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导学案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知道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学习重点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三、学习难点
  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任务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回顾力的定义是什么?
  (观察教材p81页图4.5-1和4.5-2)总结什么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分组实验
  现在我们知道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1.用手拉弹簧秤A之前,两弹簧秤的示数均为零,说明两弹簧秤间无作用力;当用手拉弹簧秤A时,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
  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作用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反作用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个弹簧秤的示数是 的;改变手拉弹簧的力,弹簧秤的示数也随着 ,但两个示数总 .
  这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 ,并且总是 产生,同时 ,同时 .
  2.分析弹簧秤B受到A的拉力F方向和弹簧秤A受到B的拉力F′方向,这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总结:
  任务二: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 ,方向 ,作用在 直线上。
  2.表达式:(作用力) F= 一F′(反作用力),式中的“一”号表示方向相反。
  3.定律中“总是”这两个字表达了什么含义?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归纳为三个性质和四个特征。
  三个性质
  A.异体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彼此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各自的作用效果;
  B.同时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分先后; C.相互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的,成对出现的。
  四个特征
  A.等值:大小总是相等的;
  B.反向:方向总是相反的;
  C.共线:总是在同一直线上;
  D.同性:力的性质总是相同的。
  练一练
  1.在水平粗糙地面上滑行的木块,与地球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几对?( )
  A.一对 B.两对 C.三对 D.四对
  2.下面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B.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间才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只有物体接触时,物体间才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3.(多选)一个大人跟一个小孩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人把小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B.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大小一定相等。
  D.只有在大人把小孩拉动的过程中,大人的力才比小孩的力大。在可能出现的短暂相持过程中,两人的拉力一样大。
  4.(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拔河比赛时,胜方拉对方的力大于输方拉对方的力
  B.马能拉车前进是因为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
  C.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与地球对太阳的引力大小一定相等
  D.用锤钉钉子,锤对钉的作用力与钉对锤的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5.黄河边上的湿地是很松软的,人在这样的湿地上行走时容易下陷,人在下陷时( )
  A.人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大于湿地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B.人对湿地地面的压力等于湿地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C.人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小于湿地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D.因不知道人在下陷时的运动状态,所以无法确定
  课后训练
  1.用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做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时,把两个力探头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方向拉动,观察显示器屏幕上出现的结果(如图所示).观察分析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以得到以下实验结论( )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依存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C.先产生作用力再产生反作用力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板静止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木块在木板上滑行。已知所有接触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那么m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____,桌面对木板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__。
  3.一本书静放在水平桌面上,则( )
  A.桌面對书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书的重力,它们是一对平衡力。
  B.书所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与反作用力。
  C.书对桌面的压力就是书的重力,它们是同一性质的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4.如图所示,电灯吊在天花板上,下面关于力的说法中,属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是( )
  A.灯对悬线的拉力与灯受到的重力
  B.灯对悬线的拉力与悬线对灯的拉力
  C.燈受到的重力与悬线对灯的拉力
  D.灯受到的重力与悬线对天花板的拉力
  5.如图所示,男生甲和女生乙各站在一块滑板上,分别抓着轻绳的一端。甲与滑板的总质量为60 kg,乙与滑板的总质量为50 kg。忽略地面摩擦力。当甲以30 N的力量收回绳子时,乙双手不动,只紧抓着绳子。
  问:在收绳过程中,是不是只有一人移动?
  求:两人各自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其他文献
一、导语  同学们,在一生当中我们总会经历很多挫折,无论是小是大,都是我们成长的一种财富,在逆境中学到的品质让我们更加的坚韧。我们大家都非常喜爱的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豪放源于他对浊世的看轻,他的达观源于他对困境的藐视,他的潇洒源于他对挫折的不屈和对生活的执着。  今天我们要学的《赤壁赋》是在“乌台诗案”发生后的第三年写的,就让我们在这华丽的篇章下去体会其文之美、其人之雅。  二、
期刊
一、班主任带班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和治班规则, 为科任老师提供舒心的教学课堂  “关爱全班学生,推进整体向善,向上”是我的教育理念。并将这种理念体现在班级制度建设中。如班级建立学习小组,对组员实行加、减分制度,根据得分多少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量化,对得分靠前的前两组给与表扬和奖励。使之形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班级氛围。又如,公正、平等地善待每位学生还体现在对班级座位的编排上,我班座位每
期刊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本课力求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重视指导书写汉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这是识字·阅读部分中第三单元第4课,课文将识字与阅读儿歌融为一体,本课要认
期刊
一、定义  “焦点问题解决”是从系统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认为案主的周遭生活是一个系统,且案主与工作者同在一个系统内。这一取向从积极面去了解案主的问题,重视案主原本具有的天分与能力,来修正本身存在的问题。应用到教学中时,要求教师看到学生的“例外行为”并加以鼓励,这里的例外行为是指学生总做不好但偶尔有一次能做好的行为。  二、案例学生简介  小A同学今年二年级,我在接班之前就听说了他的“光榮事迹”:
期刊
電能的轉换与储存教学设计
期刊
我在刚接过高一AP班班主任不久,就遇到让我抓耳挠腮的学生了,是个女生。高一第一次班会课是年级统一的生涯规划课,课上有两个活动,一个是画自己的生命线,另外一个是写下自己高中三年的规划。第一个画生命线是先假设自己的寿命,比如说80岁,然后在你的生命线上把让你印象深刻或对你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时刻用代表不同心情的颜色的笔记录下来,第二个就不用我赘述了。活动刚开始,大家都比较新奇也做得比较认真,等到我在班里
期刊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标》还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单元课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等体会课文表达的思
期刊
一、选题理由  第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关于写作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现实的状况是虽然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但一大部分学生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比如写一个题为“一次——的活动”,95%的学生的题材不是拔河比赛,就是越野赛,要么就是春季运动会,秋季运动会。面对一篇篇大同小异的作文,语文老师不仅大倒胃口,而且感到压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本節为高中生物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内容包括:⑴由沃森和克里克的实验得出DNA分子的结构;⑵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其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很好的完成了初中到高中的过度,基本适应高中学习进程,掌握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对上一节《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内容基本明确,但空间想象力还较差,动手能力较强。因此通过
期刊
教学目的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