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腔作势的管理该结束了

来源 :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ya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管理中,你还只是使用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吗?快停止这种落伍的方式吧,因为现在是微博时代。
  如果把微博简单理解为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替代品,毫无疑问,你错了。其实,微博对于管理者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将正式管理与非正式管理的界限模糊化了,管理者褪去了传统企业制度附加的各类“伪装”和“约束”,让其真正回归到作为“人”本身的基本假设,成为在流程与制度之上,有血有肉、有情绪有兴趣、有性情有品位的真实管理者。
  前几年盛行的博客原可能实现管理的功能,可惜,博客相对较慢的即时更新速度和冗长繁多的文字内容却成为阻碍,仅被作为少数管理者的过渡平台。微博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原来的管理模式。原来的管理模式相对封闭,管理者眼睛只向内不向外,关注内部变量远多于外部讯息,这样的好处是简单、集中和便于处理问题,但管理者反应较慢,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治标又治本的解决方法。
  现在,微博不仅满足即时性,其特有的“粉丝”模式和回应方式,让大家不分内外,无论熟悉还是陌生,都如“维基百科”般默契合作与分工,共同产出多赢的结果,也让“管理是平的”成为现实。管理者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都要面对比过去激增的信息量。要在纷繁的信息中做出取舍,管理者仅靠管理技巧很难应对,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归开放、共享、协作等人性化管理方式。
  开放等于管理升级,封闭等于自废武功
  在微博盛行的今天,管理者必须进行开放式管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管理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可以通过控制、指挥、协调等手段管理员工。而微博时代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信息对称性越来越强,在很多情况下,员工甚至掌握更多的讯息,管理者反而被蒙在鼓里。管理者再想通过单方的信息优势来管理已经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管理方式就是开放,通过对共享信息的讨论与分析,制订多赢的方案。透明的决策过程,能帮助管理者获得员工的信心和信任,真正实现管理的有效性。
  再回头看看,在强调流程和价值链的昨天,管理的逻辑是“屁股决定脑袋”,也就是说,管理职位决定你的所言所行。这个所谓的“职业法则”本身并没有错,然而,从人性的角度而言,管理者长此以往依循这个法则,往往会产生各种矛盾和困惑。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总在扮演另一个角色的人,在心理上处于“变态”状态。这种角色扮演短期内在一定的规则和环境之下是可以胜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却会逐渐产生矛盾。一方面,下属们看出了管理者的优劣势,而管理者为了职位角色感,只能继续扮演,等到员工对此产生反感与隔阂时,便出现了上下级矛盾和管理失效。另一方面,管理者总是扮演非本真的角色,就会处于“两张皮”的困境中,要么说的不是自己的心里话,要么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而所有这一切还会被冠以“出于职位考虑”这种“正当”理由。管理者在感觉很累之外,最大的“收获”就是:我怎么越来越不像自己了?
  共享提升效率,协作提升效能
  在微博时代,团队合作越来越强调同步,公司决策和运营也越来越需要同步。一家公司既要有战略层面的“上下同步”(上下级),也要有执行层面的“左右同步”(跨部门)。通过共享能实现信息同步,从而保证决策的最佳时机和最优效率,而协作可以实现行动同步,保证执行的上下联动和整体效能。
  因此,在微博时代,管理者应该面对现实:打破信息暗箱。原来那种关起门做决策,信息不对称式的独享和垄断(更多是指管理者),也是造成企业战略与执行脱节、业务与生产脱节、目标和计划脱节、销售和研发脱节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当信息暗箱被打破,很多管理者的第一反应是:员工面对如此多信息干扰,怎么工作?这种情形颇像当年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时的杞人忧天:老百姓能“计划”好自己的生活吗?事实证明,老百姓不仅做到了,而且还做得很好。同样,管理者要相信一线员工的判断力和认知。共享和协作带来的同步效应,不但能有效提升公司的管理效率与效能,也是保持创新与活力的基础。
  理性仅仅是管理假设,“有限理性”才是管理现实
  微博时代正在推动管理从传统的理性和逻辑假设,转变为“有限理性”和“情感”假设。传统管理方式要被“颠覆”了吗?
  其实不然。长期以来,传统管理的假设前提,一直是亚当·斯密的“理性人”(也叫“经济人”)理论,强调人是“理性”的,人总能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在这一假设前提下,员工总会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管理,因此,分工与合作被认为是提升公司效率的最佳方式,企业的组织架构也被设置为现在的职能型架构。
  目前为止,“理性人”理论仍然是大多数公司行之有效的管理假设,也是公司绩效考核模式的源头所在。但随着社交模式的转变、互联网的催化效应,以及更多80、90后员工的加入,人们除了理性的逻辑思考外,有限理性和情感的元素也越来越多。而微博时代的管理更加注重“人”的重要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物与物(产品),发展到人与人(团队),这既是竞争的必然,也是企业的主动选择。有限理性正在深入影响微博时代的管理者。员工作为“人”,不仅需要利益最大化,还需要情感最大化。你无法想象,当管理者向一位深受不良情绪影响的员工指派工作时,他还可以依照理性和逻辑的思考,为公司利益最大化而工作。
其他文献
现代公司建立在职业化基础之上,依靠专业人才来发展业务。优秀的领导者能够识别和发挥每个人的才能,把业务需要和个人才能结合起来,花时间和精力将员工安置在各自最擅长的岗位,做到人岗匹配。  如何实现人岗匹配  要实现人岗匹配,首先就需要了解完成各种优先事项所必需的技能、态度和天赋。  假如你是沃尔玛(Walmart)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Sam Walton),正准备开一家新店,你会如何挑选合适的人去经
期刊
“新项目必须依托原有企业核心业务的造血功能,袁大勇的态度转变会影响到现有的物流运营团队,做不到这一点而硬上冷链项目一定会自乱阵脚。”  这是个典型的传统型外贸企业在中国入世后向上下游两端突破,寻求多元化发展的案例。在此仅就其向下游拓展给出建议。  外贸企业向价值链下游开拓空间,涉及的领域极广,对企业资源和能力的要求很高。我认为长诚集团从进出口代理向报关、报检、运输、仓储一站式服务延伸,这一步的选择
期刊
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不外乎爱情、亲情、友情、宗教信仰这几样。而所有这些最有价值的东西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封闭性。  比如:爱情是封闭的。虽然也有一部分人是开放的,但本质上,那是因为爱得不够。当你真正爱一个人爱到极致的时候,爱是封闭的、排他的。  亲情也是封闭的,是基于血缘关系存在的封闭关系。血浓于水,若是跟你没血缘关系,多么深厚的感情都会在一瞬间灰飞烟灭。比如,很多养父母含辛茹苦抚养长大的孩子
期刊
“领导人的资质”这个话题,稻盛先生过去曾讲过多次,但为了这次6月份重庆报告会,稻盛先生专门腾出时间,重新构思,精心准备。  在翻译日文原稿的过程中,讲演内容之精彩让我时时拍案叫绝。同时,八十岁高龄的稻盛先生,将他53年经营企业的心血结晶,无私地传授给中国企业家,在字里行间所透出的大爱,让我禁不住感动流泪。  我读过许多有关领导人和领导力的书籍,但有关“领导人资质”的主题,像稻盛先生这么讲的,可以说
期刊
谈到领导力,习惯于图形思维的我总会想到一个画面:有一个人在前面领跑,后面许多人亦步亦趋。为什么大家会跟着跑,或者说领导力的本源是什么?  在微博上询问大家关于领导力的看法,有人说是人格魅力、人品,有人说是管理自己,然后影响他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有人说是正确抉择然后调配资源去执行的能力,也有人说对自己狠一点就是领导力。可谓众说纷纭。  可是,我想追寻的是,到底什么原因让追随者愿意把自己的时间、青
期刊
大热天掉下一条冷链  南方的三伏天最是难熬。十点刚过,保税区的地面温度已经上升到45度。长诚集团的仓库外,一辆辆集装箱卡车排着队,在等待进仓卸货。车上的司机们不时从驾驶室探出头来,焦灼地打量着前方的动静。  长诚集团的副总经理袁大勇站在大门边,一面听仓库主管汇报工作,一面看调度在指挥卸货,汗水从他的额头往下淌,他举起胳膊,抹了一把眉毛上的汗珠子,一抬眼,远远看到他老板——长诚集团总经理张建国带着一
期刊
初看德胜洋楼,你会觉得震撼;再看德胜洋楼,你会觉得疑惑不解——这样一家公司是如何炼成的?它的经验能否学到手?  为了看懂德胜,我们首先必须从分析创始人聂圣哲的领导力入手。在我看来,卓越领导者必须具备三方面的领导特质,才能有效地影响他人:1)愿景、远见、视野;2)专业主义精神;3)优秀的品格素质(参见右图中我总结的领导力特质模型)。聂总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得极为出色,因此在公司中形成了巨大的榜样力量和人
期刊
巴斯夫(Basf)、娜图化妆品(Natura)、诺和诺德(Novo Nordisk)、飞利浦(Philips)和联合技术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这些公司有什么共同点?共同点是它们在2009年都将自己的财务和非财务(例如环境、社会和监管)绩效做在一份综合报告(integrated report)里。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了它们的行列,包括最近加入的美国电力公司(American
期刊
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各行各业的公司都在一边裁员,一边要求员工承担更多的工作。从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这种做法或许可以理解,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短期收益而牺牲长期稳定性,还会令员工离心离德、士气低落。毕竟,人类需要生活得有意义,而工作是我们获得身份和满足感的一个主要来源。从很大程度上说,工作定义了“我们是谁”。  整个2011年,在马德里、纽约等国际大都市,数千名愤怒的市民举行示威游行,表达对
期刊
岁月如轮,自2002年创刊,《商业评论》已进入第十个年头。十年中,我们见证了中国企业的奋斗、困惑与成功。十年中,本刊一直致力于介绍国内外最新的管理理念,推动中国企业管理进步,已成为管理媒体中的领导品牌。面对未来的十年,我们该怎样为读者增加价值,为中国企业的前行助力?  在创刊十周年之际,杂志全体同仁审视了中国商业环境的变化和未来的商业趋势,重新塑造了《商业评论》的编辑使命:推动中国企业管理进步,推
期刊