伸。失去了它们,也就失去了一座城市的某种历史和某种记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爱听一方戏”,近年来我们对泗州戏的“现代化”的探索和在城市里的发展,一直没有停止,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衰微的戏曲市场,但却很难从根本上扭转一个剧种面临的生存考验。但是,《秋月煌煌》的排演让泗州戏获得了新生,它不仅拿下安徽省第八届艺术节多项大奖,还参加了中国枣庄柳琴戏艺术周和江苏徐州举办的四省戏剧节并获奖。在山东滕州等地的演出中,也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欢迎。《秋月煌煌》的成功在于泗州戏从其所处的皖北文化沃土上挖掘资源,开掘优秀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并以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加以体现,粗粮细做,以精致、精细、精美的面貌,寻找到地方小戏与都市观众的精神共鸣。这一点对探索戏曲现代化来说很有借鉴意义,中央电视台11频道也多次播放《秋月煌煌》,充分展示了泗州戏作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重要文化价值。作为一名泗州戏人,我深感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对艺术上的追求脚步却从来不敢停留,所有的荣誉都变成了一种激励,一种责任,每时每刻都要考虑如何坚守好泗州戏这块阵地,如何让泗州戏这个充满魅力的剧种而更加辉煌。最后,我还有一句话激励自己与同行共勉。也作为这篇感想的结束。珍惜每次排练和每场演出,永远保持新鲜感,永远感受“第一次”。我认为这是演员的一种修养,要永远保持这种良好的创作习惯。
当宿州市泗州戏剧团决定排演《秋月煌煌》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刘柱这个人物。这里就我创造的人物谈谈我的理解。刘柱心地厚道、家境贫寒,也是无奈这才走上“拉偏套”之路。他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做一回男人,拥有一回女人——哪怕只是暂时的。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他的做一回男人的要求并不是情欲的发泄,他更向往鱼水和谐式的男女之欢,颇有点形而上学的味道;二是他还很拗,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竟然要义无反顾地跳下悬崖。虽然现在的版本是桂姐跳下去了,但活着的人更痛苦……这两点,正是他人生悲剧的起因。从目前的剧本看,刘柱有点儿被动,作为“这一个”的立体感也不是很强。如果他并不是出于同情心而留下来拉偏套,而是拗劲勃发、自信最终能赢得桂姐儿,从而放开一点,主动一点,也许会更合乎人性的发展,性格也可能更加真实、鲜明。
《秋月煌煌》排演之初,导演就要求每位演员始终把自己紧紧与剧中人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他们的生存思考和价值选择紧紧地同剧中人联系在一起。我围绕导演的这一要求,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最终较准确地把握了这一角色特有的表演技法,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演出韵律。在扮演刘柱这一角色中,我感触颇深。如何将自己的表情、嗓音、言语、身体、活动、步态,全部调动起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追求表演的真实性,塑造真实的人物,表现人物的性格魅力。表演的深化,人物情感的表达与宣泄,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揭示和命运转折的瞬间,都要把文章作足。我严格把握一个“度”,少了不够,多了“失真”,都要用音乐和肢体语言给观众以震撼。创造这一个角色即要追求朴实、又要彰显粗犷。首先我必须捕捉到刘柱的一种“状态”,包括心理“状态”和外部“状态”,需要用最简单的办法,对人物的心理流程进行真实的、具体的、细腻的感受和体验。然后就是内容的充实,没有或少了内容,形式无以附着,是死的。当然表演最重要的还是“激情”,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都是有感而发的,而不是无感而发。“真听”、“真看”、“真思考”才会有“激情”。如当长工出身的刘柱一出场,就是对“拉偏套”的好奇,他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做一回男人。你看他一手提着铺盖卷儿,一手提一串小鱼虾汗水淋淋地上时,还是充满着好奇和憧憬。看到桂姐喊着:“我不要,不要!你走,你走啊!”他惊慌失措,才知道“拉偏套”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二场他在房中忸怩不安地等待桂姐时,反映了他的两种心情、两种状态,当希望瞬间变成了极度的失望后,感到强扭的瓜不甜,自己还没心没肺地等个什么呀!想来想去只有一走了之。但心地厚道的刘柱看到这一家老弱病残,暗生怜惜。唱词“都是穷人知苦处,见溺不救逆天理。我虽是家贫难娶拉偏套,却也知男女有情才相宜……”是他内心独白的真实写照。
《秋月煌煌》的排演关键在于艺术理念的创新,使其更接近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比如三场桂姐和刘柱的劳动场面,用了三段舞蹈来表现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和二人之间的相容—相知—相敬—相爱的轨迹,导演则要求注重用形体动作来增强视觉上的观赏性和冲击力。在风雪交加的途中,桂姐不幸滑倒,刘柱主动上前搀扶,而桂姐毫不领情地加以拒绝。而到了七月流火的夏季,桂姐又不幸滑倒,刘柱想上前搀扶又犹豫时,桂姐却主动喊刘柱搀扶她。等到了金秋月圆的收获季节时。俩人上坡有一段花鼓灯双人舞,“行了春风得秋雨,心花并蒂情意长!”体现了桂姐和刘柱相敬互爱的喜悦之情。导演充分发挥了戏曲的特点与优势,把上坡赶车的戏,设计为多姿多彩的压花场舞蹈,两个人感情的发展和心理的表露,通过这段舞蹈和层层递进的抒情唱腔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把人物心灵的美化为舞蹈歌唱的美。其实在泗州戏表演程式中早已吸纳花鼓灯的一些舞蹈身段和步法,而原本的花鼓灯歌舞并重也非只是肢体表现,只是后来人为地将其割裂开来。花鼓灯的热情奔放为人称道,享有汉民族舞蹈“东方芭蕾”之美名,泗州戏以其唱腔优美被誉为“拉魂腔”;将两者交合,是每一个植根于这片土地的文艺工作者的情结。这三段舞蹈用肢体语言完成了两人由反对到亲密以致日久生情的过程,成了泗州戏《秋月煌煌》的一大亮点。我感到戏曲中的舞蹈,它首先必须是戏曲化的,同时又应该大量吸收现代舞蹈的动作语汇,从而丰富和开拓戏曲舞台形体动作的艺术表现力,使演出的整体形象有一个崭新的风姿,带给观众新的审美解悟。戏曲舞蹈必须以诗化的方式去表达角色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去展露人物的个性和心态。我们常说戏曲是歌舞演故事,这种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其本身就带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魅力。但是,几十年来,过分强调对生活的再现和揭示,使我们远离了戏曲艺术以歌舞演故事的本体写意性,同时,演员在塑造人物时由于偏重于人物真实感的刻画而忽略了对传统技法的运用和开掘。泗州戏要保持艺术上的青春和永久的魅力,就必然要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墨守陈规,沿袭旧习都无法使泗州戏与现代人尤其是青年观众的沟通。退居一隅,自艾自怨或孤芳自赏,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也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创新、变革和市场化运作,赢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追求表演的真实性,塑造真实的人物,表现人物的性格魅力是我们的追求。《秋月煌煌》的第三场有一段感情戏,当桂姐和刘柱在劳动中彼此都有好感时,刘柱鼓起勇气对桂姐说:“今晚,我,我在房里等你!”由于表露的太突然被桂姐拒绝了,刘柱登时垂头丧气,感到“命里该九寸,终究无一尺,我就是这个熊命……” 灰溜溜地蹲到一边。这一段我试过很多次,即兴奋又犹豫,强了不行,弱了听不清,又要清晰又要有心虚的表现,包括“拉偏套”的难堪……才是此时应该选择的表演技巧。当桂姐犹豫一霎,毅然地说:“今晚你在房里等我!”时。刘柱猛地跳起,不相信是真的,几乎手足无措。可到了晚上发现大满也在场,内心的矛盾达到了顶点,就象是一榔头打翻了五味坛,对桂姐“既是相约就该把信守,为什么又冒出了那一头”非常不满。等到大奶奶让他“卸套”离开梁家时,他几乎被震懵了。深深感到:“拉的是偏套无指望,三伏天的露水难成霜(双)”。作为刘柱的性格,他完全可以和梁家评理,但他为了桂姐,忍气吞声地离开了,并发誓永远不再见桂姐。在表演上我迅速将钱送与梁老汉后急速跑开,以摭掩内心的不情愿。因为那时刘柱心中的信念就是一定要让桂姐得到幸福。尽管“嘴说快走步子慢,身后如有一线牵,” 但他一旦发过誓、赌过咒,就一定要遵守诺言。我认为整出戏中难度最大的就是第六场,看到桂姐不顾生死地赶来,刘柱说不出是喜是悲,心中认为桂姐能来送我,我刘柱也就心满意足了。痛苦地说了“出了那家门,不是那家人”,对自身的悲痛要求极度忍耐而不哽咽,我用了近乎麻木的状态去表现这段激情的台词。当桂姐儿缓缓脱衣说:“该给你的,就要给你;卸套分手,终究给你!”时,刘柱儿终于激情爆发地扑上去抱住了桂姐儿。……遇到这样的重点场次一定要抓住不放,让观众久久难忘。我感到优秀的演员来自于丰富的舞台经验,而丰富的舞台经验只能从舞台上得来。只有把演戏当作自己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多学戏,多演戏,你才能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日臻成熟。但做一名演员不能仅靠模仿过日子,要学会角色塑造,参与艺术创造,向更高的艺术领域攀登。一个好演员要在深刻理解艺术本质的基础上,学会进行艺术创造,追求艺术上的境界、神韵、风格和样式,才能向更高层次迈进。演出时对剧中人物一招一式力求准确,无论对白、独白、旁白、潜台词的处理,内在与外在都要达到和谐统一。情由衷出,贴近生活,形似中求神似,虚拟的动作中流露出适度的分寸感,将演员的表演提高到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新水准。正如齐白石先生所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是我一直都在追求的。
歌德说过:“艺术家一旦把握住一个自然对象,那个对象就不再属于自然了;而且还可以说,艺术家在把握住对象那一顷刻中就是在创造出那个对象,因为他从对象中取得了具有意蕴,显出特征,引人入胜的东西,使那对象具有更高的价值。因此,他仿佛把更精妙的比例分寸,更高尚的形式,更基本的特征加到人的形体上去,画成了挺完整而具有意蕴的圆。”这位德国大师的话不仅适用于绘画,我想它更是放之表演而皆准的。我追求完美的表演风格,我借鉴一切美好的东西来丰富自己。
泗州戏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群众基础深厚,社会影响也较大。但就目前泗州戏的现状而言,形势不容乐观。泗州戏要发展,要多方地借鉴与吸收,已是势在必行。我感到地方戏,往往就是一种地域精神或是地方风情的传承接应,是一个城市历史神韵的遗留和延伸。失去了它们,也就失去了一座城市的某种历史和某种记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爱听一方戏”,近年来我们对泗州戏的“现代化”的探索和在城市里的发展,一直没有停止,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衰微的戏曲市场,但却很难从根本上扭转一个剧种面临的生存考验。但是,《秋月煌煌》的排演让泗州戏获得了新生,它不仅拿下安徽省第八届艺术节多项大奖,还参加了中国枣庄柳琴戏艺术周和江苏徐州举办的四省戏剧节并获奖。在山东滕州等地的演出中,也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欢迎。《秋月煌煌》的成功在于泗州戏从其所处的皖北文化沃土上挖掘资源,开掘优秀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并以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加以体现,粗粮细做,以精致、精细、精美的面貌,寻找到地方小戏与都市观众的精神共鸣。这一点对探索戏曲现代化来说很有借鉴意义,中央电视台11频道也多次播放《秋月煌煌》,充分展示了泗州戏作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重要文化价值。作为一名泗州戏人,我深感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对艺术上的追求脚步却从来不敢停留,所有的荣誉都变成了一种激励,一种责任,每时每刻都要考虑如何坚守好泗州戏这块阵地,如何让泗州戏这个充满魅力的剧种而更加辉煌。最后,我还有一句话激励自己与同行共勉。也作为这篇感想的结束。珍惜每次排练和每场演出,永远保持新鲜感,永远感受“第一次”。我认为这是演员的一种修养,要永远保持这种良好的创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